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895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复习纲要.docx

《自然地理学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复习纲要.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复习纲要.docx

自然地理学复习纲要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地理系统:

指各种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

原则:

❀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有某种自由度。

❀地理系统中各种过程或现象之间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因果关系。

❀分异与整化相互补偿原则。

❀地理系统尺度理论。

❀地理系统存在关键要素

❀地理系统的稳定状态。

2❀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

非纬度地带性:

a.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

b.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

3❀自然区划:

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原则:

①发生统一性原则②相对一致性原则③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等。

自然区划方法:

顺序划分法、顺序合并法、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4❀等级系统单位

地带性区划单位:

带、地带、亚地带和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大区、地区、亚地区和州

综合性区划单位:

P492

5❀土地:

是指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土地分级单位:

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由地貌上有关联且重复出现的土地单元集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位]。

6❀土地评价:

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

❀评价对象:

土地类型和质量

❀评价原则:

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效益与投入比较原则

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

永续利用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评价方法:

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平行发和两段法、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

❀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依据:

可耕地持续生产一般作物的潜力与限制性因素

不宜耕土地生长天然植物的潜力与限制性因素

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破坏的可能性。

7❀可持续发展:

要求人们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时,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权利,即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土壤圈

1❀土壤圈:

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2❀土壤:

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3❀土壤资源:

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壤肥力:

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5❀土壤质量:

指土壤在一定生态系统内支持生物的生产能力,净化环境能力,促进动植物及人体健康的能力。

包含土壤肥力、环境、健康质量三个方面。

土壤肥力质量,是指土壤充分供给植物养分提高生物产量的能力。

土壤环境健康,表明土壤能容纳、吸收、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质的能力。

土壤健康质量,显示土壤无污染、洁净,生产的食品无公害。

保障动植物及人类健康的能力。

6❀土壤形态:

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

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等。

7❀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是土壤固相组成部分。

❀硝化作用:

土壤中产生的氨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或硝酸盐这一过程。

8❀土壤物质组成:

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

9❀土壤水分:

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

10❀吸湿水:

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汽分子。

❀毛管水:

是指靠土壤中毛管孔隙所产生的毛管引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毛管悬着水:

与地下水无联系,由降水和灌溉保存在土壤上层毛管中的水分。

❀重力水:

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11❀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12❀土壤空气:

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物。

13❀土壤溶液:

土壤中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

14❀土壤胶体:

是指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1~100nm之间的固相物质。

15❀土壤的缓冲性:

是指土壤加酸或加碱时具有缓和酸碱度改变的能力。

土壤的缓冲性作用:

土壤避免因施肥、微生物和根的呼吸、有机质的分解等引起土壤酸碱度的剧烈变化,这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16❀成土因素: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17❀成土母质: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18❀土壤年龄:

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而不是指年数,即通常所谓的相对年龄。

19❀土壤的人为熟化程度:

是指在人类合理耕作、利用改良及定向培育下,使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0❀土壤分类的目的:

通过比较土壤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外部形态和内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土壤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

21❀土壤分类原则:

详见P339~342

土壤分类系统:

前苏联的发生分类、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中国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和系统分类。

22❀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水平分布规律)、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大致呈平行于纬线并依纬度呈带状分布的规律。

表现为全球性的和区域性的分布。

❀土壤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

是因海陆分布的态势不同,水分条件和生物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带谱也从沿海至内陆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是指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增,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呈垂直分带现象。

山地土壤各类型的垂直排列顺序结构型式,称土壤垂直带谱。

23❀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是指广域地带范围内土壤与中、小地形及人为耕作影响、母质水文地质等地方性因素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24❀土壤剖面:

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一般将这些土层称为土层或土壤发生层,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土壤剖面。

25❀土壤结构:

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接触情况。

❀土壤结构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26❀土壤新生体:

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积的生成物。

27❀土壤矿物质:

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土壤矿物质基本上来自成土母质,母质又起源于岩石。

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

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

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矿质化过程:

是指进入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参与下把复杂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

28❀土壤质量评价:

是指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为中心,对土壤质量性能进行质量鉴定。

(详见P376~378)

29❀诊断层:

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30❀诊断特性:

用来鉴别土壤类别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包括形态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性质。

31❀土壤质地:

也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由大大小小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不同粒级的土粒混合在一起表现出的土壤粗细状况。

32❀同晶替代: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3❀土壤侵入体:

指由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

包括:

①岩石类中的碎石、砾石和巨石;

②人为物质中的瓦片、碎砖块、陶片、玻璃、墓葬遗物、金属遗物等;

③冰冻的冰成物,如冰胶纹、冰结核、冰透体、冰间层等;

④生物遗存物,有动植物化石、动物骨、埋藏的植物根、软体动物的甲壳等。

34❀土壤质地:

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即土壤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

复习思考题:

1.土壤发生分类的不足表现在

2.各种质地土壤的优缺点。

3.土壤对酸碱性具有缓冲作用的原因。

4.人为活动对土壤影响的性质与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同点

5.什么叫土壤质量的描述性指标?

并举出4个这样的指标

6.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

7.人为土的共同点

8.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基本观点

9.中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10.举出两种主要的土壤发生过程,并作解释

11.成土因素中的母质、气候与土壤发生形成的关系

答:

(1)母质的概念:

指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层,它是土壤形成的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2)不同的母质因其矿物组成、理化性状不同,在其它成土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影响形成土壤的养分状况不同;影响土壤质地;母质的层次不均一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形态特征。

(3)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二是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4)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

不同的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类型。

12.土壤的熟化过程(熟化的阶段)

13.论述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与经度地带性分布的概念与成因

14.论述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概念与关系

15.人为土的共同点

(1)人为土具有原来土壤的烙印

(2)人为土经过熟化过程后,土壤肥力普遍得到提高

(3)人工土通常会改变或减轻原来土壤所存在的不利因素

(4)人为土带有人为活动的痕迹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生物圈:

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

❀生物圈存在条件:

a.大量液态水,

b.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

c.充足的太阳能量。

2❀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作生态学。

3❀环境: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

❀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和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意义:

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4❀生态因子:

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

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

❀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

如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生态因子的特点:

限制性、综合性、不可替代性和非等价性。

5❀限制因子:

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

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的特点:

◆随时间地点而变化,◆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6❀生态幅:

生物在对每一种生态因子的耐受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

其中的最适生存范围,生物生长发育得最好。

据此,可将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耐受范围的宽广)和狭生态幅生物(耐受范围的狭小)。

7❀光周期现象:

由于不同纬度地区白昼持续时间不同,长期的适应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格式不同,这就是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可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

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和迁移等都有明显影响。

8❀生物之间(种间)的关系

※竞争:

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要求的不同物种,为自身生存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带来不利影响,谓之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一个生物种被另一个生物种完全排挤掉,或是一个生物种被迫使另一个生物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等,即发生生态分离,在生态学上称作高斯的竞争排斥原理,高斯的竞争排斥原理:

或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

※寄生作用:

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其生存的现象。

❀寄生作用的后果:

◆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如果寄主死亡则会引起寄生物的死亡,这是不同于捕食作用的。

※捕食作用:

是捕食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作为食物的一种现象。

※原始合作:

又称互助,是指在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彼此从中都受到利益,但它们并不必须互相依赖,而是可以单独生存。

※共生互利:

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结合,双方在共同生活中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因而有别于原始合作。

如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9❀生物的适应:

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

❀趋同适应:

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通过变异和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趋异适应:

也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长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的共同点:

通过改变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态机能或行为等特征来实现的。

❀生态对策:

k-对策者,r-对策者和r-k连续体。

其中k-对策者条件优越,高等生物为主。

详见P396~397

10❀种群(population):

生态学家把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称为种群。

❀种群数量:

在一定空间中某种生物个体的总数目称为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

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目称为种群密度。

❀生物群落:

一定时间内,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形成地一个多物种的、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

11❀植被:

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vegetation)。

❀边际效应:

也称边缘效应。

❀物种多样性:

一般把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丰富度)和各物种的个体数目(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称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特点:

a.从热带到两极,物种多样性减小。

b.低纬高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小。

c.在海洋或淡水中,随深度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

物种多样性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香农—威纳指数:

H=-∑PilnPi,H为物种多样性指数;s为群落中物种数目;Pi为属于第i种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

❀优势种:

在群落的每个层中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大、生活能力强和对生境具有明显影响的生物种类,叫做优势种。

❀建群种:

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做建群种。

12❀生活型:

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生长形态,叫做生活型。

❀群落环境:

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随着各种生物的逐渐定居,通过植物枝叶的遮阴和挡风,根系不断分泌有机化合物,枯枝落叶层覆盖地面和减弱地表径流,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及动物的活动等不断改造原来的物理环境,使群落内部形成了显著不同于其周围裸地的环境,这就是群落环境。

13❀季相:

植物在不同季节通过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和休眠等物候阶段,使整个群落表现出不同的外貌,叫群落的季相。

❀生态位:

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和它的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14❀演替:

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

❀可分为两类: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生演替:

在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叫做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

❀演替顶极:

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所谓最终阶段的群落,称做演替顶极。

❀群落分类:

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显域植被:

也称地带性植被,发育在显域生境中,与当地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气候顶极。

15❀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特点:

多层次性、开放性、自我调控性和动态发展性。

生产者:

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蓝藻、为数不多的光合细菌与化学能合成细菌。

消费者:

包括各类动物。

分解者:

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

16❀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

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复杂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即为食物网。

食物链越长,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稳定性就越大。

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称作一个营养级。

营养级:

在食物链上凡属同一级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就是一个营养级。

17❀生物放大作用:

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所含有的污染物的数量或浓度越大,从而严重危害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或人体健康。

初级生产量(第一性生产量):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最初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者,所以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

它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数量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单位克干重/m2•a或J/m2•a。

生物量:

在单位面积上净初级生产量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有机物质数量叫做生物量,单位克干重/m2或J/m2。

生态金字塔:

受到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沿着营养级序列向上,能量或生产力梯级般的递减,用图表示得到能量金字塔,生物个体数目和生物量也顺序向上递减的现象,形成个体数目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三者合称生态金字塔。

18❀百分之十定律(林德曼效率):

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或林德曼效率。

19❀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出的稳定状态。

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少变,这种自然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或自然平衡。

20❀农业生态系统:

是指在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体与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

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而建立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具有良好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21❀生物多样性: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称为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

绪论&地球

1❀自然地理学:

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特征、功能,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学科。

研究对象:

❀天然的自然地理环境❀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研究任务: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规律。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研究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2❀岁差:

岁岁微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

春分点每年西移50.2564”,地球自转轴旋进周期约为25700年,即每25700年描绘出一个圆锥形。

3❀章动[极移]:

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经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哦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者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4❀生物圈:

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5❀行星运行规律:

a*轨道偏心率小,近似圆形

b*近似位于同一平面

c*自西向东公转

d*赤道面与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e*卫星轨道近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比较接近

f*绝大多数卫星公转方向与母星相同

6❀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日地距离较远,可将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照射到地表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

❀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南北纬23°27′之间向两极减小。

❀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7❀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8❀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产生地转偏向力。

❀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月球与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

❀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地球局部运动同地球整体自转关系密切。

❀自转加快,会导致低纬度海平面上升,高纬度海平面下降。

9❀地壳:

地表至莫霍洛维奇面厚度及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平均厚度为35km。

地幔:

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称为地幔。

10❀地表基本特征: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