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3749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2.docx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2.docx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2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青春有格教案

(2)

第三课青春的证明

第2课时青春有格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青春的美好,感受青春的可贵,珍惜青春、善待青春。

(2)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认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2.能力目标

(1)学会辩证地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2)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3.知识目标

(1)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2)懂得如何把握青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青春有格》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

“认识自我”中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自尊自强”中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还有“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本课从解读“格”字切入,引导学生在探索青春的过程中,学会把握青春。

让青春经历告诉自己,青春需要坚守底线,做到“行己有耻”,有所为,有所不为。

青春需要格调,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能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和持久的光芒。

2.学情分析

(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对教材中比较难懂的引文多读多思,可以询问老师,有条件的可以借助网络查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7页的“运用你的经验”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田字格对汉字的作用,继而引申到对青春有格的解读。

教师小结:

青春需要规范和引导,用规则、规范守护青春,一些基本界限和底线不能逾越,“行己有耻”;用品格引导青春,向往“至善”,追求青春的格调,让我们在飞扬的青春里见证最好的自己。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并选代表进行发言。

借用田字格来解读青春有格,进入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形象而且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探究新知

一、行己有耻

情景分析:

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发下来了,小明考了100分,受到老师的表扬。

他得意忘形地看着同桌小刚的试卷,眼里露出一丝嘲笑。

数学成绩一向很好的小刚只考了95分,但他很不服气,因为他知道小明的成绩是他作弊来的,而事先他们曾经约定要在这次考试中比个高低。

教师提问:

(1)小明和小刚到底谁赢了这场“比赛”?

为什么?

(2)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

1.青春不等于肆意放纵

展示知识点:

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多媒体展示:

孔子说:

“行己有耻。

2.“行己有耻”的含义

展示知识点:

(1)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多媒体展示:

朱熹说: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展示知识点:

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的“阅读感悟”。

展示材料:

廉耻是立人之大节。

——欧阳修

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

——朱熹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若无耻之心,则无事不可为矣。

——康有为

3.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展示知识点:

(1)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

孟子说: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因己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这是义的发端。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材第28页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展示知识点:

“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

教师提问:

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为什么?

展示材料:

加拿大工学院的毕业生都佩带着一枚与众不同的戒指——“耻辱戒指”。

原来毕业于该校的一名工程师由于设计错误,使得一座大型桥梁在交付使用不久就倒塌了。

为汲取这个惨痛教训,学院买下这座桥梁的钢材加工成戒指。

长期以来,学院的毕业生手戴“耻辱戒指”,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上认真仔细,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展示知识点:

我们的行为在证明并创造着我们自己。

“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展示知识点:

(2)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3)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展示材料: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

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

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拒领面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

可是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

他在日记中写道:

“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

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

朱自清拒绝不良诱惑,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遵守了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道德底线。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对情景进行分析,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所示的引文、“阅读感悟”和相关材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并选代表发表本组的观点。

 

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心得。

 

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心得。

 

通过情景分析、设疑、引文、“阅读感悟”和相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青春的活力、成长的渴望与激情会引发青春的一系列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青春就可以肆意放纵,“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引导学生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树立底线意识,坚决不做触碰道德底线、违反法律的事情,主动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从而做到“行己有耻”。

二、止于至善

多媒体展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教师强调说明“大学之道”和“《大学》”的具体含义,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大人之学的法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

1.《大学》的主旨

展示知识点:

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2.怎样理解“止于至善”?

展示知识点:

(1)“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2)“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展示材料: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开篇的一句话。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非常重要。

它不仅对我们理解《大学》有帮助,还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

习大大把这句重要古语送给青年学生,是在期待我们的“大学”出“大人”。

无谓官职、只论品性的“大人”,是品格上的君子,是学业上的才俊,是心理上的成人,是国家的真正栋梁。

3.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展示知识点:

(1)从点滴小事做起。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多媒体展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组织调查:

你或你的家人为公益事业捐过款吗?

捐款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还做过哪些你认为微小但意义重大的善事?

展示知识点:

(2)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0页的“探究与分享”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多媒体展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教师提问:

为什么要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榜样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

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展示知识点:

(3)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多媒体展示: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每天都要作自我检查,有错误就改正,没有错误就当作自我勉励。

展示材料: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提问:

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是什么?

展示知识点:

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多媒体展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学生阅读引文,认真听讲。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相关材料。

 

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完成调查,并在班上进行发言分享。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积极讨论,完成活动,并选派代表发言。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心得体会。

 

通过解读引文,使学生知道《大学》的主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将青春活力化为正能量,从中国传统文化感悟青春的格调在于修美德,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并利用材料再次强调“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及其重要性。

 

通过引文、调查、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学会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善成德,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从而做到“止于至善”。

 

对本课进行总结和提升,让学生懂得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也是青少年最佳的选择。

课堂总结

展示本节知识结构。

归纳、梳理知识点。

通过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康有为曾说,人知有所不为,皆赖有知耻心,如无知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风俗之美,在养民之耻,耻者,治教三大端。

这表明()

A.青春等于肆意放纵,什么都要敢于去做

B.我们要有知耻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

C.我们要勇于尝试,不要碍于 “羞恶之心”

D.只要不违反法律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去做

2.对于如何做到“行己有耻”,同学们有以下各种看法,你赞同的是()

①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②真诚面对自我,树立底线意识

③只要不被发现,有些规则不必死守

④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启示我们()

A.大学时光必须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

B.“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根本无法达到,更不用理会

C.要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至善”的追求

D.要保留身上所有旧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4.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

从贫困儿童的一顿午餐、一件新衣到残疾人一次出行,流浪动物的收容……越来越多的微小善事引发大家关注,越来越多的草根平民加入到这支队伍,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汇成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微公益”启示我们为了追求“止于至善”,应该学会()

A.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B.拒绝不良诱惑,磨砺坚强意志

C.不断增强自控力,加强自我监控

D.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5.古希腊哲学家德摩克里特说:

“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别人面前更知耻。

”这句话启示我们()

①应该学会“慎独”

②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③以修身为本,追求“止于至善”

④只要心中有自己就可以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5.C

回答问题。

通过几道典型例题,让学生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有人说,青春是一颗划破天宇的流星,虽然绚烂却很短暂;也有人说,青春是一棵常青树,永不凋零。

说说你将如何度过青春时光,开创自己的灿烂人生。

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并与同学分享成果。

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反思总结,思考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