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602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docx

《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docx

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

咏春拳传统黐手竞赛规则

第一章通则

第一条竞赛性质

第二条竞赛办法

第三条运动员资格审查

第四条体重分级

第五条称量体重

第六条抽签

第七条服装护具

第八条竞赛中的礼节

第九条弃权

第十条竞赛中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裁判人员及其职责

第十一条裁判人员的组成

第十二条辅助裁判人员的组成

第十三条裁判人员的职责

第三章使用方法、得分标准与判罚

第十四条使用方法

第十五条禁击部位

第十六条禁用方法

第十七条比赛方式

第十八条得分部位

第十九条得分标准

第二十条犯规与罚则

第二十一条暂停比赛

第四章胜负与名次评定

第二十二条胜负评定

第五章编排与记录

第二十三条编排

第二十四条记录

第六章口令与手势

第二十五条台上裁判员口令与手势

第二十六条边裁判员手势

第七章场地与器材

第二十七条场地

第二十八条器材

 

第1章通则

第一条竞赛性质

以拳馆各自报的每组队伍进行竞赛,在每组所属的级别内,以所取得的比赛成绩确定

每组的名次及进行一、二、三等奖评选。

第2条竞赛办法

(一)以拳馆为单位,各拳馆限报2队参加,以各拳馆报的队伍进行比赛。

(二)每场比赛打1局,净打3分钟。

第三条运动员资格

(1)运动员必须持有所代表国家或地区的护照。

(2)比赛类别:

1.全护具比赛(有面罩头盔、护甲、护肘、护胫、拳套)

(3)年龄分组:

(1)青少年赛(12-17岁)

(2)成年赛(18岁或以上)

注:

若该参赛组别少于6队运动员参加,则两个组别合并一起比赛及评分。

(4)性别:

不限

(5)运动员必须有在实赛前60天以内认可医生的健康证明和参赛的人身保险。

第四条比赛顺序的确定

比赛出场顺序,统一由编排记录组负责安排,不另行抽签。

比赛前提前公示出场顺序。

第五条服装护具

(1)运动员必须穿戴大会指定的指定之6oz露指拳套、护头、护胸、护胫及护肘等。

运动员必须自备护齿、护裆(护裆必须穿在短裤内)。

比赛的护具分红、黑两种颜色。

(2)运动员必须穿与比赛护具颜色相同的背心和短裤。

(女运动员可穿紧身内衣)。

全护具比赛

正面全护具

(上图只供参考之用,大会将提供实物数据)

 

第六条竞赛中的礼节

(一)「裁判员入场」:

裁判员列队入场,站在场边中央,面向裁判长席。

介绍裁判员时,被介绍者应向前踏上一步,并立正姿势向观众行抱拳礼。

边裁判员站到场地一则,面向场内。

(二)边裁判员换人时,互相行抱拳礼。

(三)「运动员入场」:

运动员进场后,站在台上裁判员两侧,面向裁判长。

介绍运动员时,被介绍者应向前踏上一步,并立正姿势向观众行抱拳礼,然后相互行抱拳礼。

(四)每局比赛开始前,运动员在台上向本方教练员行抱拳礼,教练员还礼。

(五)宣布结果时,运动员交换站位,宣布结果后,运动员先相互行抱拳礼,再同时向台上裁判员行抱拳礼,裁判员回礼;然后向对方教练员行抱拳礼,教练员回礼。

(六)每场比赛结束时,运动员在听候主裁判员宣布比赛结果后,先向裁判员行抱拳礼,方可退场。

第七条检录

运动员须在赛前3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报到,参加第一次检录,并检查服装和器械。

赛前20分钟进行第二次检录,第三次检录时间为赛前10分钟。

第八条弃权

(一)比赛期间,运动员因伤病(需有大会医生作出具的诊断证明)或体重不符不能参加比赛者,作弃权论,不再参加以后的比赛,但已进入名次的成绩有效。

(二)比赛进行时,运动员实力悬殊,为保护本方运动员的安全,教练员可举弃权牌表示弃权,运动员也可举手要求弃权。

(三)不能按时参加称量体重,赛前3次点名未到或点名后擅自离开,不能按时上场者,作无故弃权论。

(四)比赛期间,运动员无故弃权,取消本人全部成绩。

第九条比赛中的有关规定

(一)比赛中的信号:

1.局前5秒中,计时员鸣哨通告准备;鸣锣宣告比赛结束。

2.场上主裁判员用口令和手势裁定比赛。

3.场上边裁判手势配合主裁判员裁定。

(二)其它规定:

1、裁判员:

(1)临场执行裁判人员应集中精力,不得与其它人员交谈,未经裁判长许可不得离开席位。

2、运动员:

(1)运动员必须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和服从裁判。

在场上不准有吵闹、谩骂、甩护具等任何表示不满的行为,严肃认真的进行比赛,严禁故意伤人。

(2)教练员和本队医生应坐在指定位置,局间休息时,允许给运动员进行按摩和指导。

(3)比赛时运动员不得要求暂停,遇有特殊情况,需向场上主裁判举手示意,每场比赛未宣布比赛结果前,运动员不得退场(因伤急救者除外)。

(4)运动员不可留长指甲上场比赛。

(5)运动员严禁使用兴奋剂,局间休息时不能输氧。

 

第二章裁判人员及其职责

第十一条裁判人员的组成

(一)总裁判长1人,副总裁判长2---3人。

(二)各场地裁判组:

裁判长1人、副裁判长1~2人,记录员、计时员各1人;场上主裁判员1人、场上边裁判员5人。

第十二条辅助裁判人员的组成

(一)编排记录组:

编排记录长1人,编排记录员2~3人。

(二)检录组:

检录长1人,检录员2~3人。

(三)宣告员1~2人。

(四)医务人员2~3人。

 

第十三条裁判人员的职责

裁判人员在大会组委会的领导下,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地做好裁判工作,其职责如下:

(一)总裁判长

1.负责组织裁判人员学习认识竞赛规程和规则,研究裁判方法。

2.检查落实场地、器材、裁判用具及称量体重、抽签、编排等有关竞赛的准备工作。

3.根据竞赛规程、规则的精神,解决竞赛中的有关问题。

4.比赛中指导各裁判组的工作。

根据需要,调动裁判人员。

5.裁判组出现有争议的问题,有权做出最后决定。

6.负责检查裁判人员执行规则的情况。

7.审核、签署和宣布比赛成绩。

8.向组委会递交书面总结。

(二)副总长裁判

协助总裁判长工作,总裁判长缺席时可代行其职现。

并根据需要可以兼任其它裁判员的工作

(三)裁判长

1.负责本组裁判员的学习和工作安排。

2.比赛中监督、指导裁判员、计时员、记录员的工作。

3.台上裁判员有明显错判、漏判时,鸣哨提示改正。

4.当比赛结果出现明显反判时,在征询副裁判长意见后可以改判。

5.每局比赛结束后,宣告评判结果,决定胜负。

6.根据场上运动员的情况和记录员的记录,处理优势胜利、下台、处罚、强制读秒等有关规定事宜。

7.每场比赛结束时,审核、签署比赛成绩。

8.除竞赛委员会有不同意见外,裁判长之决定为最终决定,不设上诉。

(四)副裁判长

副裁判长协助裁判长的工作,在裁判长缺席时,代行裁判长职务,并根据需要可以兼任其它裁判员的工作。

 

(五)场上主裁判员

1.严格执行规则,公正裁判。

2.检查场上运动员的护具,保证安全比赛。

3.用口令和手势指挥运动员进行比赛。

若比赛开始后3秒钟,双方运动员仍在对峙,需立即示意一方主动进攻,并开始计8秒。

4.判定运动员倒地、下台、犯规、消极、强制读秒、临场治疗等有关事宜。

5.宣布每场比赛结果。

(六)场上边裁判员

1.根据规则判定运动员的得分。

2.每局结束后,根据裁判长信号,同时迅速显示评判结果。

3.每场比赛结束,在记分表上签名并保存,以备检查核实。

(七)记录员

1.根据裁判的判定记录运动员的得分。

2.参加称量体重并将每名运动员的体重填入每场比赛的统计表。

3.根据台上裁判员的口令和手势,记录运动员被警告、劝告、强制读秒、下台的次数。

4.记录边裁判员每局的评判结果,确定胜负后报告裁判长。

5.每局结束后,根据裁判长信号,同时迅速显示评判结果。

6.每场比赛结束,在记分表上签名并保存,以备检查核实。

(八)计时员

1.赛前检查铜锣、计时钟、核准秒表。

2.负责比赛、暂停、局间休息的计时。

3.在无电子计分系统的情况下,每局赛前10秒钟鸣哨通告并在每局比赛结束鸣锣通告。

4.宣读边裁判员的评判结果。

(九)编排记录人员

1.负责运动员资格审查,审核报名单。

2.负责组织抽签,编排每场秩序表。

3.准备竞赛中所需要的表格,审查核实成绩、录取名次。

4.登记和公布各场比赛成绩。

5.统计和收集有关材料,汇编成绩册。

(十)检录人员

1.负责称量运动员体重。

2.负责护具的准备与赛中管理。

3.赛前30分钟负责召集运动员点名。

4.点名时,如出现运动员不到或弃权等问题,及时报告总裁判长。

5.按照规则的要求,检查运动员的服装和护具。

(十一)宣告员

1.摘要介绍竞赛规程、规则和有关的宣传材料。

2.介绍裁判员、场上运动员。

3.宣告评判结果。

(十二)医务人员

1.审核运动员《体格检查表》。

2.配合兴奋剂检测人员,检查运动员是否使用违禁药物。

3.负责赛前对运动员进行体检抽查。

4.负责临场伤病的治疗与处理。

5.负责因犯规造成运动员受伤情况的鉴定。

6.负责竞赛中的医务监督,对因伤病不宜参加比赛者,应及时向总裁判长提出停赛建议。

第三章使用方法、得分标准与判罚

第十四条使用方法

(1)手法:

只可以用咏春的各种黐手攻防招法,包括:

冲拳、劈拳、扫拳、截拳、掌法、拂手、擸手、及膀、拦、耕、摊、伏、手法。

(2)腿法:

直撑脚、横撑脚(虎尾脚)、侧身撑脚。

(3)肘法:

批肘、扱肘。

第十五条禁击部位

后脑、颈部、咽喉部、裆部、眼睛、背部。

第十六条禁用方法

(一)以手指攻击对方。

(二)以头、牙齿攻击。

(三)任何摔法和抱法。

(四)反关节技术及手法。

(五)逼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技术手法或有意砸压对方。

(六)不允许使用超过规定范围内的技术手法和腿法。

(七)互相推扯或单方直推。

(八)攻击已倒地者。

(九)不允许用脚法攻击头部或膝关节及以下部位。

(一十)不准跳动。

(一十一)互缠、乱打。

(一十二)不允许拉扯护具或头发。

(一十三)不允许使用勾搥、鞭腿、抱搥。

第十七条比赛方法

(一)每场比赛一局,每局净打3分钟。

(二)比赛双方在一个4米*4米范围内进行。

运动员在裁判员叫开始后比赛,暂停后或台上裁判员分开后必须以黐手形式(双手一内一外)盘手3次后开始。

(三)比赛期间,一方运动员离开攻击范围超过10秒,双方需回到比赛场地中央重新开始比赛。

(四)运动员在比赛进行中倒地或走出场外,须返回场地中央恢复比赛。

第十八条得分部位

躯干、头部、大腿(膝关节及以下小腿不得分)。

 

第19条计分方式

(一)满分100分。

1.运用咏春拳各种黐手攻防招法清晰、合理性、实用性强。

(30分)

2.运用黐手手法攻防实战性强,击中对方有效得分部位,效果明显。

(30分)

3.进击手法的紧密性、运用圆滑、流畅、清晰运使方法。

(20分)

4.防守手法和合理性、实用性强,意识逼真。

(20分)

(二)扣分。

1.击中对方禁击部位。

2.使用禁用方法和技术攻击对方。

3.使用技术犯规动作和手法。

第二十条犯规与罚则

(一)口头警告(不扣分)

1.用非咏春拳规定的手法攻击,但并未打到或触及对方。

2.但重复用非咏春拳规定的手法攻击,虽然打不到,给予技术警告(扣一分)。

(二)技术犯规(劝告)

1.使用非规定的咏春拳手法和技术攻击。

2.消极搂抱对方或消极逃跑。

3.处于不利状况时举手要求暂停。

4.有意拖延比赛时间。

5.比赛中对裁判员有不礼貌的行为或不服从裁判。

6.上场不戴或吐落护齿,自行松脱护具。

7.运动员不遵守礼节。

8.用双手、单手或身体而非规定的手法逼使对方下台者。

(三)侵人犯规(严重警告)

1.在口令「开始」前或喊「停」后进攻对方。

2.击中对方禁击部位。

3.用禁用方法和技术攻击对方。

4.用非咏春拳技术重击对方。

(四)罚则

1.每出现一次技术犯规,劝告一次(扣一分)。

2.每出现一次侵人犯规,警告一次(扣2分)。

3.在同一场比赛内侵人犯规被警告3次,判对方为该场胜。

4.运动员故意伤人,取消比赛资格,所有成绩无效,并按情节轻重追究法律责任。

5.运动员使用违禁药物,局间休息时输氧,取消比赛资格,所有成绩无效。

第二十一条暂停比赛

(一)运动员倒地(主动倒地除外)或下台时。

(二)运动员犯规或受罚时。

(三)运动员主动倒地超过3秒时.

(四)运动员受伤时,或被重击读秒时。

(五)运动员相互抱缠没有进攻动作达2秒或消极逃跑时。

(六)运动员示意要求暂停时。

(七)裁判长纠正错判、漏判时。

(八)处理场上问题及发现险情时。

(九)因灯光、场地等客观原因影响比赛时。

(一十)被指定进攻超过8秒仍不进攻时。

第四章名次评定

第二十二条名次评定

以拳馆各自报名的队伍进行比赛,比赛结束,裁判员进行评分,得分高者名次列前,根据报名队伍数量。

各组别分别进行一、二、三等奖的评选。

第五章编排与记录

第二十三条编排

编排的准备工作

1.学习竞赛规程,掌握下列情况:

(1)竞赛性质、竞赛办法。

(2)大会期限。

(3)参加办法及人数。

(4)录取名次及奖励办法。

2.审核报名表(附表一)。

3.统计各组别人数。

 

第二十四条记录

(1)边裁判根据得分标准和台上裁判员的裁决,记录运动员的得分,每局比赛结束后将

运动员的得分填入记分表中(附表四)。

(二)记录员将劝告、警告、下台、取消比赛资格、强制读秒分别进行记录(附表五)。

 

第六章口令与手势

第二十五条台上裁判员口令与手势

(1)抱拳礼

(2)双腿并立,左掌右拳于胸前相抱,高与胸齐,手与胸之间距离为20—30厘米(图1、2)。

 

(2)上台

(3)站立在擂台中央成侧平举,掌心朝上指向双方运动员(图3)。

在发出指令的同时,屈臂侧举成90°,掌心相对(图4)。

 

 

(4)双方运动员行礼

(5)双臂屈于体前,左掌盖于右拳背之上,示意运动员行礼(图5)。

 

(6)第一局

(7)面向裁判长席,成弓步,在发出「第一局」口令的同时,一手食指竖起,其余四指弯曲成握拳状,直臂前举(图6)

 

(8)第二局

(9)面向裁判长席,成弓步,在发出「第二局」口令的同时,一手食指、中指伸直分开竖起其余三指弯曲,直臂前举(图7)。

(10)

 

(11)第三局

(12)面向裁判长席,成弓步,在发出「第三局」口令的同时,一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开竖起,其余两指弯曲,直臂前举(图8)。

(13)

 

(14)“预备—开始”

(15)立于双方运动员中间成弓步,在发出「预备」口令的同时,两臂伸直,仰掌指向双方运动员(图9)。

在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两手俯掌内合于腹前(图10)。

(16)

 

 

(17)“停”

(18)在发出「停」的口令同时成弓步,立掌单臂伸向双方运动员中间(图11、12)。

(19)

 

(20)消极8秒

在指定进攻下仍未进攻时,一手小指和无名指弯屈,在发出「某方」口令的同时,其余八指自然分开伸直,上举于体前(图13)。

 

(十)读秒

面对运动员,屈臂握拳于体前,拳心朝前,从一手拇指至小指依次张开,间隔1秒(图

14、15)。

 

(十一)消极搂抱

双手环抱于体前(图16)。

 

(十二)强制读10秒

面向裁判长席,单臂拇指竖直,其余四指弯屈(图17)

 

(十三)指定进攻

单臂伸向双方运动员中间,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弯屈,手心朝下,在发出「某方」进攻口令的同时,向拇指方向横摆(图18)。

 

(十四)倒地

一臂伸直指向倒地一方,在发出「某方」口令的同时,手心朝上,另一臂屈于体侧,

掌心朝下(图19)。

 

(十五)同时倒地

两臂体前平伸,后拉下按,掌心朝下(图20)。

 

(十六)踢裆

一臂伸直指向犯规运动员,在发出「某方」口令的同时,掌心向内指向裆部(图21)。

 

(十七)击后脑

一臂伸直指向犯规运动员,在发出「某方」口令的同时,另一手俯按一后脑。

如果攻击喉部及插眼,裁判员则用手指向被袭部位(图22)。

 

(十八)严重警告

一臂伸直指向犯规运动员,掌心朝上,在发出「某方」口令的同时,另一手示出犯规现象后,屈臂握拳上举于体前成90°,拳心朝后(图23)。

圖23

 

(十九)技术警告

一臂伸直,掌心朝上指向犯规运动员,在发出「犯规」口令的同时,屈臂立掌上举于体前成90°,掌心朝后(图24)(如口头警告,裁判员只需指向犯规动员并指出犯规动作)。

 

(二十)取消比赛资格

两手握拳,在发出「某方」口令的同时,两前臂交叉于胸前(图25)。

 

(二十一)无效

两臂伸直,在腹前交叉摆动1次(图26、27、28)

 

(二十二)急救

面对大会医务席,两手立掌,两前臂在胸前成十字交叉(图29)。

(二十三)休息

仰掌,侧平举指向双方运动员休息处(图30)

 

(二十四)交换站位

站立在擂台中央,双臂伸直在腹前交叉(图31)。

 

(二十五)平局

平行站于两名运动员中间,握两侧运动员手腕上举(图32)。

 

(二十六)获胜

平行站于两名运动员中间,一手握获胜运动员手腕上举(图33)。

 

 

第二十六条边裁判员手势

(一)下台或倒地一手食指伸直向下,其余四指弯屈(图34)

 

(3)没下台或没倒地一手立掌,左、右摆动1次(图35)。

(4)

 

(5)没看清

双手仰掌由体前向外屈肘平摆(图36)。

第七章场地与器材

第二十七条场地

(1)比赛场地为4Mx4M。

第二十八条器材

(1)色别牌

(2)是边裁判员判定运动员比赛胜负所出示的标志。

圆牌直径20厘米,木把长20厘米,共计18块,其中红色、黑色、红黑各半色牌各6块(图一)。

(二)劝告牌

长15厘米、宽5厘米的黄色板12块,板上写「劝告」字样(图二)。

(三)警告牌

长15厘米、宽5厘米的红色板6块,板上写「警告」字样(图三)。

(四)放牌架

长60厘米、高15厘米、红色和黑色各1个(图四)

(五)弃权牌

圆牌直径40厘米,木把长40厘米,黄色2个。

在圆牌正反面分别用红黑色写「弃权」字样(图五)

(六)秒表

2块(1块备用)。

(七)哨子

2个(单、双音各1个)。

(八)扩音喇叭

3个

(九)铜锣、锣锤、锣架

1副

(十)计数器

15—20块

(十一)摄像机

2台

(十二)公制计量器

2台

(十三)无线麦克风

(场上裁判别在胸前用)

(十四)电子评判系统

一套

 

色别牌制作标准:

咏春拳传统黐手比赛裁判员临场评分记录表

项目:

200年月日场组

上场序号

评分记录

应得分

最后得分

等级评分

其它错误内容扣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号裁判员(签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