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金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559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金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金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金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金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金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金亮.docx

《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金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金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金亮.docx

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永兴小学金亮

小学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

永兴小学金亮

摘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个普遍现象:

高段学生的美术作业不如中低段学生,这种现象称为逆向差异。

本人通过对学生逆向差异的现状分析、产生逆向差异的原因、应对策略等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加强写生练习等三个方面因素是解决高段学生逆向差异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段学生逆向差异实践研究

按常理,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技能也不断递进和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

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应激发其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而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创造精神、美术实践能力、基本的美术素养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在减弱。

主要表现在学生平时的美术作业上,高段的学生不如中低段的学生,出现了逆向差异。

这种美术作业上的逆向差异有些是随着学生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变化出现的一种逆反现象,更多是因为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

为了更好的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笔者了做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从而找出了病因所在和治病良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现状---高段学生的美术作业存在哪些逆向差异。

涂鸦、画画是每个小孩子的天性,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觉得自己是小画家。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到了高段后整体的美术作业及课堂表现究竟出现了哪些逆向差异?

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逆向差异。

1.对美术的兴趣在消退,画面敷衍了事.

在小学中低段中,学生总是天天盼着美术课,尽管有个别学生相对画得不怎么样,但是他们绝大部分渴望画好,但到了高段年级,情况不一样了,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派:

(1)、少数学生喜欢画画,有自己的艺术理想。

(2)、一些学生想把画画好,但没信心去画,应付了事。

(3)、很多学生认为画画与学习成绩无关,不愿意画。

据调查在以上3种现象中,第1种现象平均占15%左右,而第2和第3两种现象最为普遍,这当中有很多学生的德智体都非常优秀的,如以下案例:

案例1:

六(7)班的朗同学,想象能力很好,成绩也非常优秀,甚至有考北大、清华的潜力,还是班长。

但是他美术课就是不认真,画画总是敷衍了事。

我做他思想工作时,态度很好,对老师也没什么抵触情绪,等老师深入了解时,他忽然冒出一句:

画画又没什么用,我不高兴画!

很明显,朗同学对美术课理念认识不清,是典型的美术无用论者。

(图1)朗同学的美术作业。

案例2:

六(9)班的杨同学,成绩不错,班里同学叫他“数学王子”。

每次美术课他都很认真,表现得很善于思考,可是作业效果却像幼儿园小班的作业,造型表现能力很差。

像他这样的情况明显是因为技能跟不上思想,导致他画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也失去了画画的耐心和信心。

(图2)杨同学的美术作业。

2.想象力、创造力在减弱,喜欢一味的模仿。

想象与创造是美术的灵魂,没有想象与创造,就不会有美术,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

学生在中低段的时候想象力、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任何的约束。

但学生到了高段之后,由于自身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等原因的影响,他们的画面变得没有创意,喜欢临摹卡通造型及教科书上的作品,失去了美术课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本位意义。

对此,笔者专门做了教学实践调查,如下:

教师以《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为题,分别让一年级与六年级的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教师没有做过多的引导,只是让学生自由的画。

调查中发现两个年级中的学生都有模仿现象,一年级学生只占20%,有很多学生还特意问老师:

可不可以自己想象的画?

而六年级的学生教师一讲完60%的学生就开始翻书找临摹资料了。

可见高段的学生依赖性已经很强了,失去了自我挖掘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积极性了。

(图片3)是一年级学生的作业,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对动物的特征掌握的很好,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图片4)是六年级学生的作业,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的表现能力还是不错的,喜洋洋画的很像,但没有自己的思想。

3.认知水平和表现能力出现了新的不平衡。

中低段年级的孩子刚从简单抽象期过渡到概念写实期,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尚显幼稚,往往以个性想象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

表现在作品上,则是带有概括性,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代替视觉的感受,创作中,他们喜欢大胆表现,注重随意性,往往由想象出发进行描绘。

学生到了高段以后,小孩子逐渐进入客观写实期。

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分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他们的审美观念逐步趋向整齐、规律、写实等成人化标准。

表现在画面上,则是稚拙的儿童画特点逐渐减少,画面上显得拘束了。

他们往往由于想的太多,而为制作不出来而苦恼。

这个阶段学生大部都是技能跟不上知识,手跟不上眼睛。

如(图5)二年级学生画的向日葵作业,如(图6)五年级学生画的向日葵作业。

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虽然五年级学生的线条画的很流畅,但是画面呆板不如二年级学生画的生动。

二、原因---高段学生的美术作业为什么会出现逆向差异。

造成高段学生的美术作业存在逆向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来自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具体如下:

1.不合理的教学因素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着不合理性。

教学内容的生硬是扼杀儿童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很多教师往往只是一味的依赖教材,跟着教材上课,甚至经常让学生临摹教材上的范画,时间长了,学生失去了新鲜感,兴趣自然会减弱。

因此,教师学要开发更多新的教学资源。

如(图7),如果每个孩子都按照上面那样画树、画房子、画鸭子,那么他们将来离开了范画所画出来的东西也是一样的。

时间长了学生必然失去了自信感,自己都会觉得这么画没意思,可是自己想画不一样的房子或树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入手了,因此很多孩子索性干脆不画了。

可见,教学内容确实是影响儿童绘画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师的实际关注面在缩小,使大部分学生觉得美术与己无关。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但事实上,在美术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并不是面向全体的。

如以下2个现象:

现象1:

每个学校都有兴趣小组,如:

淘艺组、国画组、素描色彩组、写作组、主持人组等第二课堂。

很多美术教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术兴趣小组上,教学生掌握正确的美术学习方法和技法,却有形或无形的认为学生的平时美术课只要根据教材走走过场够了,并没有全面的去辅导每一个学生。

现象2:

在小学阶段,每个学期都有很多美术比赛。

在这个时候教师往往会选者画画基础好的学生。

比如在某个班级里一年级是张三、李四、王五,到了六年级还是张三、李四、王五,很少面向全体学生去培养、发掘新人。

.

从以上2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美术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的学生,那么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减弱;如果教师只关注某几个画画有基础的学生,那么其他学生就会觉得美术课与己无关又何谈兴趣。

(3)、外部评价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儿童画的评价关系到教育培养的方向,关系到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这一点,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对儿童画,不少人缺乏正确的观念与态度,很多教师和家长习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作品,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儿童。

譬如,当六、七岁孩子兴致勃勃地将自己的作品给父母看时,得到的却是一瓢冷水:

“这是什么画?

大脑袋、小身子,人怎么站得稳?

……”这类简单粗暴的斥责,常常使儿童感到委屈。

这样简单的评价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而在学校里,教师很多时候会对画画整洁,笔画清楚,造型具象的画给予好评;画面整体奔放,用笔自由无拘无束、造型夸张的却是不合规范。

这类简单的评价标准和非积极的评价态度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相信长期包围在这类评价中的孩子,愿意继续紧握画笔的必定是凤毛翎角了,就算有学生还是愿意画画,但他的画作也是朝着大人所要求的那样没有自己思想、画面工整、呆板的方向发展了。

2.教学编排的系统性影响着学生知识技能的递进。

浙美版教材很重视知识点由浅到深的递进式教学,有很多相应的课程。

如:

例1:

第1册《大鱼和小鱼》与第2册《热带鱼乐园》。

2课同样画的是鱼,但不同的是第1册知识重点是大和小的鱼;而第2册除了大和小的鱼之外又多了色彩丰富的鱼。

因此2课之间是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递进关系的。

如(图8)《热带鱼乐园》学生作业,如(图9)《大鱼和小鱼》学生作业。

例2:

第5册《美丽的孔雀》与第11册《适合纹样》。

2课之间虽然从课题名字上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但是内容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美丽的孔雀》一课教学目的是根据孔雀羽毛特征设计花纹图案,感受图案的装饰美感;而《适合纹样》的一个隐性教学目标是把花纹图案用适合纹样的形式表现到画面中并感受其装饰美感。

从2课的教学目标里很容易看出《美丽的孔雀》是让学生初识纹样,《适合纹样》是让学生深入运用纹样。

因此2课之间也存在着知识面的递进关系。

如(图10)《美丽的孔雀》学生作业,如(图11)《适合纹样》学生作业。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会去关注课程知识面的递进关系并进行系统教学,而有的教师既没发现知识面的递进关系更没有进行系统的教学。

比如:

例3:

很多老师在上第1册《大鱼和小鱼》的时候重点抓的很好,能让学生画出大和小的鱼;但是到了上第2册《热带鱼乐园》重点也抓的很好,学生把鱼画的色彩绚丽,可是大和小的关系教师却没有复习和巩固。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教师在美术课堂里,上了这课却忽略了那课,教学毫无系统性,学生的知识就得不到递增,他们绘画水平和认知水平就会停滞不前。

因此,教学缺乏递进性和系统性是导致中低段学生与高段学生的绘画水平存在逆向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3.缺少写生练习使学生的美术表现力和观察能力停滞不前。

尽管新课标和配套教材都在强调、渗透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而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却缺少写生教学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这样一来,中低段和高段的学生基本功其实是一样的,中低段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敢画,所以画的很自由,画面效果也很好。

而高段学生随着个性的成长已经慢慢觉得自己的画要画的完美,但是因为他们缺乏观察能力导致这些学生不懂得如何表现,所以很多时候同样画人物高段学生表现能力还不如中底段的学生。

如(图12)中低段学生喜欢把人的头发画成三根毛或四根毛,把人的身体画成圆圈或者三角形,而高段学生同样也有很多人这么画,不会去观察分析人物特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缺少写生练习是普遍现象,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课堂教学中,一遇到让学生去写生,很多老师总是把写生想的很复杂,总是觉得写生就应该到室外去,并不会去注意教室里的每样东西其实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写生对象。

(2)、教师会认为写生有很多麻烦,比如:

找道具麻烦、找场地麻烦、管理学生麻烦等。

(3)、在写生课中教师的基本功是致命的,因此很多已经不在画画的美术老师不愿意教学生进行写生练习,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如何去观察、表现物体了。

三、改变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的教学策略。

找到了高段学生美术作业出现逆向差异的病因,本人从教学中去找药方,通过日常的教学的研究,发现以下几点策略是解决高段学生美术作业逆向差异的良好途径。

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学习,那么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

”不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抑制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不仅可以丰富、映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深刻体会到这种教学艺术的真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投入积极,兴趣很浓。

如以下案例:

案例3:

自编教材《泥塑彩鸟》,上课时教师一言不发,先在投影仪上出示一片森林的图片,接着在录音机里播放鸟叫的声音。

起初学生都莫名其妙。

过了一会,学生不由自主随着动听的鸟声讨论开来。

然后,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森林说:

“原来在这片森林里生活着好多鸟类,可由于当地的人们乱捕乱杀,都把鸟儿吓跑了,现在他们知道错了想请同学们帮着把鸟儿请回来,哪你打算请那些鸟回来?

”意境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各抒已见。

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新课。

可见,灵活、直观、生动的教学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反之,如果长期不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与生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减弱。

2.评价标准多元化,关注每位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充满自信。

(1)、用表格式的评价,代替一个简单的分数,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不仅仅要评价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例如在评价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制定了美术作业综合评价表,将评价指标细化。

如(表1)。

表1:

项目

评分形式

画面效果

造型能力

创意构思

情感表达

作业态度

总分

5★级评分

(每项1★)

1★

0★

1★

1★

1★

4★

改进措施

从新课标的观点出发,此表或许不符合规范,但如果教师只是为了找到一个鼓励学生的平台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以上的评价表格,学生就知道我哪里是优秀的哪里是不足的,他可以有改进的方向和动力。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打了个4★,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被否定了,信心自然没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关注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美术“后进生”,这些学生的作业,很多时候只有3★。

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表格,大胆鼓励这些学生。

如:

案例4:

有位学生作业得了3★,教师就可以大胆的鼓励这位学生:

瞧!

你真棒,创意构思、情感表达、作业态度这三项你都得了★了,说明你还是很有潜力的吗,你再继续努力画面效果和造型能力这二项一定也能得★。

(2)、用一个有趣的符号,代替一串枯燥的文字,使评价多元化。

除了★级评价外,等级评价制度中的“A、B、C、D”和“优、良、中、差”是平时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但是这一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对被评价者的过程性、发展性、导向性、激励性、调控性等方面的综合评定。

学生对于这类评价只会简单的看一眼就匆匆合拢了本子,从来不去思考自己的作品为何是这样一个评价结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美术教师们开始在等级评价后面追加一些评语,如:

“你画得真不错,但如果能再大胆些,构图再饱满

些就更好了”等等。

语言的表述的确能使学生更加清楚详细的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情况,但是这一类的评语式评价方式也同样存在着弊端。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般的美术专职教师,一星期的课时量在14—18节左右,所教的班级也会达到7——9个之多。

以一个班50人进行统计的话,一位美术教师要面对的学生就有350人——450人左右。

可想而知,要教师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并一一进行评语式评价的话,似乎对教师来说太过于不“人性化”。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我采用了以符号代替文字的方法。

(如表2)

表2:

符号

内       容

你画得真不错,构图大胆,色彩鲜艳,希望下一张作品更精彩!

你画得很认真,但是构图上还不够大胆些,希望下一张作品你能放大胆子来画。

你画得很大胆,老师很喜欢你画画的胆量,但是在色彩上还可再丰富再鲜艳些。

真棒,今天的画有很大的进步,希望下次继续努力哦。

今天怎么了,没有发挥你的正常水平哦!

+

学习态度认真

学习态度不认真

(3)、用肯定性、催化式的评价,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评价中,教师除了分数、星级评价外,还应注意肯定性、催化式评价。

教师要合理的安排班里每一位同学参加各种美术展览和比赛,要注意多元性而不是单一性。

对此,笔者有亲身的体会,如下:

案例5:

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其实不会画画,画面很死板,更不用说技能怎么样了。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美术老师很喜欢我(现在想来是自己多情,其实我们班里的每一位同学他都喜欢),总是不断的鼓励我,给我更好更大的纸画画,还让我参加乡里,县里的绘画比赛,时间长了,我开始觉得自己真棒,我一定要好好画画,以后做个画家。

正是这位老师的不断鼓励,我现在也成为了一名会画几笔的美术教师。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到,如果当初没有教师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我或许不会选择画画,甚至会讨厌美术课。

可见,教师的鼓励与积极的评价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3.合理调整教材,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序递进。

在教学中要想使教学更系统,教师就必须去了解教材,教研组长要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各学段的教师要坐在一起就某些相近的课程进行集体讨论规划,并用表格的形式记录。

如(表3),如果每个学校都把课程研究细化了,实施策略做到位了,那么我们的美术教学就会变得很有方向性和系统性,学生就能从低到高、从简单到难的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

表3:

小学美术系统性课程教学规划表

册数

课程名称

表现领域

教学目标

递增教

学目标

实施策略

3

《爸爸妈妈真忙》

造型表现

简单表现动态和场景

简单自由表现-

初步学习

动态和场景

(可以课程组为单位制定教学计划)

5

《我们爱劳动》

造型表现

初步学习动态和场景

5

《美丽的孔雀》

造型表现

认识纹样

认识-运用

纹样

(可以课程组为单位制定教学计划)

11

《适合纹样》

造型表现

深入运用纹样

4.强化写生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技能得到提高。

写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手段,良好的观察力能使学生形成很多好的品质,如:

(1)、条理性。

即观察时,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外及内或由内到外,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都能全面系统地考虑,有条不紧地进行。

(2)、创造性。

既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物象中发现新问题、新创意。

(3)、敏锐性。

即善于发现别人不容易察觉到的物象的特征,捕捉其有价值的因素。

(4)、精确性。

即善于辨别事务或现象之间的细微差别,不遗漏重要细节。

写生为学生创作积累了素材,也为学生发展思维和想象力提供了基础。

如(图13),这是一幅二年级学生的作业,从画面中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画面很有条理性。

如何更好的开展写生练习呢?

笔者作了以下实践:

(1)合理地选择写生对象。

写生对象有很多,大的有汽车、房子等,小的有树叶、小花以及某个物体的局部等。

选择合理的写生对象,目的是为了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的表现所写生对象的特征与结构,其选择的对象必须适合所相应的学生学段,不能好高骛远。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动手和感兴趣的写生内容,让他们运用感官和知觉,深人体验,投入情感的去认知、参与写生活动。

从实际写生教学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对教学内容有无选择,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不相同。

如以下案例:

案例6:

一次给五年级学生上《生长的植物》写生课。

我选择的写生对象是一片树叶,学生很快画完,他们把这片叶子的外形画出来了,却没有观察树叶的其他特征,如叶的边缘、叶脉的纹理等特征。

我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叶子的整体外形特征,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片叶子的细部特征,叶片边缘是怎样的,叶脉是怎样的,然后我示范了这种叶子的画法,用记号笔的粗的一端画叶子的外形,用记号笔的细端画叶脉等细部,并表达出叶子的延伸、转折、穿插等关系,以及叶子的正面背面关系。

学生再次作业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大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回家每人自己画一片叶子。

第二天,学生带来的作业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如(图14)学生写生作业。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其实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使用什么特别的技巧,只是帮助学生对写生对象作了一番观察选择,优化了学生面对的视觉信息,使学生写生的目的更加明确,不至于变得无所适从。

(2)、从室内走向室外,有步骤地进行写生。

初学绘画的学生不可能马上就能进行实地写生,他们的画面组织能力还不够,如果从思想上和技能上没有做适当的准备,冒然带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写生创作,那结果会适得其反,也不可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在在准备带学生写生某一样事物的时候,应先让学生在静态的环境下了解这样事物,然后再带学生外出写生。

所谓静态环境指的是照片形式,尽管照片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直接的观察事务,但在照片里所有事务看上去都很有条理,容易分析。

通过照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简单分析画面的构图和创作技法,等学生脑海里有了一定认识,再进行实地写生,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如以下案例:

例7:

教材第10册《家乡的建筑》一课,富阳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从照片中欣赏分析龙门古镇的建筑照片,了解建筑形式、砖瓦结构、牌坊式样等内容;然后再带学生进行实地写生,学生的创作欲望、画面效果一定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如(图15)龙门古镇照片,(图16)六年级学生作品。

四、结论: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在所教的几个班级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下:

1.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从中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快乐与自信,很多学生逐渐的从被动学习转向的主动学习。

2.学生观察表现能力在逐渐的提高。

在课堂上,很多学生已经开始从物体的特征出发进行描绘,特别是画人物时,学生很注意观察表现人物是否长发还是短发、是否有衣领、是胖的还是瘦等特征,三毛已经成为了历史。

3.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慢慢的进步。

学生在画画的时候懂得了如何去思考与创造,不会一味的再去模仿,并且开始注意画面的独特性。

4.学生学习美术观念在改变。

美术无用论在慢慢的消失,很多学生会把美术课当成欣赏美、享受美的课程,并且绝大部的同学已经开始注意美术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以上简单的阐述了为什么高段学生作品存在逆向差异的几个主要原因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要想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看我们的教学环节是否到位,教师教学理念是否正确。

只要真正做到了以兴趣为基础,自主开发其他有趣的课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可以在艺术的殿堂自由翱翔;以教材为蓝图,合理系统的规划教授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以写生为手段,切实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认知能力;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变得一年比一年进步,越画越好。

参考资料:

[1]、梅里尔·哈明著·罗德荣译《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宇航出版社,2002年1月。

[2]、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社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郑永忠《论写生的重要性》,科教导报2009年第4期。

[4]、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2册、第3册、第5册、第11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