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463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kēxué)教材(jiàocái)分析

一、本册教材(jiàocái)的特点

1、寓教学于活动之中,探究性实验与学生生活联系(liánxì)密切。

根据各教学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机会。

如观察、实验(shíyàn)、设计与制作、收集资料;又如搭建充分展现学生的看法和建议的学习活动平台:

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书、耕地问题辩论会、克隆人的讨论会、改进工具的建议。

这些活动还延续到课外,学生课后仍然保持浓厚地探究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年龄特点,开展专题研究。

以往的教材中因为学生年龄小,没有按排专题研究,而从五年级开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探究能力有所提高,在上册课本中增加了三个专题研究(生物的生活环境、关于山地的研究、做个环保小卫士)。

这一学期开展“我的机器”一项专题研究和五项(齿轮的作用、自行车某组成部分研究报告、同种植物个体间差异、蘑菇石形成的原因实验报告、设计机器人)小探究小调查活动。

“我的机器”专题研究提出了多个参考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选题设计研究计划、实施探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等。

也可以不完全依照教材的样子,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这样做专题研究有很多好处: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研究某项内容,培养了他们深入研究事物的能力,学会了写研究报告等等,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介绍科学家、了解科技前沿的新技术。

通过讲介科学家的故事,如阿基米德、布朗、威尔莫特、弗朗西斯、雷第、米勒、达尔文、李四光,使学生产生对科学家的敬畏之情;本册增设学习科技前沿方面的新技术知识内容,如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生产机器人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繁殖技术,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给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内容、概念上不必要求学生精确把握、但又不能出错,比如炼铁的过程、结合简图来讲解将原料输送到高温炉中炼出生铁就可以了,其他什么温度、添加剂等就不细讲。

因为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主要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爱好,这一点我们小学科学老师要特别注意。

4、突出(tūchū)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册教材中二、三、四、五单元与环境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活动(huódòng),从小帮助学生发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环境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二、本册总目标(mùbiāo)

1、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掌握知识技能。

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迸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gōngjù)(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爱好,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思。

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迸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duōyànɡ),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通过科学实验和列举大量事例并会用语言描述科学现象。

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培养学生敢于发表建议和看法的理性思维。

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三、内容(nèiróng)概述及教学建议

本册围绕"作用与平衡"统整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等教学内容,共设计6个单元、22个课题和1个专题研究活动。

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gǔlì)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1、"巧妙的用力"是本册书的第一个单元。

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对实验现象(xiànxiàng)观察的分析,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

“怎样才能省力”-----抓住使用工具可以省时、省力、提高效率为学习主线;学生要问:

为什么简单机械可以省力?

不要急于帮助分析,因为,没有具体研究各种简单机械的结构(jiégòu)和特征,待到学生研究到与问题相对应的一课时组织学生解决。

“撬棍的学问”----“把重物抬起来”和“杠杆(gànggǎn)平衡”两个活动可以设计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轮子的妙用”----通过杠杆来切入认识轮轴;用拔河比赛的形式研究各种滑轮的特点;让学生设计新“轮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斜坡的学问”----把书中的教学内容做一下调整,先讲活动三“斜面的应用”事例,再来研究斜面的作用,然后再用斜面知识分析前面提到的事例。

“自行车”----学生分四个大组,每个组分别研究自行车的一个机械部分(动力、传动、工作、控制);每个组让学生自己带一抬自行车到现场进行研究。

这个单元(dānyuán)主要采用对比的实验方法,运用实物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探究活动。

2、"生命的延续"单元引领学生探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平衡关系,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了解生物不同的生殖方式,找出生物间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特征,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珍爱生命,关注(guānzhù)与繁殖、遗传和变异有关的生物技术新成果。

“小鸟和小猫”----课件出示水螅、小鸟、小猫繁殖过程,然后结合书中图示,说一说鱼、青蛙、牛是怎样产生下一代的,小组展开讨论:

产生下一代的方式(fāngshì)有哪些?

科学探究目标:

3.能通过比较找出各种动物的生殖(shēngzhí)方式的不同。

(举两个实例说出动物(dòngwù)生殖方式的不同)

“落地生根”----在校园内,组织学生分小组选择一种繁殖方式的植物培植,做好观察记录,两周后集中汇报。

“相似与差异”----课前开展小调查:

自己和家人在舌、额头、耳垂、手指四方面的特征;堂上开展找“朋友”活动,不用豌豆荚改用几头大蒜比较差异。

“克隆羊----多莉”------最好运用克隆羊课件讲解。

这个单元对有关的比较前沿的生物技术尽可能的多介绍一下,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对科技的信赖和向往;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效果很好。

3、"生物的进化"单元通过指导学生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着重引导学生的学法指导,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进行研究,提出假设,寻找科学证据。

首先让学生分析讨论长颈鹿的有关进化过程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不对教师不做评价,然后是通过达尔文的故事了解“进化论”。

4、"地表(dìbiǎo)缓慢变化"单元继续组织学生探究风化、侵蚀、冲刷、搬运等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从而体会自然界物质、能量之间相互作用与平衡的方式及关系,树立保护自然界的意识。

学习“山脉的变化”、“沙洲的形成”、“溶洞里的钟乳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得出结论;学习“人类改变地表”这课,有针对性地放一些人类活动改变地表的视频或动画,选择(xuǎnzé)一些话题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充分让学生发表建议和看法,教师不参与评判或下结论。

5、"矿产资源"单元(dānyuán)通过对矿物、金属、煤、石油等的研究,引导学生了解矿产资源、保护矿产资源。

“常见矿物”---引导学生提出想了解(liǎojiě)矿石标本什么?

怎样研究?

,再试着自己的想法(方法)进行研究并汇报结果。

“金属的来历”---重点放在模拟(mónǐ)开采“矿”的实验活动。

STSE目标:

能举3个以上实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

“煤与石油”、“矿产资源”---教育学生明白对矿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科技创新之路。

6、"工具与技术"单元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从常用的工具入手,引领学生运用本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探究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如何运用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工具、机器、机器人的,同时人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和技术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相互促迸、相互作用的关系。

本册重点是"作用与平衡"中的"平衡",通过研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以及地球与宇宙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向学生初步渗透自然界的物体无不在相互作用之中,物体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又可以产生一次新的平衡现象。

因此,自然界的物质永远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

四、本册中的实验(shíyàn)

(一)撬棍(qiàoɡùn)的学问

实验目的(mùdì):

研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实验材料(cáiliào):

杠杆尺、钩码

实验(shíyàn)步骤:

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保持平衡,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实验记录:

阻力点

动力点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钩码(个)

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钩码(个)

方法1

4

1

4

1

方法2

4

1

2

2

方法3

4

1

1

4

方法4

4

2

4

2

方法5

4

2

2

4

方法6

4

2

1

8

实验结论: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二)、天平的使用

实验题目:

怎样使用天平

实验器材:

天平

操作步骤:

1、取出天平放在桌面上,在盘中各放上一张大小相同的纸,旋转调节螺丝使指针指向0位。

2、在左侧盘中纸上放上所要称的物体。

3、用镊子夹出砝码放右侧盘的纸上。

4、增减砝码的数量,直至天平平衡。

(还可以使用游码调节)

5、计算砝码及游码总量并记录。

6、依次取下天平盘中的砝码和物体。

整理好天平。

将天平和砝码放回盒中。

(三)、滑轮实验

1.定滑轮实验:

实验材料:

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定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向下)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

实验结论: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

注意(zhùyì):

做定滑轮能不能省力的实验时,要用钩码,最好(zuìhǎo)不用弹簧称。

2.动滑轮实验(shíyàn)

实验(shíyàn)材料:

支架(zhījià)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动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3牛。

实验结论:

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注意:

A、实验时手应垂直上提。

B、可设法减小动滑轮阻力。

C、尽力加大重物的重量,可以使省力接近一半。

3.滑轮组实验

实验材料:

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滑轮组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向下)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3牛。

实验结论:

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

注意:

A、可设法减少滑轮组的阻力。

B、测力时,弹簧称可垂直向下,斜向一方,也可向侧面水平拉出,上列各个方向,都不会影响测试结果。

C、实验时,弹簧秤应倒用,即挂钩在上,提环在下。

(四)斜坡实验

实验1:

验证斜面有省力作用。

实验材料:

测力计重物木块木板

实验步骤(bùzhòu)、记录:

不使用斜面抬高重物

使用斜面抬高重物

用力的大小(单位牛顿)

0.45

0.23

实验(shíyàn)结论:

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2:

证明斜面(xiémiàn)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材料(cáiliào):

测力计重物木块木板

实验步骤(bùzhòu)和记录:

斜面长16厘米

斜面长23厘米

斜面长35厘米

用力的大小

(单位牛顿)

0.36

0.25

0.18

用力的大小

(单位牛顿)

0.41

0.32

0.23

用力的大小

(单位牛顿)

0.39

0.28

0.19

实验结论:

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五)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实验

实验目的:

证明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实验材料:

玻璃、酒精灯、火柴、试管夹、护目镜、一盆冷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块玻璃,仔细观察玻璃的表面,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玻璃迅速放在冷水中。

4.重复以上过程3次,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实验前

玻璃片完好

第一次

有两条裂缝

第二次

有三条裂缝

第三次

玻璃裂开

实验结论:

温度变化对岩石(yánshí)有破坏作用。

注意:

将玻璃放入冷水中时要小心(xiǎoxīn),不要被破碎的玻璃伤着。

(六)沙洲(shāzhōu)的形成实验

实验目的:

证明(zhèngmíng)洪水对土壤、沙石有搬运作用。

实验材料:

喷壶沙土各种大小(dàxiǎo)的石子两个托盘报纸

实验步骤:

1.按书中62页装置摆放好实验用品。

2.用喷水壶模拟“下雨”,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泥沙被“雨水”冲走了一些。

实验结论:

洪水对土壤沙石有搬运作用。

(七)鹅卵石的形成实验

实验目的:

证明岩石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岩石间的相互磨擦碰撞,形成鹅卵石。

实验材料:

2至3块有棱角的小砖块沙水玻璃瓶。

实验步骤:

1.找到2-3块有棱角的小砖块,将其形状记录在下表中。

2.将小砖块放入玻璃瓶中,并加入适量沙和水,拧紧瓶盖。

3.每位同学依次快速用力摇动玻璃瓶1分钟,观察摇动后小砖块的变化,并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记录:

小砖块的形状

放入玻璃瓶前

棱角明显

第一位同学摇动结果

棱角变小些

第二位同学摇动结果

棱角变得更小

第三位同学摇动结果

棱角被磨圆

实验结论:

岩石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岩石间的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圆圆的鹅卵石。

(八)钟乳石的形成实验

实验目的:

证明钟乳石或石笋是山洞里的石灰水滴落形成的。

实验材料:

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或玻璃瓶一个碟子苏打晶体蒸馏水

实验步骤:

1.分别向两只烧杯中注入半杯蒸馏水。

然后逐渐倒入尽可能多的苏打晶体,直至溶液不能再溶解晶体体为止。

2.将线绳打一个结,并将线绳放在溶液中浸泡。

然后把线绳两端分别浸在两个烧杯中,把碟子放在两只烧杯中间,用曲别针把线绳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

3.坚持观察4天,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shíyàn)记录:

浸泡(jìnpào)后打结的绳子不断渗出水来,滴在碟子里,碟子里的蒸馏水不断蒸发,碟子中就留下一些(yīxiē)晶体沉淀。

一滴、两滴……水不断地出现,不断地挥发,碟子中的晶体(jīngtǐ)愈积愈多,终于生成了钟乳石。

实验结论:

钟乳石或石笋(shísǔn)是山洞里德石灰水滴落形成的

(九)煤的燃烧

实验目的:

煤的分离

实验器材:

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管的试管塞、棉花、煤。

操作步骤:

1、在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纯净煤,在试管口放点棉花,用带玻璃管的试管塞将试管口塞住。

2、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直到试管里的煤发红。

3、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1)当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能够产生蓝色的火焰,说明有煤气产生;

(2)试管里的棉花上有黑色的粘稠状的油状物产生,说明有煤焦油产生

(3)试管里的煤燃烧后产生了黑色的炭状物,说明产生了焦炭。

实验结论:

煤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煤气、煤焦油、焦炭。

(十)金属的性质实验

内容总结

(1)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特点

1、寓教学于活动之中,探究性实验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

(2)“撬棍的学问”----“把重物抬起来”和“杠杆平衡”两个活动可以设计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3)学习“山脉的变化”、“沙洲的形成”、“溶洞里的钟乳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得出结论

(4)5、"矿产资源"单元通过对矿物、金属、煤、石油等的研究,引导学生了解矿产资源、保护矿产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