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112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0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1.1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

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

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

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范围:

(2)可见宇宙:

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

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

发射到宇宙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主要组成:

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

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

恒星和星云两类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

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4.2光年

(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

超过1250亿个

总星系(可见宇宙):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

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中心天体:

太阳①同向性:

都是自西向东

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

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

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2》

员星①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

B结构特征②巨行星:

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

C小行星带: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哈雷彗星公转周期:

76年

彗星方向:

自东向西

扁长轨道绕日行

地月系:

是由地球和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1》地月系概况

方向:

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的运动周期:

27.32日(恒星月)

地月系(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他天体系统:

火、木、土、天王、海王

月相成因:

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月相类型:

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

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的变化规律:

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其运动和结构特征无特殊之处

2、地球的特殊性: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

同向性、共面性: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

的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表面温度适宜

日地距离适中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大气层的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较小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有液态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生命摇篮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我国和世界一些著名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及条件分析

著名航天基地

经纬度

条件

我国甘肃酒泉

41°N,100°E

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好,人烟稀少,交通便利

我国四川西昌

28°N,102°E

纬度相对较低,气候湿润但洁净,交通便利

我国山西太原

38°N,113°E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天气晴朗

法属圭亚那

约5°N,53°W

纬度低,利于获得较高的发射初始速度。

人烟稀少,冬季天气晴朗

卡纳维拉尔角(美)

29°N,81°W

纬度较低,濒临海洋,地形开阔,冬季天气晴朗,利于观测

意大利圣马科航天发射场(肯尼亚)

3°S,40°E

纬度低,利于获得较高的发射初始速度。

冬季天气晴朗

拜克努尔航天发射场(哈萨克)

46°N,63°E

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好,人烟稀少

【考点归纳总结2】

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大气透明度]

影响因素

纬度

地势

天气

日照

时数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年太阳辐

射总量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2.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及因素分析

(1)总体特征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之间,高值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在四川盆地。

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

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我国太阳能分布的高值和低值中心均位于北纬22°~35°,在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2)特例分析

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

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例3】下图是世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①、②区域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的值大约是_______。

它大于B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A、B的纬度值应为37°N,A的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节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大气分层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①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

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

目前利用较多的是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等。

②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可见光:

0.4~0.76微米,占太阳辐射50%

红外光:

>0.76微米,占43%

2、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0.15~4微米)紫外光:

<0.4微米,占7%

可见光:

波长由长到短;红橙黄绿青蓝紫

 

3.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太阳外部结构:

(内→外)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内→外)亮度、密度由大→小

(内→外)温度、厚度由小→大

 

圈层

太阳活动

现象

对太阳活动的指示作用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

黑子

太阳光球上常出现的暗黑斑点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约11年

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离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产生磁暴、极光、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气候异常等现象

色球

耀斑、日珥

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

日冕

太阳风

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带电粒子流

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黑子)

A:

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

B:

树木年轮厚薄变化周期11年;两极永久冰川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11年周期

2》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耀斑)

(耀斑发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3》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

(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

(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轰击极区高层大气⇒极光(大气电离发生发光现象)

第三节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1.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A、侧面定向:

自W→E

(1)图形定向

2、方向:

自西向东B、极点定向:

北逆南顺

(2)经度数变化定向:

东经度顺自转方向增加,西经度顺自转方向减小;所以东经度增加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1)恒星日:

真正周期;1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转动角度360°

3、周期

(2)太阳日:

昼夜更替周期;1太阳日长24小时,转动角度360°59′

注意:

当观察者自西向东运行时,观察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自

转速度+物体运行速;周期缩短);相反自东到西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

A、概念: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1)角速度B、规律:

除极点外,其他各点均为15°/小时。

角速度不随纬度、海拔变化。

4、速度A、概念: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

(2)线速度B、规律:

赤道上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

减,两极为零。

60度是赤道的一半。

 

第二课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产生昼夜;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2、昼夜交替的周期:

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昼夜状态的表达:

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a日出日落太阳高度为0º;b白昼大于0º;c夜晚小于0º;d一天中正午时最大(未必为90º);e从全球来看,直射点太阳高度最大(一定是90º)。

4、晨昏线

自转方向判断:

顺自转方向,由夜到昼为晨线。

反之,由昼到夜为昏线。

 

(1)晨昏线判断方法:

昼、夜半球判断:

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

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分昼夜半球

②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春秋分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特点⑤晨昏线自东向西,速度为15°/小时

 

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②确定地方时:

赤道上晨6点昏18点,昼半球中央经线12时,

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24)

③确定日期: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二分日;晨昏线与极圈

△(3)晨昏线应用相切,判断二至日

④昼夜长短推算:

昼长=日落-日出=24-夜长=(12-日出)×2=(日落-12)×2

夜长=24-昼长=(24-日落)×2=日出×2

注:

日出=12-1/2昼长日落=12+1/2昼长

⑤根据晨昏线判断太阳直射点:

过圆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此线与球面交点所在的经纬度直射点位置

 

方向:

自东→西

△(4)晨昏线运动过程

②范围:

极点→极圈之间往返移动

1.原因:

惯性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偏离原来方向

2、特点:

垂直物体运动方向;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纬度高越大

(二)地转偏向力

3、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4、手势判读方法:

北右手定则、南左手定则(左右手定则)

注:

四指:

物体初始运动方向;拇指:

偏转后运动方向

(1)河流沿岸选址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5、原理应用

(2))根据风向和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3)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空投方位确定

(三)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概念: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2)原理:

24小时/一周,15°/小时,4分钟/度,4秒钟/1′,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早,

1、地方时(3)地方时的计算:

A:

地方时差=两地经度差×4分钟(经度差用法,两地经度差在0°经线同侧为“-”,异侧为“+”;同减异加)

B: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用法,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东加西减)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

A:

全球按经度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B:

中时区:

7.5ºW~7.5ºE(以0º经线为中央经线);

C:

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D:

东西十二区:

172.5ºE—172.5ºW(以180º经线为中央经线)

(2)区时的规定:

以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中

时区的区时被称为国际标准时间

(3)区时的计算

A:

时区序号=经度数÷15(四舍五入,取整数)

余数>7.5度时区序号为所得整数+1

余数<7.5度 时区序号就为所得整数

B:

区时差的计算(时差):

区时差=两地时区数相±(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C:

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东加西减)

D: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号×15°△

E:

时区经度范围:

时区号×15°±7.5°△

(4)北京时间和世界时△365日5时48分46秒

A:

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北京的经度是东经116,但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各地大多都用北京时间作为统一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

北京经度是116°E,所以北京时间比北京当地的地方时早了16分钟。

B:

世界时:

即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经线的地方时,还是伦敦的区时。

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1)人为日界线:

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

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向东跨过日界线:

减一天;向西跨过日界线:

加一天)

(2)自然日界线:

0时所在经线,(即夜半球正中央地点所在的经线,他不断变化。

注:

A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范围为新的一天;相反从0时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之间范围为旧的一天;

B当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第三课时

三、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

1.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

3.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1)恒星年:

以遥远恒星作为参照物,(恒星可认为固定不动,地球公转一周后回到原来位置)地球公转一圈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应用于天文

4.周期:

(2)回归年:

以春分点为参照物,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来回运动一个周期为1回归年,约365日5时48分46秒,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地球公转周期。

a.角速度:

平均每天向东推进1度;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5、速度注:

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b.线速度:

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四、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

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5°。

注: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度数等于极圈的度数

2、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黄赤交角是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原因

(2)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范围:

南北纬23.5°之间

(3)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4)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周期: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

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则会影响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和五带范围的变化

例如:

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

 

第四课时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A、太阳高度(角):

昼半球>0°;夜半球<0°;

晨昏线=0°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时时太阳最高

B、正午太阳高度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

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

二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A、纬度分布规律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B、季节分布规律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回归线之间:

直射赤道时达到最大值,为90°,一年有两次(回归线上只有一次)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A、公式H=90º-纬度差

(纬度差:

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同一半球时,“纬度差”=该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不同半球时,“纬度差”=该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同半球大减小,异半球相加)

B、公式H=90°-|φ-θ|△

注:

φ当地纬度,θ夏半年取“+”、θ冬半年取“-”。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确定地方时:

当地地方时为12时,计算其他经线上的地方时

A、北回归线以北:

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B、南回归线以南:

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确定房屋朝向与房间采光关系C、夏季照射少,冬季照射大(冬暖夏凉)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北回归线以北:

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相反

南回归线以南:

正午日影始终朝南;冬至日日影最短,夏至相反

A、正午日影长短及方向

南北回归线之间:

可朝南,可朝北,直射时无日影

日出:

正东升日影正西

赤道

日落:

正西落日影朝正东

B、日出、日落、日影朝向

日出:

东北日影西南

北半球

日落:

西北日影东南

日出:

东南日影西北

南半球

日落:

西南日影东北

 

计算楼高和楼间距

TanH=h÷L

L=h×cotH

注:

两楼间的合适距离L≥h×cotH

H=90°-|φ-θ|

φ当地纬度,θ夏半年取“+”、θ冬半年取“-”。

计算热水器安放角度:

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为a,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角a+角h=90°

a=90°-h=90°-{90°-|φ-θ|}=|φ-θ|

太阳热水器的倾角应该是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和夜弧:

昼夜弧的长短反应该纬度的昼长和夜长(晨昏线将某一点的轨迹分割成昼弧与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他所在纬线圈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关系)

(2)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A、春、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全球昼夜等长

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纬度变化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圈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

 

A、夏至日: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

南半球相反

季节变化B、冬至日:

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最大,

南半球相反

C、春秋分:

全球昼夜等长

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3)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

昼长=(12-日出时间)×2或:

昼长=(日落时间-12)×2

根据昼夜长短求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3、四季的更替

(1)形成原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

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天文四季冬季:

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秋季—冬夏两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传统四季:

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2)四季的划分

欧美四季:

欧美国家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使用国家:

北温带一些国家

气候四季划分:

春季:

3、4、5月;夏季:

6、7、8月;

秋季:

9、10、11月;冬季:

12、1、2月

 

界线:

热带与北温带界线;热带与南温带界线;北寒带与北温带界线;南寒带与南温带界线;

划分

特点:

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的是寒带;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温带。

4、五带的划分

意义:

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到高纬减少的规律

热带和寒带的变化趋势与黄赤交角的变化趋势一样,温带的变化趋势与黄赤交角相反。

即:

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会变大,温带的范围将会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会变小,温带的范围将会变大。

 

第四节1、4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的定义、分类、特性

(1)概念: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划分依据: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3)分类:

纵波(P波)和横波(S波)

(4)特性

分类

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较快

 固态、液态、气态

 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而变化

横波

 较慢

 固态

2、划分界面: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不连续面

深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莫霍面

 33km

 纵波和横波传播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2900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

3、三大圈层: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位置: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部分

厚度:

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是: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

(1)地壳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组成:

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位置:

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下界面在距地表2900千米深处

厚度:

17~2900千米

(2)地幔

结构和组成: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