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范文word版 14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022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范文word版 1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范文word版 14页.docx

《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范文word版 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范文word版 14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范文word版 14页.docx

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范文word版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满足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的要求,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地籍

篇一: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统一坐标系的建立

《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统一坐标系的建立》

《城乡一体化土地数据库坐标系统探讨》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模式及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坐标转换的宗地面积简化计算及其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一、前言

201X年,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土地分类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根据国土资源部要求,全国城乡土地将采用统一的新分类体系,由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国城乡土地实行统一管理。

然而从我国现行的地籍管理制度看,存在着城镇土地与农村土地分开管理的现象,城镇建立土地登记制度,微观上以1:

500地籍图为支撑通过地籍调查、登记进行管理,宏观方面通过城镇宗地台帐汇总统计进行管理;农村土地则主要以1:

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支撑,通过一年一度的变更调查进行更新管理。

依托于这一管理制度,在多年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形成了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与农村地籍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现状管理+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两套系统既有联系又相分离,造成城乡结合部土地无法接边套合,出现重叠或是开天窗现象,大部分地方出现1:

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变更跟不上城市的建设蔓延情况,而且新的土地分类实施后,严格地说,每年都需要将城镇、农村两套管理信息系统的年末变更数据作人工套合处理后才能得到每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不能充分体现信息化带来的高效率。

从现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看,绝大多数为单一管理软件,即农村地籍与城镇地籍管理相分离,系统独立、数据独立,而农村与城镇地籍管理是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的,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其土地的城、乡分界线很不明显。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些给土地管理中的土地登记、统计、汇总、综合分析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不利于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和地籍数据等基础数据库的更新。

按现行城镇地籍管理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管理模式,在对权属管理、土地统计、分析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只是城镇地籍管理更注重于对权属的管理,而在城镇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土地统计等方面,按现行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管理方式更为合理,更能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

笔者在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实施后,有必要建立一套城乡一体化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统一农村与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数据结构、组织和管

理方式,以保证为土地用途管制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基本思想和可行性

(一)基本思想

首先对本文所述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作一个界定,这里是从使用者应用的层面提出这个概念的,即能帮助地籍管理工作者在一套系统中、同一操作界面下以相同的手法实现城乡地籍的统一管理,按土地利用管理和产权、产籍管理的业务要求,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的“无缝”一体化管理。

(二)可行性城乡一体化地籍

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可能性需要考虑,在我国城镇现行土地登记的基本单元是宗地,而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基本单位是村民自治小组。

现有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按:

县(市、区)一街道(区)一街坊一宗地(权属单位)’一地块组织管理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街坊(见图1)。

农村地籍管理采用:

县(市、区)-乡(镇)一行政村一(村民小组)一图斑模式组织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行政村(见图2)。

城乡地籍管理的数据组织方式都采用分级、分区管理,只是原有管理模式中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城镇地籍管理的重点在宗地权属信息,而农村地籍管理的重点在图斑信息,重在反映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

实际上两种管理模式在数据级上是可以一一对应的,只是过去的农村地籍管理模式弱化了对村民自治小组所有权信息的管理,而从现今的管理工作实际看,正需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管理。

随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工作的不断深人,和对登记信息管理的不断加强,叫将撅乡地籍数据的管理统一到县(市、区)一街道(乡、镇)一街坊(行政村)一权属单位(宗地、村民小组)一图斑(地块)模式上来,见图3。

权属单位是建立在图斑(地块)之上,具有相同的权属名称的图斑(地块)的集合。

具有同一权属单位连续、无缝的图斑(地块)组成一宗地,因此宗地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图斑(地块)组成。

从底层数据机理看,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可行的。

更深层次的可行性探讨还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更新程度

有的地区按新土地分类要求对宗地和非宗地的地块地类进行了更新调查,形成了新的用地信息、宗地权属信息和土地登记i言息,农村地区采用l:

1000或l:

201X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按新《土地分类》重新进行了全面调查。

但极大部分地区城镇地籍调查按1:

500精度成图,建立权属和登记信息,农村地籍部分则按原土地利用详查时l:

l万精度成图管理,且很多资料未作变更更新

2.不同比例尺底图数据资料的管理

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时必须考虑城乡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数据的衔接管理,如城镇1:

500的资料与农村地区1:

1000或1:

201X甚至是1:

1万、1:

5万的资料如何衔接,权属线、界址边界如何接边套合等。

3.新土地分类实施后原有数据的过渡管理

根据201X年6月国土资源部为实施新的《土地分类》制定的《实施全国_土地分类〕过渡技术方案))(初稿),新的土地分类实施将采用逐步过渡的办法。

对于以往建设形成的地籍数据库电子资料要考虑切实可行的安全过渡方案,以保证以往投资的有效性和数据兼容性,特别是要有较完备的设计方案来解决以往管理中被弱化了的农村村民自治小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属信息管理问题。

三、几种系统设计构思

(一)以权属数据管理为主的一体化管理系统模式

这一思路的出发点是系统建设几乎不涉及图件或者说很少涉及图件,如果涉及也仅只宗地草图,系统建设不需要地理信息系统支撑,用现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即可支持,以城乡土地台帐管理为主要着手点,主要管理城乡土地登记权属资料信息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其在系统设计上相对简单,以前述的县(市、区)一街道(乡、镇)一街坊(行政村)一权属单位(宗地、村民小组)一图斑(地块)五级数据编码方式为系统主骨架,可以实现从对最底层的图斑信息的管理直至通过最底层的图斑一宗地变更管理向上变更汇总产生出乡、县、省乃至全国的统计分析数据,也就是说这种方式可以设计出一套全国各级土地管理机关都适用的土地变更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该系统设计管理的重点在对五级管理机构的最下两级,即:

权属单位(宗地、村民小组)一图斑(地块)的管理,这两级以上的三级编码仅为产生统计分析数据用,对“权属单位(宗地、村民小组)”的系统设计实现对土地登记工作(包括城镇、农村)的全程管理,对“图斑(地块)”级的系统设计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全面管理。

以此模型设计的系统特点是:

系统设计简单、易建、易用、易推广见效、对操作人员要求低,缺点是图形管理不到位,对土地综合利用项目提供支持的可视性差。

(二)改造现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索引图挂接方式

建立一体化管理方式这种模式属于治表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对原有城镇和农村地籍分别按新土地分类的要求作改动,但不对系统底层的数据结构作改变,也不对原有的城镇及农村地籍数据库作归并,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效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图件套合接边问题,即它是从使用者使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从高层系统功能进行集成,基本做法是把城镇部分对应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作为索引图处理,通过内部的索引挂接,使用者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放大图斑到一定比例即转到相对应的城镇地籍管理部分,而地籍图上显示缩小到一定比例也转到坐标相对应部分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完成相应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底层数据结构统一,真正意义的一体化管理系统

在这一系统模式下城乡地籍管理模式、数据结构统一,没有城乡地籍的区分,而只有

篇二: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1、地籍:

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的分类:

(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

①税收地籍②产权地籍③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

①初始地籍②日常地籍

(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

①城镇地籍②农村地籍

(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

①常规地籍②数字地籍

3、初始地籍:

初始地籍是指一种地籍制度确立后,由于缺少该制度下的地籍资料,而就某个行政辖区全部土地开展的一次基础性的全面的调查、记载、整理等,从而建立起的地籍。

4、地籍管理:

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5、地籍管理的性质:

(1)、鲜明的阶级性。

(2)、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措施的法律规范性。

(4)、行政的权威性和保障性。

6、地籍管理的任务:

总任务是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

具体任务是:

(1)广泛深入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家底,由数量和分布向质量甚至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体化土地资源家底资料。

(2)土地资源和资产的分配现状、流转管理及态势分析。

包括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

(3)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充实调查资料,持续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推动地籍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

努力实现土地登记城乡一体化。

(4)推动土地调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将土地自然性状、土地社会经济状况及土地利用其他环境条件与土地自身基本的调查相互融为一体;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组织深入细致的专项调查,为土地利用决策和规划提供基础;将土地调查向多用途地籍需要的方向发展。

(5)加快地籍工作现代化手段应用步伐,并努力向商业化、普及化方向发展。

(6)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制度,健全机构,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地籍管理的社会公信度和公示性,提高地籍资料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7、地籍管理的内容:

①土地调查:

以县为单位,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和地籍调查。

②土地分等定级:

以土地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③土地登记:

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簿册上的过程。

④土地统计:

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⑤地籍档案管理。

8、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统一管理的原则。

(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

(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9、地籍管理的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如法规、规程。

(2)测绘手段,如地籍测量(3)图簿册手段,如土地利用现状图、评价图、土地级别总图、土地统计表、土地证书、土地统计台帐等。

(4)计算机手段,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S技术应用。

10、社会主义地籍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选择题):

(1)革命根据地的地籍管理。

1928年12月在井冈山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2)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

这个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7年,主要是配合解决土地权属问题。

期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1950)、《农业税查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1951

年)。

(3)人民公社时期的地籍管理。

这个时期是从1958年到1978年。

1958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

1959年9月农业部发出《关于加强人民公社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通知》(4)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地籍管理。

1990年以前的起步阶段,主要开展调研、试点、制定规程;“八五”期间的全面推进阶段;“九五”期间地籍工作进入了发展阶段。

11、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

(1)统一性

(2)地域性(3)科学性(4)实用性。

12、201X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参照P46-P50。

13、概述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比较陈述城镇调查用的分类与农村调查用的分类有何异同?

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

一是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四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

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续分,所采用的指标具有唯一性。

二是坚持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发展方向,以城乡一体化为基本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

三是为了适应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现状,对于农村土地调查的土地分类,在城乡统一分类的同时对一些地类做过渡性归并,使之在当前更为实用。

异:

(1)二级类数量不同。

城镇调查中,一般每一个一级类下都对应4~8个二级类。

而农村调查中则为3个左右。

这也反映出城镇用地类型比农村用地类型复杂。

(2)农村调查用地分类偏重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城镇调查则偏重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

同:

(1)都是按照两级分类系统进行划分。

(2)所采用的分类指标都具有唯一性。

14、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是以土地为对象开展的有关土地客观存在状况的信息的调查。

1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技术方案:

概查和详查。

概查利用较小比例尺的图件为基础,对土地分类也比较简单,面积量算上采用简易的或者数理抽样(或推算)的办法来完成。

详查是以较大比例尺图件为基础,开展全面的实地调查,采用较详尽的土地分类系统,运用周全和较高精度的面积量算方法来完成的调查。

1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参考P71

17、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片或卫片等影响图片作为工作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在室外对实地的地类、界线、权属等土地信息加以辨认和判定,在工作底图上进行标绘、注记,在外业簿上做好记录,对工作底图上未得到反映的地物,采用测量的方法予以补测。

工作内容:

(1)地类图斑的调绘。

(2)各种界线的调绘。

(3)线状地物的调绘。

(4)零星地物的调绘。

(5)工作底图上无法标定地物的补测。

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包括资料与工具的准备、整理调查区的航(卫)片。

(2)室内判读(预判):

(3)外业调绘:

基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好站立点、确定航(卫)片方位、抓住特征地物、掌握航片比例尺、边走边判读、访问和凭据收集、借助立体观察。

(4)外业补测。

补测可在调绘片上进行,也可直接在工作底图上进行。

补测方法可分为简易补测法(如比较法、截距法、垂距法、交会法、延长线截距法等)、仪器补测法和大比例尺图件缩小转绘法。

18、地籍调查:

是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19、地籍调查的内容:

通常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

(1)土地权属调查可分为土地所有权调查和土地使用权调查。

权属调查是指以宗地为单元和对象,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及权力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是对土地进行登记前

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初步确认。

(2)地籍测量是指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绘制地籍图,并计算其面积,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二者区别:

前者主要是遵循规定的法律程序,根据相关政策,利用行政手段,确定界址点和权属界线的行政性工作;后者主要是运用测绘技术手段将地籍要素按一定比例尺和图示绘制于图上的技术性工作。

20、初始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

(1)准备工作。

包括组织准备、收集资料、确定调查范围、技术设计、图表仪器工具的准备、人员培训试点、宣传教育。

(2)权属调查(3)地籍测量

(4)资料整理(5)检查验收。

21、土地权属调查的任务和内容:

基本任务是调查核实土地权属单位的权属要素,即土地的权属性质、权属界线(包括界址点和界址线)、权源证明文件、面积、位置、用途及地上建筑物权属状况等。

主要内容是对宗地的位置、界线、权属状况和土地使用状况等的调查,具体包括:

(1)宗地的位置调查主要是对宗地所在的辖区(如区、街道)、门牌号及四至关系的调查。

(2)宗地的界线调查主要是对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权属界线)的调查。

(3)宗地的权属状况调查主要是对宗地的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取得土地时间和土地使用期限、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名称等内容的调查。

(4)宗地的使用状况调查主要是对宗地内的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地价和共用状况进行调查。

22、权属调查的基本程序:

(1)拟定调查计划

(2)物质准备(3)调查底图的选择(4)调查工作区的划分(5)发放调查通知书(6)收集、分析和处理土地权属资料(7)实地调查(8)资料整理

23、宗地草图:

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形状、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勘丈记录图,是地籍调查表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现场绘制。

宗地草图上应绘制以下要素:

(1)本宗地号和门牌号,权属主名称和相邻宗地的宗地号、门牌号、权属主名称;

(2)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序号及界址线、宗地内地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地物等;(3)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几何距离和条件距离;(4)确定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边长方位所必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5)指北针和概略比例尺、丈量者、丈量日期。

图表参照P116!

重点!

24、地籍图及宗地图绘制:

A、地籍图的绘制:

成图方法因测量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

(1)用全解析法测量成果成图时,可以解析界址点坐标为基础,参照宗地草图绘制成地籍图。

(2)用部分解析法测量成果成图时,可以街坊外围界址点和部分内部界址点坐标或具有控制作用的解析坐标为控制点,并依据宗地草图实量数据装绘成地籍图。

(3)用图解勘丈法测量成果成图时,可利用现势性较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根据宗地草图实丈数据,地籍调查表内的有关数据并舍去地形图上与地籍无关的内容后编绘地籍图。

B、宗地图的绘制:

宗地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真实记录,是以宗地为单位编绘的地籍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它是依照一定比例尺制作成的反映宗地实际位置和有关情况的一种图件。

宗地图要素包括

(1)所在图编号、地籍区(街道)号、地籍子区(街坊)号、宗地号、界址点号、土地利用分类号、土地等级、房屋栋号。

(2)用实地面积和实量界址边长或反算的界址边长。

(3)邻宗地的宗地号及相邻宗地间的界址分隔示意线。

(4)紧靠宗地的地理名称。

(5)宗地内的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附着物。

(6)本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线、界址点坐标表、权利人名称、用地性质、用地面积。

(7)指北方向和比例尺。

(8)宗地图制图、审核者及日期。

25、数字技术在地籍调查中的应用:

包括数字地籍测量、GPS全球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数字地籍测量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工具,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及软硬件支持下,对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测绘技术和方法。

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方法。

分为野外数字地籍测量模式、数字摄影地籍测

量模式、内业扫描数字化地籍测量模式。

特点:

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现势性强、整体性强、适用性强。

(2)GPS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分为三个方面。

分别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在地籍细部测量中的应用、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26、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指在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基础调查之后,为满足日常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土地权属、类型、位置、数量等变更情况的调查。

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监测。

主要任务:

(1)更新土地利用数据,保持土地利用资料的现势性。

(2)逐步改正、补充土地利用调查资料中的错误和遗漏。

(3)实现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的同步与统

一。

(4)形

成系统的土地利用资料,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及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内容:

(1)地类的变化

(2)图斑的变化(3)权属的变迁(4)行政区域界调整(5)飞地、争议地的变化(6)单位更名的变化。

特点:

(1)变更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

(2)变更频繁,工作连续性强。

(3)多种工作方式密切配合。

27、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主要技术环节有哪些?

应如何把握?

答:

主要技术环节有:

(1)变更之判定。

不仅是指这一变化是不是土地资源或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容,更进一步的意义在于判断发生的变化是否是属于正常的有效的变更。

如涉及权属关系的变更必须是法律有效的、涉及行政管辖的变更必须是具有行政决议的。

(2)变更单元。

变更单元是一个图斑或者一群相邻的图斑,其内部发生了变化,且变化是整体性的(各部分的变化是相关联的),无法分割,而从形态上来讲,变更单元外围是原有图斑未发生变动部分界线的连线。

包括图斑属性的变化、原图斑发生分割、原图斑发生合并、图斑发生重组。

(3)图斑编号。

一般有三种方法:

新增图斑加支号的办法、变更图斑加支号的办法、延续编号的办法。

(4)平衡。

平衡贯穿变更调查工作的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28、简述遥感动态监测的主要方法和工作内容?

答:

有两种方法:

(1)对多时相、多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并纠正配准融合预处理,然后利用处理结果进行计算机自动分类和人工判读目视解译,得到各时相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比较分类结果便可发现土地利用中的变化情况。

(2)直接利用多时相、多遥感数据来寻找变化,通过图像处理和影象判读来确定变化属性及进行统计分析。

工作内容:

(1)准备工作。

A、制定工作计划。

B、收集有关资料。

C、编制技术设计书。

D、制定动态分类系统。

(2)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流程。

A、多元数据的选取。

B、多元数据预处理。

C、变化信息提取及类型确定。

a、变化信息直接提取法。

b、影象分类比较法。

D、外业核查。

E、变化信息后处理。

F、面积量算与统计量算时应逐个对变化图斑进行面积量算,然后按要求分别进行统计。

G、监测精度评定重点是利用实地外业核查以及被监测图斑的数据,与实地测量面积进行比较,按图斑大小分档进行统计分析及精度评定。

(3)监测成果的整理、提交。

A、基本监测图。

B、编写动态监测技术报告。

C、监测成果提交。

29、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作用?

(上网查)

答:

快速、准确、经济的获取和管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科学的管理土地利用时空数据,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30、城镇地籍调查时宗地编号以行政区(县)、街道(乡、镇)、街坊、宗地四级编号。

31、土地利用类型一级按土地用途划分。

二级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划分。

32、土地分等定级的基本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要综合分析诸要素与土地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2)主导因素原则。

重点分析对土地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分等定级结果的作用。

(3)地域分异原则。

分析由于区位条件不同形成的土地质量差异。

(4)级差收益原则。

土地质量好、等级高,土地级差收益就相应高;反之则低。

(5)定性与定量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