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下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9524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文言文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九年级文言文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九年级文言文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九年级文言文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九年级文言文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文言文下册.docx

《九年级文言文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文言文下册.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文言文下册.docx

九年级文言文下册

17公输

理解要点

1、《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墨子最终制止了这场战争,他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道义上谴责楚攻宋之不义,他善用(比喻),层层说理,在说理中运用大量(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

(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

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小结

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墨子先生的伟大形象。

为了阻止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孤身深入敌国,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着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表现了一个出色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本色。

主要内容

1.墨子见到楚王,也没有直截了当提及“攻宋”之事。

他先对楚王说“今有人于此”,自己有“文轩”,却去偷邻居的“敝舆”;自有“锦绣”,却去偷邻居的“短褐”;自己有“粱肉”,却去偷邻居的“糠糟”。

他故意问楚王“此为何若人”,楚王不知其用意,脱口回答“必为有窃疾矣。

”这正中了墨子的圈套,墨子紧接过楚王的话头,将楚、宋两国的土地物产进行了鲜明的比较,并且同前面所说的那个患“窃疾”的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这就使楚王也和公输盘一样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理屈辞穷,不得不承认错误。

2.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

“九设九距尽”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

但结果是墨子胜利了。

“诎”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有余”则说明墨子占有绝对的优势。

但公输盘并不死心,反而想加害墨子。

两个“吾不言”说明此时两人心照不宜,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

最后墨子揭穿了公输盘的阴谋,并宣布“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这就使楚国侵略宋国的企图完全破产了。

3.文章开头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这说明墨子为了阻止这一行径,不辞辛劳。

这充分表现了墨子热爱和平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4.墨子见到公输盘,故意先说了什么?

公输盘不知其意,是怎么回答?

他不知不

觉中了墨子的圈套,墨子抓住这句话向公输盘发起进攻,一口气数落了公输盘?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吾义固不杀人”,“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

5.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为什么却仍然不能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意图呢?

墨子到了楚国以后第二回合的战斗——初斗楚王,使楚王深深陷于矛盾之中,狼狈不堪。

但贪楚狡猾的楚王并不因为初斗失败而放弃攻宋的野心。

他表面上承认墨子的分析批判有理,但却采取以退为守的手法,轻轻地把话题一转,以公输盘已“为云梯”,说明他攻宋的借口。

这一转,作者别具匠心,把楚王虚伪,狡猾,贪婪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为下一场更激烈的斗争,揭示了新的矛盾冲突。

这就使墨子进入更加艰苦曲折的第三个回合的战斗。

6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的三个回合的斗争,表现了什么思想?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重点知识训练

基础知识

1、《公输》选自。

墨子,名,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家学派的创始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犀()兕()鲋()鱼文梓()楩()楠守圉()公输盘()不说()请说()之胡不见()我于王臣之弟子禽滑()厘

宋无长()木

3、一词多义

(1)公输子之意()

(2)公输盘不说()

愿借子杀之()请说之()

(3)见公输盘()(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胡不见我于王()然臣之弟子禽滑厘……()(5)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王矣()

(6)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夫子何命焉为?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子墨子解带为城

必为有窃疾矣

(7)将以攻宋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4.指出通假字并释义

子墨子九距之。

已持臣守圉之器。

公输盘诎。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3)公输盘诎,(5)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6)愿借子杀之。

(7)请献十金。

(8)吾义固不杀人。

(9)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1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11)然,胡不已乎?

(12)胡不见我于王?

(13)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14)此为何若人?

(15)邻有短褐,而欲窃之;(16),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

(17)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18)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19)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20)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21)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22)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6.翻译

1、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2、宋何罪之有?

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4、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5、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6、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7、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8、子墨子曰:

“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

“诺。

9、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10.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11.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12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13、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1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5.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16.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17.虽杀臣,不能绝也

常考问题归类

阅读1-2段,明确:

1、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2、墨子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

得出结论:

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3、“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4、“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

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

公输盘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

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5、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

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墨子没有善罢甘休。

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

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6、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理屈,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

•激将——“请献十金”;

•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阅读第3段,明确:

1、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目的是什么?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

”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2、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

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

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阅读第4段,明确:

1、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4、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5、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

为什么?

是的。

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

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

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

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

7、墨子止楚攻宋,除了靠锋利巧妙的言辞外,他的坚强后盾是什么?

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

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8墨子的这种主张和他为实行自己政治主张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我们今天来看“非攻”也还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

墨子止楚攻宋,用今天的话说,是既有外交斗争,又有实力较量,二者相辅相成。

首先要看到墨子是站在正义立场上批判非正义的战争。

但是,如果墨子只凭他的“雄辩”去进行斗争,仍然不能取得实在的战果。

不可无外交,但更要注意实力。

墨子的实力一是他“守圉”的本领,二是有禽滑厘等三百人为后盾。

起决定作用的是掌握了“守圉”本领的禽滑厘等宋国人民。

这对我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韧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激励我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终身奋斗的一股精神力量。

  但是,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18《孟子》两章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

答案:

sùpànquǎnyuèb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

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

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

⑴泛指武器装备。

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⑶责任,使命。

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孟子•公孙丑》,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阐述了孟子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孟子•告子下》,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

解析:

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

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

C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解析:

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

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

翻译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⑴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故”,⑵句应重点突破“忧患”和“安乐”二词,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

⑴.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⑵.这以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5.孟子说: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战必胜”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解析:

结合全文可知君子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天下之所顺”,即指“人和”,也就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也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答案:

C

6、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解析:

本文列举了舜、傅说等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最终有所作为,解答本题时,思路较为宽泛,只要切合题意的古今中外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均可。

参考答案: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我国盲人音乐家阿炳在遭受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课内阅读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受苦

解析:

本题的A项句子的含义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据此可知,“域”在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答案:

A

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曹操比于袁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解析:

本题的D选项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结合该句的意思“而”是表示顺承关系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可译为“选择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因而“而”字在本句中也是表示“承接、顺承”的关系,由此可知,D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答案:

D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答案:

C

4、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了论点。

由此可见,C项不正确。

答案:

C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

”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

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是一道自我表述题,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据,结合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吻合的例子来分析。

参考答案:

略。

19鱼我所欲也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

天性,天良”2、患:

祸患,灾难3、辟:

通“避”,躲避

4、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

用脚踢。

6、得: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

通“向”,从前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

厌恶。

10、辩:

通“辨”,辨别。

11、义:

正义或仁义。

12、勿丧:

不丢掉,丧:

遗失13、万钟:

这里指高位厚禄14、贤者:

有道德的人。

15、苟得:

苟且取得,本文指:

“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

2、归纳段意:

第一段:

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一层:

提出论点:

“舍生取义”;第二层:

正反两面论述“义”重于“生”;第三层:

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

第二段:

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通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通

四、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二者不可得兼得()弗得则死()

得之则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则不辩礼义()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何不为也    (     )为宫室之美为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呼尔而与之(    )

五、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翻译句子

(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文段二:

(2003年青岛)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患:

)(辟: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实(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

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

b.

上面三个题目考查的分别是词语意思、句子翻译和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前两题不难作答,第3题除了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外,重在积累,答题时要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

参考答案为:

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③“乡”通“向”,从前。

④停止,放弃。

⑤天性,天良。

2.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3.①道理举例答案示例:

南宋末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