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格式范文word版 11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3615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范文word版 1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范文word版 1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范文word版 1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范文word版 1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范文word版 1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范文word版 11页.docx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范文word版 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分析格式范文word版 11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范文word版 11页.docx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范文word版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篇一: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及案例分析范例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及案例分析范例

发表时间:

201X-6-198:

36:

49作者:

jwch点击6974次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1、课题的主题与背景:

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2、情景描述:

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3、教学设想:

包括对作业的说明、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

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的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4、教学反思、研究:

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附:

案例分析范例--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案例

背景介绍

本节教材是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后初一的一堂课。

这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

选用这节课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我曾选用这节课作为教学公开课,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当时的授课方式为普通的启发式教学。

本堂课是由我所上的一堂平常课,所采用的上课方式是组讨论式。

希望通过这节课同过去的课进行比较。

考虑到本堂课的情况,未安排学生进行预习。

情景描述

像往常一样,经过精心的准备,我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做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要求完成以下内容:

分组统计:

(1)班上男女生人数;

(2)全年级人数;

(3)同学们用的数学课本的厚度;

(4)中国人口数量;

(5)圆周率。

要求每个小组迅速地分工、合作完成上述内容,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话音刚落,同学们迅速地进行工作,不一会儿就结束了。

我注意到有个别同学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

“完成了?

哪组先说?

”立刻有学生站了起来:

“我们班上男生有24人,女生20人;全年级人数约有380人;同学们用的数学课本的厚度为1厘米;中国人口数量约为12亿;圆周率约为3.14。

”“大家认为他说得是否正确?

”“我认为他说得基本正确,但全年级有379人,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

”?

?

每组均发表了各自的结论,各组结论基本相同。

“大家说得都很好。

有需要提出的问题吗?

”“那为什么会有不同

呢?

”“问题提得很好,谁来解答?

”“我想,可能是计算的问题,或是测量的问题。

“非常好,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得到一些精确的、与事实完全相符的数,我们称之为准确数;但在某些情况下得到一些与事实不完全相符但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我们称之为近似数。

谁能说出上述数中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为什么?

“我们班上男生有24人,女生20人是准确数;全年级人数约有380人是近似数;全年级有379人是准确数;同学们用的数学课本的厚度为1厘米是近似数;中国人口数量约为12亿是近似数;圆周率约为3.14是近似数。

“很好。

谁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近似数和准确数的例子?

”“教室有44张桌子,44张椅子,4扇窗户,这些是准确数。

“我的身高是1.61米,今年12岁,这些是近似数。

“我们学校有1000多人,这是近似数。

“我们学校有1000多人,与实际相差太远,这不是近似数。

“初一(5)班约有40人,教室大概有10盏灯为近似数?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好。

主要的问题是:

怎样才算作近似数?

”我给出了近似数的意义:

我们说与实际有偏差但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我们称之为近似数。

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的数称之为近似数。

比方说,我们年级有379人。

我们可以说:

我们年级约有380人;也可以说:

我们年级约有400人。

“那我所说的我们学校有1000多人,是不是近似数?

”?

?

同学们产生了一些争论,其中也提到了常见的说法如:

实足年龄12岁,虚岁14岁等。

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无论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它首先是一个具体的数。

诸如1000多、不到1000等,均不能称之为近似数。

像初一(5)班约有40人,教室大概有10盏灯,混淆了数学中近似数与生活中近似数的概念。

也就是说数学中所说的近似数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习惯说法是不相同的,请大家注意。

同学们的表情似乎有些怀疑。

我没有停下来。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的数,就有近似程度问题。

比方说:

π=3.1415926?

π取整数,则π≈3,精确到个位

π取一位小数,则π≈3.1,精确到十分位

π取两位小数则π≈3.14,精确到百分位

?

?

问题:

1.8和1.80的近似程度一样吗?

为什么?

“一样,因为1.80后面的0可以省略。

“不一样,因为1.8精确到十分位,1.80精确到百分位,如1.83四舍五入为1.8,1.803四舍五入为1.80。

”“谁知道什么样的数四舍五入为1.8,什么样的数四舍五入为

1.80吗?

”“应该是1.75到1.85四舍五入为1.8,1.795到1.805四舍五入为1.80。

”同学们的掌声响起来了。

“很好,用‘<’号连接为1.75≤1.8<1.85,1.795≤1.80<1.805。

这说明它们的精确度是不一样的。

1.80的精确度更高。

下面我又介绍有效数字的概念: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digits)。

例:

1.8有个有效数字,各为。

1.80有个有效数字,各为。

1.800有个有效数字,各为。

1.080有个有效数字,各为。

0.008有个有效数字,各为。

学生的作答非常好。

于是大家一起分组探讨了有关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问题。

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反映看似相当的不错。

“老师,我们组对2.40万、1.2×104这两个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有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2.40万精确到百分位,有三个有效数字;1.2×104精确到十分位,有两个有效数字。

另一种意见认为2.40万精确到百位,有三个有效数字;1.2×104精确到千位,有两个有效数字。

“其他组的观点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各自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为这两例的精确度问题。

“好,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很好。

我们知道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的数称之为近似数,即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我们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这一点,大家同意吗?

“同意。

“刚才两例的主要问题是后面带有单位,2.40万中最末一个有效数字为0实际落到百位上,应是精确到百位,若是2.40则精确到百分位;同样1.2×104中的最末一个有效数字2实际落在千位上,应是精确到千位。

明白吗?

“明白了。

我有些不放心,又举了一个例:

“把30542取近似值,要求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心想,一定有不少人会说等于305,说不定又可以笑一笑了。

“等于305,”果不其然,刚想笑,“是不可能的,应为3.05万或3.05×104。

”岂有此理,吊我胃口。

没办法,谁让我把他们给惯坏了。

不过,看来这回他们是真的清楚了。

随后我进行一些课堂的训练并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设想

1、案例概要

本案例是一堂老教材新教法的课例。

我首先在设计上不同于过去的讲解式、问答式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参与学习与探讨的热情,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通过对问题的争论与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

在课的开始,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再针对相差问题展开。

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近似数的概念、近似程度(尤其是科学记数法和带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和解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待后解决。

2、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1)本堂课教学目标:

①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近似数和准确数。

②通过对具体问题中近似数近似程度的分析,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

③能根据要求求近似值。

(2)重点:

①根据要求取近似值。

②知道近似数中有效数字的个数。

(3)难点:

形如:

a×10n中精确度的问题。

3、教学建议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师组织、引导的方式进行,并配以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

4、建议讨论的问题

(1)如何在新的课程实验中上好传统型的教学课程。

(2)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3)如何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使每个人各有所获,都得到发展,减小差距。

教学反思、研究

1、反思与回顾

(1)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的原因、使用近似数的意义没有在课例中讲述清楚。

(2)学生对形如2.40万、3.05×104的近似程度的理解及有效数字的计算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3)课中一些好的做法仍值得借鉴。

如何更好地贯彻新的课改精神,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是今后教学的首要问题。

(4)如何在小组讨论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起来,都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不是一个旁观、旁听者,也是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学生访谈

问:

你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都学了什么?

都明白了吗?

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甲:

今天这节课主要讲了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大部分明白,还有一些比如说:

2.0×104精确到哪一位,有几个有效数字?

2030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约等于多少?

有些糊涂。

问:

您们对这种上课方式有什么看法?

学生乙:

我觉得这样的上课方式比较好,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学的东西记忆深刻。

3、作业问题

学生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

(1)60215保留3个有效数字为602;

(2)47155精确到百位为472;

(3)230.0千精确到十分位,有两个有效数字为2、3。

4、课后记

这节课与过去所上的同一节课相比较,过去的课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引导学生朝某个方向奔。

而本堂课的思想也很明确,但方式有所不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完成这个结果,在自己探索、讨论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明白自己的意见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不正确,从而真正理解本堂课的内容。

从两次课后情况看,前次课后作业问题较大,尤其时间长一点问题更多;这次问题较少,较集中。

存在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课中能更好地解决。

篇二: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1、课题的主题与背景:

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2、情景描述:

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3、教学设想:

包括对作业的说明、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

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的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4、教学反思、研究:

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教学案例的背景、描述、反思

201X-05-2711:

49:

26|分类:

教学案例|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教学案例的背景

背景主要是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如果是介绍课例,只要简要说明上这节课的起因、教学设计

及班级情况等,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详细具体及背景描写。

二、案例描述

教学案例通常是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故事。

因此,典型性与真实性是案例的生命。

要生动地描述出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如师生对话、动作、神态、心

理活动等。

教学案例的描述应基于教学观察与教学记录。

三、案例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的优劣是以作者反思水平高低所决定的。

反思的目的是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揭示某一侧面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理念。

反思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要突出中心,逻辑性强,思路清晰。

案例反思应基于校本教研,基于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中的教学观察与教学记录,课后交流讨论和深度汇谈。

篇三: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1、课题的主题与背景:

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2、情景描述:

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3、教学设想:

包括对作业的说明、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

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的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4、教学反思、研究:

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教学设计怎么写?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

“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

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

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

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

(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

两个操作要求:

(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

两个操作要求: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③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④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⑥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

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教学后记部分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反思的主要内容有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

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

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