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070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一、辩证唯物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背景:

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发明。

辨题:

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答案:

(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是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

(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

(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答案:

(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

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因此,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不能说大家都有理。

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对客观实际认识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3、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答案: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

如果从个别事实出发,从某一方面的事实出发,就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要全面地看问题。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也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客观实际是发展变化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部矛盾,主要矛盾。

(4)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只有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了客观实际,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否则,也不能算是真正从实际出发。

4、背景:

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辨题:

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不“唯书”,只“唯实”。

答案:

(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办事情、作决策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如果要求“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是否端正态度决定办事情成功与否。

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上述观点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但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若从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上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

二、唯物辩证法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部分的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伤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3)但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仅仅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存在,就认为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片面的。

(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6、

(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强调的是整体对部分的统帅作用和决定作用,部分从属于整体,但这只是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一方面,二者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8、我们在办事情的过程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这是因为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答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可见,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所以办事情要量力而行。

(2)规律的客观性虽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所以办事情要尽力而为。

(3)认为规律的客观性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规律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9、背景材料:

2001年用于西部地区的财政性建设资金超过上年,西部和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93%和16.3%,高于东部地区6个和3个百分点。

2001年又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如青藏铁路、“西电东送”、龙滩水电站等。

2002年新增的1500亿元国债投资中安排西部地区的投资占40%以上。

辨题:

事在人为。

因此,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有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一个发达的大西部将很快出现。

答案:

(1)事在人为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是合理的。

国家的支持、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热情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同西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3)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西部大开发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地进行。

因此,认为一个发达的西部将会很快出现是不科学的。

(4)所以,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0、背景:

近年来不断发展阶段网吧,在开阔公众视野、丰富大众信息的同时,也使一些未成年人面临着有害信息和不良游戏的威胁,全国各地因“泡吧”引发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

辨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应尽快取消网络。

答案:

(1)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从材料中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吧在开阔公众视野、丰富大众信息的同时,也使一些未成年人面临着有害信息和不良游戏的威胁。

可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2)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因此,我们看问题应分清主流和支流。

尽管网络有利有弊,但其给人类带来的利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其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而取消网络。

(3)我们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是,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限制其不利的一面,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矛盾的观点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

(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本身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

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会适得其反。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五)内外因的关系

12、“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实现变化发展。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一俗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外因的作用。

(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河边走”会不会“湿鞋”,关键在于内因,只要我们善于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自觉抵制不利因素的不良影响,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就能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3、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答案:

(1)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坚持适度原则。

(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当我们需要改变事物性质促成事物发展时,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实现事物质的飞跃和发展。

(3)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并学会“优化结构”。

整体和部分关系。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并把它作为解决矛盾的关键。

答案: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不仅在于是否承认和揭露矛盾,是否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还包括是否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承认和揭露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认识事物矛盾的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

它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

(3)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5、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坚持辩证法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26-19)

答案:

(1)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因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其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因此,只有坚持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和矛盾观点,才是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可见,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2)坚持辩证法不等于坚持了唯物主义。

因为辩证法同唯物主义存在差别,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辩证法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存在的矛盾。

如果只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而否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种辩证法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3)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和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们的分歧在于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是关于世界状态问题的根本观点,但它们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并非独立存在,它们或者依附于唯物主义,或者依附于唯心主义,因此,它们的分歧不在于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4)由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与客观实际相脱离,因而最终会走向唯心主义。

(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答案: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④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但忽视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其它方面的对立。

因而是以偏盖全。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两同学就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同学:

感性认识具体反映了活生生的现象,“眼见为实”,因而是可靠的。

乙同学:

感性认识只是认识事物的现象,不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更可靠,因而感性认识是没有意义的。

答案: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2)甲只强调了感性认识的意义,忽视了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

就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来说,它是不很可靠的。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才是更正确、更可靠的认识。

(3)乙强调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但忽视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忽视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具备了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4)甲乙两人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

19、背景:

南水北调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无不是在搜集大量可靠的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的。

辨题:

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越正确。

答案:

(1)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可见,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2)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质的不同,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不断地把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去检验、完善、发展。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实践与认识

20、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的实践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

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

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1、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

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

由于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只有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2、实践出真知。

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因此,实践出真知。

(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总结,归纳,演绎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3、一些干部到外地学习经验,看到一些好的做法,回来后据此推广,要求本地干部群众照此办理。

辨题:

理论只要来源于实践,就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②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取得成功。

③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需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以用试点的方式,在小范围内进行实践,看是否适合当地情况

(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24、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得到了改造。

答案:

(1)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改造。

题中的观点看到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2)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会自发形成,人们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创新

25、促进事物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

(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创新意识就是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因此,我们要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2)有了创新意识,要推动事物的发展,还必须把创新意识付诸到实践活动中,指导实践。

(3)因此,简单地说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

26、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

答案:

(1)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伴随着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这有利于人们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客观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固守书本和教条,墨守成规,就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

(3)进行创造性思想确实需要打破常规,想从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

但进行创造性思维绝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凭空主观臆断,从这个角度看,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27、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辨题:

创新意识越强,办事情就越能取得成功。

答案: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创新意识,有利于人们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有利于把事情办好。

(2)但是,如果不将创新意识用来指导实践,不去尊重客观规律和条件,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办事情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