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docx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三型校园”建设工作总结材料
根据高工委联字[2009]8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从总结已有做法、推进各项工作角度,就我校节约型、关爱型、文化型校园建设工作和活动组织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三型校园”建设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推动作用,并能充分调动高等学校的一切积极因素,构造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一项具体工作转变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工作,对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珍惜资源、亲近自然、感恩他人、善待自我、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按照高校工委文件精神,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了教师、中层干部和学生三个座谈会,大家高度认可三型校园建设工作,认为是实现学校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实现升本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教强省的必然要求。
第一方面,节约型校园建设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几年来,学校在经费使用、教学科研资源、办公经费开支、日常能源消耗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节约成效。
一、高度重视,积极宣传,提高师生节约意识
我校党委高度重视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党政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成立了“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学校及各部门认真制定创建方案及创建计划,严格执行,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各部门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站及校园网,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国家“节约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规范师生员工厉行勤俭,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米做起,对于“长流水”、“长明灯”等浪费现象形成人人自觉监督的习惯。
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建设节约型校园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使学生懂得节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做人的一种社会责任。
二、建立完善节约制度,为节约型校园提供根本保证
节约型校园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制度建设是根本。
为此,我校围绕水、电、暖、燃油、经费、临时人员开支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一)实行节能监督员制度,加强对节电工作管理
一是实行节能监督员制度。
节能监督员主要负责寝室、教室、阅览室及办公场所、体育馆、校内道路及操场照明灯用电管理。
学生寝室长是寝室节能监督员,教室管理员及班级生活委员是所负责教室的监督员;各办公场所、食堂均由安全管理责任人作为节能监督员;校内道路及操场照明由各门卫工作人员作为节能监督员。
坚持做到能用自然光照明不用灯光,或根据实际情况打开较少的灯具,办公室、实验室尽量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时间,长时间不使用时要及时关闭,办公场所温度在26度以下不得开空调机;人走灯灭、锁门离开前认真检查各种用电设备电源关闭情况。
另外,学工处、派出所、各系及舍务办不定期对学生宿舍、教室、各办公场所、食堂进行检查,对使用或存放大功率违规电器者进行纪律处理。
二是实行分时送电制度。
为有效节约电能和保证用电安全,我校对学生宿舍及教学和办公场所实行分时送电制度。
即:
学生宿舍冬季早5:
30-7:
30,下午15:
30-22:
30送电;夏季早不供电,下午17:
00-22:
30供电制度;教学和办公场所晚9:
30以后不供电。
(二)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和节约公约,加强节水管理
各宿舍楼、办公楼、图书馆和体育馆卫生员坚持经常性对供水设施检查,后勤水电部定期检查用水设备和供水设备,防止跑、冒、滴、漏。
学校及各级团组织制定公约并发出倡议书,号召全体师生节约用水,用完水随手关闭龙头;如发现自来水管道、供水设备出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尽量减少损失。
(三)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加强办公经费管理
一是建立并实行办公经费包干制度,奖省罚超。
二是认真执行办公用品领用办法。
各部门办公用品领用专人负责,严格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办公平台,推进无纸化办公,尽量减少纸制文件;除要求外,用纸实行双面打印,能传阅的文件、电报和工作简报尽量传阅,减少复印,节约办公用纸量。
三是实行话费定额管理,降低话费支出。
校内使用内线电话,尽量缩短通话时间,严禁利用办公电话、互联网闲谈、聊天。
四是实行学校领导用车登记制度,禁止公车私用。
同时,校领导积极响应号召,六位副校级领导根据居住地就近原则合乘两台车;学校通勤车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最大限度减少通勤费用。
五是建立并实施公务出差审批制度,有效降低交通费、差旅和会务费。
六是实行严格的招待费使用制度,规定执行标准,尽最大可能降低招待费用。
七是实行成本核算和年终审计制度,每年对学校运营情况、后勤服务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管。
(四)科学规划课程设置。
教务部门牵头成立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学校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对全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和审核,重点解决重复设置和课程偏多的问题。
(五)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我校自1998年开始,至今先后进行了四次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需设岗,以岗定薪,严格核定工作职数,控制人员成本,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动计划,杜绝人浮于事现象。
同时,加强对临时用工制度的清理和审定,科学合理地核定每一个岗位,做到因岗设人,降低用工成本。
三、不断加强硬件建设,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提供设施保障
加强节能设备使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及加强节能控制设备建设,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基础条件。
(一)学校各办公室、教室、会议室、招待所等场所照明使用日光灯和节能灯,基本淘汰白炽灯。
(二)走廊使用声光控开关,确保在日光充足条件下,走廊灯自动关闭。
(三)部分学生宿舍安装控电设备,避免大功率用电器使用。
(四)安装控电设备,校内所有办公及生活场实行冬夏分时供电制。
(五)供暖系统安装分控设备,在寒假期间减少对空置房屋供热量,降低能源消耗。
(六)绿化用水使用喷灌设备,有效节约用水。
(七)整合实验室,建立实验中心,严格资产设备管理,提高资产设备及实验室的利用率。
学校将原归属计算机系、金融系、投资保险系、会计系、管理系管辖的所有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了实验中心,科学管理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共享学校优势的实验室资源。
同时,避免重复购置或不合理的购入,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八)招待所全部房间均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充分利用光能,减少对电能消耗。
四、坚持不懈,成效显著
几年来,随着广大师生节约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各项节约措施的实施,我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感觉到,建立完善的领导机构是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得到落实的组织保证;全员参与是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成效的前提;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与使用是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完善的体系是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得到落实并取得实效的保证。
截止2008年末,我校资产总额55693万元,负债总额14414万元,08年总收入19162万元,总支出10229万元,结余8933万元。
第二方面,关爱型校园建设
关爱型校园建设工作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和人性化的重要载体。
实践证明,建设关爱型校园对化解各种矛盾、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和谐校园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爱教职工方面。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体系,为教职工提升业务能力和保持队伍稳定夯实基础
为实现学校人才工作与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结构好、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校有教师553人,教授35人,副教授195人,讲师210人,外籍教师3人。
一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学校陆续出台了《哈金专党务工作制度》、《哈金专行政管理制度》、《哈金专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等制度汇编,包括《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科研项目奖励办法》、《教职工职称评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近百项制度得以有效实施,使我校的党政管理工作、教学科研工作更加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是人才激励使用机制不断加强。
在人才激励使用工作中,实现一个“打破”、五个“转变”(一个“打破”就是打破平均主义,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发挥岗位津贴的导向作用,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体现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的区别。
五个“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下的分配模式向市场经济下分配模式转变;二是由相对平均向拉开分配差距转变;三是由过分强调公平向绩效优先、兼顾公平转变;四是由津贴只能多不能少向能多能少转变;五是岗位津贴制度由过分统一、形式单一向自主灵活、形式多样化、多元化转变,实行津贴收入与岗位、业绩、贡献、完成的任务、项目挂钩。
);在津贴分配上重点向一线教师和关键岗位倾斜,强调打破“职称终身制”,以绩定酬;设立学位津贴和特殊津贴,教学岗位取得硕士学位人员每月发放学位津贴300元,取得博士学位人员每月发放学位津贴600元,在学习期间的工资及各种福利待遇全部照发;重点学科专业设立学科带头人岗位,实行校内特聘岗位津贴制度;设立优秀教师成果奖励制、科研立项评选制、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制等。
干部选拔标准严格,任人唯贤,实行全员聘任制,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做法作为典型在上做了交流。
三是科研工作逐步增强。
近几年,我校科研立项百余项,其中有15项课题分别获得黑龙江省金融学会、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的表彰奖励;教师主、参编教材50多部;特别是近期,我们正在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就“乡村债务的化解”等方面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筹备成立金融研究所和各专业研究室,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二)开展关爱活动,积极营造乐业、敬业的良好氛围
一是改善职工住房,学校大部分职工五年前已搬入安埠高层和珠江嘉园,新校区教师公寓已于近期破土动工;二是加强师德建设和“三育人”工作,从政治和业务等方面使教师得到提高和发展;三是定期组织教工体检,建立教职工健康档案,举办心理咨询讲座,调节教职工心理状态,并为女教工安排参加安康保险;四是在教学区设立教师休息室;五是定期召开教代会,审议关乎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议题,积极落实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2006年被评为全省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工会被评为全国科教文卫体“先进教职工之家”和“民主管理先进集体”;六是不定期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征求民主党派人士对我校发展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七是改善办公条件,如更新各部门微机,扩大配置数量,更新教职工办公桌椅,粉刷办公室等;八是在行政楼和各教学楼为教师提供健身活动室;九是积极为有家庭实际困难和退休教职工送温暖,为患尿毒症的年轻教师捐款,缓解经济和精神压力;十是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二、关爱学生方面。
目前,我校在校生10795人,作为专科学校,数量较大,层次较多,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
为此,我们不断完善制度,改善做法,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体现关爱。
(一)完善体制机制,搭建全方位关爱平台
我校学生工作形成了以养成教育为基础,管理与引导并重的学生思想教育模式。
提出了“抓大事不放小事”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五多(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说说)”的工作作风和“五心(细心、耐心、爱心、恒心、不亏心)”的管理方法。
近年来,全体学生工作者每天坚持深入学生教室、寝室的工作制度,真正掌握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寝教室管理规范有序;在原有《对受处分学生跟踪谈话制度》基础上,实行副校长、系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四级关爱谈话制度》,工作重心下沉,问题解决及时,关爱无处不在。
制定并实施《学生管理制度汇编》,包括《学生管理办法》等近三十项制度做了详尽规定,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创新育人载体,形成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程关爱体系
一是招生宣传,派专人参加各省、市、自治区高招办组织的招生咨询会,与当地的学生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考生报考提供服务。
二是管理服务,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
新生入校后,通过军训、入学教育等系列活动,把学校管理理念渗透其中;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每月召开学生工作者例会;拍摄文明礼仪专题片,出台了学生文明行为规范,以倡议书等形式引导学生确立勤俭节约意识;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每天提前到校看望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学生动态,各系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每天深入学生寝室、教室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关注特困生和有不良思想倾向的学生,加强引导教育。
三是制度建设,科学规范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生各项评优工作。
对拟发展学生党员、优秀学生、特困补助、奖学金等面向全校各相关部门征求意见,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四是培养模式,学校采取银校或校企合作的“5+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五个学期在学校学习,第六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体现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的要求。
五是创建优良学习环境,加强教室、自习室和图书馆建设。
学生工作者每天早上和中午对学校所有教室和自习室进行检查,适时评比,确保学生在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图书馆不断改善借阅环境,充分挖掘潜力,为读者开辟了数个自习区,解决了近千个阅览座位,充分体现对学生读者的关爱。
六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心理咨询室、各系兼职心理工作者及各班心理联络员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每年利用UPI(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为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阳光心理”社团每年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品发放、与新生座谈等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报纸——《心路》的发行,收到较好结果;为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一直开展面对面、电话、邮件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工作。
2005年,我校被省教育厅授予“黑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七是重视网络平台,回答和解决学生通过网络提出的问题。
主管学生的副校长每天关注在校园贴吧中学生反映的问题,经过甄别及时安排落实解决,因为这种良性互动,这种方式已经成为部分学生倾诉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文明也得到很好规范。
八是学生救助机制建设,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困难。
我校特困生比例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逐步完善并实施了一系列“奖、贷、勤、助、补、减”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措施体系,制定实施《哈金专特困生补助实施办法》;从2005年开始,每月实行200元、150元、100元的学生生活费制度;特困生中获得校级奖学金的学生占特困生总数的50.13%,获得勤工助学岗位的特困生占10.2%;每学期为特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二百多个;为保证困难学生有菜吃,学生食堂每天提供免费汤、免费调料,制做一元钱以下的低价菜;设立回民餐厅;邀请贫困生参加有关学习生活的会议,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等。
九是拓展技能素质。
针对学校专业和就业特点,学校开展“五能三好(五能即手工点钞技能、小键盘应用技能、五笔打字技能、微机应用技能和金融英语应用技能;三好即好文字、好口才、好礼仪)”活动;每一个月开展一个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学校现有校级和系级社团33个,如金融理论研习会、党团知识研习社、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体育协会等,参与广泛,活动丰富。
十是促进学生就业活动,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开展多种形式毕业生专题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用人单位人员开展讲座、报告会等,举办针对用人单位需求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择业观教育。
哈尔滨银行在招聘员工时,明确要求只录用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哈金专的学生除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十一是毕业生回访,检验和反馈学校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入职时,派专人将学生送往单位;对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单位和区域进行回访,掌握毕业生工作状况,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校长亲自到用人单位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听取就业心得和建议,分析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研究就业对策。
在这样一个全员全程关注的氛围中,几年来,没有发生学生集体性事件,甚至在逾万人的校园里没有发生恶性打架等事件,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逐步养成了遵守作息时间、规范生活学习习惯、尊师爱校的良好校风。
2003、2004年两次获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颁发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9月,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先进单位”;中共香坊区委员会、香坊区政府授予学校“2007年度平安标兵单位”;2007年,“省普通学校‘三育人’先进集体”;2008年暑期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近年来连续获得省教育系统学生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学校在第二届“黑龙江百行百业社会信誉百姓评价”活动中被评为“百姓口碑最佳单位”;学校工会被评为全国科教文卫体“先进教职工之家”和“民主管理先进集体”
第三方面,文化型校园建设
文化型校园建设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以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集中体现,在所有育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方位育人氛围、育人环境的统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打造文化校园,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品位,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
(一)校训与校徽。
学校有近60年的历史,历代金专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已经成为金专当前改革和创新的宝贵财富。
学校以“厚德求是,敢为人先”为校训;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校徽,由红色底色和金色文字及主体图形组成,红色和金色是中华民族的本色。
主体图案由手写体“HJZ”连结在一起构成,看似繁体“龙”字的草书,又似一只振翅飞翔的天鹅(哈尔滨是天鹅下的明珠),寓意“哈金专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红色也代表着蓬勃向上,金色代表金专美好未来。
图案整体古朴、庄重,又富有动感。
这都是我校深厚办学积淀的具体体现,都成为激励金专人不断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目前,学校以实现升本为目标,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坚持内涵发展,努力挖掘、提炼独特的文化精神,学校注重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成立校友联谊会,设立“校友返校日”,组织校友开展参观、座谈、学术研讨和文体活动,举办经常性的“校友报告会”,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
学校正在编撰《校友录》,积极筹备学校60年校庆,制定了《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章程》,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提升,教学环境不断改善,现代文化校园的雏形正在形成。
(三)凝练文化校园精髓,确立现代素质教育理念。
我校依托多年金融行业办学的优势,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形成了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学校实施了符合行业需求的金融应用人才培养战略,立足龙江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先后与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哈尔滨银行、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银校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赢得了社会、行业的好评。
学校在黑龙江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获得“优秀”、200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精神文明单位标兵、“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省普通学校‘三育人’先进集体”、“省高校校园绿化先进单位”。
(四)建立健全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促进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在课程设计中开设了《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保险公司营销实务》、《金融英语》等既符合行业需求,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
学校通过基础层面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拟开办的选修和辅修专业,操作层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大学生金融理论研习会、毕业生到实习基地实习体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个性成长的空间。
二、突出专业和就业特点,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拓展与职业体验活动
学校领导经过研究,在对金融人才培养和需求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总结出应用型金融人才技能培养体系,开展“五能三好”活动,通过讲、练、赛、评的形式,全面推行“大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和开展各种职业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打造学生技能品牌,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8年1月,我校在第二届世华财讯全国大学生金融模拟交易大赛中,外汇组获得全国冠军和东北赛区冠军;股票组获得东北赛区冠军;学生李俊杰获得东北赛区外汇个人组冠军;陶圣嘉获得东北赛区外汇个人组亚军;2008年7月,我校代表队蝉联“用友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高职高专组冠军;2008年7月,我校代表队荣获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全国总决赛季军;2006年10月,李甜同学获得黑龙江省高职高专口语大赛一等奖,2008年比赛中,马婷同学以全省第一名的身份代表我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荣获三等奖。
三、创新思维,开展特色校园文体活动
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重视和支持大学生文体活动,政策上扶持,制度上保证,经费上投入,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活动效果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形成了浓厚的融学术性、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
学校每年举办“雷锋活动月”、“技能活动月”、“文体活动月”、“科技活动月”、“理论活动月”、“健康活动月”、“外文活动月”、“普法活动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品牌活动;大力开展“永远跟党走”纪念一二•九文艺晚会和“科学发展,和谐金专”元旦文艺汇演;开展感恩教育、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城乡共建、四进社区等一系列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了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2007年4月,黑龙江卫视与省高教学会联合举办了“一鸣惊人”2007大学生风采大赛,我校取得全省第四名,并获“最佳组织奖”。
(二)举办学术讲座。
以“金融论坛”等形式作为平台,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开设学术讲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科技创新热情,仅2008年下学期,教务科研处组织学术讲座12次。
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聘请了美国经济学家保罗·麦恩泰教授,对广大教工学生进行了三场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系列专题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学校坚持开展金融理论研习活动,组织金融论坛、信息员发布会等讲学术座谈活动,参加听讲座的学生达5000多人次。
(三)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除邀请专业艺术团体来校演出外,大学生艺术团等学生社团活动丰富。
2007年,学校被授予“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
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扶弱助困、向四川汶川灾区捐款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互助互爱和奉献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四)校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我校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我校连续几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全校90%以上学生都会从裁判、志愿者、竞赛服务人员和观众等不同角度参与到阳光体育竞赛中来。
我校还每年组织召开田径运动会、迎“五四”校园接力赛、学生跳绳比赛、学生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课外体育活动非常活跃,是校园学生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五)积极参与校际体育活动。
近年来,我校参加了黑龙江省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比赛,共获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8枚。
代表团获体育道德风尚奖7项,1人获最佳裁判员称号。
近年来,我校还多次组队参加全省高职高专篮球比赛、黑龙江省大学生CUBA选拔赛,至今已保持三连冠二十六场不败的骄人战绩;我校男、女篮球队在2008年黑龙江省高校篮球赛高职高专组比赛中双双获得冠军。
(六)服务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