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docx
《最新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最新2021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必须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采取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2021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1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
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
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
位置:
亚洲东南部,23ºN—10ºS,90ºE—140ºE
组成:
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
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
“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
生答:
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
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
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
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
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
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
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据图介绍:
大家吃过泰国米吗?
很香!
东南亚人民的主食和我国南方人一样,也是大米饭。
水稻是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
东南亚湿热的气候条件,还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这里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
(4)导游:
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
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
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
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
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
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
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
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
“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
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
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
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民俗风情:
“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
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
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
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习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
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
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
P15活动。
3、旅游资源:
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
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
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2021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地图吗?
比如你想去动物园参观需要寻找景点,请问你会借助什么工具?
想了解世界热点地区的位置,需要参考什么地图?
学生回答:
导游图,世界地图等。
用一些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的用途广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
那么什么是地图?
如何在地图上获取各种信息呢?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1)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图出示问题: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体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
师引导点拨:
强调:
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数。
转换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1千米=100000厘米
(3)提问:
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4)活动:
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归纳总结: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
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动:
比较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
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
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归纳总结:
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学生回答,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
(1)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
巩固三种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转换。
找同学给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的转换
学生讲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间的实地距离的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归纳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有什么关系。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通过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通过习题,让学生会判断比例尺的大小,记住要点。
利用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实例,来归纳。
学生记起来更好接受。
承转:
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学会阅读地图
2、地图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图,动手指一指
课件展示:
八个方位。
第二步:
指向标地图,动手画一画
师引导点拨: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归纳总结:
画出指向标的步骤:
即在需要判断方向的点中顺指向标画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别画出南、东、西三个方向。
第三步:
经纬线地图
课件显示:
最简单的经纬网方向的判断
活动:
?
读图1.26山东省地图,完成问题。
?
读图1.24,判断怀特霍斯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尼皮贡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
巩固练习:
辨别图中各点间的方向。
拓展提问:
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倾听学生发言,及时鼓励、评价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熟练掌握一般定向法。
学生进行练习
①指向标方向的判断
②判断敌军指挥部在我军指挥部的什么方向?
转换不同方向的指向标,学生动手画图辨别方向。
讲解: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
然后在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辨别方向。
通过练习,讨论得出: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结合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极点,再辨别方向,组内交流。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让学生多练习几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仪辨别方向,和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结合起来,学会学习方法的迁移。
结合地球仪,直观形象。
学会阅读地图
3、图例
课件显示一些常用图例
讲解:
图例是对地图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学生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内容
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选择适用的地图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地图的发展
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学会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选择适用的地图。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节知识图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的组成要素,希望大家学以致用。
学生回答本节关键知识点自我检查自己的收获。
完成反馈练习。
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个系统了解,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板书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2.方向一般地图
指向标地图
经纬网地图
3.图例
二、选择适用的地图
2021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教学过程
你知道“沧海桑田”
的故事吗?
它的原意是指什么?
现在用来比喻什么?
其原意是指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
一般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海陆变迁的证据: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海陆变迁的原因
自然原因:
(主要)
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二、大陆漂移假说
大西洋
南美洲
非洲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奇怪!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大陆的漂移
1、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2、请你寻找证据来证明
活动:
搜寻证据
大陆拼合图
证据1——动物的相似性
我不会飞,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
我只能生活在热带浅海,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
证据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这好比撕碎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
还有哪些证据能证明其科学性?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孕育新的大洋)
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形成狭长的“年轻的海”(如红海)
“中年”大洋(如大西洋),比较宽阔,最初断裂处,上涌的岩浆形成典型的大洋中脊
大西洋
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孕育新的大洋)
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形成狭长的“年轻的海”(如红海)
“中年”大洋(如大西洋),比较宽阔,最初断裂处,上涌的岩浆形成典型的大洋中脊
大洋发展的后期,边缘古老的洋底,俯冲到邻的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如环绕太平洋的海沟)
与海沟相邻的大陆板块,发生断裂,岩浆上涌,形成多火山的山脉和一些弧形的群岛(如日本群岛)
海沟
请你对图中红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红海面积会随着板块张裂运动变的越来越大
请你对图中地中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地中海面积会越来越小,并最终消失
三、思考:
喜马拉雅山是由哪两个板块挤压形成的?
阿尔卑斯山是由哪两个板块挤压形成的?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
请你结合世界地形图和板块示意图,分析世界上最长的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原因?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喜马拉雅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
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喷发
东京大地震
四、小结
2021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3.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并理解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迷语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迷吗?
我们来猜个迷语吧:
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打一自然现象)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
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
(打一自然现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探究降水。
讲授新课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响
(一)降水的形式
1.联系生活思考
想一想,除了这两种外,你还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
2.课件展示,认识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认为是降水。
(二)降水的影响
1.联系生活,分析影响
今年夏天,栖霞曾经连续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时,又曾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下雨,想一想,这两种情况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各抒己见。
3.课件展示:
旱灾和涝灾
降水过少──旱灾短时间降水过多──涝灾
(承转)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测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测量和级别
(一)降水的测量
1.自学材料,降水测量
读一下阅读材料,了解降水的测量、降水的单位。
2.想一想,用简单的材料,你能设计出简易雨量计吗?
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个废饮瓶,剪开后,倒插在另一截上,就制成一个简易雨量计了。
3.比一比,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
气温的单位用什么表示?
(二)降水的级别
想一想,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课件展示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变化的表示与判读
(一)降水变化的表示
我们已经知道,栖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异很大,那么,其他地区的降水差异也大吗?
试比较一下以下两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时间/月份
虽然可以知道两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仔细分析,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呢?
在小学数学里,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各月降水的变化,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就是降水量柱状图。
如果画成下面的图,降水的变化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那么,如何绘制某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呢?
课件演示:
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练习:
根据活动中的数据,把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绘制完整。
(三)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利用降水量柱状图,可以分析这儿降水的变化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方法:
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可以认为较多,如7、8、9三个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方法:
月降水量低于20毫米,可以认为较少,如12、1、2三个月)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方法:
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属于哪个季节)
(四)降水变化类型
根据降水变化,可以分为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和全年湿润型,课件展示以下各地的降水量,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新加坡──全年多雨型北京──夏季多雨型伦敦──全年湿润型罗马──冬季多雨型开罗──全年少雨型
四、降水的分布及原因探究
(承转)从刚才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降水差异很大,那么,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
想一想,我们曾用什么方法表示过世界气温的分布?
与气温相似,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用年等降水量线表示。
(一)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
观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独立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000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1000~2000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和内陆少)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方法:
以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为例来说明)(大陆东岸和西岸多,内陆地区少)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找出世界的雨极和干极,读阅读材料,了解雨极和干极。
“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二)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原因
(承转)世界降水量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分布特点呢?
这要从降水的形成说起。
1.课件展示降水的形成。
从降水形成过程可以看出,降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降温条件,只有降温,水汽才有可能凝结。
2.运用降水的原理解释一下:
两极地区和内陆地区为什么少雨?
小组交流、讨论。
(两极地区气温低,水蒸汽少,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水蒸汽少)
但是,沿海地区不一定降水量多,如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边,这里水蒸汽没有变冷的条件。
2021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