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177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1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docx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人民版.docx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第18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

【步步高】(福建专用)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第18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

专题概览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

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主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考纲要求]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

1.国营经济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3.“一五”计划

4.三大改造

[思维导图] “一化”与“三改造”之间的关系

思维发散  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政治上: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必修1)

经济上:

我国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必修2)

思想上: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

(必修3)

文化上: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必修3)

一、过渡时期与“一五”计划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解读 史料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也表明“一五”计划的任务主要是改变工业落后局面,巩固国防安全。

史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解读 史料说明中国重工业水平远远低于美苏等工业化国家。

史料三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设的重点。

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解读 史料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史论1 过渡时期

史论2 “一五”计划的特点、成因

(1)两大特点:

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2)四大成因:

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三大改造

史料一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解读 本史料主要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史料二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

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解读 史料表明在农村合作化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要求过急、改造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挫伤农民积极性的现象,给社会经济留下了许多问题。

史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一个创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两大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三项成果:

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四项举措: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1.(2013·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

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答案 B

解析 可用排除法解题,中西部基础不佳,排除A项,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水平中西部不突出,可排除D项,西方对华封锁与企业布局联系不大,可排除C项。

2.(2012·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缺乏资金、技术及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不得不依靠苏联的援助;东北与苏联相邻,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故大中型项目多集中在东北。

B、C、D三项与史实不符,答案选A。

3.(2011·福建高考)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上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份”。

这些就构成了(  )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形态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即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因此选择B项。

4.“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

……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是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阅读材料:

表1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纺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表2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932

19505

19

——表1据王斯越《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

表2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请回答:

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 

(1)特点:

①工农业产值都增长;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工业产值增幅高于农业。

(2)问题:

①农轻重比例不均衡;②农村、农民、农业牺牲较大;③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④计划经济与经济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冲突等。

考点二 曲折发展的十年与“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一、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中共八大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中央对“左”倾错误的调整

4.经济建设成就

[思维导图] 十年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二、“文革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重大破坏:

“文革”爆发及“全面夺权”的狂潮使中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2.出现起色

3.复苏发展

4.“文革”的影响

[轻巧识记] 新中国历史上“左”倾失误

(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外交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解读 史料再现了“大跃进”的本质特点: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明显违背经济规律。

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解读 史料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

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史料三 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

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解读 史料表明承认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实质上是对“一大二公”公社体制的调整,体现了在农村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史料四 1970~197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变化

解读 “文革”期间的“左”倾错误及社会动乱使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但由于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仍取得一些建设成就。

史论1 “左”倾错误事件的特点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它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基本国情,犯了“左”倾错误。

(2)“大跃进”的特征:

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农业上浮夸冒进,谎报粮食产量;“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

破坏。

(3)人民公社化特征:

共产风、“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发展停滞。

史论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史论3 “文革”的教训与启示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科学发展。

(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1.(2013·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产量的下降。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D项。

土地改革是在50年代初期,此时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故B项错误;苏联未进行过类似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尝试,故C项错误。

2.(2013·大纲全国卷)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 A

解析 联想到1960年八字方针中“调整”的三大内涵:

“调整生产发展速度、调整工农业生产比例、调整城市及工业布局”,即可知答案当选A,其它备选项均与“60年代初”时间信息不一致。

3.(2012·新课标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中国“二五”计划及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二五”计划是从1958年到1962年,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故选D项。

中美关系当时已经破裂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排除A项;中苏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严重裂痕,苏联取消对华经济援助,排除B、C两项。

4.(2014·广东调研)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

其目的是(  )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答案 D

解析 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目的是纠正1958年以来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故选D项。

5.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

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

A.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

B.减轻农民负担

C.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D.改革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当时中共中央肯定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家庭副业,这是对以往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纠正,故选C。

A项不正确,当时中国不可能打破“大锅饭”;仅靠家庭副业并不能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合。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错误。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

正确。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形式。

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正确。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实现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但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5.“大跃进”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错误。

“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4.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尽快将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造成各部门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

6.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

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

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

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  )

A.中外合资企业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C.国营企业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 B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题干时间“1956年12月”,而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以看出“地下工厂”应是指生产资料还属于私有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

工厂。

2.下列资料中,最确切的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  )

A.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B.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

C.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

D.共有人民公社233973个,参加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A项反映的是土地改革;B项只能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C项从数据看,可以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项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3.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开展了(  )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答案 B

4.某年,北京市顺义县把全县4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8个大社,分别叫“红旗”

“卫星”“七一”“火箭”“东风”“东方红”“先锋”和“红星”合作农场。

这表明

(  )

A.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严重

C.农业期盼迈上科技发展之路

D.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效显著

答案 B

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征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由全县4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8个大社正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体现,由合作农场的名称也可大体判断时间信息与浮夸风的特点,依据教材知识,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挫折,A项“促进”说法错误,B项正确。

C、D两项未能从题中反映

出来。

5.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

下列对中共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过渡时期采取土地全民所有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实行土地公有制

D.改革开放后土地所有权归农民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为线索,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等知识点。

A项说法正确;B项“土地全民所有制”说法错误,应是农民土地所有制;C项“开始”说法错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期间即已开始;D项“归农民”说法错误,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国有、集体所有,农民获得的是使用权。

6.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3%。

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来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  )

①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施五年计划 ③“大跃进”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④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工业成就没关系,排除。

7.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

“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

“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

”这次会议是指(  )

A.中共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D.八大二次会议

答案 C

解析 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