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3228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

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

一、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写说明文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

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写作,也就是抓住了说明的中心。

当然,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想在一篇说明文里面面俱到地加以介绍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

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好说明文的一个基本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做到真正熟悉被说明的事物,并且掌握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二、针对具体情况,选好说明角度

写文章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比如说写给什么样的人看;写文章也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通过文章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三、讲究结构安排,做到条理分明

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

说明文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就要按这些关系来安排说明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四、注意语言艺术,提高说明效果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朴素平实,且常使用专门术语,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

为了提高说明的效果,必须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

说明文的语言不在于堆砌华丽的词藻,而在于用语确切、精当、通俗、风趣。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在仔细观察事物,透彻了解事物特征的基础上选用最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加以说明,尤其要注意恰当选用限制范围大小、表明条件关系之类的词语。

如《中国石拱桥》中说到卢沟桥:

“桥宽约八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一个“约”字说明桥面并不恰好是八米,这里只取约数;一个“几乎”说明路面平坦的程度基本上与河面平行,但还不是完全平行。

《看云识天气》中“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这里形容云的形态特征的词语和表明时间性的词语配合用,十分确切,十分精当。

其次,要注意掌握和运用好必要的专门术语,防止说“外行话”,例如“航天”和“航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称为航空;卫星、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称为航天。

它们是采用不同的飞行器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飞行任务的。

写文章时必须注意诸如此类的区别。

再次,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开头:

石拱桥的桥洞成拱形,像天上虹。

用“虹”来比喻石拱桥,很形象生动,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

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说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劳动人民根据这些现象掌握季节规律,安排农事。

这段文字由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有趣,饶有兴味。

实战演练

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

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外形。

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宏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

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

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

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

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

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宏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

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

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

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

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

“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

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

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2、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外形,象征着宏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

3、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

“远古巴渝”:

4、请从选文第①、第⑤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说明方法:

表达效果:

5、有关部门预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

要求:

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字以内。

 

初中课外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题目。

世界上的木材有软有硬,人们把坚硬无比的木材喻为“神木”。

“神木”生长在俄罗斯西部沃罗涅日市郊外。

说起它的神奇之处,还得从300多年前发生的一场著名海战说起。

公元1696年,俄国舰队和土耳其舰队在亚速海面上激烈交战。

当时的战舰都是木制的。

土耳其舰队集中了所有的大炮,向俄国舰队猛烈轰击。

不料炮弹刚碰到俄国战舰的船体,就反弹出去,扑通扑通地掉到水里。

土耳其士兵大惊失色,没等他们清醒,就被反攻的俄国战舰打得落花流水。

这场海战使俄国海军威震欧洲。

俄国战舰为什么不怕炮弹?

原来战舰是用沃罗涅日的神木做成的。

神木为什么这么坚固?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其中奥秘,只知道这是一种带刺的橡树,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没什么奇异之处。

300多年过去了,关于神木的故事一直流传着,可谁也解不开这个谜。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神木的传说引起了前苏联著名林学家谢尔盖博士的重视,他决心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开神木之谜。

他在野外圈起一个靶场,竖起2000多个刺橡木做的靶子。

他对着神木靶子发射了几万发子弹,结果绝大多数子弹都被坚硬的神木靶子弹了回来。

神木果然名不虚传!

博士非常惊讶。

他取下靶子的木纤维,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木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遇到空气就会变硬,好像一层硬甲。

用仪器分析胶质成分,结果表明,胶质中含有铜、铬、钴离子以及一些氯化物。

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才使得这种神木坚硬如铁,不怕子弹。

博士又用刺像木做了一个大水池,灌满海水,丢入各种形状的刺橡木小木块,然后将池子封闭好。

过了三年,他打开水池,取出小木块,惊奇地发现,池子和小木块一点儿也没变形和腐烂。

经分析得知,又是这层胶质的功劳。

博士还把一个用刺橡木做的房屋模型投入300℃高温的炉膛。

一个小时后打开炉门,模型竟秋毫无损!

原来,刺橡木分泌的胶质在高温下能生成一层防火层,并分解成一种不会燃烧的气体,它能抑制氧气的助燃作用,使火焰慢慢熄灭。

至此,神木的奥秘总算被全部揭开了。

1、为了揭开神木奥秘,谢尔盖博士做了哪几项科学实验?

概括回答。

(6分)

 

2、概括文意,用自己话归纳神木的特点。

请分点作答。

(3分)

 

3、神木具有神奇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哪个因素?

(2分)

 

4、文章写了俄国和土尔其海战的传说,其作用是什么?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2005年河北中考)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

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

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

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

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

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

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

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

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

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

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

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

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2分)

2、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3、文章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2分)

 

4、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分)

 

5、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3分)

 

6、利用细菌发电除了发电效率高之外,还具有哪些优越性?

(3分)

 

【说明文综合练习】

(一)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

①水资源是指可以不断更新、具有一定数量及可用质量、能直接使用的淡水。

②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

江、河、湖、水库中的水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水分也依赖于大气降水,甚至冰川和永久雪盖也源自千万年前的大气降水。

因此,尽管某一地区的水资源与气候、土壤、植被、地貌、地质等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但最终还是气候起决定性的作用。

③气候变化将引起降水的地区、时间以及年际之间更加不平衡,将会使许多已经受到水资源胁迫的国家更加困难。

由于水温升高,一般来说水质也会下降。

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都对水资源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管理较差的水系统在气候变化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表现得最为脆弱。

④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量的26%,居世界第109

位,中国属于人均水资源最少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

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

南方水多经常闹水灾,北方水少经常闹旱灾。

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洪水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3,虽然现有的8万座水库有一定的蓄洪作用,但大部分洪水没有被利用就奔向了大海。

⑤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天然河流的年径流量整体减少。

特别是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其中辽河流域变化幅度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⑥气候变化还会使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以增加15%左右。

因而,随着径流量减少,蒸发量增多,气候变化将加大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和更加突出的供需矛盾。

⑦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重要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增强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好雪山、冰川、湿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让水资源在健康的生态中持久保存,永续利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②段中“因此”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请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4、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水资源有什么影响?

 

5、第⑦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请加以简要概括。

 

6、请就“保护水资源”拟两条广告语。

 

(二)救救濒危土壤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新近开展的一项研究可能会让某些人重新思考“像泥土那么普通”这种说法。

一篇发表在《生态系统》杂志上的论文指出,某些土壤就像某些动植物一样已变得越来越罕见,而且有永远消失的危险。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美国有508种濒危土壤。

在6个州,超过一半以上的珍贵土壤面临消失的危险。

其中,情况最严重的是印第安纳,其濒危土壤所占比例为82%;其次是艾奥瓦,濒危土壤比例为81%。

濒危土壤的热点地区大多在美国的农业中心区。

这些研究人员还发现,31种土壤事实上已经消失,因为他们几乎全部被转换为耕地或其他用途。

人们为什么要担心这些未开垦的处女地?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自然资源学院的生态系统学教授罗纳德阿蒙森说,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与依靠它生存的动植物息息相关。

珍稀的土壤(比如酸度极高或养分含量很低的土壤)会出产珍稀的植物。

比如:

加利福尼亚艾奥尼附近一块非常古老且缺乏养分的土地上生长着四种珍稀植物。

在美国的其他任何地区都不曾发现这些植物。

阿蒙森认为,从根本上说,土壤的多样性决定着生物的多样性。

但是,耕作却促使微生物把土壤中的有机质迅速代谢为食物,从而改变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性质。

这种对土壤的干扰会影响到赖以为生的动植物。

阿蒙林说:

“被耕作的土壤就像被驯化的动物。

它与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祖先有相似之处,但其特性已经发生巨大而深远的变化。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救救濒危土壤”的呼吁?

 

2、为什么要保持土壤的多样性?

 

3、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被耕作的土壤就像被驯化的动物”这句话的?

 

5、解决地球上急剧膨胀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和保护原始土壤之间确实是一种矛盾,请你帮忙想一个解决的办法。

 

(三)向地球要热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库。

大多数学者认为,地球中心——地核的温度在3700℃~4500℃之间,这个温度比白炽灯丝热得多。

如果人们真的能乘坐“地下火箭”去地核探险,必须穿上绝热材料制作的防护衣,并且戴上深色墨镜。

那里可以说是一片火海了。

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是地球内放射性元素衰变时释放出来的。

这些放射性元素每年大约要发出27.3万亿亿焦耳的热。

但是,地壳是热的不良导体,阻碍着地热外流,每年平均只有8.4万亿亿焦耳的热散发到宇宙空间,其余的内能就储存在巨大的地下热库里了。

有人估计,仅陆地部分地面以下3km之内的地壳,它的地热能储量,大约相当140万亿吨标准煤,是全世界煤炭远景储量的13倍以上。

我国是最早研究和开发地热资源的国家之一。

远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东周时代就有了开发地下热水的记载,汉代的张衡也著有《温泉赋》。

我国已经发现的温泉有两千多处,温度大多在60℃以上,个别地方达到100℃—140℃呢!

利用地热发电,是开发地热的好办法。

如果地热田不断地向外喷射蒸汽或者喷射蒸汽与热水的混合物,那就可以把蒸汽引入气轮机,直接推动气轮机发电。

在我国的西藏高原,有一个羊八井地热区,地热电厂担负着拉萨市一部分电力供应。

电厂用过的热水冷却后可以游泳。

远处是白色的雪山,近处是热气腾腾的温泉浴池,看起来别有一番感受。

直接把地下热水取来供暖,也是开发地热的一种好办法。

北京市区已经开发了多处地热井,直接用来冬季供暖。

地热是一种新能源,怎样利用地热,还是正在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①阻碍.()②供.应()

2、地热是怎么产生的?

 

3、文中介绍了哪些开发地热的好办法?

 

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5、文章第三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文中提到汉代的张衡著有《温泉赋》。

对于张衡,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成就?

请最少写出一点。

 

7、请从文中找出与例句加点词语表达效果相同的一个句子,把相关词语也用着重号标出,并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例句:

我国已经发现的温泉有两千多处,温度大多在60℃以上。

 

(四)松毛虫的行进行列

法国作家拉伯雷在他所著的《巨人传》中,曾经说到有群绵羊,竟盲目地跟着一只被扔到海里的头羊走,结果一块被海水卷起。

如果说这群羊的盲目显得很愚蠢、荒谬,那么松毛虫“盲从”却是因为它的生存需要。

的确,松毛虫出行时,第一条松毛虫爬到哪里,其余的松毛虫也排成整整齐齐的行列跟随其后,从不间断。

他们的队伍就像一条长长的细带子。

领头的松毛虫向东“走”,其余的也向东

“走”,领头的松毛虫向西“走”,其余的也向西“走”,前后配合的十分协调。

在路上,领头的松毛虫不断吐出丝来,很细。

其他随行的松毛虫也分别吐出丝来,将这条细丝线加厚加宽,使它成为一条狭窄的带子,或者说是松毛虫的“绸缎轨道”。

松毛虫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价铺设“轨道”呢?

原来,松毛虫常常在夜间去吃松毛针。

黑暗中它们从松树枝上的窝里爬出去,从上到下啃噬分支上的松针。

吃饱后回它们的窝时,它们便要在松树的树枝间上上下下左拐右拐,因此对它们来说回“家”的路温长而曲折,而松毛虫近视,在漆黑一团的夜晚行路更不便。

同时,他们的嗅觉迟钝,也不能为它们在夜间行路提供帮助。

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要回到窝里就只有靠它们先前在路上吐丝结成的细带子了。

只有借助这个细带子爬行前进才不会迷路。

要回窝里时,它们会就近找到一条丝线并沿着它行走,不久松毛虫都集合到一条带子上来排队前进,就能顺利地回到它们的窝里。

即使是在白天,这细带子也对松毛虫有用。

比如它们远行时,就需要这小带子引导。

于是所有同行的松毛虫都吐丝并固定在路上,这已成了它们的习惯。

它们同行的数量越多,路程越远,它们铺设的带子就越宽大,以便返回时容易找到。

松毛虫行进的路线有一定的规律,从来不在途中作180度的大转弯。

但也并非笔直,且路程长短不一。

有时甚至不得不风餐露宿,这时它们便集合起来蜷缩成一团,互相靠在一起。

第二天再重新探路,寻找到这导路的带子,然后沿着它赶回窝里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啃噬.()②蜷.缩()

2、文章第二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3、松毛虫铺设的“轨道”有什么作用?

4、请从生理角度说说松毛虫为什么会“盲从”?

 

5、请你想一想松毛虫为什么从来不在中途做180度的大转弯?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读后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请说说松毛虫的生活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五)美丽的海洋世界

①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辽阔深suì的海洋使人们心中充满了神往和迷茫。

变幻莫测的海上风云,早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但那时人们还没有遨游海洋的能力,只能把美好的愿望编织到神话和传说里,借以满足人类的某种希冀和期待。

于是就出现了①、②之类的神奇故事。

②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有更大的能力设计一个无限美好的海洋世界。

人们在海面和海底之间建立了各种交通和工业运输设施。

从过去的水上运输,现在已发现到铺设海底电缆、管道,建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等许多方面。

③海底电缆具有无辐射、稳定性好,优质传播的特点。

早在1855年,欧洲即在浅海区海底

铺设电缆。

时至今日,世界海底电缆长度已达14.1万海里。

在大西洋底,海底电缆连接欧洲和北美;在北太平洋,中国和日本,日本和南朝鲜之间都铺设有海底电缆。

由加拿大到澳大利亚的海底电缆,贯通太平洋南北,为世界海底电缆之最。

④海底管道主要用来输送石油、石油制品、天然气等。

英国北海布仑油田到苏格兰的海底输气管道,全长451.8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海底管道。

⑤为了实现各岛之间的陆路运输,有些国家着手营建跨海大桥。

这方面成绩最为卓著的是日本。

⑥为了沟通海峡两岸的交通,不少国家还修建了海底隧道。

修建海底隧道的优势在于:

不受气候条件限制,车辆可全天候通行;不论地面局热如何动荡不安,都可保证车辆的畅通无阻;在许多方面比造桥有优势。

目前,全世界已开凿了200多条水下隧道,最长的日本津轻海峡的青函隧道。

该隧道于195年开始勘察,1964年破土动工,1986年jùn工。

隧道全长53.8千米,海底部分长23.4千米,隧道最深处距海底140米,随海底走势为弧形。

过去过津轻海峡乘轮船

需要4小时,现在乘通过海底隧道的快速列车仅需50分钟。

⑦海底隧道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例如大贝耳特海峡、多佛尔海峡等处,修建海底隧道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针对各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专家提出了独特的建造方案。

如浮动隧道,其基本原理是:

在水下40米处铺设三条

直径各为10.5米的钢筋水泥管道,用特制的钢架结构将它们紧紧箍在一起。

为了防止潮汐、海流等的影响而引起摇动,计划用大量铁锚和铁链把它们固定在海底。

⑧随着先进的施工设备的出现和海底施工技术的提高,更多更先进的海底隧道必将出现在海峡之间,海底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新的活动场所。

到那时,海底不再是一个黑暗、寂寞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人类乐园。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深suì()②jùn()工

2、请为文章第①段空缺处填上恰当的神话故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②

3、请说说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自然段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5、文中介绍的海底隧道在哪些方面比造桥有优势?

 

6、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意。

请你大胆想像,在未来我们还可以怎样利用大海来为人类造福。

请写一篇60字左右的科幻小短文,描述未来美好的海洋世界。

 

(六)氡:

隐形的杀手

①现在,癌症已是导致城市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

肺癌作为主要癌种,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经过长期大量的统计分析和对动物的实验研究,现已认识到肺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中国,一项近期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因氡导致肺癌的在5万例以上。

氡已成为我国除吸烟以外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

在美国,卫生局长也警告:

氡是肺癌的第二诱因,估计每年导致14000人死亡。

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氡气不仅可致肺癌,而且还可能引起白血病,不孕不育、胎儿畸形和遗传变异等后果。

②科学家告诉我们,氡是由放射性核素镭衰变产生的自然界惟一的一种天然放射性气体,它无色无味。

氡的衰变产物被称为氡子体。

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在空气中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