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1616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docx

《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docx

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

“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汉语言文学

“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比较研究

赵丽娜张昊远

摘 要:

本文分别从“被”字句和“被”现象的语音、句法结构,“被”字的语义指向,“被”字的词性和语义来分析“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不同,并分析“被+X”结构产生的语境。

关键词:

被语音句法结构语义指向语义词性语境

据新华网(2010-03-05)报道,“被”字在2009年曾当选国内年度汉字。

自此之后,它的“热度”至今未减。

“被自杀”“被就业”“被网络”“被小康”“被开心”“被自愿”“被和谐”“被捐款”“被评估”等“时尚”用法层出不穷,显示出其活力,我们把这类用法称作“被X”结构。

“被”字句是指以“被”为施事标记的句子,它是被动句的一种。

本文主要从形式、语义等方面考察两者的异同。

一、语音方面的比较

典型的被字句的重音落在“被”字之后的动词上,强调的是动作行为。

而汉语新型“被+X”结构的重音在“被”字上,凸显的是“强加”义,强调的是“遭受、被迫和被认定”。

可见,“被+X”才可以有“X”的双音节及多音节的形式。

试比较:

“被”字重读:

被死亡被捐款被信用卡被涨工资

动词重读:

被打被批评被罚款被查获被取消

我们观察到,在具体叙述的过程中,言者将“被+X”中“被”重读,强调或突出某项行为或某种状态的承受被动性,乃至不可抵抗性,其强制性更加凸显,传达出受动者在面对这种所谓的“神秘外力”时无可奈何的心理体验。

以上诸例“被+X”的语义可以概括为:

甲在不知情或非自愿、不真实的情况下,非自主地遭遇某种情况、受到某种影响,或被强加某种属性。

“被+X”通常包含一个受影响者甲(一般为弱势者)和一个影响者乙(一般为强势者,常隐省),同时再增加一个“X”,本来受影响甲不具有“X”属性,但是乙认定“X”的存在,并把“X”强加给甲。

“遭受”含“强加”义,“被迫”也含“强加”义,“主观认定”更是“强加”义。

所以,“被+X”结构表达的语法意义是主观认定“X”,并强加“X”于甲。

二、句法结构的比较

1.从结构上来说,“被”字句有两种结构:

“N1+被+N2+V”“N+被+V”。

[1]如:

(1)我知道,我会被你们都忘记的。

(《日出》)

(2)你忘记你自己的母亲也是被你父亲气死的么?

(《雷雨》)

(3)他被折磨得不像人样了。

(4)杯子被打碎了。

(5)他被淋湿了。

(6)他被雨淋湿了。

在“N+被+N+V”中,“被”字句的主语一般是受事,“被”字所系的名词一般是施事:

如例

(1)中“我”是受事,“你们”是施事;例

(2)中“你自己的母亲”是受事,“父亲”是施事。

在结构“N+被+V”中,可以省略施事:

如例(3)中“他”是受事,省略了施事;例(4)中“杯子”是受事,省略了施事。

虽然两者的结构不一样,但是两例中“被”的性质是相同的。

从语义上来说二者都表示被动:

(1)、

(2)中都有施事和受事;例(3)、(4)中都有受事但省略了施事。

从位置上来说二者都出现在被动动词之前:

(1)、

(2)分别出现在“忘记”和“气死”之前;例(3)、(4)分别出现在“折磨”和“打碎”之前。

从功能上来说二者都构成了被字句:

(1)~(4)都是被动关系,且都含“被”字。

从省略和增补上来说:

绝大多数“被+N+V”中的“N”可以省略,绝大多数“被”字后可以添补“N”,二者绝大多数是相通的:

如例(5)、(6),在句义上是一致的。

从结构层次上来说,二者都是修饰后面的成分。

而被字句中的“被”引导的介词短语作后面成分的状语。

2.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

被字句中一般都是施事受事都有的,有一部分省去了施事,如:

“N+被+V”,但都是有受事的。

在语境中,即使是受事省去了,也可以根据语境找出来。

此外大部分“被”字句都可以转化为“把”字句,也可以转化成普通句式。

如:

(7)碗被他打破了。

——他把碗打破了。

——他打破了碗。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被+X”结构的特点,“被+X”形式简单,表义丰富,突破了传统“被”字句的语法规则。

从结构上来说,“被+X”只有一种结构;从“X”的性质类型来说,它们大都是不及物的双音节动词,但目前能进入“被+X”结构中的“X”还在变化发展中。

随着“被+X”的流行,“被”附在双音节形容词、名词前面的现象开始出现,并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

另外,一些动作性较弱或者没有动作性的双音节及物动词也进入了“被+X结构中。

[2]如:

(8)武汉同济医院日前出台学术道德规范,导师“被署名”要重罚。

(9)我是年年“被捐款”。

(10)种种的公民被动感,让“被繁荣”在本质上多少泛出几分虚假繁荣的泡沫来。

(11)一夜之间“被小康”了,虽然这几年我们的工资越来越不够用。

(12)马建堂表示,他看到网友说工资“被增长”会脸红。

(13)谁来听证“被代表”的听证会?

从例(8)、(9)可以看出,“署名”“捐款”是不及物动词,但它们的动作性比较弱,也就是“被+X”中“X”的动作性比较弱。

可见,“被”与“X”的结合是一种变异现象,如例(10)、(11)中,“繁荣”是形容词,“小康”是名词。

而例(12)、(13)中的“增长”“代表”则是动词性弱的双音节及物动词。

此外,“被”现象不能换成“把”字句或者一般的句子。

如“我被小康了”“我被自愿了”,不能说成“把我小康了”“把我自愿了”,也不能说成“我小康了”“我自愿了”。

虽然句法上成立,是主谓结构,但是语义上已经和“我被小康了”“我被自愿了”不一样了,缺少了被动的意义。

三、“被”字语义指向的比较

“被”字在“被”字句中有三种作用:

指示句首名词性成分为受事、指示其后名词性成分为施事、指示整个结构存在原因和结果的语义关系。

如:

(14)老残被那黑烟冲出来。

(15)德医生常常被弄得哭笑不得。

(16)碗被他打破了。

在例(14)中“老残”和“那黑烟”都有作为施事的可能(老残出来,黑烟冲出来),但“被”字则把“V”引向“N1”,“老残”因此是受事;例(15)在施事未出现的情况下,省略或隐含一个名词性成分,因而“被”仍有指示其后未出现名词成分为施事的作用,虽然施事未出现,但很明显,它隐含一个指人的名词。

也就是说这个句子可以用不定的“人”等作为替代的词:

“德先生被人弄得哭笑不得”。

例(16)中包含“他打了”和“碗破了”两个意思,二者在语义上由于“被”字引介,彼此存在因果关系。

而“被+X”结构中,“被”字则没有这些功能,原因是“被”现象中谓词性的成分不能带宾语,所以没有施事成分。

这种情况貌似和“被”字句中的“N+被+V”结构相同,但是前者找不到施事的成分,而后者则大多数把施事的成分隐藏起来了,是不言自明的事物,如果想添加还是可以找到合适的对象添加上的。

如:

(17)为孩子转了学的修鞋匠“被自愿”缴纳3500元作为教师节慰问金。

(18)他“被开心”了。

(19)他被淋湿了。

在例(17)、(18)中,“自愿”和“开心”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例(17)、(18)中的施事成分则找不出合适确定的对象,而例(19)中的施事主语很容易看出是“雨”。

四、语义上的比较

通常认为汉语中的介词都来源于自动词,介词“被”也是这样,《古汉语常用词通释》[3]中的解释是:

“被”在古代汉语中原为名词,《说文解字》[4]曰:

“被,寝衣也。

”“被”的本意是“披”的意思,后来引申有“蒙受”义。

“被”含有“蒙受”义,表示一种遭受现象,“被”字句一般都有“被动接受”的意思,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使汉语“被”字句在被动句之外又多了一层“不幸、不愉快、受损害”的意思。

“被”字句表示“不幸、不如意、不愉快”的用法通常认为是王力先生的“新鲜发现”。

但后来的研究证明:

“被”字句也有不是被动接受的,“被”字句不光表现一种不幸,不愉快的现象,还可以表示一种愉快高兴的事。

[5]如:

(20)我们班今年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21)他被评为三好学生。

这两句话中“被”只表示施受关系,整句话的感情色彩是喜庆的,但单说“被”字,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在里面。

此外,表示被动的也不一定非要用被动句或者具有相应的标记。

比如“玻璃被他打破了”也可以说成“玻璃他打破了”。

单单使用受事主语一般都能表达被动。

“玻璃”为受事主语,“他打破了”是谓语。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新型“被+X”。

通过对搜集整理到的汉语新型“被+X”例句进行分析,发现“被+X”有三种意义:

“遭受义”“被迫义”和“被认定义”[6]。

如:

(22)在校园中“被贫富”因“财”施教伤害了谁?

(23)和车有关,在路上或要上路都“被春运”着。

(24)评:

2009年中国车市“被井喷”。

(25)研究生考试昨天结束,“被考研”完毕接着“考公”。

(26)“被丁克”80后正递增,80后为何惧怕当“孩奴”?

(27)雷克萨斯“被出局”的危机。

(28)网评:

人活着却“被死亡”?

(29)赵薇再度“被怀孕”,这回谁是“孩他爹”?

(30)房地产业,这些年其实一直“被支柱”。

(31)被中奖,被采访。

关于“遭受”义,例(22)中“被贫富”可理解为“遭致贫富分化(的待遇)”;例(23)“被春运”可理解为“遭受了春运高峰般的拥挤”;例(24)“被井喷”可理解为“遭受了井喷式的发展”。

“被强迫义”有一种“并非发自内心的不得不”的含义,如例(25)“被考研”即可理解为“被迫(不得不)考研”;例(26)“被丁克”即可理解为“被迫成为丁克”;例(27)“被出局”即可理解为“被强迫出局”。

“被认定义”可理解为“被认定为X”,如例(28)的“被死亡”可理解为“被认定为死亡了”;例(29)的“被怀孕”可理解为“被认定是怀孕了”;例(30)的“被支柱”可理解为“被认定是支柱产业”;例(31)的“被中奖”可理解为“被认为中奖了”。

此类“被+X”结构形式可以扩展为“被+(实施者)+认定+动词(或名词、形容词)”。

即使实施者被省略了,还是可以根据语句的含义以及整个语言环境来领会其中的含义,“被”后的实施者是句子的隐含信息,不在表层结构出现。

这种“被认定”使得受动者只能被迫接受伤害自己的结果或状态,故含有“强加”义。

“被+X”结构多用于评论性话语(多见于报刊文章的标题),少见于客观陈述。

评论性话语中包含的主观化成分较多,因而新型“被+X”含有[+主观认定]的语义,这种主观认定体现了表达者的主观态度。

在表达者看来,“被+X”的所有认定都具有随意性、人为性和主观性,是与事实不符的、非真实的。

五、“被”的词性比较

汉语语法学界对“被”字句中“被”有不同的认识,目前最通行的一种说法是“介词说”。

朱德熙《语法讲义》(1983:

178)[7]、胡裕树《现代汉语》(1995:

336)[8]等都把“被”归入介词。

关于“介词说”,在“被”字句中“被+N+V”中都能很好地解释出来。

例如:

“他被人打了”。

“被”引介施事成分,“人”作“打”的状语。

此外还有“助动词说”“次动词说”和“副动词说”。

但在“被+X”中的“被”附在“X”上,作为一个新型的构词语素,表“被迫或迫使”义。

例如:

(32)在从未听说过就业单位的情况下,便与当地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对此,高校毕业生赵冬冬自称“被就业”。

“被就业”中的“被”字显然不是句法层面上标示被动语态的“被”,而是词法层面上的一个构词语素。

随着“被自杀”“被就业”等这些热门词在报刊网络、畅销读物等大众传媒中的传播,“被+X”词族中几乎随时会有新面孔的出现。

目前流行的“被+X”词主要有“被自杀”“被就业”“被代表”等。

可见,“被+X”表现出一种较强的类化倾向,人们通过仿拟造词的衍生方式可以造出大量的新词。

从音律上看,“被+X”是“1+2”的组合,“X”是一个双音节的复合词。

冯胜利指出:

“一般的音律词法不允许一个单音节实词修饰一个双音名词。

如果(无论什么原因)这个单音词非得出现在一个双音名词前不可,它必须改变原有的性质:

有一个纯词汇词变成一个词缀。

”[9]这样它就可以摆脱韵律词系统的制约,从而达到修饰双音词的目的。

如此看来,“被”附在一个双音节合成词“X”前面,韵律构词法使其词缀化。

吕叔湘认为“汉语里地道的词缀不是很多,类前缀有‘可、好、难、准、类、亚、次、超、半’等,说它们作为前缀还差点儿,还得加个‘类’字,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可以以词根的面貌出现。

”[10]从语义上看,“被+X”中的“被”还有“被迫”义,因此,“被”可以看成一个新兴的类词缀。

另外,“被+X”中的“被”语音形式采取重读,这也说明它比虚词的“被”负载了更多的意义。

六、语境对“被+X”组合的影响

我们知道,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灭亡而灭亡,社会的发展变化会在语言中打上深深的烙印,这种组合正是适应变异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

从语言本身的特性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选择这种组合,是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

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能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变异的语言项目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尽量满足人们基本的语言交际需要。

“被+X”结构就是语言使用在词汇、语法以及语义等可能变异的语言项目层次上做出的组合,也就是顺应了语言的可变性[11]。

根据顺应论,我们发现“被+X”组合的使用者的社会、生理、心理、认知等特性已经融入这种语言组合之中,从而直接生成这种奇特的组合。

而对于诸如社会、生理、心理、认知等特性,维索尔伦认为就是“语境”,即语言的使用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和“语言语境”。

下面分析“被+X”组合是如何顺应语境而生成的。

(一)交际语境

1.交际双方。

说话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就要根据自身和听话者的一些情况选择有最大效果的表达方式。

如:

(33)昆明疑犯用纸币开铐自杀续:

家属称邢鲲“被自杀”。

例句中语言使用者选择“被自杀”这一非标记性结构,表达了受害者家属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如果从说话人所处的物质世界状况来说,他如果带着愤怒和无奈的表情微笑着说,其表达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前者表达了说话人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后者的身份也决定了“被+X”组合的使用:

“被组合”表达的是“遭受和迫使”义,使用它的人要么是直接当事人,他们肯定不满自己受逼迫和遭遇不幸;要么是间接当事人(新闻媒体机构),他们敢于说真话,愿意为受害者呼吁。

2.心理世界。

在心理世界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做出顺应。

这涉及交际者的个性、情感、观念、信仰、欲望、愿望等。

如:

(34)孕妇遭遇极品老板“被辞职”。

我国《劳动法》规定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但该单位却让女职工辞职,原因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一个“被辞职”就显示了用人单位既不想违反法律,又要达到解雇女职工的目的。

我们能感受到该女职工不满而又无奈的矛盾心理。

之所以能从所说的字面意思察觉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语境意义,正是参照并顺应了说话人的心理世界而做出的判断。

3.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包含着制约、规范交际双方的语言行为的原则和准则。

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世界中的各种交际规范。

如:

(35)小学盛行“多媒体集资风”家长“被自愿”捐款。

我们知道,新闻语言在所有语言中是最贴近现实、最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它要求标题语言简洁、凝练、新颖、通俗、平实。

“被自愿”短短的三个字却含义丰富,意味深远,语言使用者选择这个组合正是顺应了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透过“被+X”组合,我们看到的多是“权力”和“平等”的矛盾,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被”地位。

也就是说,“被+X”组合的生成正是顺应了某些社会场合中的不平等现象。

(二)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和交际语境一样,也是多方面的。

比如,语序的安排。

“被”字句表“遭受”义,即“受动者被强制接受由施动者引起的某种动作行为”。

施动者具有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而受动者对该动作具有不可控性。

“被上市、被增长、被统计、被下岗”等这些非常规组合正是顺应了常规组合所要求的词序而生成的。

另外,从语言信息来看,这种新奇的“被+X”组合主要出现在网络新闻中,而新闻语言正要求新颖奇特。

参考文献:

[1]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胡雪婵.近年流行的“被+X”结构说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

(1).

[3]周绪全.古汉语常用词通释[M].重庆:

重庆出版社,1988.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5.

[6]陈文博.汉语新型“被+X”结构的语义认知解读[J].当代修辞学,2010,(4).

[7]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8]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9]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11]周名莉.“被+X”组合的语境顺应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4).

(赵丽娜浙江宁波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15211;张昊远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