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368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docx

《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docx

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

如何纠正学生数学计算中粗心的“毛病”

粗心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不仅孩子身上存在这种毛病,在我们这些成年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只是粗心的毛病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

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情形,家长们打电话给老师,或者家长相互见面后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

孩子粗心怎么办?

每当我们翻开孩子的作业本或者试卷,看看出错的地方多半是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题目,甚至漏题没有做。

于是做父母的有的苦口婆心对孩子进行矫正,有的大发雷霆对孩子进行训斥,而孩子呢却依然故我,毫无改进,这令许多家长们伤透了脑筋。

借此机会,我将与家长们探讨一下孩子粗心的表现、家长认识的误区、粗心发生的原因和怎样纠正粗心的毛病等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孩子粗心的三种原因

  通过上述这些现象和家长们的认识误区,我们会发现,在简单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粗心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

那么它为什么会发生呢?

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下面讲讲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孩子粗心的三个原因。

  

(一)注意力不集中

  粗心与注意力有密切的关系。

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视知觉把收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时,信息会受到干扰,就容易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而导致粗心问题的出现。

从生理层面分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0-6岁的早期教育。

研究表明,大多数在走路前没有充分爬过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中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的协调性差,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动,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获取有用的信息,许多感官信息未能传递到大脑,从而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

  视知觉不是视觉,视觉是指眼睛看到的信息,而视知觉是把眼睛看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对看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为什么有的孩子把69写成96?

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把十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对位不齐?

为什么有的孩子答案计算正确,抄写时却抄错了?

这都与孩子的视知觉能力有关系。

  视知觉能力指眼睛能否作定点、动点的跟踪(视觉集中),能否清晰的辨认出两个相似的字(视觉辨认),能否迅速记住刚刚所看到的数字(视觉记忆),在下笔时手眼是否协调(视动协调)。

每一个孩子的视知觉能力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视知觉能力达不到同龄水平,就容易出现粗心的现象。

  

(二)知识点掌握不好造成认知不清

  比如一些孩子对学习新知识不够重视,重点难点浑然不知,西瓜芝麻分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知识点的掌握上凌乱无序,方法点的理解上一知半解,不能讲一个个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说起来懂了,具体却又讲不明白,如果课后不及时巩固复习,学到的零散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因此作业考试中必然出现差错和漏洞。

另外,在数学学习中,有的孩子由于对事物感知能力差,再加上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这些孩子不能清晰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法则。

如果对待这些差错和漏洞的态度是麻木不仁、放任自流、敷衍了事,差错就会越来越多,漏洞就会越来越大。

这样的知识状况就会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造成障碍,结果可想而知。

  二、纠正孩子粗心的三种方法

  了解了粗心的真正原因后,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纠正,简单的重复练习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以及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同时迁移到学习中,能够有效的减少上面提到的各种粗心现象。

  第一,强化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可以说如果没有责任心,对什么事情都敷衍塞责,马虎了事,必然做不好。

有了责任心以后,才会谨慎从事,细致认真,不敢有半点儿懈怠。

要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家长光靠说教不行,还得身体力行,亲自做示范,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我们想想一下,一个懒散的父母会培养出严谨细致、富于责任感的孩子。

具体来说,在家里可以给儿童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负责扫地或洗碗或者洗自己的袜子之类,干好了给予鼓励或奖励,干不好家长不能客气,应要求他重来一遍,直至干好为止。

总之,就是让他负起责任来。

长期坚持下来,持之以恒,孩子的责任心会大大增强。

  第二、培养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正在学习,都把电视机开着,或者自己打牌搓麻将,这些做法都会造成对孩子的干扰,使他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还有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总是先打开电视,然后边看边写作业,或者耳朵上戴着耳机,一边摇头晃脑地唱着歌,一边做习题。

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心二用的不良习惯,这样作业出错的概率会大很多,效率也不高,作业半天都做不完。

另外,我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游戏活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或玩乐,在做活动、运动或玩乐中时也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到劳逸结合,同时让孩子明白集中精力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第三、保持耐心。

对孩子粗心这个毛病,做家长的千万急不得,我很理解一些家长的心情。

我的孩子也有粗心这样的毛病。

记得上个月,孩子数学测试做漏了题,扣了1.5分,被老师加倍罚分,共扣了3分,孩子心里很难过,抱着陈老师伤伤心心地哭,我们知道后反而安慰孩子,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查找不足。

后来一段时间,情况有所好转。

但是上星期测验,又有一道题忘记做,被扣罚了1分。

这说明孩子在改正粗心的毛病中会有反复。

我们也曾经给孩子讲,粗心说带来的后果。

孩子也开始渐渐明白道理了。

但是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时间。

特别是千万不要打孩子,体罚孩子。

它会带来非常负面的后果。

因为你的行为不是在纠正,反而是强化。

尽管孩子当面承认了错误,收到了一时之效,但管不了多久,孩子又会故态重生,为什么呢?

那是孩子没有真正入脑、入心,所以持续时间就短。

因此对孩子粗心的毛病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迁就,不粗暴。

这样,你就能够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来改变他的习惯以至于最后改变个性。

日积月累,你会发现孩子的粗心渐渐减少。

  其实,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好多这样的学生都被简单地认为“粗心”或者“学习习惯”问题,时间久了,家长、老师们也以或粗暴、或放弃的态度来面对子女、学生身上的这类问题,有时还真觉得无药可救了。

“小彬”这类学生也是很特殊的学生群体,自己能认识到,却无法改过来,心理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真希望广大教师和家长在正确认识“数学障碍”的同时,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心灵感受,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合理利用“错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日显重要,也逐渐被许多教师所认可。

这里主要探讨利用学生的错误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哪个年级,也不论是哪些学生,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许多教师都认真探讨了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积极思考对策以避免学生出现错误,同时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来为教学服务,却很少见到。

我想,既然学生的错误难以避免,一方面我们当然要力争让学生少犯错;而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错误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通过它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思维的培养首先是从兴趣开始的。

我们必须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感兴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的内驱力,达到学习目标。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由于来自于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而并非是胡乱编制的,因此,它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我们应当及时把握学生的错误信息,及时反馈,不放过每一次有教育教学意义的错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分数的减法”时,常见到学生有这样的错误:

10-2=8或8。

针对这类常见错误,可能许多教师只是提示学生这题做错了,应该怎么改正,然后给出正确答案。

但也有些教师可能会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当然这样的处理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它失去了一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教育时机。

我在教学时做了另一种方式的处理——变换一个角度提问:

本题答案错了,请问如果要想得到8,那么要如何改变原题条件呢?

请同学们试一试。

这一反常规的提问,就把原来错在一位学生身上的问题推广给全班学生思考,同时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平时学生较少见到的,因此它马上引起所有学生的兴趣。

他们展开积极的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是难事了。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充分意识到答错题的学生的错误所在,使一个学生的错误让全班学生都吸取了教训,并加以改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极为有效的。

  二、利用学生的错误,创设有效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意识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认知的过程。

虽然这些认知都是前人总结好的,都不是新成就、新发明,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认知。

他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由一个未知到已知,再从另一个未知到已知,这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发挥作用,那就是发现意识。

有了这个意识,学生就有了自主探究知识的源泉和动力。

所以,发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

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是一种培养学生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带余除法”时,学生常出现以下错误:

0.63÷0.31=2……1。

为了加强学生辨别错误的能力,加深印象,我把这个问题改编成判断题:

0.63÷0.31=2……1(),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之后交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我提问:

“你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个问题是错的呢?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索,发现了几种不同的判断方法:

  

(1)验证错误法:

0.31×2+1=1.62≠0.63,所以是错的。

这是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方法,也是通常的验证方法。

  

(2)余数与除数比较法:

余数1比除数0.31大,肯定是错的。

按照常理,余数值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是余数的基本概念。

  (3)余数与被除数比较法:

余数1比被除数0.64还大,肯定是错的!

虽然这只是少部分学生回答,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判断方法。

  以上例题虽只是个案,但类似的问题其实很多。

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它来加强对学生发现意识的培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从以上问题也可以看出,充分利用“错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本质,在纠错的同时,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深层次地把握问题的要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意识。

  三、利用学生的错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利用学生平时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审视自己出现的错误,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进行有效的变题训练,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学生在完成如下一道练习时出现的错误较多:

比0.5小而比0.4大的数()。

A、没有一个;B、有9个;C、10个;D、有无数个。

对此题能够真正理解并正确做出解答的学生很少。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本题,完成符合题意的选择,我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原题进行了变化,把它分成2个问题:

“要使答案A正确,应该怎样修改原题目呢?

”“要使答案B正确,又该怎样修改原题呢?

”引导学生分别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正错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再如,上面我们提过的“10-2=8或8”的错误,教师没有简单就题论题,简单改正,而是另辟蹊径,让学生修改条件,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用也是很大的。

  既然学生的错误不可避免,那么就让我们充分利用这些错误,不回避错误,不简单应付了事。

其实只要利用得当,这些错误反而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为我们的教学增色不少。

我们千万别小看这些错误,只要努力挖掘,会有“金子”闪光的!

 

怎样设计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第一、二两个学段把“探索规律”规定为独立的学习内容之一,并且指出: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次尝试。

由于“探索规律”学习内容设计的弹性较大,给教材编制者和教师课程开发留有较为宽广的探索空间。

重视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与研究,是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需要。

  1.“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审视

  数学中探索规律的过程,实际上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综合运用的过程。

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演绎推理,弱化了合情推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合情推理是丰富多彩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合情推理。

数学家拉普拉斯说过:

“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

”合情推理常常要借助于直觉。

彭加勒曾经说:

“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

”因此,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活动中,既要用合情推理发现数学规律,又要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两者缺一不可。

这就好比人在迷雾中前行的眼睛与双腿,既要用眼睛观察方向、探寻道路,又要靠双腿循序渐进、达到目标。

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的设想,超乎寻常的猜想,往往孕伏着发明创造的潜质。

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发现、探求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突出探究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现行教材设计特点的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都对“探索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

但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内容选取相差甚远,编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下面是苏教版和人教版两种教科书中“探索规律”的单元设计:

  可见,这两种教材关于“探索规律”的内容分别在两个学段中都以主题单元方式进行了独立设计,把探索规律的教学作为培养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

综观各册教材进一步发现,在其他各个学习领域,还以分散渗透的方式穿插编排了有关数学规律的探索性内容,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把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渗透教学的全过程。

但不同的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存在明显差异。

  苏教版教材主题单元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事物的间隔排列、简单搭配以及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通过平移的方法探索、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可以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并从中体会列举、画图、计算和有序思考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提高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教材以独立单元设计的“探索规律”的内容相对较多,并且分布在各个年级。

选取的内容主要是图形变化规律、数列变化规律和操作活动变化规律。

内容设计的活动性、探究性比较强,一些内容直接设计在“数学实践活动”之中。

如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搭配的规律”;五年级上册《量一量找规律》中,通过操作实验探索规律等。

并且注意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数和形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美丽。

  3.合理建构内容形式

  《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

一方面,在公式、法则、算法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中强调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

因此,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是数、式、形的规律的探索,并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

即在不同阶段设置独立的单元以适当的主题进行“探索规律”的学习,同时以相关内容的学习为载体,以分散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

  探索数的变化规律,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已经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

探索数的变化规律的形式可以是在数列中找规律、数表中找规律、数与形的结合中找规律等。

在低年级可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规律更多地了解数的意义,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能力,为第二学段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作准备。

  探索形的变化规律,可从一、二年级开始,通过让学生观察简单的不同图形的排列,发现其排列规律,从而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图形。

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找规律的思想方法。

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有时需要画图和操作,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手脑并用,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增强空间观念。

  算式中找规律可通过一组或多组相似的式子,让学生从中发现式子与式子之间规律性的变化,然后根据找到的规律填算式或写出算式的答案。

  如,《现代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中:

先计算,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0-3=14-8=16-6=15-7=

  11-4=13-7=15-6=15-8=

  12-5=12-6=14-6=15-9=

  思考与交流:

(1)13-6与12-5的得数一样吗?

(2)写出一些十几减几等于7的算式。

  这里,减法算式中隐含着“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规律。

可通过先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一方面,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独立设置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如苏教版教材中通过填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

另一方面,可分散设计一些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练习题。

  “探索规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素材选取生活化、情境设置趣味化、呈现方式多样化等特点。

也就是说,要从儿童身边的事例入手,设计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使数学学习更加生活化、社会化、趣味化;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如:

“你是怎么想的?

”“你发现了什么?

”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并且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内容,如图形、漫画、表格、文字等。

学生探索规律时需要从题干、表格、人物之间的对话等当中获取信息,有时信息多余,需要学生选择,有时信息不足,需要学生设法间接获取,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或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4.恰当把握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索性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此时的学习内容应该更多地反映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同时,结合认数与计算进行数与式的排列规律的思维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到了中高年级应更多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已经掌握的数学工具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的学习应当从一年级开始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安排。

  现行教材中“探索规律”的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发散性的题目不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所以教材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训练题,通过对呈现信息的选择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的过程,必须蕴含一定的思维质量,体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

例如,下面的加法表:

  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的数都是加数,其他格子中填写所在行列两个加数的和。

那么每行、每列中的数如何填?

它们有什么规律?

虽然这里只用到20以内的加法,但由于填写时必须首先考察从哪格填起,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出现矛盾。

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就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和探索性。

  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基本材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

“探索规律”这一学习内容的出现,必然涉及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制。

我们应正确理解“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以《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科特点和儿童的认识规律,科学选取素材,合理规划和精心组织教材内容。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

 一、创设良好的开端,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心理铺垫。

如果开场白讲的好,就能先生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宛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导入新课要在“求奇、求趣、求妙、求新”上下功夫。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问:

“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

“喜欢!

”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

“你几岁了?

过了几个生日?

”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

“同学们,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有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

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

”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三以语言的艺术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

教师的语言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鼓励和陶冶。

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赋以优美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同时也要尽可能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从中发现并获取知识。

五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这种直观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

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

总之,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运行机制,是完全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怎样提高数学学习中的计算能力

一、现象

  在一节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复习课上,我共让8位学生上台板演,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8位学生式子全部正确,但有7位学生的计算结果错了,而且这7位学生根本不是学困生,有些甚至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事后我与办公室的同事聊起了这件事,大家都有同感:

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确差多了。

在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新教材研讨会时,与会的许多教师都谈到类似的问题。

由此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薄弱,不仅仅是我所遇到的困难,或许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二、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合理、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作为四大基本能力之一鲜明地提出来。

由此不难看出运算能力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准确找出学生计算能力弱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确保教学质量。

  三、调查

  经过一个月的校内调查,在同事的协助下,我们总结出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