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初级阶段理论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9970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初级阶段理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主初级阶段理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主初级阶段理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主初级阶段理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主初级阶段理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初级阶段理论教案.docx

《社会主初级阶段理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初级阶段理论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初级阶段理论教案.docx

社会主初级阶段理论教案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清国情是解决我国社会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和主要根据。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并在以后实践中逐步完善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

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客观根据和意义

2、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3、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内容的相互关系

4、“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演进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提高教学实效性出发,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在研究性、自主性学习环节,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深化课程内容,完成适量的作业;在实践性学习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的同学可写出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时分配: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认清现实社会发展阶段对认识国情的意义

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对当代中国国情的认识,我党一直进行着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使得我们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长期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2、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在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这是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3、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列宁后来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但这是一些原则性的设想,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将经历哪些发展阶段并无具体论述。

4、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概括

十月革命后,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思想,但也未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发展阶段问题。

斯大林把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分为三个阶段:

过渡时期;建成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

但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地过早提出了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任务。

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并提出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需要100年左右或者更长的时间。

但60年代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这就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道路。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了再认识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二大着重从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两方面来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再次提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物质文明不发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更进了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精神文明的特点。

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报告立论的基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科学的概括。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等方面。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党的十三大从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等5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党的十五大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9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3)党的十七大从生产力水平、经济体制、人民生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主法治、精神文化、社会建设及对外关系等8个方面揭示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人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历史表明,产生“左”和右的干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不清。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发展阶段之间在物质技术基础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

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意义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2、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曲折历程

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曲折历程:

党的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1957年以后,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社会新阶段的主要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对此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充分的准备。

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它矛盾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后,结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初步构想。

1984年期间,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对党在现阶段的任务,以及实现这一任务的动力、所需要的条件和保证,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等,都有了明确的思想,它们构成了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或基本路线的基本要素。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进一步把这条“路子”上升到“基本路线”的高度,他说: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

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

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立论根据,正式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它包含了以下内容: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它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体现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它指明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即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它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针。

把这一方针包含在基本路线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而且是社会主义奋斗精神的体现。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

(2)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并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4)必须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及其完善

199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70周年的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及这些方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方针做出了分析和论述,奠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雏形。

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十二个重大关系作了深刻论述。

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大纲领

党的十五大,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具体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从而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纲领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

3、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

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的行动纲领,这就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党对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国情出发,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实现现代化问题上脱离国情、急于求成的倾向,对现代化建设作了重新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

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战略构想。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主要是确立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和“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分两步走”的基础上确立到建国一百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即到2l世纪中叶,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三阶段是十三大以来,逐步提出了在2l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的具体化

4、提出“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意义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选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的科学判断和决策。

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是,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一,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

第二,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主要是偏重于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

第三,总体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初步建成的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都能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

2、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亡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这些新的更高要求的最大特点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突出强调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既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新期待,也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基本路径。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人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将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纪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

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5、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6、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参考书目:

1、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

《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

《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邓小平: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