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试经验及技巧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781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复试经验及技巧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复试经验及技巧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复试经验及技巧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复试经验及技巧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复试经验及技巧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复试经验及技巧汇总.docx

《考研复试经验及技巧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复试经验及技巧汇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复试经验及技巧汇总.docx

考研复试经验及技巧汇总

复试经验:

怎样联系导师才更能得到青睐

现在导师的选择都是双向选择,老师可以选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选老师。

同学可能会说联系导师越早越好,其实导师的联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导师的研究方向,看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导师的研究方向,在初期一定要确定一下自己以后想从事哪儿方面的工作,其次查询一下导师的发表论文,对导师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再有就是对导师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解。

再有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特长展现在导师面前。

一、详细了解自己喜欢的导师

主要包括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大致的教育和工作经历,以便正面接触时能找到共同话题,使交流变得流畅,并较快获取导师好感。

切忌在对导师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贸然接触,尤其是不懂装懂,不着边际地山聊海侃,没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想跟他人空耗。

二、及时掌握导师的联系方式

导师的办公室、住址、电话、手机、电子邮箱都要准确掌握,这些信息往往可以在校园网、院校招生办公室、相关熟人处获得。

导师往往是学校方面乃至学界公众人物,享有一定知名度,其信息不可能是封闭的,他对你掌握他的联系方式也不会太吃惊。

三、在联系时间上要错落有致

初试之前可以有少量联系,复试之际应增加联系,入学后分配导师那段时间要加强联系。

虽然不要一开始就认为自己预定了某某导师,但是前期接触是大有必要的,早期的零星交往既可以让导师认识自己,也可以使自己更具体地了解导师。

四、旁敲侧击比单刀直入要好

导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往往一诺千金,在导师对学生不甚了解之际是不可能向其做出承诺的;直来直去的做法效果不会太好,这绝对不是货物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而是一种精神的掂量和人性的推敲,曲径通幽才是高超的境界。

五、要说动听的话,但要注意场合和措辞

比如在面试时独赞某一导师的直接后果是分数上的不小损失,此外好话不要说得太露骨、太肉麻。

差不多人人都喜欢听好话,但同样是好话,露骨的谄媚和恰到好处的赞美在效果上有天壤之别,而同一件事情同一种措辞也许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区别而摇摆于谄媚和赞美之间。

六、电子邮件是较好的联系方式

认真思考后写的信比仓促的交谈更容易收到效果,导师大多会回简短的信,这样容易使交流继续下去。

在这个资讯比较发达的时代里,绝大部分导师都有每天上网检查邮箱的习惯,导师跟自己的研究生也常用电子邮箱沟通联系,导师不会吝啬这种举手之劳的。

七、一般不要轻易登门拜访或打电话

导师不欢迎不速之客和陌生人电话,最好是先约好或者有人引见,再去拜访。

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导师一般都比较忙,二是与不熟悉的人交谈往往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三是彼此不太容易进入主题,四是弄不好将给接下来的接触制造障碍。

八、巧妙利用节日获取好感

春节、中秋节、教师节,给导师寄个电子邮件或发个短信,很可能收到奇效。

不一定要收到导师的回信才算成功,记得介绍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别玩匿名短信,教师节是个特别的日子,往往比其它节日的祝福更切合主题,更有效果。

九、不要过分披露自己

为防止先入为主,要注意细节,以免过早披露自己的缺点,也不要太张扬自己的优点,导师不会喜欢一个咄咄逼人的学生。

早期基本上要以释放正面信息为主,注意分寸,后期也要适当解剖自己的缺点,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大部分信息要依托于学习的主题。

十、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心态

要分清选择导师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要认识到导师固然重要,但学生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顽强不息、勤奋向上才是硬道理。

过来人分享:

复旦大学考研复试经验

复试结束了,今天回到了家,很累,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虽然已经不知道轻松是什么滋味……

决定考复旦,是复旦百年校庆的时候,应该是比较早了,其实考什么专业我不是很在意,主要是想上这个学校,坦白说,我觉得我落在我们学校,是有点屈才了(我们学校跟我情况相同的还有不少),所以我要上一个好学校。

虽然我也知道,研究生考上名校和高考考上名校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考上了总是说明一定问题的。

我就是这么想的。

至于为什么选择复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我没去过长三角,我觉得那地方是中国的精华之地,而且是精华中的精华。

第二,复旦复旦,从字面上理解“又一个太阳升起”,引申为“重生”也是可以的,如此名字是很吸引人的。

学校定下来,专业又一度让我很头疼。

我考虑过的专业就有:

历史地理,哲学(西哲,马哲),国际关系,或者一个什么关于地理的都行。

想来想去,阴错阳差,最后还是哲学,而且是全国排名第一的西哲。

选择专业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甚至决定了你能不能考上。

同样的分数,考哲学可能是高分,但是对经济来说可能还过不了线。

同时,在自己喜欢的和前程光明的之间抉择是困难的,一般来说,兴趣是第一,熟练是第二(如你本科学的经济,你最好选经济),第三则是所谓的前途光明的。

至于那些想考个研究生搞个文凭,我劝这些人,最好还是把弄文凭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因为你一定会后悔。

正式看书从3月开始,我不是那种喜欢老干一件事的人,我也干不好自己不喜欢干的事,相对来说,我是一个很本色的人。

而这些,我觉得通过这一年(包括复试前的看书),改变了很多。

坚持着,放弃过,放纵过,也有最后一刻的把握。

我花的时间相对于分值,英语最多,上半年主要背单词,虽然掌握不是很好,但是单词量基本有一定规模了,而题目,特别是阅读理解,相对于别人,我是做得比较少的,我现在觉得我分数不高主要同这个有关系,倘若再做多一点题目,再多练几套题,可能成绩还有提高。

作文虽然一开始就知道重要,可是最终下来,自己其实还是有些怠慢了。

政治,我花的时间真的很少,我选择题做得不是很好,原因很简单,就是题目练得太少,不过凭心而论,今年题目出得真是不咋地,可能题目做多也不一定能在今年拿高分,只能怪我们这个制度太变态!

大题表现一般般,马哲部分有一个题,我还做了自己的发挥,不知道最终这点在分数上表现成什么,反正总分要比我估得多。

专业课一定要多拿分,我有一门专业课只考了110,相对来说是少了,不过题目也出得变态,有一个题目达到45分,而前面的题5分的几个,总感觉这样出题不太负责任。

复习的时候,我专门花了时间研究题目,感觉自己对怎么考还是比较有数的,但是没想到今年与前几年发生较大变化,考第一门的时候有些不适应,后来也就平淡了。

考试之前的准备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按最坏的情况去考虑,二是要抓重点。

书是一定要看的,而且要看一定比例的原著,这对复试有较大帮助。

全国统考的日子是1.21和22两天,我算坚持下来了。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考好学校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

很多人当时问我考得怎么样,我记得我当时跟别人说的时候几乎都是这句话:

不是没有机会,但毕竟是名校。

这样说,回过头来看,无疑是保守了,最后初试出来的分数比分数线高了30.40,连我自己都有点意外,不过不管怎么说,有运气的成分。

我觉得我有一点做得比较好,就是即使考完了初试,我也在坚持看书,当然要比复习时少很多。

英语也在看。

当时自己也觉得奇怪,现在想想,除了习惯,可能还能用我内心一直期望着复试来解释。

复试的准备都差不多,但是抓重点是一定要的,如果让你在“抓重点”和“铺全面”选择其一,一定是前者。

复试之前一定要打听清楚,一定一定。

我觉得我复试之所以表现较好,同我彻底了解整个面试的程序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关。

这里,要再次感谢本校在复旦的师兄们。

如果有可能,早点过去。

复试的时候,每个复试之后的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比较共同的:

态度要诚恳,要谦虚,要衣冠整齐要有礼貌。

要让人觉得你有素质和修养,复试出状况的时候,要能应变,但是也不要太过,毕竟人家读过的书比你多,还有,一定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乱发表意见,不需要你表现你的个性去憎恶一个人或某个人,这些都跟你的面试无关。

复试的时候,可以开始跟一起面试的同学多交流,毕竟这些人中大部分会成为你以后的同学,不可以让人觉得你是那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对你以后很不利。

还有,要能认出老师,名字都要知道,特别是那些好学校的,这些都是必做的功课,其实也不难。

至于一些过于技巧性的东西,比如揣摩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想方设法让自己出彩,甚至花太多心思去想走后门的事,都是没有必要的,你也没这个时间和精力,不如把这些时间和精力花在其他事上面。

至少复旦哲学的研究生面试,还是比较公平的。

如果面试的人较多,要保存精力,注意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复试老师,因为如果时间长的话,人多少会感到疲倦。

面试时候,当然会紧张。

那种一点都不紧张的,是不存在的。

关键是让它处于自己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关键时候不能出问题。

到了我面试前两三个人的时候,我开始紧张。

这时我果断的进行自我调节,不再看书本,过了几分钟心态慢慢平复下来。

其实,一般来说,当人真要面对自己的关键时刻时,人会潜意识的调动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克服内外部的困难,要对自己有信心。

考研一定要考名校,这是最后要说的。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考研复试经验

记得当时面试之前我还打电话问过douzi,关于面试的情况,在这里还是以再感谢一下douzi记得当时面试的顺序是按姓名首字母排的,我是排在12位(应该是第12位,已经记不大清楚了)。

基本上几个人很早就到了,都挤在xiaoT的办公室里,面试在308,经过的时候是锁的,也增加了点神秘感。

虽然大家还是有说有笑,但气氛显然不一样。

当时的班长shelock负责安排面试先后的人。

记得当时第11个进去了,shelock就来叫我了,我跟他走到309,然后开始漫长的等待,同时shelock也开始对我做心理安慰,尽量让我放松,但好象越说越是紧张,搞的心脏嘣嘣的跳都听的一清二楚(不过还是要很感谢shelock,看他这么每个人都安慰一遍,也真的很不容易啊)。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吧,反正那时对时间已经没什么概念了,然后叫到我了,我推快门进去靠背坐着一排老师,唯一一个斜着我坐的是坐在西面圆角上的邵老师,邵老师旁边是汪老师,这边是吕秘书,唐老师,物化张老师,丁建东老师,好象还有谁忘了。

然后我坐下,看着他们还在不停的写些什么,我试探的问了声:

\\"要开始自我介绍吗?

\\"好像老唐怕我紧张,问了下,在场的我是不是都认识,然后我说除了坐在汪老师旁边的老师不认识,其他的都认识的,然后老唐开玩笑的说:

连我们系鼎鼎大名的丁建东老师你都不认识,然后大家都笑了。

我只能尴尬的随便解释了几句。

接下去开始自我介绍,这个是先前已经在脑海里想好的,不过没有写笔稿背,是中文的。

介绍完,看他们也没什么大的反应,估计我的自我介绍也就这样平平无奇吧,呵呵,反正我也是这么个人。

然后开始由老师发问记得第一个问我的是物化张老师,是关于水的熵增熵减的问题,挺简单的,然后他就不问了。

大概过了三四秒,看没人问,邵老师问了我一个关于活性自由基聚合和活性阴离子聚合的区别,反正也不难,都答了,当中,汪老师插问了一句,活性自由基聚合是不是真正的活性聚合,也不难。

看着这样,邵老师继续问,关于活性自由基的机理,为什么是活性的,如何控制它的活性等。

这个问题还好以前在老板那做实验时讨论过这个问题,所以还是比较准确的回答出来了,看样子邵老板还是比较满意的:

)然后老唐怕再问下去我会不行了,还是时间差不多了,

就提醒说,可不可以结束。

然后邵老师同意了,我说了声谢谢,就这样出来了。

总结一下体会,感觉老师问的问题都是很基本的,所以把最基本的东西答好就行了,值得一提的事,关于熵增减的问题很热门,变相问了n次,所以应该好好准备一下。

还有就是,我觉得自我介绍时,不要硬背,尽量放松些,你会说的更好。

再说一下,记得的几个问题吧:

问的最多的就是水的熵变:

记得当时问了冰变水,水变冰,水变水蒸气,水蒸气变水熵增还是熵减还有问了lurkman一个比较难的,为什么水变冰当中会凹进去一块还有活性聚合的四个特征。

其他的记不起来了.

考研复试最新实战经验:

自我介绍如何准备

为给更多即将参加面试的学生一些借鉴,我们采访了两位已经结束面试的考生。

  

   笔试:

不要机械记忆书本

山大的小董原来报考的是北师大传播学方向,后经学校调剂,参加了编辑出版方向专业的复试。

学校通知笔试需要准备的专业书有四本,可是她只买到一本,不得已她就借了师兄的几本笔记大概翻了一下。

去年的该专业笔试大多是些类似名词解释的题,需背诵的东西多。

今年的题虽然对小董这样的“门外汉”有些专业,但只要对这个行业有大概的了解,理清思路也能回答出来。

像“书籍质量好坏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简要概述一下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用小董的话说“都能编出来些内容写上”。

山师的小于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复试。

他感觉专业课的难度很大,两道论述题,属于很深的专业理论,虽然算不上偏题,但很多学生表示找不到入手点。

但这些理论也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建立在对该专业较深的理解上。

口语:

不求速度力求清晰

小董的英语口语只有一个老师面试,老师一听小董的发音还比较标准,就没有让其继续进行自我介绍,而是用闲聊的方式和语速问她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来北京,对北京印象怎么样?

”、“喜欢什么?

”、“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女孩”。

老师的语速比较慢,只要仔细听清楚老师说的是什么,就可以迅速理清思路回答出来。

语速不要求快,简短、清晰最重要。

听力:

主要靠基本功

小董觉得英语听力难度比去年有所加大,语速较快。

考完后和师哥师姐们一交流才知道,听力题是他们去年入学后的摸底考题。

小于同场考试的同学普遍反映难度并不太大,如果平时能坚持收听VOA等英语广播,听力不会成为问题。

面试:

准备与专业相关的时事材料

面试每个人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大家抽签排队进行,题目也是由抽签来决定。

小于抽到的题目是对“超级女声”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进行评述,并分析这些事件与传播学的关联。

小董的编辑出版方向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宽,八九位老师提问的问题也相当宽泛。

像“你怎么看待达·芬奇?

”、“哥白尼是哪国人,他有过哪些著作?

”、“你怎么看待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有什么作用?

”等等。

当然无论抽到什么题目,最终还是要与专业挂钩,应提前准备与专业相关的动态时事材料,保持视角的敏锐性和思想的多面性。

小董强调说,自我介绍太重要了,在介绍自己经历时一定要慎重,因为老师会从你的自我介绍中抽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随机进行提问。

像一位同学介绍自己当过一年的语文老师,结果面试老师就让她背诵《岳阳楼记》。

一些同学因为没有做特别的准备,被问到时就有些措手不及了。

另外,大家面试时心态一定要放正,千万不要紧张。

对不懂的问题就老实说不懂,老师不会特意为难你的。

过来人谈考研复试中最最重要做的事

复试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找老师,其次是平常对心理学理解的程度。

而找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信息灵通,以我这次为例,开始我因为认识的人都推荐韩老师,就写email给了他,但是他和我的回信只有一句话!

就是叫我复试好好准备。

我因此推测他可能不想招生或者已经内定了。

后来我问他的学生才知道确实他因为今年收了两个保送生,最多招一个人;而且后来我还打听到给他写信的有10个人左右!

后来我又写信给了周老师,周老师给我回信就热情多了,问到我想不想读博的问题,计算机水平(我是计算机系的,后来知道老师就是想要用matlab等编程的人),数学水平,matlab应用水平.......早点到北京。

后来我提前5天到了北京见了老师,老师介绍了实验室研究方向等,还借我书看。

后来几天我就在实验室里四处看看。

(说明一下,我给周老师的信开始是用中文写的,后来他回的是英文,就用英文回了,不知道这个有没有加印象分)

复试的时候除了可以用中文也可以用英文的介绍外,还可能有翻译的项目(我没有问这个)就是几句专业文章,有中翻英也有英翻中。

自我介绍其实好像不太重要,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老师都没有听(不是我英语发音的问题啊:

))但是后来周老师说我用了intangible这个词,证明我英文不错,问我怎么学的,说明他们中至少还是有些人听了。

可是那个时候我以为没有人听,被吓到了,以至于回答后面关于注意的问题冷场了一下。

问的问题和你报考的方向有些关系。

老师了解你的途径之一就是你写的那个ps(个人陈述),所以我被问到的第一个专业问题就是我说我对注意和情绪感兴趣,那么说说我对这些研究的理解。

前面说了回答注意的时候我太紧张了,答得不太好,但是情绪我之前就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结合计算机的理论想法,就说了一下,这下也就不那么紧张了。

不过后来在这个上面又问了做研究的老师有哪些,晕。

后来问到的关于情绪的脑机制比较难,但是我答的还行。

其他老师另外还问到了杏仁核的英文,我只好说不会,只记得是个a开头的单词。

 

另外为什么我如此强调找老师的信息问题?

我在面试中碰到的最尴尬的问题之一是什么?

就是韩老师问我我又给他写信又给周老师写信,到底对哪个的研究感兴趣。

xdjm们,我衷心祝愿你们不要碰到这么难受的时刻。

我当时只好说这个也是一个反馈的问题,按照社心里面的自我知觉理论和其他一些研究,人们对于自己付出了努力或者熟悉的事务就会更加喜爱。

所以我最近都在周老师那里,看到的都是这些研究,就自然会喜欢这些。

结果不少老师笑周老师给我正反馈。

我算是逃过一劫。

不过后来当老师问我是不是把我放在一个我开始不喜欢的实验室,不久也会喜欢上这个研究,我也只好答有可能了,唉。

保佑我开学不要换方向啊!

还有就是要注意面试的基本礼仪,比方说关手机。

我平常不用手机,这次到北京借了我妈的,结果就忘记关了,结果被老师批评了。

在读硕士谈复试经历

我复试时很有戏剧色彩。

我是工作两年后加入考研行列的。

当时清华大学的招生简章上说精密仪器专业有十个录取名额,分数下来后,我找了个熟人问了一下排名,得知是第14名,当时心就凉了。

由于不知道要扩招,接到复试通知时我还在想,这可能是因为清华是差额复试,参加复试也只是给别人垫背,并没有抱多大希望。

也正因如此,复试时自己特别放松。

第一天的听力和口语过后,就是专业面试。

专业面试采用抽签的方式。

我抽取的试题专业性较强,自己对那个问题也不是很清楚。

但我当时还是比较冷静的,就把有关这个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回忆起来,仔细组织了一下答题思路。

记得一位老师拿着我的本科成绩单说:

“你还考我们学校的力学呢,你看你的本科力学还是补考的呢!

”我回答说:

“那是我的本科成绩,它只能证明我那时的学习情况。

而这次的考试成绩则是我现在的水平。

复试结束后,总体上觉得还行,后来我才知道自己当时确实找对了状态,并且给两位复试老师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我记得当时还有一位考生姓李,初试分数比我高,本科院校是华中理工大学,也比我本科时就读的院校好,而且参加复试时老师一开始对他印象相当好,但可能是因为比较紧张的缘故吧,专业课面试的时候,第一次抽的题他没能答上来。

复试老师又给了他两次机会,遗憾的是他还是没能把握住机会,结果与清华擦肩而过。

其实,专业问题还有待于研究生学习期间进一步深化,复试时不可能保证对每个问题都一清二楚,谁都有可能遇到难题,关键要冷静。

抓住每一线希望

黄丽群,女,北方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对于调剂到第二志愿或其他院校的考生来说,面试相当关键,而你面试学校的情况又是你所不熟悉的,这就要抓住每一线希望,为自己创造机会。

我是在复试的前一天到交大的,当时接待我的老师知道我本科学的是思想政治专业,于是让我在“思想政治”专业那边复试。

但当他看了我的考试成绩单后,说:

“其实,你应该在哲学这边。

”我当时不大明白什么意思。

第二天,我到指定地点参加“思想政治”专业的复试。

由于一段时期以来,自己不停地找工作、等分数、查调剂信息,对时事没有太多关注,当老师问及时事题的时候,我真蒙了,出来后感觉很差。

这时我忽然想起头天老师的那句话,我想,肯定还有一个哲学专业复试点。

而且哲学也是我的强项,于是赶紧找到那位老师,向他说明情况。

恰好当时哲学专业的复试还没有结束,我在“这边”又参加了一次复试,由于都是理论题,所以答得得心应手。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王某,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考研的那年,第一次要求在面试中进行英语口试,当时参加面试的几个人是一起进去的。

进去之后,复试的老师就用英语跟我们谈话,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想好答案的同学自己举手回答问题。

刚一开始,我怕想得不全面,又怕发音不标准不敢回答,前两个问题都被别人抢走了。

急得我直冒汗,当老师问了第三个问题后,我感觉我知道的差不多,再也不能犹豫了,赶紧举手回答了这个问题。

之后又抢答了几个问题。

发音可能也不是很标准,但大家都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水平也相差不了多少,如果不敢回答就相当于自己放弃了机会。

文科专业的面试题目基本上是一些在学术上存在争论的问题,所以关键是要敢说,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自圆其说。

但你的基础知识绝对不要出错误,确实不知道的问题千万不要信口雌黄。

当然,不同的专业可能有不同的要求。

我知道有一位同学,考的是传播学,初试分数很高,排在第四名,但传播专业对性别、形象、语言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结果由于复试表现不佳,这位女生最后没能被录取。

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抓住机会,要敢说。

我前几天在网上发了几个贴,没想到这么被关注,让我有点意外,故特别再发几贴.

许多同学说到不知道去老师家送什么东西,这个也的确难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去跟不同的老师交流,老师也是普通的人嘛,所以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吧.

 到时候要看自己灵活运用吧,我想我前几天发的贴之所以有那么高的人气,可能是我说出了一些实际情况吧.

好多同学都说面试时自己会很害怕,这也是情理之中的,毕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第一次,而且关系特别重大,当然是非常紧张的,我觉得给面试老师第一景象很重要,怎么样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感觉,我来说说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首先把面试的情况说一下的,快到叫自己时,许多同学一般都会情不自禁地发抖,这时你最重要的不是去想面试的情景,把有关面试的东西放一边,慢慢地深呼吸.等到老师面试时,是老师一个个地叫叫你进去时.跟着这个老师进去,一般来说这个老师不是面试的老师,这里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1老师把你带到面试老师跟,向你介绍,这是谁,那是谁,这时要注意他介绍的次序,也许这时被介绍的老师会与你打个招呼或握个手什么的,这时你一定清醒,向他回礼.2你自己进去,一般来说,老师都是面对着门的,你的位置是背对着门的,首先你好要打一下门,经老师让你进你才能开门,你开门后一定要关门,门怎么关也有一定的方式,不要在关门时面对着老师,最好你能稍背对着老师关门,关门后转身过来,这时正好老师看着你,你可以先向老师们问下好,等老师让你坐时,先谢再坐.

  

一般有经验的老师都会自然地给学生减少紧张情绪的,比如他看到你的档案,他会这样跟你拉家常X同学,你是珲自XX省的吧,那里不错呀,有XX,还有XXX,这样他就把你引入一个和诣的乞氛中,再漫不经心地把你引上主题.碰到这样的老师还算不错,但是有些老师的确很BT,专门为难你,一进来说净找难的东西,你不太清楚的问题问,这时你一定要沉着冷静,你要这样安慰自己,别的同学也这样,问这么难的东西,别人也不知道,呵呵,反正我一般,而那些比较好的同学也象我一样不知道,这不更好吗,如果你考的总分还行,你也可以这样想,反正谁也不知道能怎么答这些BT的问题,那我的第一不是没人能动了嘛,呵呵,爽呀,总算放心了.

不过一般来说,老师的问题都是很有弹性的,比较他会从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问起,再慢变慢,到你不能回答为止,也许在你等待复试时,看到同学出来时,有的高兴,有的心情不好,这只是个表面的现象,结果可能与表象完全相反,因为对那些知道得不多的同学,老师通过一两个问题就知道你是什么水,正所谓行家伸伸手,更知有没有,对这样的同学,当然只能问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

而对一些比较好的同学,教师的问题可能比较深入一些,也许这对觉得这个老师很BT,可是实际上这个老师就把你提另一个更高的档次了.就象跳水,一个难度系数大的动作可能做得不是很完美,但是得到的分数往往比较那些难度系数比较低做得比较好的动作的分数要高.

好了今天说这些了,本人所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