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技能的类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132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问技能的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提问技能的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提问技能的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提问技能的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提问技能的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问技能的类型.docx

《提问技能的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问技能的类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问技能的类型.docx

提问技能的类型

三、提问技能的类型

1.按认知水平的分类

(1)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

知识水平的提问是最低层次的提问。

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

根据学生学过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旧知识进行回答,经过知识的再现以达到巩固或检查的目的。

①最简单的回忆提问,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属于两者择一的问题。

如:

三保太监郑和是回族人吗?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吗?

这类问题有50%的猜测的机遇,所以不宜多用。

②另一类知识回忆性问题,是直截了当地发问。

如: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

”等等。

这种提问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适用于低年级教学。

③比较复杂的知识性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较多史实的基础上来回答,并能进行思考得出新的结论。

例如,教师在讲完“明初经济恢复和发展”后可向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一,明初实行什么政策?

为什么?

答:

休养生息政策。

一是社会不稳定,百姓还很贫穷;二是朱元璋要巩固统治,增加收入,农民必须有时间,有土地。

第二,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是什么?

起了什么作用?

答:

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行植棉,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新课,让学生回忆当堂学过的知识,同时通过史实加深对明初休养生息政策对经济恢复发展的作用的认识。

(2)理解水平的提问。

如果说,知识性提问是问学生这件事“是什么”,那么理解性提问则是问学生这件事“为什么是这样的”。

前者是检查学生的记忆力,要教会学生知其然,后者是检查学生的判断力,要教会学生知其所以然。

①例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使学生理解战争的性质这个重要的问题,就必须提问学生:

“德、英、法、俄等国,为什么要参战?

”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大战前夕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略作点拨,如俄国参战主要是因为它对巴尔干一向怀有扩张野心,不能容忍奥国征服塞尔维亚而使自己的地位削弱。

接着,应进一步提问:

“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成员,为什么却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

是否为了维护塞尔维亚的主权和独立呢?

”学生回答:

“不是,意大利是因为考虑到利害关系。

”教师追问:

“什么利害关系呢?

”因课本上未写,学生难以弄清具体情况,教师就应补充一句,这个“利害关系”指的是1915年4月,英、法、俄在伦敦同意大利签订了秘密条约,保证战后在分割奥匈和土耳其的领地时,满足意大利的领土要求。

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史实以后,就可能作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这个结论了。

②再如,在学习汉武帝大一统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而对盐铁官营体会不深。

教师就从盐、铁在古代的重要性说起,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政府要把这二项权力收归中央?

生:

汉代生产越来越多采用铁制工具,而且人不吃盐不行,盐铁都是生活生产必需品,需要量很大,经营盐铁获利多。

生:

商人掌握很多盐铁却不卖,导致价高,使得国家收入少。

生:

专门经营盐、铁的商人经济力量雄厚,可以买土地田宅,组织军队,像一个小诸侯国,长久下去,会威胁国家。

生:

价钱太贵,老百姓吃不起盐,买不起铁制工具,不满情绪增长,引起造反暴动,影响政府统治。

生:

实行盐垄断,对军队的士兵影响最大,吃不到盐,没有力气,身体素质差,战斗力下降。

生:

冶铁集中到商人手中,兵器和生产工具都少,对作战和农业生产不利。

生:

经营盐铁需要很多人,聚集在一处,又拥有经济、军事实力,有可能发展为豪强势力,与中央政府对峙。

师:

大家说得很好。

盐铁私营对政府有这么多不利影响,所以要收归中央。

那么盐铁官营有什么作用呢?

生:

不仅经济上可以增加政府收入,更重要的是能抑制商人势力,削弱豪强力量,稳定汉朝的统治。

(3)应用水平的提问。

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教师要创设一个历史情境,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①教师特意设置某一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辨认和判断,指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例如,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法国巴黎的一家饭馆里,厨师开了如下一张菜单,你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请说明理由。

菜单是:

蕃茄汤炸牛仔带煎泽芋(泽芋指土豆)四季豆子什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凉拌菠罗蜜、可可、牛奶加糖。

答:

假的。

蕃茄、四季豆、泽芋、玉米、菠罗蜜、可可全是后来从“新大陆”传来的,哥伦布出世以前,欧洲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

糖在当时欧洲也没有,甜食用的是蜂蜜。

②教师对所需解答的问题采取变换情景或角度的方法进行提问。

例如,我们学习“王安石变法”后,有位教师设计提问时,列出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某地方官下令,今后每户都必须按土地多少缴税,任何人不得例外,不得隐瞒土地;

二是为了减轻政府负担,有人提出,今后农民在青黄不接时,一切借贷均由民间自行解决;三是大地主王力想逃避服役,又不愿缴免役钱,就叫佃户赵正去顶替;

四是有一保长抽出500名青壮年,作为专职武装队伍,不论农闲农忙,都进行训练,军费开支向国家申请。

然后要学生判断王安石对上述四种情况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讲清王安石的态度是根据哪一条变法内容?

变换情景的提问设计,能推动学生思维的波澜,加深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

③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升华历史认识。

一是例如,讲完明长城以后,有位教师设计这样问题:

师问:

今天当你参观了座落在北京八达岭的古长城之后,有什么感想?

生1答:

建筑雄伟、坚固,历史古老、深沉,它像一条飞动的巨龙婉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它是中华民族坚毅、刚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生2答:

长城能防护骑兵的突袭,但不能泯灭贪婪者的私欲。

只有用民族大团结凝聚起来的“心的长城”,才能捍卫祖国的独立。

今天,长城内外的中国人民已在民族大团结的主旋律中觉醒过来了。

生3答:

陈毅元帅曾赋诗:

“八达岭上望天缈,长城逶迤万峰小,如此江山真美好。

”长城崭新的风貌已成为中外游客观光的景点,成为中国人民和外国朋友友好交往的纽带。

生4答:

长城上吹来的风,夹带着无数孟姜女的哭声;长城边上裸露的石头莫不是筑城者留下的白骨;满山遍野的花朵莫不是筑城者点点的血滴。

长城是中国古代无数劳动人民血和泪的结晶。

教师小结:

历史由后人评说。

同学们对长城的看法直抒己见,又各有高见。

只要说得在理,各种见解都可并存。

二是又如,讲天宝危机时,教师问学生:

“你们读过《长恨歌》没有?

谁写的?

学生回答:

“读过。

是白居易写的。

师:

回答正确。

谁能背诵其中的一两句,说明玄宗庞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呢?

生: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师:

答得很好,宠爱杨贵妃及不理朝政的两个方面都回答出来了。

听说过“口蜜腹剑”这个成语吗?

生:

人们说李林甫是“口蜜腹剑”。

师:

回答正确。

李林甫为相时,对朝政的影响如何?

生:

以李林甫为代表的一群小人堵塞言路,把持朝政。

师:

回答正确。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时的唐玄宗,重用一批小人,天宝危机,势在必然。

这是应用学生储存的相关文学信息巧妙设问的例证。

(4)分析水平的提问。

分析式提问旨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

①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

这时提问就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例如:

围绕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提出一连串问题:

一是“表现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

其高潮是什么?

”二是“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是“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

”四是“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这样,经四步设问,加上教者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结论,因而这一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清问题来龙去脉,揭示问题的本质。

例如,“鸦片战争”一节,导入提问“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学生会有多种答案,如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要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落后就要挨打”等等。

经过短暂讨论答案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

“中国落后在何处?

英国先进在何处?

”然后让学生阅读“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下列答案:

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

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

这时,教师应提出第三个问题:

“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经过学生发言,逐渐得出一个课本上没有明确点明的“新”结论,即中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是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

这时教师应提出第四个问题:

“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

你有什么看法?

请举例证明你的观点。

”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重组已知的知识,得出新结论。

可能出现不同观点:

A.落后必挨打,证明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落后不一定挨打,证明是当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挨打;C.落后也能打先进,证明是辽、夏、金之打北宋,金、元之打南宋;D.落后抗击先进,最终打败先进,证明是中国的抗日战争;E.落后与先进和平共处,平等往来,证明是唐朝同吐蕃、南昭、回纥、渤海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等等。

在提问总结时,教师不必要作评判式结论,但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肯定其提出新观点是可贵的,还要指出各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5)综合水平的提问。

综合水平的提问常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回答这种问题不仅需要记忆力,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

①综合水平的提问主要是培养聚合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如“概括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这一提问在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全面内战爆发到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中,分析、归纳和概括,聚合出答案要点:

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战略思想;党中央制定了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的作战方针;国统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战线的形成;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党中央抓住有利战机及时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等等。

另如: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将它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内容是教学重点。

为剖析该内容,有的教师精心设计以下四个提问:

一是孙中山为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

孙中山总结过去斗争的经验教训。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之后,他认识到军阀打军阀是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所以他顺应了革命发展的潮流,不断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理论。

共产党直接参与制定纲领,孙中山接受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二是“新三民主义”“新”在哪些方面?

教师启发说:

第一背景新:

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孙中山得到了中共和苏联的帮助。

第二内容新:

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使三民主义有了崭新的内容。

第三性质新:

新三民主义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体系,但它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体系。

第四作用新:

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是新旧三民主义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题的思路将问题“二”与旧三民主义进行比较)四是新三民主义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综合上面三个问题,学生便知道这是因为:

第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第二它同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探究,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以上实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开拓出新结论,难能可贵。

②教师还可以围绕同一性质或类别标准提问。

让学生将相关、相似概念清理罗列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说明,达到编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

如: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如何发展变化?

”“亚洲觉醒时有哪些重大的民族独立运动事件?

”“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

”这种提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

其纵横交叉,线网成形,是建立知识框架的基础。

(6)评价水平的提问。

评价水平的提问主要用在对历史人物和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评价和评论上,这种提问方式最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①评价历史人物的提问,可以选择功过兼具的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玄宗、康有为、俾斯麦、拿破仑等等。

如讲“法兰西第一帝国”,有位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

鲁迅说:

“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

’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后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语言都离开了英雄的界限,要归入疯子一类。

”请结合拿破仑的事迹,评述鲁迅的史学观。

此题中,拿破仑事迹是知识性内容,结合问题分析帝国对外战争影响具有启发性,得出的结论又具有思想教育性。

②评价历史人物的提问,应选择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有一类是课本上虽未作明确评价,但历来就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如武则天、曾国藩、左宗棠等;另一类是岳飞、文天祥这些家喻户晓的英雄。

例如,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一课,评价岳飞时,教师提问:

有人说岳飞是抗金将领,有人说岳飞是民族英雄,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评价:

A.阶级的观点。

岳飞属于统治阶级的成员,维护的是南宋的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起义是必然的。

B.全面的观点。

岳飞一生中的主要事业是进行抗金斗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受到人民的尊敬。

C.中华民族与国外民族和国内民族间关系相互区别的观点。

由此,岳飞是抗金名将,而不是民族英雄。

这样,就将学生从一般的社会认识统一到教材的科学结论上来了。

又如讲《中国边疆的新危机》时,组织学生评价左宗棠。

有的学生说他是刽子手,也有的说他是爱国主义者,也有的说他是洋务派的代表。

教师不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作全面的分析:

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左宗棠残酷地镇压了浙江的太平天国运动;他又是洋务派的代表,兴办过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目的是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起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作用;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他粉碎了俄英帝国主义利用阿古柏伪政权来分裂我国新疆的阴谋,所以应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左宗棠。

学生们还发现:

从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来分析,左宗棠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抗击俄英侵略,收复新疆之举,难能可贵,是民族英雄。

③评价重要历史事件的提问,最好选择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焚书坑儒、”“总理衙门的设立”、“洋务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苏联建‘东方战线’”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讲焚书坑儒,师生展开了如下的评价:

师:

焚书坑儒可以做出多种评价,请你们想一想,到底可以做出哪些评论?

生1: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封制,应该禁止儒生引用《诗》、《书》来借古讽今,扰乱人心。

焚书坑儒是用严厉的办法镇压反对派,在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上,它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

生2:

杀人、烧书的办法只能得逞于一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儒生暂时不敢议政了,但对政府也更加离心离德了,结果短期内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焚书坑儒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生3:

书是文化,儒是掌握文化的人,一个烧了,一个活埋了,只能摧残文化,摧残人才,是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充分暴露了专制主义统治的残暴。

生4:

可否有一种折中的说法呢?

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说,主观动机是对的,值得肯定;从发展文化的角度说,客观效果不好,应该否定。

师:

同学们说的几种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到底哪一种评价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呢?

生5:

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繁荣了文化和学术,我们是肯定的。

秦始皇严禁私学,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进而把书烧了,连学习文化的工具也没有了。

把人活埋了,连生存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书毁人亡的办法不管什么人来做,都应该全面否定,不能有一点肯定。

师:

焚书是摧残文化,坑儒是草菅人命,结果是削弱和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

焚书坑儒的客观效果,造成了秦王朝“帝业虚”,在“山东乱”中被“不读书”的刘邦项羽灭掉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焚书坑儒的实践效果很坏,所以对它要全面否定。

另如,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一般认为它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多方思考,还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认识:

有的认为它保卫了法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有的说它为法国资产阶级夺得了广阔的市场、夺取了欧洲霸权,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的认为它压迫和奴役了广大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是非正义的战争;有的认为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客观效果是值得肯定等。

再如,二战中苏联建“东方战线”的问题,长期以来受苏联史学的影响,教材只讲为自身的安全而建,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此大胆评价。

学生们查阅资料,进行准备后,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

有的说法西斯德国突袭波兰时,苏联也乘机扩张,是乘人之危的可耻行径;有的说苏联对主权国家芬兰无端提出领土要求,还大打出手,是明显的大国沙文主义;有的说苏联“吞并”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小国是公然破坏凡尔赛和约;有的说苏联的所作所为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使苏德战争提前到来,结果是损人又害己;有的还说苏联为一己之利大搞领土扩张,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国际影响十分恶劣等。

可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使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发展,使学生们另辟溪径,做到“一题多解”。

2.按提问技巧分类

按提问技巧可分为:

诱导式提问、疏导式提问、阶梯式提问、对比式提问、迂回式提问等5种类型。

(1)诱导式提问。

①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诱导提问。

例如,有位教师提问学生:

原始初民驯养小动物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吃动物的肉,剥取动物的毛皮。

这是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

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爱养小狗小猫和各种昆虫的学生,让他联想从小爱养小动物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结果他提出了一种新看法:

小动物多可爱好玩!

初民们最早饲养小动物也可能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与孩子们作伴,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

各种动物驯养多了,驯养时间长了,才成为家畜,才发展起畜牧业来。

等到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谈得上经济价值。

饲养动物,追求经济价值是后来的事,不是原始初民最早的动机。

原始初民最早时还头脑简单,还不可能有先养后吃的长远打算,只可能凭着喜爱动物这种感性冲动来饲养动物。

这样,就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开拓出了创造意境。

②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

如“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币去买米……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

”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式有几种?

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

”的问法有趣得多。

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③以富有趣味的知识性提问,诱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

例如:

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节课中,提出一个问题,“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在开国大典鸣礼炮时,你们知道当时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

”然后告诉学生:

“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

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

为什么会爆发?

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学习。

④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疑问的某些闪光点,诱导出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

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

“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为什么要反对英国人呢?

”这不是疑难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闪光点。

于是教师借题发挥,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

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所有英国人吗?

(不是)那么他们反对的是谁呢?

(英国资产阶级)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是以什么面目出现在北美的呢?

(以殖民者的面目出现)准确地说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谁呢?

(英国殖民者)大家还记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吗?

(英国封建阶级)你认为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象是谁呢?

(封建主阶级)。

接着教师说:

联系方才的回答,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两篇课文看看还有什么疑题没有?

一个同学又提出,既然说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阶级,为什么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却是英国资产阶级呢?

这样把问题又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2)疏导式提问。

疏导式提问的实质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

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

例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可提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

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讲授中还可适当插问:

“意大利原来属于同盟国,为什么参加了协约国作战?

”“美国为什么先中立后参战?

”等问题,结束时可提问:

“通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

又如讲到1945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去”还是“不去”?

学生说不该去的列举一大堆理由:

“蒋介石背信弃义、两面三刀,西安事变后扣押张学良、杨虎城,说明这个伪君子是任何卑劣的行为都会干的,毛主席不能去。

”“抗战胜利,蒋介石疯狂抢夺胜利成果,积极部署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磨刀霍霍,哪有丝毫诚意谋求和平?

”说该“去”的学生也列举了许多理由:

学生讲了当时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关键时刻,中间势力对蒋抱有幻想,“去”有利于揭露敌人,谈判也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斗争。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为了更好地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全国人民,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进行谈判。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学生不仅对重庆谈判的历史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对毛泽东的伟大革命精神体会更深。

(3)阶梯式提问

教师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形同“阶梯”的问题组,让学生登上我们的“阶梯”去寻根究底,直至问题完全解决。

①按同一历史事件内部联系设计提问“阶梯”。

比如,讲授“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可以作如下启发:

发生战争必然有矛盾,这个社会矛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严重阻碍。

”——这体现了什么社会发展规律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所以它是决定战争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这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战争必然发生,早晚都要发生。

那么,谁能预见战争将在什么时期发生呢?

——引导学生分析大约将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

因为这一时期,北美人民反英斗争不断高涨,表明战争的时机成熟了。

如果再精确些,战争到底会在哪一个时间发生?

——启发学生:

将在1773年12月之后不久。

因为这时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线,使战争一触即发。

实践表明,通过以上问题的程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一是如何寻找根本原因——战争必然发生。

二是何时发生要看时机何时成熟。

三是战争最后只需要一根导火线。

同时,也向学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一问题,还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②从不同历史事件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