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87370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3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3 晋灵公不君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胹(ér)     熊蹯(fán)     稽首(qǐ)

鲜克有终(xiǎn)骤谏(zhòu)嗾(sǒu)

翳桑(yì)食之(sì)橐(tuó)

诒(yí)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而观其辟丸也(“辟”同“避”,躲避)

(2)寘诸畚(“寘”同“置”,放置)

(3)三进及溜(“溜”通“罶”,这里指屋檐下)

(4)衮职有阙(“阙”通“缺”,过失)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患

(2)观

(3)过

(4)舍

(5)视

(6)善

(7)如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晋灵公不君(名词作动词,行君道)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3)公嗾夫獒焉(名词作动词,发出唤狗的声音)

(4)舍于翳桑(名词作动词,住宿)

(5)晨往,寝门辟矣(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6)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7)问其故,而患之(意动用法,以……为患,担忧)

(8)晋侯饮赵盾酒(使动用法,使……喝、给……喝)

(9)食之,舍其半(使动用法,使……吃饭)

(10)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动用法,使……幸免)

(11)提弥明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书法不隐

古义:

记事的原则。

今义:

文字的书写技法或书法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2)古之良大夫也

古义:

古代官职名。

今义:

医生的别称。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董狐,古之良史也。

(判断句)

译文:

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

(2)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状语后置句)

译文:

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

(3)有一于此。

(状语后置句)

译文:

在不忠不信两者之中有一种。

(4)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状语后置句)

译文:

赵穿在晋灵公的园囿杀死了晋灵公。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宾语前置句)

译文:

您进谏,如果国君不采纳,那么就没有谁能够接着您去劝谏了。

(6)其我之谓矣。

(宾语前置句)

译文:

大概是说我吧。

[常识·速览]

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丘明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双目失明。

曾任鲁太史。

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巨著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所叙述的史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

《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其记叙范围包括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礼俗及鬼神、灾祥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改变了《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征引了许多古代史实。

《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

《左传》善于用简练精当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和记述事件,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细节描写尤为出色;长于描写战争,且极富变化;善于记言,无论是大臣的谏说还是行人辞令(外交辞令)都描摹精当,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左传》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戏曲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整体·感知]

《晋灵公不君》一文通过晋灵公横征暴敛、弹射行人、残杀厨师、不听雅言等事件,突出晋灵公残暴无道,揭示了不行仁义必将自取灭亡的道理。

文章通过赵盾的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与晋灵公的暴行的正反两方面对比,还说明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1.文章第一段中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晋灵公不君?

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写的:

奢侈无度

“厚敛以雕墙”可以看出晋灵公为满足奢侈生活,横征暴敛。

贪图玩乐

“台上弹人”可以看出晋灵公贪图玩乐,放纵恣睢,扰乱百姓。

残忍褊狭

杀“宰夫”“寘诸畚”可以看出晋灵公心胸狭隘,残忍毒辣,横行无忌。

刚愎自用

士季进谏,假装没看见,后来又说“将改之”,不听贤人之言,自塞忠良之路,可见其独断专行,不思悔改。

2.士季进谏有什么巧妙之处?

对于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巧妙之处有三:

(1)巧用宽慰加以引导。

士季用“人谁无过”来宽慰晋灵公,为晋灵公纠错打下基础,引导晋灵公改过自新。

(2)妙用《诗经》,增强说服力。

士季引经据典,说理剀切,让人信服。

(3)使用双关,弦外有音,委婉而中肯。

士季用“君能补过,衮不废矣”一语双关,说“衮不废矣”,实际上也是说君位可以保全。

借鉴意义:

我们说话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硬干蛮干,只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委婉的劝说能维护别人的尊严,也容易让人接受不同意见。

二、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回答问题。

3.文章第2段中麑死前所说的话,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了麑的正义感。

作为古代的刺客,在“忠”“信”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用死来成全,表现其可歌可泣的正义的一面。

(2)表现了晋灵公顽固不化:

从麑悲壮而死的情节中,晋灵公也应该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

一位刺客尚且能为忠信而死,一国之君却不明晓,可见,晋灵公已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

(3)同时也表现了赵盾的品格魅力。

麑之所以不杀赵盾,完全是因为被赵盾敬业尽职的品质感化。

三、阅读课文第四段,回答问题。

4.如何以儒家的观点认识赵盾这个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总结:

赵盾为人臣敬忠国君,直言敢谏;对本职工作是宵衣旰食,连杀手都佩服他;对百姓尽其分,做到了养民以惠;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

从以上种种行为可以看出,赵盾按儒家臣道做到“敬”,是一位良臣。

四、阅读课文第五段,回答问题。

5.董狐为什么认为“赵盾弑其君”?

如何评价董狐记载“赵盾弑其君”的这种记事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按照《春秋》礼法,赵盾最终背上了“弑君”的罪名:

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

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

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

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他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

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是他没有。

由文中可知赵盾脱身以后,只能逃亡。

但是,还没等他逃出晋国国境,晋灵公就被赵穿杀死了,于是,赵盾又返回国都重新执掌朝政。

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但是作为史官的董狐也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法。

在董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为“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6.你认为赵宣子应不应该“为法受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赵宣子不应该承担恶名,“法”乃人定,怎么可以拘泥成规,不知变通,且赵宣子忧国忧民,尽职尽责,无可非议;而晋灵公为非作歹,死有余辜。

如果让赵宣子身负恶名,说明规则是不合理的,是有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

应该改变规则,顺应时代发展。

7.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