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手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049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手册.docx

《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手册.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手册.docx

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复习手册

文言文复习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实词

1.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说

(2)辞

(3)鄙

(4)微

(5)图

(6)兵

(7)诚

(8)见

(9)穷

(10)引

(11)谢

(12)举

(13)坐

(14)胜

  2.通假字

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通   , 。

 

(2)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通   , 。

 

(3)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通   , 。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通   , 。

 

(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通   , 。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

   通   , 。

 

(7)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通   , 。

 

(8)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通   , 。

 

(9)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通   , 。

 

   通   , 。

 

(10)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通   , 。

(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通   , 。

(1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通   , 。

(13)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通   , 。

(14)置之坐上(《鸿门宴》)

   通   , 。

 

  3.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

 

今义:

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

 

今义:

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古义:

 

今义:

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5)诸郎中执兵(《荆轲刺秦王》)

古义:

 

今义:

称中医医生

(6)左右乃曰(《荆轲刺秦王》)

古义:

 

今义:

左边和右边;控制,支配等

(7)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古义:

 

今义:

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8)疑其有改悔(《荆轲刺秦王》)

古义:

 

今义:

认识并改正错误

(9)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古义:

 

今义:

不考虑,不顾及,不顾忌

(10)复为慷慨羽声(《荆轲刺秦王》)

古义:

 

今义:

满怀正气,情绪激昂;不吝啬

(11)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古义:

 

今义:

山东省

(12)约为婚姻(《鸿门宴》)

古义:

 

今义:

男女结合为夫妻,嫁娶

(13)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

古义: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古义:

 

今义:

太、很,副词

(1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古义:

 

今义:

河北省、河南省

(16)而听细说(《鸿门宴》)

古义:

 

今义:

详细地说

4.词类活用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

(3)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

(4)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

(6)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

(7)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

(9)若不阙秦(《烛之武退秦师》)(    )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

(11)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

(12)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

(13)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

(14)进兵北略地(《荆轲刺秦王》)(    )

(15)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

(16)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    )

(17)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

(18)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刺秦王》)(    )

(19)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    )

(20)其人居远未来(《荆轲刺秦王》)(    )

(21)群臣怪之(《荆轲刺秦王》)(    )

(22)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

(23)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

(24)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

(25)籍吏民(《鸿门宴》)(    )

(26)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27)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

(28)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

(2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

(30)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

(31)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

(3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

(33)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

(3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门宴》)(    )

(3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

(36)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37)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

(38)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39)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二、虚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

(2)乃

(3)以

(4)为

(5)之

(6)因

(7)于

三、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说明其标志。

(1)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

(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

(3)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

(4)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

(6)许君焦、瑕(《烛之武退秦师》)(    )

(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

(8)欲与俱(《荆轲刺秦王》)(    )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

(10)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

(1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    )

(12)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    )

(13)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

(14)具告以事(《鸿门宴》)(    )

(15)沛公安在(《鸿门宴》)(    )

(1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门宴》)(    )

(1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

(18)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刺秦王》)(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

 

(6)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译文: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

 

(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译文:

 

(9)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

 

五、名言名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 

       。

(《烛之武退秦师》)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3)       ,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必修二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一、实词

1.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临

(2)致

(3)修

(4)期

(5)望

  (6)如

(7)少

(8)属

(9)横

(10)道

(11)盖

(12)舍

2.通假字

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通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通    ,  

(3)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通    ,  

3.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古义:

 

今义:

第二;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古义:

 

今义:

种类

(3)或取诸怀抱(《兰亭集序》)

古义:

 

今义:

抱在怀里或胸前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

古义:

 

今义:

文雅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古义:

 

今义:

低头抬头

(6)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古义:

 

今义:

貌美的女子

(7)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古义:

 

今义:

①失意的样子。

②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8)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古义:

 

今义:

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

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9)白露横江(《赤壁赋》)

古义: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10)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古义:

 

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游褒禅山记》)

古义:

 

今义:

副词,十分,极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古义:

 

今义:

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1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所以:

古义: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学者:

古义:

 

今义: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古义:

 

今义:

①数字。

②中国国庆日

4.词类活用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

(2)一觞一咏(《兰亭集序》)(    )

(3)引以为流殇曲水(《兰亭集序》)(    )

(4)群贤毕至(《兰亭集序》)(    )

(5)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

(6)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    )

(7)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

(9)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    )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

(11)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

(12)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

(13)乌鹊南飞(《赤壁赋》)(    )

(1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

(15)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

(16)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    )

(17)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

(18)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

(19)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

(20)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

(21)以故其后名之曰(《游褒禅山记》)(    )

(22)由山以上五六里(《游褒禅山记》)(    )

(23)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    )

(24)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

(25)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

(2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

(27)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

(28)入之甚寒,问其深(《游褒禅山记》)(    )

(2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

(30)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

(3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32)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

(33)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二、虚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之

(2)其

(3)于

(4)乎

(5)焉

三、句式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    )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

3.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

5.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

6.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

9.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

1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

1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

13.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

译文: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译文: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译文: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兰亭集序》)

译文:

 

 

(5)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

译文: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

译文: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

译文: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

译文: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译文: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译文:

 

 

五、名言名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靡有朝矣。

(《诗经·氓》) 

(2)      ,不思其反。

(《诗经·氓》) 

(3)      ,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4)      ,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5)亦余心之所善兮,      。

(《离骚》) 

(6)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      。

(《孔雀东南飞》) 

(7)      ,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短歌行》) 

(8)      ,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

(《短歌行》) 

(9)      ,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短歌行》) 

(1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

(《短歌行》) 

(11)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

(《归园田居》) 

(12)      ,      。

狗吠深巷中,      。

(《归园田居》) 

(13)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14)      ,      。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 

(15)仰观宇宙之大,      。

(《兰亭集序》) 

(16)      ,      。

举酒属客,      ,      。

(《赤壁赋》) 

(17)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赤壁赋》) 

(18)如怨如慕,      ,      ,不绝如缕。

(《赤壁赋》) 

(19)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20)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2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赤壁赋》) 

(22)      ,      ;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一、实词

1.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数

(2)直

(3)发

(4)加

(5)鼓

(6)或

(7)绝

(8)假

(9)闻

(10)复

(11)过

(12)备

(13)制

(14)亡

(15)利

(16)遗

(17)度

(18)乘

(19)传

(20)从

(21)师

(22)道

2.通假字

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通   , 。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通   , 。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通   , 。

(4)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通   , 。

(5)……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劝学》)

   通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通   , 。

 

(7)约从离衡(《过秦论》)

   通   , 。

   通   , 。

(8)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通   , 。

(9)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通   , 。

(10)始皇既没(《过秦论》)

   通   , 。

(11)威振四海(《过秦论》)

   通   , 。

(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通   , 。

 

(13)或不焉(《师说》)

   通   , 。

3.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4)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5)然而不王者(《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转折连词,但是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古义:

 

今义:

指学问广博精深

(7)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古义:

 

今义:

指坏人的党羽

(8)车柔以为轮(《劝学》)

古义:

 

今义:

认为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古义:

 

今义:

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10)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古义:

 

今义:

泛指一切河流

(1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古义:

 

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古义:

 

今义:

认为

(1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古义:

 

今义:

山东省

(14)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古义:

 

今义:

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15)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古义:

 

今义:

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古义: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古义: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18)吾从而师之(《师说》)

古义:

 

今义:

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19)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说》)

古义:

 

今义:

大家;许多人

(20)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古义:

 

今义: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4.词类活用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2)七十者衣帛食肉(《寡人之于国也》)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4)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5)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7)谨庠序之教(《寡人之于国也》)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11)用心一也(《劝学》)

 

(1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1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1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15)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1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1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8)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过秦论》)

 

(19)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20)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1)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2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2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24)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25)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26)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27)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2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29)吾师道也(《师说》)

 

(3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1)吾从而师之(《师说》)

 

(32)而耻学于师(《师说》)

 

(33)位卑则足羞(《师说》)

 

(34)圣人之所以为圣(《师说》)

 

(3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说》)

 

二、虚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

(2)而

(3)于

(4)之

(5)其

(6)乎

(7)则

(8)于

三、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

(2)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

(4)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

(6)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