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ch1516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3456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ch1516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ch1516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ch1516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ch1516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ch1516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ch1516习题答案.docx

《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ch1516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ch1516习题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ch1516习题答案.docx

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ch1516习题答案

第15-16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单项选择

1.d;2.d;3.d;4.b;5.c;6.a;7.b;8.a;9.d;10.a;11.c;12.d;13.b;14.b;15.a;16.d;17.a;18.c;19.d;20.b;21.b;22.a;23.c;24.c;25.b;26.b;27.b;28.a;29.a;30.c;31.b;32.d;33.b;34.c;35.c;36.c;37.a;38.a;39.b;40.b;41.c;42.a;43.a;44.b;45.c;46.a;47.a;48.d;49.c;50.d。

二.多项选择

1.abcd;2.cd;3.ab;4.cd;5.bcd;6.bcd;7.ac;8.abc;9.ab;10.acd;11.bcd;12.abd;13.ad;14.bd;15.abcd;16.bcd;17.ad;18.ab。

三、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2.功能财政是指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产出和收入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3.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经济的萧条和繁荣状况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4.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动减轻衰退,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拉弗曲线是指描绘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

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7.财政政策乘数就是指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变,或者说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支出的变化能使均衡的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8.流动性陷阱是指利率下降到如此低的水平,以致人们认为利率再不会下降而只会上升,债券价格不会上升而只会下降,因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会持在手中,这时无论货币当局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会导致利率的下跌。

9.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10.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应付客户随时提取存款的需要,确保银行的信誉与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必须经常保留的供储户提款用的一定金额。

11.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1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国库券、公债等)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3.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只注意货币工资的提高或降低,而意识不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否发生了变化,因而只抵制货币工资下降的心理现象。

14.货币政策乘数是指当IS曲线不变或者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化能使均衡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四、判断题

1.对;2.错;3.错;4.错;5.错;6.错;7.错;8.错;9.对;

10.错;11.错;12.错;13.错;14.对;15.错;16.错;17.对;18.对;

19.对;20.对。

五、辨析题

1.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多,它们都能实现GDP扩张或收缩的目标。

2.错。

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错。

增税属于收缩性的财政政策。

4.对。

紧缩的财政政策一般能够减少GDP,但是在LM古典区域内保持GDP不变。

5.错。

在经济扩张时期,收入水平提高,累进税下的税收自动增加;经济衰退时自动减少。

6.错。

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能缓解但不能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7.对。

功能财政使得经济繁荣时期采用收缩的财政政策,出现财政盈余,而萧条时出现赤字。

8.错。

在LM位于凯恩斯阶段的情况下,扩张财政政策不会产生挤出效应。

9.错。

储蓄量的减少将削弱投资,这种政策减少了民间投资的数量,存在挤出效应。

10.错。

政府出售债券将无助于利率的降低,并带来商业银行信贷萎缩。

会产生挤出效应。

11.错。

借债弥补财政赤字会削弱投资和消费,增发货币会降低利率。

二者作用不同。

12.错。

KG=-3,T=-100,则KGT=300。

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300。

13.错。

货币供给会减少。

14.对。

银行实际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以及超额准备金。

15.错。

投资需求曲线越平坦,则i越大,货币政策的效果越显著。

16.对。

货币投机需求曲线越平坦,则h越大货币政策的效果越不明显。

17.错。

凯恩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货币主义的只是稳定物价。

六、简答题

1.答:

货币政策目标一般包括: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币值和物价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

货币政策四个目标之间既是统一的,又有矛盾之处。

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经济增长,就业则相应增加;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实行货币扩张政策,会带来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局面。

2.答: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

功能财政思想是一种积极的财政预算思想,政府财政预算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在价格稳定下的充分就业增长,政府可以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平衡预算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把预算平衡作为预算目标。

而后者则强调充分就业,认为财政预算的平衡与否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的手段。

3.答:

公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

(1)有利于政府筹集资金,增加政府支出。

(2)发行公债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遏制通货膨胀。

(3)偿还公债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等。

4.答: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选择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即逆经济风向行事。

经济衰退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减少税收以增加总需求和收入。

经济繁荣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减少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税收以减少总需求并降低价格。

5.答:

假定经济处于中间区域,政府减税使IS曲线右移,利率上升,收入增加。

若政府在减税的同时增加一定的货币供给量,使得利率不变,LM曲线便右移,使收入进一步增加。

可见前者增加的收入比前者多,因为它克服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6.答:

货币创造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比率。

基础货币等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与非银行部门持有的现金的和。

货币创造乘数与非银行部门现金持有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成反比,即非银行部门现金持有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低,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大。

7.答: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会以倍数增加货币供给;反之,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购进政府债券,可以向流通中注入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反之,出售债券,则减少货币供给。

8.答: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项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1)主动性。

中央银行能按其意图操作。

(2)准确性。

中央银行可通过政府债券买卖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地控制在适当的数量范围内。

(3)灵活性,交易的时间、方式和数量可随意安排和变动。

9.答:

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选择相应的货币政策措施,即逆经济风向行事:

在经济衰退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降低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率,购买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进而增加投资和收入。

在经济繁荣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率,出售政府债券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进而减少投资和降低价格。

10.答: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包括三个层次:

(1)调节存款准备金和对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

(2)商业银行做出反应,相应调整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规模;(3)经过货币创造乘数作用,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11.答:

如果经济初始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为了在保持充分就业收入水平既定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私人投资和减少消费,政府可采用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增加税收的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政策组合。

结果是LM曲线向右移动,降低利率,增加投资,收入增加。

IS曲线左移,消费减少,总需求下降,收入下降。

二者配合可以保持收入水平不变。

12.答:

根据财政政策乘数公式,当IS曲线比LM曲线弹性小时,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效果较好。

13.答:

根据货币政策乘数公式,当LM曲线比IS曲线弹性小时,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效果好。

14.答:

宏观经济进入“凯恩斯陷阱”,LM曲线呈现水平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财政政策却基本上完全有效,即只要增加财政支出,就能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使国民收入增加。

15.答:

若经济处于“古典区域”,则LM曲线呈垂直状态。

此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非常大,财政政策对收入几乎没有影响,而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明显。

16.答:

财政政策是指以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运用得当,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财政政策运用失当,会引起经济的失衡和波动。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主要有:

(1)挤出效应。

增加政府投资会相应减少民间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资金,从而抑制了总需求。

(2)大部分竞争性部门政府投资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政府投资规模也比较大,造成全社会投资效率的下降。

(3)长期使用财政政策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17.答:

滞胀是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当经济出现滞胀时,应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18.答:

内部时滞相对外在时滞而言,是指从经济发生变动认识到有采取政策措施的必要性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

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不同的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内在时滞。

货币政策由于以决策到执行所需的环节较少,其内在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通过立法机构讨论和表决,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执行,因而其内在时滞较长。

内在时滞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其变动比较困难。

19.答:

货币幻觉亦称为货币错觉,是指入们忽视货币收人的真实购买力,而只注重名义价值的一种心理错觉。

表现在工资方面,容易发觉货币工资增加与减少的变化,而较难察觉物价水平的升降变化。

货币幻觉抵消费的可能影响是,如果只看到了名义收人的增加,而没有看到价格水平的上升,消费者就会认为自己的实际收人增加了,从而增加储蓄减少了消费。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消费支出下降。

反之亦然。

20.答:

增加财政支出和降低税率都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都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从而使利率和收入提高,但对投资的影响却不同。

直接增加财政支出使得投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投资量增加。

同时,投资增加会相应地增加国民收人,在货币市场均衡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利率必然上升。

利率上升会减少部分投资,使增加财政支出引致地投资增加量部分地抵消,但结果是投资量的净增加。

降低所得税率会提高入们的可支配收人水平,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导致利率上升。

但是这种情况下,投资曲线没有变动,所以,结果是投资量的净减少。

21.答:

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人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人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

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

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人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二者的差别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人与实际的国民收人水平的差额。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具体表现在:

把收人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人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把握财政政策预算状况的变动;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提高财政政策的社会经济效果。

22.答:

基础货币又称为货币基础、货币基数。

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

其数额的大小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所以也称高能货币。

基础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属性:

(1)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

(2)负债性,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3)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功能。

(4)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源于公众。

23.答: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已同客户办理过贴现、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要求付给现款的一种行为,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的形式之一。

再贴现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再贴现率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

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人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

提高再贴现率的结果是信用量收缩,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24.答: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1)内部传导机制,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

(2)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对总收入起作用的过程。

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具体认识,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是:

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增减,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需求AE和总收人Y,即MrIAEY。

货币学派的观点是:

利率几乎不起作用,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的实际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即MAEIY。

25.答: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措施的特点,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以实现相应的宏观经济目标。

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支持一定的总需求,又不致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

相机抉择一般具有以下的搭配类型:

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

26.答:

单一货币规则是货币主义的一项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按平均国民收人的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货币政策惟一的最佳选择。

这一政策主张包括了两层含义:

(1)摒除利率、信贷量、准备金等因素,而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关键变量和控制指标。

(2)反对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主张以既定的数量规则来防止货币政策摇摆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此,政府的货币政策的唯一任务就是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27.答: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证券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门或有关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当中央银行认为金融市场资金短缺时就购人债券,增加流通中的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反之则卖出债券,以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掌握调控经济的主动权;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货币供给量具有精确性和灵活性等优点。

28.答:

其现实标准主要有:

(1)对目标的有效性。

即政策工具能否达到预想的目标,如货币政策对产出的有效性低于财政政策;

(2)影响的广泛性。

即政策工具是否影响社会经济的大多数主体,如减税的影响范围大于调整贷款利率;(3)灵活性。

即是否容易进行适应调整,如调整税率的刚性大于调整利率;(4)中间变量差异性。

即政策工具运用过程中不同机制的差异,如调整政府财政收支与刺激民间投资的长期影响是不同的。

(5)效果的确定性。

即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可预见程度,如悲观的预期心里使政策效果打折扣甚至出现负面结果等。

29.答:

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利率、投资、产出以及物价等诸多变量,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准则主要有:

(1)单一目标准则。

即货币政策只关注于一个具体的目标,货币政策要么是为了物价稳定,要么是不考虑物价问题,而强调经济增长等。

(2)双重目标准则。

即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兼顾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的要求,在物价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保证物价稳定。

(3)多重目标准则。

即通盘考虑货币政策的各种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不仅有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还包括推动就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等,各个目标之间的偏重性取决于宏观经济整体状况的具体特点。

七、论述题

1.答:

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内在的减轻国民收入波动的机制。

税收制度就是自动稳定器之一。

若税收为收入的增函数,企业的储蓄为零。

则三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1/[1-c(1-t)]小于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1/(1-c),也就是说三部门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幅度比两部门经济中的变动幅度小。

当总需求由于投资增加而增加时,国民收入就会增加,从而可支配收入也相应增加。

在两部门经济中由于没有税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等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又分成个人消费的增加量和储蓄的增加量两部分。

在三部门经济中,由于存在税收,使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因为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税收的增加量等于边际税收倾向乘以国民收入。

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等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减去税收的增加量。

结果,三部门经济中消费支出的增加额比同样条件下的两部门经济中少,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的程度也小一些。

同理,当投资减少时,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下降量也比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下降量要少一些。

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自动稳定器:

与两部门经济相比,由于存在引致税收,收入对某种经济冲击的反映程度降低了。

2.答:

中央银行所能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调整再贴现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商业银行出现临时的准备金不足,急需现金时,可以用自己以前购买的政府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借款。

若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意味着提高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减少,从而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

同理若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然而中央银行并不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这是因为第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次数、贴现量和贴现时间有一定的规定,中央银行的贴现窗口主要用于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的不足,商业银行仅仅将中央银行的贴现窗口当作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尽量避免去贴现窗口借款,以免被人误认为自己的财务状况有问题;第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效果比较小。

因为调整再贴现率是一个具有被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首先如果商业银行不向中央银行贴现借款,再贴现率的调整便没有任何效果。

其次当商业银行十分缺乏准备金时,即使再贴现率很高,商业银行依然会向中央银行贴现借款。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

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一方面增加了流通中的基础货币,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增加活期存款,最终增加货币供给量;另一方面,会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市场利率。

同理,中央银行出售债券会减少货币供给量并提高利率。

由于中央银行能够主动和灵活地买卖政府债券,随时控制货币供给量,因而使得公开市场业务成为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变动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最简单的方法。

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就会缩小货币乘数,减少货币供给量。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就会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

然而中央银行一般不轻易变动法定存款准备率。

因为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变动会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

若法定存款准备率频繁变动,商业银行就会难以展开正常的信贷业务。

3.答: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主要是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主要表现在:

(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求总量,而财政政策的侧重点是解决财政赤字和结构性平衡问题。

(2)透明度不同。

财政政策的透明度高,银行信贷的透明度差。

(3)时滞性不同。

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现象。

时滞有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种。

财政的认识时滞短而决策时滞长,这是因为财政问题易被发现,但财政政策调整较难,花费时间较长。

货币政策正相反,认识时滞长而决策时滞短,货币问题不易发现,但一旦被发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决策。

(4)可控性不同。

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

货币政策通常需要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需要有一个传导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

总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要求两者密切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4.答:

古典经济学家信奉“萨伊定律”,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不存在生产的普遍过剩和非自愿失业严重的现象。

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是,市场机制不足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就业均衡。

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造成了消费不足,而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斜率的递减导致了投资的不足,从而使得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低于充分就业收入,最终导致生产过剩和非自愿失业即导致经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

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政府就必须干预经济,想方设法增加有效需求。

在低于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有效需求的增加,仅增加收入而不会提高价格。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是政府用来调节总需求以便把收入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的两个主要政策。

但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管理政策存在缺陷。

实际上,经济的低于充分就业均衡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而且会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形成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

另外,凯恩斯的这套需求管理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较难克服的困难,比如判断问题、政策时滞以及公众预期的影响等,这将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例如,在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时,政府试图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投资,以达到增加就业和收入的目的。

然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人们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工人要求更高的货币工资,名义利率会提高。

生产成本没有下降,厂商的生产不会增加,结果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无法达到扩张经济的目的。

5.答:

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指政府收支变动对收入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可通过IS-LM模型来说明。

在IS-LM模型中,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

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例。

若政府在经济衰退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或减少税收),就会增加总需求,进而增加就业和收入。

而收入的增加又使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