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栗桂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228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艺术家栗桂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民艺术家栗桂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民艺术家栗桂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民艺术家栗桂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民艺术家栗桂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艺术家栗桂莲.docx

《人民艺术家栗桂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艺术家栗桂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艺术家栗桂莲.docx

人民艺术家栗桂莲

人民艺术家栗桂莲

 ”人民艺术家“这个名称距离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远,如果现在谁被这样称呼,人们或许以为这是一位老艺术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很多老艺术家也已经与”人民“相去甚远。

 那么人民艺术家这个概念应当具有怎样的内涵与外延呢?

在我看来应该至少符合两点:

第一,为人民(即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大多数普通民众)演出;第二,编演关于人民的艺术作品。

 如今有人把长期下乡演出的戏曲演员称之为人民艺术家,我认为这是不完全准确的。

自从八十年代流行音乐兴起至今,戏曲的演出市场主要在基层(包括农村厂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谋生而演出再怎么说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吧?

前些日子,从旧社会走过来并经历过社会主义熏陶又被晚近四十年的社会现实征服的老艺人花艳君在电视节目中公开感谢”衣食父母“的情景,让白燕升也不禁面带尴尬......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

栗桂莲虽然还不算老,更不属于老艺术家范畴,但在我看来,她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人民艺术家。

做为一个以演传统戏为主业的戏曲演员,栗桂莲当然演过达官贵妇才女佳人,但是如果仔细梳理一下她的艺术作品,就会发现,她演的很多人物都有浓郁的人民情结,如勤劳善良、诚挚朴实的王春娥;不畏强权、敢于犯上的秦香莲;冰清玉洁、义薄云天的陈三两;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王宝钏,等等,闪耀着底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聪颖智慧,反抗精神。

 最早看栗桂莲的戏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山西电视台录播的晋剧《龙头拐》。

那年头,因受外来文化冲击,戏曲的光景每况愈下,形势严峻,为保护传统文化,电视台给予戏曲节目必要的扶持,但效果甚微,年轻的我们还是更愿意去关注流行歌曲、歌星,所以《龙头拐》这个戏虽然我看过,却很快就忘记了。

直到九十年代后期,通过戏曲VCD再次看到这个演出时,恍如隔世,居然还能想起来十年前看电视的情景。

在《龙头拐》中,栗桂莲扮演的虽然是一个后宫妃子,却是一个可怜的妃子,其多舛的命运不比一个民妇更好,辛苦养大的皇太子不仅不能给她带来荣耀,还大祸临头,最后为保护儿子不惜舍生取义.......这是中国妇女共有的美德。

《骂一声无道昏君心太狠》、《曾记得十年前风雨夜》》两段唱,还有母子的那段深情对唱,感人肺腑,令人唏嘘。

《龙头拐》是一部新编传统戏,最初还有过一个省晋剧院老艺术家演出版本,但基本上是由青年团唱出影响的。

《龙头拐》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成为一部经典,不仅是省晋剧院的经典,也是晋剧的经典,多年来,在各种戏曲舞台上常演不衰。

十年后省晋剧院召集青年团原班人马重新录制了新一版的《龙头拐》,演员里面变化最大的应该就是栗桂莲,她的声腔、气质、表演都有了一个质的改变,已经由原来的优秀青年演员华丽蜕变为艺术家栗桂莲,而这一变化应该是从《大脚皇后》发生的。

《大脚皇后》是晋剧的一个奇迹,最初由京剧演出,后来各剧种都曾移植编演,但效果甚微。

唯有山西省晋剧院编演的《大脚皇后》真正唱成了经典。

它不曾获得过任何戏曲类大奖,却得到了老百姓夸奖,公开演出二十年来,成为省晋剧院的经典演出剧目,更成为各大小晋剧团的排演剧目,长期演出在全省乃至省外的各戏曲舞台上,方兴未艾,而栗桂莲及栗派唱腔也因此名声大噪,红极一时。

《大脚皇后》是栗派艺术形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比一下之前和之后的栗桂莲,声腔、气质、表演皆有明显的变化。

《大脚皇后》之前,栗桂莲的演唱可用"孤雁哀鸣"来形容,她那般冰清玉洁、楚楚动人,叫人不禁心生怜悯;因北方梆子戏中青衣的拿手戏多为命运悲苦的女性,而栗桂莲大概长期演出入戏较深,她的扮相含着一种深深的悲情,即便在演《算粮》这种”翻身得解放“的剧情时,她的气质中依然有着一丝丝挥不去的”悲“。

从《大脚皇后》开始,一切都变了,声腔大气磅礴,表演激情豪放,令人想起中国流行乐坛曾经风靡一时的”西北风“。

如果说四十岁之前的栗桂莲唱腔中尚有牛派的影响,那么从《大脚皇后》开始,栗桂莲就只是栗桂莲了。

从演出剧目变化来看,栗派唱腔的修成在客观上实践了一次中国妇女的解放过程,从被压迫被欺辱者到主宰自己命运翻身做主人,真乃无巧不成书。

戏曲界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演员为了去争取一个梅花文华或什么大奖,剧团集中资源专门排一出戏,一出专为某演员量身定做以凸显其表演才华的戏,争取获奖。

比赛结束后,这个专为评委价值取向而重金打造的戏却很难在一般演出市场中被普通观众认可,因此束之高阁,再难看到。

山西省晋剧院虽然人才济济却从不专为某个演员打造这样的独角戏,即便像田桂兰这样的资深艺术家、苗洁这样有背景的演员,在争取梅花奖时也不过是加工了几部常演的传统折子戏而已。

山西省晋剧院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排戏从来对戏不对人,其排演的每一部新戏都会唱一阵,甚至会一直唱下去。

 那么,《大脚皇后》除了栗桂莲本人精湛的艺术魅力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使其成为晋剧舞台的经典而广受欢迎?

我认为仍然是渗透其中的”人民性"起重要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大脚皇后马秀英的真实故事是否如戏中表现的那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马皇后的唱述,可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自己的历史,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奋斗史,那一切并不遥远。

———听栗桂莲深情并茂演唱《自幼儿出身寒门经磨难》、《二十年往事如烟早已随波东流去》,会想起什么?

想起艰苦朴素、戒骄戒躁,鱼水情深;想起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想起密切联系群众,接受人民监督......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团结了最大多数人民的结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所以,”如果我也是三寸金莲柔弱体,今日里,我做的什么皇后,你登的什么基“,这不是马秀英的质问,是人民对执政者的呼声,声声入耳,字字戳心,惊天动地,回味无穷!

 不论《大脚皇后》是否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事实就是随着《大脚皇后》潮水般的声势,栗桂莲一路飙红,在各种规模晋剧院团的演出中,甚至于一些业余晋剧票友的学唱中,你很容易听到一个正在用栗派声腔唱戏的青衣,也许她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栗桂莲弟子。

栗桂莲的VCD、视频似乎已经不能满足观众需求,有人甚至于挖出了她早年录制的戏曲磁带,栗桂莲在各地戏曲观众中有口皆碑,所到之处人潮涌动,广受欢迎。

尽管《大脚皇后》在电视晚会上已经唱了无数次,但栗桂莲每到一地,《大脚皇后》成为省晋剧院的必演剧目,观众对它的期待不亚于对算粮打金枝这些骨子老戏的期待。

前几年,我们这里一家大型国企搞庆典,特请省晋剧院演出,到栗桂莲演出《大脚皇后》当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当栗桂莲出场时,舞台上光芒四射蓬荜生辉,那种巨星气势真真无可替代!

虽然《大脚皇后》在声势上壮大了栗派声腔艺术,但有时返回去看早期的录影,我觉得年轻的栗桂莲依然给我极大吸引,在她的各种唱段中,有那么几段演唱给我非常深刻印象。

比如《三击掌》最后一段《一霎时绝了父女情》,”离了喜棚寒窑去,撇下荣华愿受贫“,那般毅然决然,令人赞叹;比如《陈三两》中”李素萍无计生,头插草标卖自身,卖下了银子二百两,不是一封是两封“,那段黑暗的日子她是怎样度过来的?

比如《六月雪》中,探监一段,”往常间有儿媳服侍安贴,今日里孤寡人有谁扶携,说什么王法严恶惩坏戒,不过是混黑白婆媳决绝。

婆婆呀,儿今后难为你缝补拆洗,儿今后难为你晚铺早叠,儿今后难为你梳洗整洁,儿今后难为你共伴岁月“,声声句句,如泣如诉,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

本世纪前后,戏曲VCD的市价是非常高的,差不多三四十元一张,但我还是花了不少钱买了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的所有影碟,栗桂莲以及其他演员们的表演让我过足了戏瘾,无条件成为青年团的拥趸。

栗桂莲的《六月雪》多年来一直都是音像店戏曲VCD架上的常备剧目,也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独霸市场的晋剧版《窦娥冤》。

戏曲节目电视化之后,虽然栗桂莲非常活跃,却从未再公开唱过《窦娥冤》,有点遗憾。

现在的很多演出剧目会直接被电视台录像,公开播放后再被戏迷们上传到网络,可以说花钱买戏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但前年我路过音像店,还是禁不住进去逛了一会,还买了一张栗桂莲的新戏《武则天与狄仁杰》。

关于神探狄仁杰的故事曾经一度被各种影视剧热门选用,难道因此促成了晋剧《武则天与狄仁杰》?

不过自八十年代以来的各种文学作品中,武则天都是一个负面角色,比如传统戏《薛刚反唐》,而更多的影视作品却愿意在她的私人生活上过多泼墨,其实武则天的政绩是非常卓著的。

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就把重点瞄准了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晋剧《武则天与狄仁杰》则承继了栗桂莲戏曲的一贯作风,把重点聚集于武则天的人民情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如果说曾经为了塑造好《大脚皇后》这个角色,栗桂莲刻意使自己的唱腔豪情大气,之后又因太多的下乡演出而使这种声腔一度蔚然成风,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争议,在一定时间内人们似乎忘记了栗桂莲也曾含蓄多情。

那么,《武则天与狄仁杰》在声腔表达上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收,毕竟武则天和马秀英虽然都是女王,却又是不完全相同的两类人。

有理有利有节,栗桂莲用武则天这个人物证明了栗派艺术的灵动性,随人物的不同特性相应决定唱腔的放与收。

令人不禁感叹的是,这个戏又成了晋剧舞台的热门戏,栗派弟子们,其她非栗派的青衣们,也都开始演这个戏。

通过古代英杰的豪情大义来传播当代人民观,是栗桂莲戏剧一再成功的缘由,是不是这样?

通过古代人物宣扬以当代人民观的新编传统戏,还有从1992年首演后就成为省晋剧院或栗派青衣们常演不衰的一出经典戏,《御碑记》。

似乎记得早年看《杨家将故事》时有一出关于杨家门前的钦赐御碑遭奸臣不敬而引发祸乱的故事,但晋剧《御碑记》却用一种现代视角,由造反派穆桂英从一个与原故事相反的态度来论证:

任何人都不能藉着过去的荣誉凌驾于社会并给人民的安居乐业造成妨碍最后也害了自己。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革命胜利后建国初期伟大领袖对全党的谆谆告诫,不能脱离群众,要为人民服务。

可以这么说,在所有以杨家将为背景编排的各种各样传统戏中,《御碑记》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现代性。

 前一阵,《伶人王中王》中,栗桂莲把《御碑记》作为一个重要参赛剧目参演,足见这个戏于晋剧院与栗桂莲的重要性。

《御碑记》除栗桂莲主演外,也有两套参演人员版本,早年我买的VCD是栗桂莲与张瑞杰、张智同演,而山西电视台录制的版本是栗桂莲与王二庆、郑强同演,当年的省晋剧院青年团真是人才济济啊。

除了本剧外,我对《御碑记》的一个附加篇特别感兴趣,就是以《御碑记》为背景,专为电视晚会排演的《穆桂英出征》,或许这一段本来就原属于本剧的组成部分。

而这一段我最早不是在山西电视台看到,而是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上看过,当时看到这一段表演,热血沸腾,被流行音乐熏陶过多年的我又再一次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所以对戏曲的兴趣,我更多的不是看表演,而是听唱,欣赏优秀的声腔艺术演唱。

我最早对栗桂莲有了印象,就是她的唱,她漂亮的嗓音,她的悲情哀怨、她声情并茂的唱。

有人说栗桂莲的演唱中有原生态唱法的融入,其实在所谓的原生态歌手出现在公共舞台之前,栗桂莲就已经是拥有梅花奖的青年艺术家了。

做为一个经历过八十年代并见证过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的人,我却认为,栗桂莲声腔艺术必定被八十年代如火如荼的流行音乐影响过,这也是她的演唱听起来更时尚更亲民,与前辈老艺术家们鲜明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5年央视曾经制作过对山西省晋剧院的一个专题节目,栗桂莲的《金水桥 骂秦英》令我耳目一新,那也是自少年时代听过晋剧老艺术家的演唱多年后对晋剧有了新的感受,之后就记住了栗桂莲这个名字,从此多加留意,直到有了更多的了解。

曾经一度,栗桂莲的《三娘教子》在电视台科教频道经常播放,可能是被当成戏曲教学课程了吧。

《三娘教子》曾经给栗桂莲几多伤心,比如她父亲去世那几天,她仍然参加汇报演出,在戏台上真情诠释”举家人穿重孝灵堂祭奠”,感人至深.......当然,”山西小三娘”也使她声誉鹊起,几多辉煌。

我小时候刚懂的看戏但尚不曾被戏曲演唱吸引之时,不大喜欢看《教子》、《走山》这样的戏,更喜欢看有武打表演的热闹戏。

虽然经常听大人们念叨戏中的一段唱词,却不知其来自《教子》。

成年后某日完整看了栗桂莲与王二庆的《教子》,竟有种恍如隔世感,”秦甘罗十二岁封卿拜印,周公瑾十二岁统帅三军,王摩诘十二岁进士考中,寇平仲十二岁身为翰林,牧牛童中状元名叫李密,头悬梁锥刺股孙敬苏秦,砍柴人苦读成名是朱买臣,这些人并非是天资上乘,也不过是能勤学刻苦用功,自古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一段经典的教子演唱虽然没能教育动薛英哥,却给当时正在参加法学本科自学考试的我一种激励,那一刻我终于看懂了《三娘教子》,因为栗桂莲。

 几年前,太原实验剧团元宵节来我们这里演出,为提高关注度特邀栗桂莲演出一场《教子》。

我一向不大喜欢太原实验剧团的戏,但得知消息后一早赶去观看,好不容易《卧虎令》慢腾腾演完,才终于等到栗桂莲出场,望穿双眼.......当她唱至《把往事对儿细言》时,天空飘飘悠悠落下来一阵雪花,我想起栗桂莲父亲的故事,这可算是,感天动地飞禽草木皆有情。

 给栗桂莲带来官方荣誉者,除了《教子》,还有《算粮》。

在关于王宝钏的各类戏曲剧目中,晋剧的《算粮》堪称经典,老西门对《算粮》的偏爱远远大过对《武家坡》、《大登殿》、《三击掌》、《别窑》的喜爱。

经过几代艺术家不断加工修改的晋剧《算粮》可能完全适应了山西人的特有价值观,久演不衰,雅俗共赏。

 如果用一般的梅花奖行情来衡量,栗桂莲仅仅拿一个稍作加工的《算粮》去参赛并获奖,有些不可思议,这让那些花巨资打造一出新戏专门参赛的演员们该情何以堪?

但事实就是栗桂莲不仅以当年第四名的成绩获奖,而且现场演出效果极好,掌声不断。

这是上天给她的勤学苦练的回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与其它剧种的王宝钏所不同者,晋剧《算粮》的王宝钏,有着朴实的人民情怀,她虽然富贵出身,却在民间有过十八年的艰苦生活,以至于在去算粮的路上一再叮嘱薛平贵,要和他们把粮算的清清楚楚的、回家时把那好麦子背上二斗、这一十八年可把我饿得怕怕的了;她一路上为丈夫整衣、捋须、掸土,生怕在她娘家人面前不体面;她贞洁高贵,有反抗精神,骂魏虎,耍笑二姐,讥讽老父亲.......生动地演绎着卑贱者聪明、高贵者愚蠢,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栗桂莲以其娴熟精湛的艺术魅力,极好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坚贞不屈、爱憎分明的朴素情感,她的《算粮》既征服了评委,更受到观众爱戴,后来还被CCTV戏曲精品库收集,多年来在电视台经常播放。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身居高位者因一个偶然事件,流落到民间,饱经风霜,体会民间疾苦,感受人民的善良淳朴,以对比的手法含蓄地讲述,食肉者鄙未能远谋、民不患寡而患不公等天道伦常,比如王宝钏、比如《血手印》、《走山》。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晋剧《走山》,感觉很闷,就这两个人,穿的也不好,没完没了的唱什么呢,呵呵。

现在我却非常喜欢看《走山》这出戏,栗桂莲&王二庆的《走山》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曾经的省晋剧院第一青年团最大的功效之一,就是为英年早逝的一代男须生王二庆保留了几场经典的演出录影。

《走山》这出戏在晋剧演出市场非常受欢迎,省晋剧院所到之处,《走山》乃必演剧目,几乎所有的青衣须生都必须会这出戏,而《原来是老哥哥面前立》已成为清唱必选唱段,恰似晋剧流行歌曲。

这是广大戏迷的选择,它契合了老百姓的三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与强烈诉求。

经山西省晋剧院整理改编过的《血手印》又名《出水清莲》,与一些基层晋剧院团保持的传统版本有一定区别,在王爱爱舞台生活50年演唱会上,《出水清莲》占不小篇幅,深深吸引了我。

但目前来说,这个戏的个别唱段虽然很流行,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晋剧院演出版呈现,略有遗憾。

1989年,山西音像出版社曾经出版过省晋剧院青年团演出的磁带录音版《血手印》,栗桂莲主演,非常珍贵。

(想起来1989那会,我们是怎样狂热的喜欢流行歌曲,而完全忽视了传统戏曲啊)。

现在我很期待有朝一日栗桂莲主演的《血手印》录影版面世,也期待栗桂莲主演的《火焰驹》、《女忠孝》、以及现代戏《岁岁人不同》等录影版面世,我感觉这些戏应该是有录像资源留存的。

就栗桂莲演出的现代戏来说,《油灯灯开花》人气最高,不仅获过五一工程大奖,电视晚会也经常表演其中片段。

如果说栗桂莲的传统戏间接反映当今社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那么《油灯灯开花》这个现代戏则通过人民教师的故事,直接表达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人民朴实善良,人民教师令人敬仰。

编演这部戏的时代,山村教师正是一个广为谈论的社会话题,再加之演员阵容强大,使演出取得极大的成功,晋剧《油灯灯开花》成为一个经典,后曾被中国京剧院移植演出。

虽然当今戏曲演员以演传统戏为主,但表演现代戏,特别是反映人民生活的现代戏,对于栗桂莲这一代艺术家来说,却并非难事,因为他们成长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高度弘扬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大众民主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展开的时代。

1972那年,栗桂莲们,通过严格的政审进入戏校学习,但初期学的并不是传统戏,而是在当时社会风靡一时的样板戏。

人之初性本善,在现代(而非古代)手眼身法步的学习过程中,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自然会悄然融进他们的生命中,潜移默化为他们戏曲人生的一个底色,使集体主义、为人民唱戏这些理念贯穿始终。

看栗桂莲讲述自己的少年往事特别有意思,一个农村的孩子,她那么快乐,毛主席思想宣传队、红灯记的铁梅、《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龙江颂、芦花淀.......,说者无心,听者却不禁会问,被某些无良知识分子无限放大的”伤痕年代”,为什么在栗桂莲的印象里却是那般阳光明媚,春意盎然!

立场很重要,站在不同的立场,感受就会完全不同,栗桂莲显然站在了人民的立场,而不是某些所谓高等人的立场。

 因为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因为心里有了人民,栗桂莲的人民艺术家形象就愈加鲜明。

如果说早期在电视晚会上年轻漂亮的栗桂莲给人许多的高贵典雅印象,那么这些年来,网络视频上汇集了越来越多的栗桂莲下乡演出实况则使其更显亲民。

与某些演员一说起下乡”发力“演出就痛苦不堪所不同,天生一把好嗓子的栗桂莲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她既能在高级剧场里优雅地收着唱,到乡下演出时也能轻松发”十二分力“演。

在本戏结束之后的清唱环节,她常常素面朝天+简单服装走出来,和台下的观众开着玩笑、聊着天,然后发十三分或十五分的力,来一段两段甚至三段清唱。

她敬畏舞台,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把戏唱好;她知道什么是群众路线,懂的怎样和观众打成一片。

———写到这里,我竟然想起早年参加革命的一位青年俊才,后来一路转战到陕北,以一副地道北方农民的形象,带领人民,解放全中国,建设新社会,成为不出世伟人。

2016年,建党95周年之际,山西省晋剧院排演了现代戏《党的女儿》,把一部反映新中国革命史的经典文学作品搬上晋剧舞台,由栗桂莲担纲主演。

近些年,中国戏剧舞台深受影视潮流的不利影响,排了一些歌颂封建文化、美化地主阶级、大搞历史虚无的新编戏,耗资巨大却不受欢迎,观众反应冷淡。

值此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历史时刻,栗桂莲排演《党的女儿》这样一部讴歌人民革命、赞美人民英雄、传承革命传统的大戏,再次显示出她人民艺术家的优秀品质。

更为可喜的是,晋剧《党的女儿》已经开始在乡下舞台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2019年山西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四大梆子艺术家表演唱《戏曲情 梨花颂》中,孔向东《沙家浜》、成凤英《江姐》、陈素琴《太行娘亲》、栗桂莲《党的女儿》构成一幅绚丽生动、熠熠生辉的人民革命组图。

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红色江山万代传。

一切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是建立在历史自信基础上的。

在前不久结束的《伶人王中王》舞台上,栗桂莲出人意料的表演了一段《穆桂英挂帅》,这是以往未曾演过的戏,也许是山西省晋剧院正在排演的大戏?

195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从豫剧移植改编京剧《穆桂英挂帅》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据说该戏有赞美彭大将军53岁又领兵抗美援朝之意。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在国庆70周年来临之际,晋剧《穆桂英挂帅》华丽登场之时,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把中美关系拉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

《梵王宫》是一出在晋剧舞台消失多年的戏,可能戏曲故事对现代社会缺乏吸引力?

但其中的一段唱《四月里南风吹动麦稍儿黄》却成为王派青衣的一个经典唱段,其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毫无疑问是其中蕴含的人民情怀。

近年,栗桂莲也开始唱这一段了。

 四月里,南风吹动麦稍儿黄,

 妇女把蚕养,双手攀尽陌上桑 。

看起来庄户人与那春蚕一样,

 也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

 蚕生才如蚁,蚕成两寸长。

 

早晚常厮守,移箔避热伏避凉。

 

 喜蚕肥忧蚕瘦,盼的是蚕儿长。

 蚕眠人不睡,蚕饥人更忙。

 

 好容易新蚕把簇上,抽丝织锦顶皇粮。

 

 只有那朱户豪门添锦绣,

 谁见俺养蚕的人儿换新装。

 老天生人何两样,贫的贫富的富太不应当。

闷悠悠过荒庄手提竹篮穿羊肠。

 猛抬头桑田在望,望绿树成荫排成行。

排成行它把那日光遮挡,我只得挽起袖儿多采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