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069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的重要保证。

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1.    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心理需求

成才的心理需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知识经济已初见端睨,无知便无生存之本的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欲望促使下,涉世不深的中学生祈盼自己成才的心理日趋发展。

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 受尊重被理解是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对于处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独立的心理需求 中学生身心正处于渐趋成熟的过程,他们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自信心,但有时对学习、生活中及社会上遇到的问题则缺乏判断力。

归属的心理需求 中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对结交的来自同学的朋友群体有依附感。

被异性关注的心理需求 中学生因生理的渐趋成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得到异性注意和肯定的心理需求。

自省的心理需求 中学生容易冲动,遇事缺乏冷静分析,因而做错事时有发生,待冷静后又后悔。

青少年存在上述心理需求,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极易造成心理疾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最终导致人格上的缺陷。

如教师不尊重学生“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极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会使教师的一切教育归于失败。

2.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为突出。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数据显示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296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学生中存在着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中生为13.6%,高中生为18.7%,而大学生高达25.9%。

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同时还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品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适应性。

如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离家出走,甚至犯罪等,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    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着片面的理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部分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矫正。

因此,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点放在心理咨询室,认为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就是等候学生上门咨询。

其实,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而不是问题矫正,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它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

2.    过分偏重学习心理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升学成绩。

比如,进行智商测验、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试等。

其实,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孤军奋战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事,和其他教师关系不大。

其实,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机地融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之中,融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融于所有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4.    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尽管一些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因为缺少教师,工作难以开展。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班主任中抽调的,有的是学校校医兼职。

由于他们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势必降低心理辅导的科学水准,有时甚至还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少部分刚从大学心理系毕业的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在应用性知识与技巧方面还不足。

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表现在有些学校采取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教育课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甚至大量考名词解释。

有的还不恰当地按学科知识体系的方法,规定出不同年级每一学期的训练目标与任务。

对此,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傅安球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模式应当是生活经验型的,而不是知识传授型的,不应当有固定的模式,更不应当有考核,应当进行行为训练,加强个别辅导。

从广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显性课程,也包括教育教学渗透、环境陶冶等隐性课程。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与对策1.    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主环境建设 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

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校园校风建设 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

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    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

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5、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对此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信箱、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实施心理健康的能力。

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能否提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兴衰,应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并解释:

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而且是一个人的良好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

  据调查了解,当今中学中有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自立能力,缺乏奉献精神,利己主义严重。

且由于他们处于生长期,心理、生理都不成熟,学习、生活诸多烦恼积压在心内,产生了不必要的焦虑,孤僻,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心理状况,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发展,怎能成为合格的跨世纪的一代建设者和继承者,对此感到忧虑。

  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当前中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提出的一种积极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在实践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经常听见有中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命孬”、“运气不好”、“处境不佳”没有遇到什么值得快乐,令人高兴的事,相反的,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的事,倒霉的事。

于是乎成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应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入手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极其偶然的存在。

这个存在在茫茫的宇宙中,与漫漫的历史长河相比,就象电光那样短暂易逝。

因此,我们要珍惜它、热爱它。

让人的一生具有价值,具有意义,让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大众作出无限的贡献,闪烁出绚丽的光芒。

当然,人生道路上要经历无数风雨、坎坷,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积极地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

就会发现人生的天空如此广阔,青春的鲜花如此美丽,活在世上真是一种幸福。

  二、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道德修养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及寿命的长短。

孔子曰:

“仁者寿。

”就说明了人的道德品质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明代名医张景岳说:

“欲寿,唯其乐。

欲乐,莫过于善。

”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就必须要乐观;要乐观,莫过于乐善好施。

古人还说: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也明确指出有高尚的道德,才可能有快乐的心态;有快乐的心态,才可能健康长寿。

现代医学、心理学也证明了:

道德高尚多做好事经常满腔热忱地帮助人,扶持人,爱护人,援救人,人们会投桃报李,给以热情地回报。

爱人者,人便爱之;助人者,人必助之;敬人者,人亦敬之。

这种良性的反馈,必然使人产生欣慰,受到鼓舞,使人愉快,获得欢乐,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正如古人所说:

“善者善,祛病而得后福。

  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讲究道德修养,勤于付出,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多做好事,这样可以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获得欢乐,有益于身心健康。

  三、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处于人生关键的转折期的中学生,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要想健康地成长,就必须学会正确地对待名利。

如果一味地追名逐利,整天处心积虑,挖空心思,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必然会产生消极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悲剧。

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方面争先进,创一流。

另一方面,不计较功名得失,相信付出终有回报,淡于名利,知足常乐。

有了这样的名利观,他们就不会因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而自卑,也不会因个人的得失而斤斤计较,心理平衡了,身心自然也就健康了。

  四、培养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读书学习能使人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懂得人生的真谛,使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人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挫折,正确地对待名利,正确地对待人生和前途,始终斗志昂扬,乐观向上。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

他们把读书学习视为一种痛苦、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对学习没有热情,毫不感兴趣。

他们反感、厌恶、甚至憎恨学习。

这种强烈的厌学情绪使有些中学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悲观厌世,道德伦丧,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努力培养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向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十个指头有长有短,一树果子有甜有酸”,促进有心理误区的学生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疏导他们;给他们心理补偿,并且严格要求,厚爱他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是一定能够大有成效的。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很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而人们对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和狭隘化倾向,所以必须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要积极的加以重视,从而根本的搞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倾向的现状。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的加强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殊、关键的阶段。

特别是初中生,由于心理发育迅速,身体外形变化大,第二性特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解决和引导,将会对他们的一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到他人和社会。

因而,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第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代序要。

我国正处在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

高科技要求人们有高智力的头脑,高效率则要求人们办事要有高速度,高节奏,而高竞争又必须会带来失败和挫折。

高节奏的生活易使人消沉悲伤,进而就会形成人们厌倦、烦躁等许多不健康心理状态。

而我国目前最激烈的竞争领域就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每年的初中升重点高中的中考和高考,都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这就使得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出现频率相对更高。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可以看到因心理疾病不能继续学习的学生。

在所有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

个别中学生甚至适应不了激烈竞争中的学习生活而离家出走或者自杀。

我国与发达国家一样,中学生因自杀而死亡是非正常死亡中仅次于车祸的第二位原因。

如何去救孩子,我们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可能退回到田园式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人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人们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智力和人力方面,人才资源将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和增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关系到当今以及未来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保护的大问题,已不全是个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应试教育“使得许多中学生片面强调知识传授重点培养尖子生,优等生,而使一些后进生,差等生受到冷落甚至歧视。

这些差生在学业荒废的同时,人格也在”荒废“。

他们没有升学的机会,又不愿意脚踏实地的工作就业,往往和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拉拉扯扯,产生攻击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与中学教育的事物不无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失常或变态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模糊混乱,情绪上大起大落,缺乏自制力,因而导致行为异常,损伤他人,破坏社会公共利益等极端行为,从而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许多事实证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弱化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矫正异常行为,使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重视和加强

    “心理健康”具体而言,就是指人们在平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所能保持的安宁状态。

在较长时间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我们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至于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习惯于将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简略地归结为道德品质或小学系态度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是采用成人教育模式去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有时甚至仅仅简单的用行政命令手段去规范学生的思想认识及行为,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追根溯源,就是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忽视了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模,没有全面、主动、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纠正心理偏差,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社会适应、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

面对繁重的学习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学生们油页岩于主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对社会现实做出全面、准确的认识和判断,使得学生中出现了频率较高的心理障碍。

    如:

常见的早恋,厌学,应试焦虑,孤僻,感情脆弱,依赖性强,偏执,不善于调整人际关系,对教育者表现出逆反心理等,个别学生偶遇困难,挫折,轻者萎靡不振,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心理健康失调所造成的。

同时也暴露了我们教育的不足。

    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

因而竞争中的失败和挫折又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能否在座钟的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中小学要有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迹“。

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将心理素质列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四大素质之一,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是今后各级各类中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现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倾向的状况

    

(一)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1、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辅导老师的事

    有的学校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他们的事,与别人关系不大。

其实不然,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求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还需要班主任及其他教师的参与,并且,学校领导、教师、后勤服务人员也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单靠辅导老师孤军作战,难以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试

    在实践中,把开展心理测试作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的学校确有不少,其实这种做法虽有利于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但也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许多跗面影响。

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知道,致使许多学校在选择心理测验量表和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另外,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正确的处理方法,将结果随意的公开,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贴标签。

这些都在有意无意间伤害了学习学生和家长,完全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3、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很多学校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及时间、精力的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教师承受不了这一任务。

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对高等学校非教育系或心理系毕业的中小学教师来讲,在短期内完成这门专业的学习并很快投入工作是不现实的。

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重发展”的思想,而不应仅仅是满足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和唯一形式。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感、好静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纪律,等等。

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作法,自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

我校是一所县级市办高级中学,新校复办仅12个年头,各项工作都无现成经验,心理教育工作更是陌生,但我们不回避,从1994年起探索这方面工作,得到解决的办法:

一是提高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二是积极且实在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

基于此,谈几点认识。

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学校德育向来有所谓“大德育”概念之说,就是把一些十分重要的而又没有实际部门承担的各种教育都纳入德育来抓,诸如环保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乃至于青春期的性教育等,无所不抓。

关于德育的概念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不必过多去理会,几十年来在实践活动中有一点大家是明确的:

“德育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政治是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道德是指道德品质,如‘五爱’,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诚实正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等。

从上所述,明显看出德育的注重公德,忽视私德,即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辅导。

而心理教育侧重于这一方面。

所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最近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将心理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心理教育目前尚未被广大的教育者所重视,去研究,去应用,往往不承认政治思想问题外还存在有心理问题,故而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把心理问题作为思想政治问题去处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事情弄糟。

我们说人的生命除了一个躯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

一个植物人虽然躯壳仍在,但大脑和神经系统停止了活动,生命的本质就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意义,由此说,心理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

按素质说,身心素质是基本素质,所有其它的素质,如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都要构建在身心素质之上。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得以构建,并能充分发挥,不良的心理素质则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难以构建,构建了也难发发挥。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德育目标内容之一,它与政治、思想、道德内容紧密相联系,不能分割,但又各有各的自身规律。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须先转变三个观念。

1、教育观念的改变过去相当长时期,人们认为个人的智力高,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

心理学界曾对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追踪研究30年,发现并不如是,故而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目的不再是是把学生成当储存知识的容器,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心理素质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

2、健康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健康观念使人们偏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只要身体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简而言之,健康即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3、成熟观念的改变成熟是每个人在不同水平上不同层次上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