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910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1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

地理学考知识点总结整理版

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答案版)

一、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太阳系的组成

(1)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

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小行星带:

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3)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②近圆性;③共面性。

三、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②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自身条件:

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和质量适中;③充足的液态水。

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维持着地表的温度;

(2)为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提供主要动力;

(3)太阳辐射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各种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等;

(4)列举三种与太阳辐射无关的能源资源——潮汐能、核能、地热能

五、

(1)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

总体上分布不均,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的原因:

盆地地形,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散发,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3)青藏高原是高职中心的原因:

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②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

六、太阳活动

(1)由外到内依次是:

①黑子——光球层,②耀斑和日珥——色球层,③太阳风——日冕层。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是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

黑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②影响无线短波通信:

耀斑导致地球大气中电离层受破坏从而造成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甚至中断;③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极光现象:

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

七、地震波:

(1)①纵波——速度快——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②横波——速度慢——只有固体中传播(纵横天下)

(2)两个不连续面及地震波变化规律:

①莫霍面(33km)——纵波和横波波速都增加;②古登堡面(2900km)——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骤降。

(3)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地表向下依次是:

①地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深度越深;②地幔——软流层:

位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③地核。

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

生物演化

重要事件

太古宙

地球是一片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

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

出现早期生物——蓝藻

形成金属矿的重要时期(铁、镍、铬)

元古宙

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

地壳运动剧烈

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标志地球进入生命大发展的阶段

显生宙

古生代

联合古陆形成

地壳发生剧烈变动,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

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

中期—脊椎动物;

后期—两栖类;

中后期—蕨类植物。

后期是重要的成煤时代;

末期,60%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

中生代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动物:

爬行动物盛行;鸟类得到发展;

植物:

裸子植物快速发展

重要的造煤时代;

恐龙灭绝

新生代

联合古陆完全解体,形成现代海陆格局

发生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动物:

哺乳动物盛行;

第四纪出现人类;

植物:

被子植物盛行

地球气候冷暖交替变化。

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八、地层与化石的特点:

(1)具有明显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

(2)同一时代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3)越古老的地层,含有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级。

九、地球的演化史

十一、流水侵蚀地貌

地貌名称

位置

形成原因

示意图

“V”型峡谷

上游

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以下蚀作用为主

河流阶地

中上游

①河流在谷底侧蚀作用;②地壳垂直升降运动;③河流在谷底下切侵蚀作用

河曲

中下游

地形坡度较缓,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道变得弯曲

牛轭湖

中下游

在平原地区,河曲发育,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

温馨提醒:

其他流水侵蚀地貌——丹霞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喀斯特地貌

十二、河曲凹凸岸判断;

(1)凹岸(侵蚀岸)——河床较深,可以用来修建港口;

(2)凸岸(堆积岸)河床较浅,可以用来建居住点、淘沙金、发展农业、挖沙。

十三、流水堆积地貌

地貌名称

位置

形成原因

示意图

冲积扇

出山口

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趋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泥沙,碎石)不断堆积而形成的扇状堆积物

冲积平原、沙洲、江心洲

中下游

地势变得平坦,流速减慢,河流上中游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

三角洲

入海口

在河流入海处,地势平坦,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而成

温馨提醒:

①流水堆积原理:

在XXXX部位,地形平坦,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形成XXXX堆积地貌。

十四、冲积扇和洪积扇的结构特点:

①从扇顶到扇缘:

地势逐渐降低;颗粒逐渐减小(砾石—粉砂—黏土);土壤逐渐肥沃。

②从扇顶到边缘:

地下水水位降低,但埋藏越来越浅,常有泉水出没,地下水资源丰富;

十五、

(1)滑坡的形成条件:

①地质地形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②地表植被条件:

植被覆盖较差;③人类活动:

工程建设频繁。

(2)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①地形陡峻;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泥石流逃生自救:

向与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跑:

十六、新月形沙丘的特点——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翼顺着风向向前伸出。

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十七、水岸沙丘的形成条件——①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②河流泥沙含量大,且流速慢易在河床沉积;③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河床裸露。

十八、风沙的治理措施:

(1)阻沙:

设置沙障阻挡风沙;例如:

防护林、高立式沙障;

(2)固沙:

设置草(石)方格沙障,固定沙面。

十九、草方格沙障的作用:

①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二十、天坑的形成过程——①该地石灰岩广布,流水不断侵蚀、溶蚀,形成地下溶洞;②常年累月的发展,地下溶洞的顶部岩层坍塌,便在顶部形成坑的形状。

二十一、桂林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

①岩石的可溶性——基岩为石灰岩;②岩石的透水性——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缝隙和裂隙发育;③水的流动性——地势西部、北部及东南部高,中部较低,坡度大;④水的溶蚀力——气候湿热,森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体的有机酸含量高。

二十二、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

(1)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2)居住、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

不利影响——

(1)交通:

①地表破碎,崎岖不平;②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③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不利于交通建设。

(2)农业:

①奇峰林立,平地少;②多裂隙发育,地表水缺乏;③土壤层薄且贫瘠。

(3)生态:

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旱涝灾害等发生频率增加。

二十三、

(1)冰碛物不具有分选性,即堆积物颗粒棱角分明、大小混杂;

(2)峡湾的形成条件:

冰川侵蚀地表形成U形谷——U形谷中的冰川消融——海水侵入U形谷,形成峡湾。

二十四、降水的形成条件:

(1)充足的水汽供应;

(2)降温:

水汽冷却凝结;(3)凝结核。

二十五、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规律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①对流层(12km)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②平流层(50km)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③高层大气

(3000km)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再升高

80~500km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二十六、对流层的厚度:

①纬度:

低纬度:

17-18km;中纬度:

10-12km;高纬度:

仅为8-9km。

②季节:

夏季大于冬季。

二十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

二十八、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方式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辐射

反射

无选择性

云层、较大尘埃

各种太阳辐射

散射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以蓝光、紫光为主

吸收

有选择性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臭氧——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红外线

三十、①地膜覆盖主要减少地面辐射,吸收的热量保留在土壤中;②果树下覆膜增加反光,提高水果的着色度;③果园铺砂石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十一、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思路:

(1)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地势低相反)

(2)天气:

天气晴朗,云量少,白天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阴天相反)(3)下垫面(比热容大)—白天增温速度慢,夜晚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较小(如海洋)。

三十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示意图:

①—太阳(短波)辐射;②—地面(长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大气辐射;

Ⅰ—反射Ⅱ—吸收Ⅲ——散射Ⅳ—地面反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暖大地—②大地暖大气—③大气还大地

(3)两个热源—①主要直接热源(地面长波辐射)②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4)两个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散射应用实例:

①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旭日和夕阳,朝霞和晚霞呈红色;②天空中白云日出、日落前后天空有亮光

三十三、

(1)一个关键:

冷热判断(根据热容量大小判断);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③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三十四、等压线的判别(重要,理解):

(1)高高低低,空地相反;

(2)气压高低的判断:

PB>PA>PC>PD

三十五、自然中的大气热力环流

⑴、城市热岛环流——①市区:

人为因素,热源多,导致气温高,气温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②郊区:

郊区植被覆盖面积广,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③近地面风向:

郊区吹向市区

④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

⑵、海陆风——①海风:

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②近地面风向:

由海洋吹向陆地。

③陆风:

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④近地面风向:

由陆地吹向海洋。

⑶、山谷风——①谷风:

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流膨胀上升,山谷气流补充,在山坡形成谷风。

(受下垫面比热容,云层稀薄情况,大气逆辐射情况等影响)②山风:

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冷却下沉,在山坡上形成山风。

(巴山夜雨涨秋池)③应用:

山谷多夜雨。

三十六、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图1

水循环类型

主要环节

意义

海陆间循环

(又称大循环)

①水汽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

陆地上的水得到持续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⑧植物蒸腾,⑨水汽蒸发,③降水

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海上内循环

①水汽蒸发,⑦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

三十七、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环节

人类活动

地表径流

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

地下径流

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地下交通线路修建,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

大气降水

人工降雨

蒸发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以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1)水坝能对地表径流产生直接的影响;削峰补枯: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

(2)路面硬化/森林破坏/地表破坏的影响:

①降雨后短时间增加地表径流;②长期来看,蒸发量和下渗量都减少;③气候趋向干旱,生态趋向恶化;(3)城市铺设渗水砖、增加绿化的影响:

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

三十八、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长江流域多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长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②长江下游地势低平,易造成排水不畅。

(2)人为原因:

①长江上游流域植被遭到破坏,水的下渗作用减少,河流流量增大;②长江中游地区围湖造田活动频发,降低了河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排洪能力。

特别提醒:

①人类影响较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通过跨流域调水与修建水库);②降水和蒸发影响都非常小。

三十九、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的表层分布规律(图2):

左图曲线呈单峰分布格局,

①赤道附近向两极地递减;②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③同纬度,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

2.海水温度的垂向分布规律(图3):

自表层向深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

①表层区,水温最高;②温跃层(1000米以内),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③深水区(1000米以外),变化缓慢,温度偏低。

3.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①太阳辐射:

由低纬向高纬,海水温度递减;夏季海水温度高于冬季海水温度;②海水深度:

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不均匀降低;③洋流:

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海水温度高,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海水温度低

四十、海水的盐度

1.海水盐度的表层分布规律(图4):

盐度呈双峰分布格局,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

2.海水盐度的垂向分布规律(图5):

①在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的增加,盐度降低;

②在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的增加,盐度升高。

3.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温度、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注入、海陆封闭程度。

四十一、海水的密度

1.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

温度、盐度、压力(深度)

2.海水密度的表层分布规律(图6):

大洋表层,赤道附近向两极逐渐增大

3.海水密度的垂向分布规律图7:

①在低纬度海区,0—50m基本不变,表层海水密度相对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但到一定深度之下(1000米),海水密度基本不变。

②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很小。

4.海水密度与海水盐度、海水温度的关系(图4-19):

①海水的密度和温度整体呈负相关;②海水密度和盐度在热带海区呈正相关、在热带之外的其它海区呈负相关。

四十二、海水运动

1.常见的波浪:

①风浪;②涌浪;③海啸;④风暴潮。

2.潮汐的变化规律:

(1)日变化:

一日出现两次。

潮:

早晨出现的海水涨落;汐:

傍晚出现的海水涨落。

(2)月变化:

潮水状况

时间(农历)

日地月关系

月相

月相示意图

大潮

初一

一条直线(180°)

新月

小潮

初七/初八

直角(90°)

上弦月

大潮

十五

一条直线(180°)

满月

小潮

廿二/廿三

直角(90°)

下弦月

2.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最为壮观的原因

①此时地月之间距离最小;地、月、日位置在一条直线上,引潮力最大。

②杭州湾外宽内窄,河口呈喇叭状,浪潮涌入狭窄河道,水体涌积,水位暴涨。

③此时盛行东南季风,海水在风力的作用下往西涌进,与东流的江水相遇,形成滔天的浪潮。

(三)、洋流

1.洋流按热力性质划分:

①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一般是由低纬海区流向高纬度海区;

②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一般是由高纬海区流向低纬度海区;

2.根据等温线判断洋流:

①判断半球;②判断洋流流向;③判断洋流的性质。

判读技巧:

①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即凸向数值大的,中间位置数值小;凸向数值小的,中间位置数值大。

);②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的流向。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特别是渔场):

①纽芬兰渔场(美国附近)、北海道渔场(日本附近)、北海渔场(欧洲西海岸)——寒暖流交汇,引起海水的扰动,使海底的营养盐类到达海水表面,有利于浮游生物繁衍,进而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②秘鲁渔场(南美洲西海岸)——深层海水上泛,带来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大渔场。

(3)对航运的影响:

①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和时间,加快航速,逆洋流航行则相反;②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对航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高纬度的洋流会把来自极地地区的冰川带去中低纬度地区,威胁航海安全。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加快原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但扩大污染范围。

四十三、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的优缺点

优点:

①空间广阔,立体利用;②地价便宜,不迁人口;③隐蔽性好。

缺点:

①环境复杂,气象多变;②海水腐蚀性强,海冰破坏性大;③深海黑暗、高压、低温、缺氧。

四十四、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原因

危害

海洋环境污染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例如:

石油泄漏,赤潮

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健康

海洋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的变化

破坏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灭绝;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

海平面上升

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加剧风暴潮,淹没沿海低地,渔业资源受损,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环境,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

四十五、植被与环境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由于水热条件的差异,环境对植被的影响的规律:

气温越高,降水越多,植被高度越大,物种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复杂

(一)垂直方向上——①森林分层现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光照;②山地植被垂直变化——水分、热量;

(二)水平方向上——①赤道到两极(森林的变化)——热量;②沿海到内陆(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水分。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水气净美无(物)尘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吸烟滞尘、防风固沙。

四十六、理想的土壤的物质组成:

物质成分

所占比重

作用

空气

20%~30%

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水分

20%~30%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矿物质

45%

由成土母质发育。

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

5%

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四十七、土壤剖面

土壤层

特点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影响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

③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

④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

①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②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干冷地区反之。

③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④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地貌

①山顶和山麓、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因水热条件不同,发育的土壤不同;②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为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四十八、成土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