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docx
《公共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导论
1.财政学研究的特殊视角:
将整个国民经济看成“公”和“私”两大部分,并从公和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政府与私办并存,关键在于两者职能范围的相对关系是否恰当.一个经济中的“公”和“私”两者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怎样使两者恰到好处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2.▲实证分析:
①目的是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会怎样”/“为什么”.要回答“是什么”就要弄清事实,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样做.②例如:
我国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支出和赤字有多少/对大学的财政拨款会让社会的哪个群体得益最多/为什么财政收入和支出规模会不断扩大.③分为理论实证分析(逻辑推理)/经验实证分析(观察到的事实:
面谈询问/试验/观察历年统计资料)▲规范分析:
①目的是分清是非,它回答的问题是“该怎样”.其意义在于对政府的行为做出评价.首要任务是建立评价标准.财政学中的规范理论主要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②例如:
我国政府的规模是太大还是太小/如果政府的资金有限,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哪些方面才符合公众的利益.
3.▲政府部门:
①政府部门是指公共部门中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依靠税收取得收入,免费或部分免费地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总称.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总体又被称为广义政府部门.分为政府行政机关/政府事业部门.②性质特点:
不以盈利为目的,一般不从事销售,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收入来源,很大程度上依据政府的指令行事,主要从事社会消费活动,一般不生产物质产品.
4.▲公共企业部门:
①是指公共部门中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依靠销售取得收入来源,补偿运行成本,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单位总称.分为金融公共企业/非金融公共企业.②性质特点:
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要从事销售,以销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从事物质产品以及各项服务的生产活动.4.公共收入:
政府取得收入或获得资源支配权的方式有三种:
税收、收费和公债。
①税收:
政府依据其行政权力强制性地/无偿地取得收入方式.来源:
私人部门/公共企业收入.②价格或使用费:
是公共部门中的单位通过销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用有偿交换来获得收入的形式.通常自愿的/有偿的,支付与受益完全对应.(政府部门-取得收入的辅助手段,公企部门-主要)③公债:
政府通过信用进行融资的方式.自愿性/有偿性.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都会发生债务.
5.公共部门支出按是否具有回报性分:
①购买支出:
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基本特点是政府支出是有回报的,它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换取相应的产品或服务.如购置办公楼/买办公设备/水电交通会议费.政府调节经济最直接的手段,规模越大,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能力越强.②转移支出:
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养老金/救济款/困难家庭补助/企业补贴/对其他国家的捐款.调收入分配.
6.公共部门支出按支出所产生效益的时间跨度分:
①经常性支出:
是维持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而进行的支出,这类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只对本期产生影响.支出后价值不存在.如工资奖金/办公经费/业务费支出.②资本支出:
支出只是价值形式的转换,支出的资金形成了某种形式的资产,这些资产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发挥其功能.如各种基本建设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7.隐性收支:
不表现为收入或支出,或有些政府收支并不反映在收支账户上的收支.形式:
①税式支出:
是以税收优惠的方式进行的支出;②公共定价:
是政府通过其权力规定交易价格;③政府担保:
政府正式承诺在被担保的经济实体不能履行偿还责任的时候替它承担这一责任.④公共管制:
是政府依靠行政权力对经济实体的行为做出约束性规定;⑤A.预算外收支:
政府有些收支不反映在预算收支账上,而是登记在预算外的一些独立账户中,由各部门/单位按一定的规定自主支配使用,这种收支称为预算外收支.B.体制外收支:
在政府会计监督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有些收支不记录在预算外收支账户上,只登记在不受政府监督的账上.
8.①公共提供:
指政府免费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可以不受个人经济约束,无偿取得产品的消费权或享受这一产品所带来的好处.通过税收的方式取得收入来源,以补偿这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②市场提供:
指消费者用自己个人的收入通过购买的方式来取得消费品.个人能得到多少产品或服务,取决于他用以交换的个人收入.采用市场方式按价出售.9.收入再分配:
是指政府通过其活动,对市场所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行的调整,它是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所从事的活动.活动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往往与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如向公众征税,并免费提供产品服务.公共生产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章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
1.①帕累托改进:
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就可以肯定,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的状态.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称为~.能进行改进的状态肯定不是最优,帕累托效率是无法进行~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②帕累托效率:
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状态就是最好的,也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2.生产效率:
①要使给定的资源在不同产品之间的配置实现帕累托效率,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
一种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等于任何一种其他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满足这一条件的资源配置状态即为~.②生产效率是理想资源配置状态的一个特征,这一状态要求在资源和技术给定的条件下产出量最大化,没有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技术的运用达到最合理的程度,即要使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
3.交换效率:
①试图解决在给定的产品种类和数量的情况下,产品如何在不同消费者之间进行配置才是有效率的.②交换效率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③交换效率的现实含义是让给定数量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消费者的需要。
4.产品组合效率:
①试图在所有满足生产效率的状态中最优产品组合,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②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转换率(即生产曲线在该点的斜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符合此条件的资源配置状态即为~.③~是各种产品的生产应符合一定比例关系:
由所有消费者的要求和愿望决定.
5.公平:
①规则公平:
经济活动是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的竞争,竞争的规则必须公平.这一规则包括确认各个人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承认他所拥有的体力/智力/财富,个人以自愿的/诚实的方式进行交换,禁止抢劫/盗窃/欺骗;各个人都按自己对生产所做出的贡献大小取得属于自己的收入份额.从规则公平来看,公平的含义仅在于所有社会成员都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②起点公平:
试图对规则公平进行补充.不仅竞争过程中规则要公平,而且对于所有社会成员来说,竞争的起点也应是公平的.起点公平强调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主张消除由天然禀赋所造成的分配结果差别,但承认和肯定因选择上的差别所产生的收入分配差别.③结果公平:
强调生产成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收入份额的相对关系.从结果公平的观念看,贫富差距较大就是不公平,缩小就促进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
6.贫困指数:
①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就需要确认某一个收入水平为贫困线.贫困指数越大说明贫穷者越多,收入分配也就越不公平,反之则越是公平.②计算:
首先要确定某一个收入水平为贫困线:
标准为满足基本生活水平所需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人口.
7.基尼系数:
①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与对角线与所形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称为~,用以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贫富差距越大,洛伦茨曲线越下凹;越小越平直.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数值越小,收入分配就越公平.基尼系数表示的公平是结果公平,它不反映社会总收入或个人收入绝对额的大小,只反映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关系.只要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发生变化,基尼系数就不会有任何改变.②计算:
将各社会成员从低收入至高收入排列,将收入与人数分别逐个相加,并算出坐标(人数/总人数,收入/总收入).各坐标连接成洛伦茨曲线,最后E/OAD(曲线和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三角形OAD)
第三章市场与计划
1.完全竞争市场:
①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②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③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产品组合最终将符合性质:
生产者的产品边际转化率=消费者的产品边际替代率.
2.第一类市场缺陷:
①竞争失灵②公共产品③外部效应④信息失灵⑤交易成本⑥宏观经济失衡
3.第二类市场缺陷:
①偏好不合理:
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市场竞争结果合理性的前提条件,∵市场是按所有个人的偏好来配置资源的.②收入分配不公:
由于各人所拥有的体力/智力/天赋/资本在质和量上会有很大差别,按市场规则进行分配会造成贫富差距,且这种差距会成为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
4.分析外部效应现象在市场经济中的必然性:
例子,门前绿化,精华空气,工业废水。
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私有财产权极大地刺激人们为自身利益而从事各种经济活动,而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是私人边际成本或私人边际收益,无论厂商还是消费者,都不会主动地站在社会边际成本或社会边际收益的高度作出经济决策,或者在技术上无法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纳入到成本或收益之中.同时由于产权不清晰,促使人们尽可能地无偿地得益,使个体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大于社会受益.因此这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必然影响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而第三者又未参与交易双方的交易,则必然产生外部效应.许多学者倾向所有制论认为公共资源的存在是产生外部效应根原.5.市场缺陷的不可避免,例如公共产品为什么把公共产品作为市场缺陷: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产品都只能为特定的个人享受,一个人享受了这一产品其他人就不能同时享受这一产品.而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产品,在消费中能使公众共同受益,外部效益显著(消除空气污染).当出现这种产品时,个别经济实体之间的交换难以进行.因为这种产品的成本往往高于某一个人的得益,每个人都期待着其他人去购买这一产品,自己能免费得到好处.公共产品的存在显然违背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使得市场交换无法进行.
6.优值品:
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如低估教育好处不愿为子女教育花费代价,导致学龄儿童弃学.劣值品:
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如高估香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甚至愿高价购买毒品.、为什么政府缺陷是不可避免的?
现实中的政府也不完全具备理想化政府的条件。
政府必须具有充分信息。
参与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所有个人都必须一心为公。
7.政府缺陷包括:
①信息失灵/公共决策中的经纪人行为/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②举例证明政府缺陷:
2010年起国家出台限购令,限购的是投机,即把银行的钱大量变成房子.而限购令的推出却遭到地方政府拖延/放宽/停止执行等方式的抵制,地方政府实行限购令不是出于自觉,需中央强按头,体现了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缺陷与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大量财政收入,使限购令在执行过程中走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体现了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
8.财政思想的演变:
①亚当·斯密的:
A.基本观点:
倡导自由竞争,政府的干预应减少到最低限度(廉价政府);B.政府的职能范围(3件事):
⑴保护社会不受外国侵略;⑵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⑶提供某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②凯恩斯主义:
市场不能解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问题,持续的/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表明,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收入/支出以及赤字预算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使经济实现稳定.③马克思主义:
A.基本观点: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经济危机,造成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同时也造成社会收入分配的极度不公.出路是彻底铲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B.政府的职能范围:
社会产品在分配给个人之前必须扣除,政府应成为一切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投资应由政府全部包揽.
第四章公共提供
1.①公共产品:
是公众共同受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呈受益完全外部化特征;②私人产品:
与公共产品相对立的概念,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受益严格内部化;③混合产品:
在性质上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产品,可以分为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的产品/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非竞争性:
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同时从该产品消费中获益,如国防;非排斥性:
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技术上不可能防洪堤坝/排斥成本高一般道路)2.为什么公共产品市场提供会造成效率损失?
公共产品一般不可能通过市场提供,而是由公共提供。
因为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0,按照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价格取决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等量关系),不应该向消费者收费。
但产品提供是有代价的,生产者不愿为市场提供这种产品。
又因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斥性,人们无论付费与否均能消费这一产品,人们不会去购买。
这一情况被称为“免费搭车”问题。
?
3、公共产品的最适规模公共产品有效配置需满足的条件:
社会边际效用等于每一个消费者边际效益之和,且等于边际成本。
社会需求曲线是由每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而成,从而确定了社会边际效益曲线。
4、混合品的提供原理?
(1)用具有非竞争性和排斥性混合品供应原理,分析诸如桥梁、城市道路等产品的供应。
公共提供的效益:
如果该项产品由政府通过税收取得资金,并拨款来补偿其成本,社会的净得益就等于消费效益扣除生产成本、税收成本以及税收的效率损失之后的余额。
市场提供的效益:
如果该项产品通过收取使用费的方式来补偿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净得益为潜在的消费效益(充分使用该桥梁所能得到的利益)扣除生产成本、收费成本与收费的效率损失以后的余额。
取决于消费效益与税收成本、税收的效率损失、收费成本、收费的效率损失的相对关系。
需要具体的成本-效益分析。
?
(2)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混合产品(即具有外部效益的混合产品)供应原理,分析诸如高等教育、图书等产品的供应。
市场提供:
如果该产品通过市场买卖来提供,购买者根据自己个人从该产品的消费中得到的利益来决定购买量,该产品的产出和消费水平由购买者个人的边际效益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来决定,从而低于社会边际效益等于产品边际成本所决定的水平,会产生效率损失,程度取决于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
公共提供:
如果该产品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即社会免费提供给消费者,该产品在消费上就会失去价格的约束,人们会消费到边际效用为零。
无论是消费者个人的边际效用还是社会的边际效用都会大大低于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会产生效率损失。
根据产品外部效益的大小,对消费者进行相应的补贴。
每单位产品补贴AC,个人的边际效益曲线(需求曲线)由AB上移到CD。
例如,高等教育的提供,图书的提供?
5、拥挤产品的消费方式当产品的消费逐渐接近饱和界限,乃至超过饱和界限时,产品的消费就会失去非竞争性,甚至产生外部成本。
采取市场提供的方式,可以减少车流量,缓解道路的交通压力
第五章公共生产
1垄断造成损失的原因,为什么不能改进效率:
原因,垄断者的生产决策不满足边际成本等于消费者边际效用的需求,垄断的产出水平将低于该产品的理想的产出水平,使社会的生产偏离产品组合效率,为什么:
这样虽然会改善收入分配状态,却不能改进效率,。
如果向每一单位产品征税,这会使边际成本曲线平行向上平移,其结果将是企业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交点决定的产量与合理的产出水平之间差距更大。
2、外部成本造成效率损失的原因。
解决外部成本问题的两个条件。
原因:
企业以自身利益为行为目标,只考虑自己承担的成本以及得到的收益,其结果将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
社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
条件:
市场化方法(明确产权),政府干预方式(税收方式,公共管制)?
3、信息不对称造成效率损失的原因。
生产者是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而消费者则对产品信息掌握情况较少。
使得产品组合偏离组合效率。
消费者不了解产品真相,生产者用欺骗或有意隐瞒的手法使消费者高估了产品价值,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似的产品偏离组合效率,一种产品的合理数量应以其真实效用来确定。
第六章收入再分配1所得税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所得税直接
以个人或企业的所得为计税依据.从公平目标来看,所得税能够比较方便地实行累进税率,因此,从公平的目标看,所得税能够比较方便的进行累进税率。
可以比较有效地达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高收入者承担较多税负,低收入者少)
(2)商品税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什么是税负累退?
为什么商品税会产生税负累退的效应?
商品税对收入再分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累退:
税后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大于税前情形。
原因:
高收入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金额占他们收入的比例通常比低收入者低,商品税负是累退的。
影响:
采用差别税率可以加强收入在分配的力度,但会扭曲产品结构,造成较大的效率损失。
3什么是税负累退?
;有效税率(税收占收入的比例)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称为累退.商品课税的累退性主要是指纳税人的税负随着收入的增加负担变小2为什么商品税会产生税负累退的效应?
商品税是根据商品或服务的交易额来计征的,缴税额度取决于购买这些课税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采用比例税率.高收入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金额占他们收入的比例通常比低收入者低,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税就有累退性,税后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就会大于税前的情形.3对收入再分配产生的影响:
商品税采用差别税率可以加强收入再分配的力度,但会扭曲产品结构,造成较大的效率损失.4.财产税对在分配中的作用?
:
由于造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各人所拥有的财富不同,征收财产税和遗产税可以避免财富的过度集中,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强有力手段.5.公共产品公共提供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①收入越高,对公共产品的效用评价也越高,因而从公共产品提供中得到的效用也就越大;②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能否缩小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的福利差距,取决于税收的累进性与公共产品的收入边际效用弹性之间的关系.当公共产品的收入边际效用弹性为1或小于1时,累进的税收使公共提供具有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再分配效应;大于1时,即使税收是累进的,也未必能够实现促进公平,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中性的或有利于高收入者不利于低收入者;③要实现公平目标依赖于公共产品提供是不够的.原因⑴各人对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随收入水平而递增,因此即使税收是累进的,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仍可能不足;⑵对于社会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最为迫切的是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满足这一需要的主要是私人产品,这是提供公共产品无法解决的问题.6.混合产品的公共提供:
①怎样有利于低收入阶层:
A.收费标准定得低于内部边际效益,即提高这一产品的公共提供程度;B.该产品至少能为社会公众平等地享用,或者产品消费者中的低收入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②怎样对收入再分配产生中性影响:
收费标准按内部边际效益来制定,每个消费者等于用自己的收入在购买属于自己专有的那部分好处.③怎样利于高收入阶层:
使按高于消费者内部边际效益定价的项目,不为一般公众平等享用,或者这一项目的消费者主要由高收入群体构成.7.私人产品的公共提供(含价格补贴)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通过价格补贴的方式来提供某些私人产品,价格补贴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取决于政府补贴的是什么产品:
如果补贴的是收入需求弹性大于1的产品,即收入增加的比例小于消费量增加的比例的产品,那么收入水平越高的人所得到的补贴占其收入的比例就越大,而低收入的人所得到的好处占其收入的比例就越小;补贴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于1则相反.不管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如何,对私人产品的价格补贴从公平目标来看都是效果不佳的。
为了要使低收入家庭得到一定的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也要使中高收入家庭得利。
最佳办法是直接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资助。
8.社会保障体系:
①社会救济:
A.特点:
政府强制性/无偿性地向高收入者征收社会保障费,高收入者必须按政府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障费,不然会受到法律的惩处;低收入者可不付任何代价取得一笔收入.缴款与得益完全无联系.B.作用:
社会救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取决于征收的社会保障费的累进性及对低收入者的保障水平.缴款的累进性越强,保障水平越高,对缩小贫富差距的影响越大.但调节的力度越大越背离市场分配的规则,效率损失也越严重.②强迫储蓄:
A.特点:
政府强制性地要求社会成员将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与社会救济不同,强迫储蓄保障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低收入者的生活.不具有收入再分配含义.其缴款与得益是完全对等的.B.作用:
可以避免让相同收入群体中的理智个人被迫救济那些作出不当选择的个人,有助于实现公平.③社会保险:
A.特点:
贯彻的是缴款与受益对等的原则,从形式上看这一过程不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但从结果看绝大多数购买者最终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转让给了那些不幸的人,强制性,实质是让低风险的人去补贴高风险的人.B.作用:
可迫使风险较低的那部分人加入保险,降低整个社会的平均保险费.9.①现收现付制:
是指社会保障用本期的缴款收入来支付本期发生的福利的支出,具有后代人的利益向前代人转移的收入再分配影响.②完全基金制:
是指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缴款来承担自己的福利支出,在代际分配方面是中性的.③从现收现付制向完全基金制的过渡的过程中,代际分配不公的程度会逐渐减少,但如果社会经济情况不稳定,特别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同个人间的不公平分配程度加大.每一时期形成一定的结余,结余的累积形成一定规模,实现本代人用自己的养老缴款来支付他们退休后的养老金。
第七章税收概论体进行资助。
?
1、纳税人、负税人、买方税、卖方税。
法律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法所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也称纳税人。
经济上的课税主体称为负税人。
卖方税是指纳税人在交
易过程中对销售方的征的税。
买方税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对购买者的征税。
?
6.按征税对象可将税收分成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①流转税:
是以商品劳务的流转额作为其征税对象据以征税的税收类型,以商品劳务是否实现了销售和提供作为判断是否征税的依据,并以商品劳务的销售和提供的价格为其计税依据.基于征收管理和税源控制的方便考虑,一般选择以销售方(提供方)作为纳税人;税率使用比例税率或是定额税率而不使用累进税率.②所得税:
是以所得收益作为其征税对象并据以征税的.分为个人所得税和法人(公司/企业)所得税两种.在确定纳税人时,要注意规避重复课税的现象;确定征税对象时,要注意区分其来源地和支付地的不同;在确定计税依据时,要注意解决好有关费用的扣除问题;在确定适用税率时,要注意贯彻税负公平原则;在征收管理时,要根据所得收益的性质确定其合理的纳税期限.③财产税:
是以纳税人拥有或者取得的财产作为其征税对象并据以征税的.有静态和动态/一般财产税和个别财产税/财产价值税和财产增值税/不动产财产税和动产财产税等分别.?
4.①比例税率:
是指税率的高低不受征税对象量变化影响的一种税率形式,也称固定比例税率.特点:
使用比较简单方便和明了,使用得最为频繁.在对商品劳务流转额课税时,它具有累退的特性,不具公平性.②定额税率:
是指用绝对金额来表示的税率形式.一般是在税金的计量单位和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不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定额税率实际上是比例税率的一种变形,具有与比例税率基本相同的特性.但在通货膨胀时期,采用定额税率征收的固定税额因货币贬值而使得实际税负下降;通货紧缩是相反.而采用比例税率却能抵御该影响.定额税率的这种特性也可加以利用以保证政府的税收收入不受印象甚至相对增加.一般,当本国货币贬值时,用比例税率;升值用定额税率.③累进税率:
是指税率随着征税对象量的增加而上升的税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