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050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识.docx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识.docx

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

高考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的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方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考点阐释: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归纳

(1)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2)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字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意义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错误倾向

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其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其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

两者的共同错误就是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是做不好工作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归纳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注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的定义: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要想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准确掌握物质概念。

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含义包括两个层次:

其一,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其二,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其次,要全面把握意识的本质。

意识虽然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人脑,有了客观事物就能自行产生意识,还必须有社会实践这一客观条件,离开这一客观条件,就不会有任何意识。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误之分,但不管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最后,要正确区分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前者是基础,是前提,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4)运用这一原理应注意下列问题:

要坚持辩证的观点。

该原理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既可从整体上运用,还可以分别运用。

如果所分析的问题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应从整体上把握,如分析两个文明建设。

如果所分析的问题只体现物质的决定作用或意识的能动作用,那就只需用所涉及到的部分去分析,无需面面俱到。

(5)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力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承认前者必须承认后者,否则,就会导入形而上学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观点都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对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陷入了不可知论。

(6)“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不是一回事?

①通常说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的内容是,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

这是对实际存在物质和意识辩论关系的正确理解。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二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③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它认为:

特点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前者是前提、基础,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割裂二者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

⑤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注2:

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

(1)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2)从实际出发的原因和意义。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总之。

无论是从具体的工作来看,还是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以及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要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

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着眼于这些“不同”之处,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要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

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的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总之,事物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的事物,运动着事物的存在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因而,任何客观实际都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是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

因而,从实际发现就只能从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深人实际展开调查研究;要全面把握客观实际;要把握多个事实组成的客观实际的总和;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即:

把握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变动性。

中国最大的实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主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道路。

3.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原理归纳: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地反映事物客观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

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注:

理解意识反作用的两个误区

(1)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消极的、被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这种由客观转化为主观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积极的、能动和抽象化的过程。

(2)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有正确效应。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获得了丰富感性材料之后,还要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制作。

在这当中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抽象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加工过程如此精细复杂,它就不能受到每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的影响,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如果人们把抽象化过程中的某一步、某一侧面或某一环节绝对化或片面地加以夸大时,就有可能使抽象化的途径走偏、走错,难以得出完全正确的甚至错误的结论来。

由此可见: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不仅有正效应,还有负效应。

我们必须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使其反作用发挥正效应功能,从而造福于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归纳: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意义: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

我们既要反对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原理

原理归纳: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方法论意义: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二、辩证法

高考考点: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运动和发展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应该而且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

题矛盾及其特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做事情要把握重点和主流,统筹兼顾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7)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8)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考点阐释: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原理

原理归纳: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

坚持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注:

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不与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

整个世界就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但不能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无缘无故地发生联系。

我们要避免主观随意性,不能随便抓住两件事情就把它们硬联系起来。

2.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原理归纳: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时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转化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的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

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意义:

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错误倾向

认识事物时,反对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结果;反对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其产生的客观原因。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归纳: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其次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二种情形是,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当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

一是二者不可分割,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方法论要求: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4.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原理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关系的错误观点:

一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一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归纳: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

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

注:

发展的实质

要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与运动、变化相比较。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指一般的变化。

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事物在运动中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而运动、变化都不能反映出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发展是一种运动,但不能说运动是发展。

发展是一种变化,也不能说变化就是发展。

发展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能表明事物趋向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6.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归纳: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要求: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首先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规律,其次人能利用规律,表现在人能够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1)二者的基本含义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实事求是,本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指规律性。

这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二者依据的原理不同。

一切从实出发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我们称之主主观和客观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要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的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实事求是。

(3)二者在实际运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行动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断解决新问题,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4)二者的侧重点和各自的对立面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它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实事求是则要求研究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它的对立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7.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归纳: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叫矛盾,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不仅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

它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注: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8.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归纳: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

不仅所有的矛盾都各具特点;就是同一矛盾,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

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反对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错误做法。

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有一致性,又有明显的区别。

(1)二者都要求了解实际情况,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者都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二者有明确显区别①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

②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

③二者的具体内容不同。

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矛盾各有其特点,反对一刀切。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归纳: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同时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这是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

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和行为。

10.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原理归纳: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住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11.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原理归纳: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而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倾向。

注: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主次矛盾研究的是同一过程中同时存在的诸多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讲的是这些矛盾的不平衡问题,矛盾的主次方面研究的是任何一个矛盾中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讲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2)二者都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3)在一个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许多矛盾当中,主要矛盾只有一个,而每一个矛盾都存在主次两个方面,主要矛盾也存在矛盾的主次方面。

12.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归纳: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联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

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既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

注: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