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636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免疫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免疫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免疫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免疫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调节.docx

《免疫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调节.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调节.docx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等(痰,烧伤)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

1、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

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分类:

外毒素、类毒素、凝集原、沉淀原。

1抗原

(抗原决定簇)本质:

蛋白质或糖蛋白

特性:

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本质:

球蛋白,专门攻击抗原的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其它体液中也含有。

(特异性)

②抗体:

分类:

抗毒素,凝集素,沉淀素,溶解素。

功能: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③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

B细胞浆细胞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

胸腺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注意:

1.效应T细胞分为辅助性效应T细胞和杀伤性效应T细胞(胞毒性效应T细胞)两种。

辅助性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帮助裂解靶细胞;杀伤性效应T细胞能够直接与靶细胞结合,裂解靶细胞。

2.记忆B细胞的作用:

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

例题1(16分)

细胞消化、降角自身部分蛋白质或者细胞器的现象,称为自噬。

为探究促生长因子F对自噬以及自噬对神经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研究者离体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作了不同处理,实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处理措施

B基因表达水平

(相对值)

细胞突起数目

(相对值)

去除F因子

加入自噬抑制剂

A组

A1

+

-

1.2

120

A2

+

+

/

75

B组

B1

-

-

0.6

100

B2

-

+

/

98

 

(1)用酶处理原代培养完成后生长的神经干细胞,获得实验用细胞悬液。

(2)已知细胞内B基因的表达是自噬的标志,实验中可用杂交技术检测B基因是否完成了表达。

(3)比较A1组与组的结果,可推测去除F因子促进了神经干细胞自噬。

比较A组和B组的结果,说明自噬能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

(4)鉴定细胞发生了自噬的方法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是否形成自噬体。

自噬体是包裹了蛋白或细胞器的囊泡,自噬体与融合并被后者所含水解酶消化,这一融合过得依赖于生物膜的性。

(5)细胞的自噬现象有利于维持细胞内代谢环境的,获得的降解产物也可以为细胞合成自身的提供原料。

 答案(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16分)

 

(1)胰蛋白贴壁

 

(2)抗原-抗体

 (3)B1 促进

 (4)溶酶体流动(1分)

 (5)稳态有机物(1分)

例题2(16分)放射线治疗(放疗)是治疗癌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科研人员用T细胞白血病病人的T细胞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研究。

(1)正常人体内,T细胞起源于_______________细胞,最终在_____________(器官)中发育成熟。

细胞凋亡是由_____________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2)T细胞白血病病人的T细胞是正常人的几十倍,但其免疫功能明显低于正常人,这是由于其T细胞______________。

(3)放射线诱导的DNA损伤能使细胞周期产生暂时的阻滞,研究者探究不同放射剂量对T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___________,分裂间期分为包括G1期(蛋白质合成)、S期(DNA复制)和G2期(蛋白质合成)。

据图分析,低于1.0Gy的放射剂量处理下,细胞凋亡百分率无显著变化,而___________比例增加,推测低剂量射线使细胞周期产生暂时的阻滞,有利于DNA损伤的______________,细胞周期能正常进行。

大于1.0Gy剂量的放射剂量处理下,细胞凋亡百分率逐渐变高,说明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细胞凋亡。

答案(16分)

(1)(骨髓)造血干(或“淋巴干”)(2分)胸腺(2分)基因(2分)

(2)功能降低或丧失(2分)

(3)分裂期(1分)S期和G2期(2分)修复(2分)DNA损伤不能修复(3分)

体液免疫

吞噬细胞

 

细胞免疫

识别

抗体与抗原结合(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效应阶段

病毒、麻风杆菌、结核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

效应T细胞作用:

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与抗体结合并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如果体液免疫消失,细胞免疫也将会消失,同时进行,相辅相成。

(实例:

如果有较低强的病毒入侵,则首先经过体液免疫,然后再经过细胞免疫,最后再由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把它粘住,最后吞噬细胞将其消灭。

例题1.(16分)乙肝检查目前最常用的是检测乙肝病毒(一种DNA病毒)感染的五项血清标志物,如下图所示,前四项是两对,乙肝核心抗体是半对,因此被称为“乙肝两对半”。

乙肝五项检查报告单

姓名:

XX

病人编号:

0020657218

送检医生:

样本号:

ME0072

性别:

标本种类:

血清

临床诊断:

年龄:

48岁

科别:

内科门诊

序号:

检测项目

结果

单位

参考值

1.乙肝表面抗原

»225.000↑

ng/mL

0~0.2

2.乙肝表面抗体

0.000

mIU/mL

0~10

3.乙肝e抗原

0.021

PEIU/mL

0~0.5

4.乙肝e抗体

»2.070↑

PEIU/mL

0~0.2

5.乙肝核心抗体

»3.975↑

PEIU/mL

0~0.9

(1)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由乙肝表面抗原诱导产生,在乙肝病毒感染恢复期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出现,乙肝疫苗作为,刺激分化,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若要彻底消灭乙肝病毒,还需要免疫共同发挥作用。

(2)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意义:

第1项:

乙肝表面抗原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第2项:

乙肝表面抗体是否有保护性

第3项:

乙肝е抗原病毒是否复制及传染性

第4项:

乙肝е抗体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第5项:

乙肝核心抗体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五项全阴性(在参考值范围内):

说明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也没有保护性。

由报告单可知,此人的症状最可能为。

若某人正处于乙肝病毒感染早期且传染性强,检查报告中阳性应包括项(填序号)。

(3)由于乙肝五项检测的并非乙肝病毒的传染物质,换句话说不是活的乙肝病毒,因此为进一步确诊,需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查。

(4)正常情况下,人的肝细胞膜上有NTCP(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能感染乙肝病毒。

人肝癌细胞株细胞通常情况下无NTCP,也不能被乙肝病毒感染。

我国科研人员将正常人的导入该细胞株中,该细胞株的细胞表达NTCP后,也可以被乙肝病毒感染,证明,为乙肝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靶点,在国际同行中引发轰动。

答案

(1)抗原B细胞细胞

(2)感染(携带)乙肝病毒,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弱1、3项

(3)DNA

(4)NTCP基因NTCP是乙肝病毒的受体

例题2.(22分)苦马豆素(SW)是一种具有抗肿瘤功能的生物碱。

为了解苦马豆素在抗肿瘤过程中的作用效果,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

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同时,某些癌细胞的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出现甲胎蛋白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作为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这种现象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

癌细胞的线粒体也较正常细胞减少,从而影响了癌细胞中的

过程。

(填选项前的符号)

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H]   B.丙酮酸转化成乳酸

C.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  D.[H]和O2反应生成H2O

(2)细胞凋亡是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为研究SW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实验:

取胃癌细胞用处理后,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用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此细胞培养液与植物细胞培养基最主要的不同是需要添加。

将制备好的细胞悬液放入恒温培养箱内,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不同浓度的SW,分别培养24h、48h、72h后,统计结果如下:

将经实验处理过的胃癌细胞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以观察到癌细胞出现了凋亡的特征。

结合图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为研究不同浓度SW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正常小鼠和移植肿瘤的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过程中,除设置不同浓度SW处理的实验组以外,还需设置作为对照。

(填选项前的符号)

A.注射等量清水的正常小鼠B.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

C.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移植肿瘤小鼠D.注射等量不同浓度SW的移植肿瘤小鼠

如果还需要将SW与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临床应用药物左旋咪唑的效果进行比较,应设置作为对照才能得出结论。

答案(22分)

(1)基因突变糖蛋白抗原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C、D

(2)基因胰蛋白酶动物血清CO2

苦马豆素(SW)对胃癌细胞的凋亡有诱导作用,且随着浓度和培养时间的增加,诱导作用越显著

(3)B、C注射等量左旋咪唑的移植肿瘤小鼠

例题3.(16分)

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

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

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组别

接种物

总人数

癌前病变人数

A

(接种前未检出HPVDNA)

A1

对照剂

7863

83

A2

疫苗

7848

4

B

(接种前检出HPVDNA)

B1

对照剂

1125

126

B2

疫苗

1121

125

(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连接,导入受体细胞。

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

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

(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一旦HPV侵入机体,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

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

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清除体内HPV。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

答案(16分)

(1)载体氨基酸

(2)L1蛋白记忆(B)细胞吸附宿(寄)主细胞

(3)A1

(4)细胞免疫

(5)预防

例题4.(18分)

实验一:

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处理。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说明血清中的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

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

天。

实验二:

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

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培养液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答案(18分)

(1)对照

(2)相同抗体无明显变化抑制细胞内

(3)细菌X前1

(4)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

免疫失调病

过敏反应:

再次接受过敏原

免疫失调病自身免疫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AIDS)-HIV、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如果免疫系统过于强大机体也会生病:

如过敏和自身免疫病。

过敏原理:

刺激吸咐

过敏原抗体细胞

再次

过敏原

释放组织胺

血管通透增强,毛细血管扩张,

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强

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食物过敏性胃畅炎)

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①过敏反应的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②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区别:

分布场所不同,作用结果不同

③过敏原与抗原的区别:

抗原针对所有人,过敏原只针对部分人.抗原包括过敏原。

④过敏反应与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异同

来源:

都来源于效应B细胞

成分:

都是球蛋白

分布:

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血清和组织液中和外分泌物中;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细胞的表面

作用机理:

免疫作用的中的抗原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消灭抗原;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再次入侵的抗原相结合,表现出过敏特征。

自身免疫病主要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细胞或器官误认为抗原进行攻击导致的病。

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点(AIDS)

HIV病毒,攻击人类的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类的免疫系统全部丧失,而最后直接死于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病毒存在于:

精液,血液,尿液,乳汁,泪液等体液中.

传播途径;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

潜伏期:

2-10年.后得病.2年内死亡.

HIV病毒:

RNA病毒。

突变率高,不易找到药物。

病毒的增殖过程:

例题(16分)运动神经中枢中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或死亡会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多巴胺含量可以指示多巴胺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或死亡程度。

研究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有关,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1)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包括_______和体液免疫。

后者主要是通过_______分泌抗体而发挥免疫功能。

(2)研究发现,效应T细胞表面的CD8受体与其发挥正常免疫功能有关,MPTP可诱导正常小鼠产生帕金森病。

给正常小鼠和CD8基因敲除小鼠注射MPTP或生理盐水10天后,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神经元多巴胺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注射MPTP可导致CD8基因敲除小鼠和正常小鼠的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推测MPTP可能导致多巴胺神经元细胞_____________。

与正常小鼠多巴胺的含量变化相比较,CD8基因敲除小鼠多巴胺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_,据此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假设,帕金森病患者体液免疫产生的自身抗体(针对机体自身蛋白质的抗体)也可能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为此,研究者进行了如下体外实验。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

-

+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

-

+

注:

“+”表示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表示不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依据实验结果可知,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________(“发生了”或“没有发生”)改变,注射MPTP可使正常小鼠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的抗体,由此推测,帕金森病小鼠的抗体_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4)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中,与帕金森病最相似的是____。

a.花粉过敏b.系统性红斑狼疮c.先天性免疫缺陷d.艾滋病

(5)综合上述结果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导致病人出现运动障碍等症状,这说明帕金森病与______________调节有关。

【答案】

(16分)

(1)细胞免疫(1分)浆细胞(1分)

(2)降低(1分)损伤或死亡(1分)(多巴胺含量)降低幅度小(2分)

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可能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或死亡程度加重(2分)

(3)没有发生(2分)抗多巴胺神经元表面蛋白(2分)会(1分)

(4)b(1分)(5)(运动)神经中枢(1分)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1分)

免疫学的应用

①免疫预防:

注射疫苗,种痘,注入抗原激发产生抗体

②免疫治疗:

注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

③移植器官:

器官被认为是抗原,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手术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体的HLA(糖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同.一半以上相同就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例题.(16分)

糖皮质激素(GC)在临床上常被用作免疫抑制剂。

长时间使用GC,会导致体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R)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出现GC抵抗现象。

研究者欲从人参提取物中找到提升GR基因表达水平的物质,以缓解GC抵抗现象。

利用体外培养的人体细胞进行相关实验,结果见下表。

请分析回答:

空白对照

GC

GC+Rh1

GC+Rb1

GC+Rg1

GR含量

+++++

++

++++

+++

+

GRmRNA含量相对值

1.05

0.39

0.95

0.75

0.39

注:

Rh1、Rb1、Rg1为人参细胞提取物,“+”越多表示GR含量越大

(1)临床上GC可用于治疗等免疫失调疾病。

长期外源GC治疗后,GR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可避免GC作为分子持续发挥作用。

(2)将人体细胞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破碎细胞。

①提取GR时,为防止溶酶体等细胞结构释放的分解GR,应加入相关抑制剂。

②提取各组细胞的总RNA,经过程获得总cDNA,再利用PCR技术扩增出GR基因。

在相同条件下,PCR产物的量可以间接反映细胞中的含量。

(3)实验中设置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

提供作为参照。

(4)由实验结果可知,人参提取液中能提升GR基因表达水平的物质是;而Rg1可能通过抑制GR基因的过程影响GR含量。

答案(16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2分)

(1)过敏(自身免疫)信号(信息)

(2)①蛋白酶②逆转录GRmRNA

(3)正常人体细胞的数据

(4)Rh1和Rb1翻译

与免疫细胞有关的三个易混点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唯一”:

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抗体;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免疫器官受损对免疫细胞及机体免疫的影响

1.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2.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它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3.若骨髓和胸腺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全部不能恢复。

免疫调节核心知识点列表梳理

  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

 细胞类型

来 源

功 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分成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成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效应B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T细胞、B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概念

是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后产生的免疫力

形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所有的病原体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作用广泛,无选择性,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具有一定的免疫性,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结构

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作用

出现早,作用快,强度弱,相对稳定,不因接触某一抗原次数的多少而有所改变。

出现较慢,作用强度大,同一抗原再次作用时可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

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负担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概  念

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

抗原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

 

感应阶段

是抗原处理、呈递的识别阶段。

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的参与

有吞噬细胞、T细胞的参与

效应阶段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可直接识别再次入侵的抗原

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记忆T细胞可直接识别再次入侵的抗原

反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而发挥其免疫效应

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从而发挥其免疫效应

关系

作用独特,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如进入人体内的是细菌类毒素,需要有特异的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其丧失毒性,因此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结核杆菌等胞内寄生菌,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将病菌消灭;而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4.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反应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