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天津市南开区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南开区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南开区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科试卷
(天津市南开区一模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3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无效。
3.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涣散各行其事澎湃(pénɡ)量体裁衣(liànɡ)
B.联袂如梗在喉奔赴(bēn)长吁短叹(yū)
C.璀灿大快朵颐箴言(jiān)力能扛鼎(ɡānɡ)
D.蛊惑别出心裁盘桓(huán)如法炮制(páo)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对工作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要非常,有时候只要我们稍有懈怠,就可能出现差错。
②由于某种原因,原定的演出了,俗话说,好事多磨,相信不久我们将会看到更精彩的演出。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的干部一定当好人民的公仆,否则就是对这一称号的。
A.精心延迟诬蔑B.精心延缓污蔑
C.经心延迟污蔑D.经心延缓诬蔑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IMAX”电影《阿凡达》放映后,迅速在全市引起轰动,令观众叹为观止。
B.近几年来,我市重视城市建设,入夜之后,灯光金碧辉煌,耀眼夺目,令人目不暇接,“夜晚景观”相当漂亮。
C.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就住房、医疗和反腐败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开言路,充分体现了委员日益增强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D.电视台热播的鉴宝类节目吸引了大批观众。
而少数鉴宝专家为了鼓动观众,对良莠不齐的真品、赝品,一味估出高价,严重扰乱了藏品市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韩国教头金昶佰的带领下,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又在韩国的土地上继世界杯夺冠后战胜奥运会冠军韩国队,夺得金牌。
B.春节前,“老字号”商品销售出现“井喷”现象,十八街的麻花卖火了,狗不理的包子卖空了,耳朵眼的炸糕卖疯了:
传统食品销售异常火爆。
C.“十一”长假成了商家收获颇丰的“黄金周”,全市重点商贸企业“十一”期间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大约增长20%以上。
D.美术教师拿出许多画给他看,并耐心讲解画意,为他提供纸张和其他工具,并不因他是交不起学费的穷孩子而受到歧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保持文化的定力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交融的步伐也在加快。
但由于族群、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
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交流只是善良愿望。
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发展中国家文化而言弊多利少。
如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关于评审公允的诘问,个中总不免存有几分“诺贝尔情结”的醋意心理。
然而,只要认识到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方文学潜意识偏颇的评判心理,心态就会平和。
这个奖项或许只代表西方文化的权威,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更大的意义。
又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其实靠人情和赠票换来的上座率,只会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
这种依托他人认可的动机和行为,恰恰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国,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
盲目纳入别人的文化范式,势必丧失抗衡的本钱。
俄罗斯汉学家流沙认为,那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创作,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
丰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条件。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只有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
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强势文化容易影响并同化弱势文化,弱势一方则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现代的、发达的东西。
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妄自菲薄,甚至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就会在文化交流中乱了阵脚,迷失了自我。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各民族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决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分野。
只有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
不管现实交流中民族文化在场与否,心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不能离场,这是文明对话的根本。
尽管在以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艰难而漫长,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探索奋斗,民族文化就会彰显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
在人类文化面临同质化的风险时,保持文化的定力,尤为可贵。
(2009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焦虑症候”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对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允性提出诘问。
B.靠人情和赠票等动作方式换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上座率。
C.文坛出现了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
D.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
6.下列选项中关于如何保持文化定力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B.在国际文化交往中,要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
C.在文化交流中,发展中国家要坚守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提防强势文化的同化。
D.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脚踏实地探索奋斗,彰显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积极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无论如何表明其公允性,潜意识中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为评判标准的状况难以改变,拿我们的文学作品去参评可以说毫无益处。
B.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要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充分展示久远的历史,深挖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能走向世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取决于文化主体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强势文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D.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非常艰难,但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心中的民族精神不能离场。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
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既而谓康伯曰:
“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归舟之日,装无余资。
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
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
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赐显赠,廉士以为荣。
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薪:
柴草
B.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
积蓄
C.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寇:
进攻
D.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革:
改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A.①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①饮者怀无厌之欲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C.①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辍餐投箸,为之悲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
事奉母亲孝顺谨慎,母亲去世时,哀伤过度,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要提拔他。
B.吴隐之为官之后,做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
吴隐之到达这里,故意舀泉水喝下去,试试能否改变自己。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
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3.本卷共14小题,共117分。
题号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四、(19分)
12.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3分)
译文:
(2)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3分)
译文:
(3)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2分)
译文: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这首诗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
答:
(2)诗的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中“犹有”一词能否换成“应有”?
请简要说明原因。
(3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①银瓶乍破水浆迸,。
(白居易《琵琶行》)②,控蛮荆而引瓯越。
(王勃《滕王阁序》)
③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鲍照《拟行路难》)
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
(苏轼《赤壁赋》)
⑤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荀子《劝学》)
五、(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戏剧的真实
戏剧是描写人生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
真是戏剧的基础,是生命;善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价值;美使得这个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艺术魅力。
戏剧的真实,其基本品质之一是能使观众信以为真。
观众明知戏是假的,舞台所演是个虚构的世界,看戏是娱乐,是一种精神游戏,为什么又很乐意在心理上接受戏剧的支配,做“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有意识的自欺”呢?
原因就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生,能使观众产生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的种种联想,从而加深对人生的体悟。
有了这种联想、体悟,就会获得虽假犹真的审美愉悦。
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说:
“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更要求中肯恰当。
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
”如果一出戏连可信这一关也过不去,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难以进入审美状态,有时甚至感到智力受了伤害。
这样的戏还谈什么真实呢?
戏剧的真实,必须是动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实。
在社会科学中,真实可以用理性来直接表达。
但在戏剧中,理性隐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的。
明代作家源于令(1592~1674)说得好:
“剧场假而情真。
”这个“情真”,先由艺术家体验到了,他先被自己的体验所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
而戏剧的情感,是感性状态的理性,总是包含着是非判断的。
表现美好的情感或邪恶的情感,都是经过了艺术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审美化了的东西,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所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会染上麦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残忍、奥赛罗的猜疑。
戏剧中的真总是要引人向善的。
现代戏剧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会超脱于过去的价值判断,其表现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还着力于表现“灰色地带”,仍然不会泯灭是非善恶,泯灭理性精神。
那种不包含是非善恶的愉悦,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娱乐,成不了高尚的娱乐,不是戏剧真正的审美愉悦。
戏剧的真实,还应当是有力量、有力度的。
这种力量,源于戏剧的真实、真情,不是细琐的、卑微的,而是表达了某种“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黑格尔语),或者如恩格斯说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我们不能要求许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这类作品,现代戏剧就没有脊梁骨了。
15.对文中“戏剧的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真实是戏剧的基础,是戏剧的生命。
所谓真实,其实是让观众信以为真。
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谈不上什么真实了。
B.戏剧的真实要表现真实的人生,是需要用理性来直接表达的。
包含着是非判断,并用来影响观众,让观众加深对人生的体悟。
C.戏剧的真实是要引人向善的,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
但决不能不分是非善恶。
D.戏剧的真实,应当有感染人的力量、有思想上的力度,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
16.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真实是戏剧的重要因素,它在艺术真善美的统一体中应排在第一位。
B.戏剧反映的是艺术家理性的、审美化了的东西,让观众就自身经历而引起联想,使戏剧虽假犹真。
C.品格高尚的娱乐是要引人向善的,其表现形式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不能有细琐的、卑微的内容。
D.现代戏剧的脊梁骨就是指作品的思想力度和深度。
17.戏剧观众获得审美愉悦的条件有哪些?
(3分)
答: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感悟春天
朱国良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
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
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申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
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
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
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
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
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
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
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
“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
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
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
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
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
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
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
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如果说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出奇,甘愿被春天俘虏。
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
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
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牌子写着八个字:
“自幼失明,沿街乞讨”。
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
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
“春天来了,我看不见!
”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
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
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
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
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
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8.作者引用大量诗句丰富思想内容,第③段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请概括说明本段大量引用诗句的作用。
(4分)
答:
19.第⑤段中,拜伦同情盲人乞丐给他改了八个字:
“春天来了,我看不见!
”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
这是文字的力量,为什么说“更是春天的魅力”?
(4分)
答:
20.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作者从春天那里获得了哪些感悟?
(6分)
答: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的题目交代了描写对象、重点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点明主旨的作用。
B.在开篇作者引用“杏花春雨江南”的诗句,把读者带入了江南春天濛濛细雨缕缕花香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好铺垫。
C.第②段“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一句,“那”指代“对冬天有比较而有鉴别”的哲理的分析,对事物“反衬和折射出”的品质。
D.第③段中的三个反问句,采用了反衬和比喻的手法,用以突出春天到来之不易。
E.作者在文中引用大量事例,从古今中外不同角度,揭示春天的品质内涵,激励人们在人生岁月里永远珍爱美好的春天。
七、(12分)
22.近来,有人对“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被一个从树上掉落的苹果砸中他的脑袋突然受到启发才发现的”说法产生怀疑,引发争议。
事实是“牛顿并没有被苹果砸中脑袋,而是看到苹果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的。
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和档案馆馆长基思·摩尔说:
“这段趣事显然经牛顿本人润色。
不仅如此,后人也不停地添油加醋,使故事中的牛顿更加人性化。
”请你用一句话表达一下这个争议的意义。
(3分)
答:
23.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
(4分)
有些词语通过调整语序表达丰富含义。
例如: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含义:
不担心通常发生的情况,只担心极少发生的特殊情况。
作用:
强调做事要谨慎,防止发生意外。
要求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按照上面例子简要说明其含义和作用。
含义,
作用。
24.下面是昆明西山飞云阁的一副对联,其中下联文字缺漏,有的词、句的顺序也不对,请你进行补充、调整,使之完善。
(5分)
上联: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郭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
下联:
九天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松有(),花鸟林壑有(),难得栖迟故里,关河奔走,忆星霜八载,来啸傲金碧湖山
调整词、句的顺序:
八、(60分)
25.英国重视对孩子的绅士教育,一般家庭中,5岁以下孩子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许挑吃挑穿,做事要按规矩办,故意犯错误或欺负小孩儿都将受到严厉惩罚,孩子对人(包括家里的人)要有礼貌、说话要客气。
要懂得忍耐,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是最教人瞧不起的、最没有修养的,将来也不会大有作为。
请你就这段材料进行归纳,就其中一两个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立意自定,文题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00
800
南开区2010年高三年级质量调查
(一)
语文答案
1.D(A各行其是“澎”pēnɡ;B如鲠在喉“吁”xūC璀璨“箴”zhēn)
2.C(“精心”,特别用心、细致;“经心”,在意,留心。
“延迟”,推迟,将事情往后放;“延缓”,使正在进行的事情慢下来。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名誉;“污蔑”,玷污。
)
3.A(A项,“叹为观止”,用以赞美看到的实物好到极点。
B项,金碧辉煌,一般是形容建筑物。
C项,广开言路,广:
扩大;言路:
进言的道路。
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只能用于纳言一方,不能用于进言一方。
D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使用对象有误。
)
4.B(A项语序不当,应为“……继世界杯夺冠后又在韩国的土地上……”;C项成分赘余,“大约”与“以上”保留其一即可;D项句式混乱,“不因他是交不起学费的穷孩子而受到歧视”可改为“并不因他是交不起学费的穷孩子而歧视他”。
)
5.A(对评审公允性的诘问,不是文化焦虑的具体表现)
6.B(“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说法有误)
7.D(A“毫无益处”说法太绝对,B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只是走向世界的一个必要条件,C经济发达程度不是唯一标准)
8.B这里的“资”应是“资助”“供给”之意。
9.D(两个“为”均为介词,①是“替”,②是“被”。
A项,两个“所”均是所字结构表“……的地方”。
B项,两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C项的两个“乃”应解为“竟”,“竟然”。
)
10.C(能够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应为①②③⑥,故选C。
④项是吴隐之诗中古人对贪泉看法的陈述,后两句才表达了吴隐之的心声。
⑤项是时人对吴隐之的看法,认为他“矫”,可他始终不改其“矫”。
①从“班”字入手可较容易理解。
“班”字从造字法上看,形旁为“刀”,义为“分给”,将俸禄和赏赐分给亲族,自己只能过俭朴的生活了。
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个官员自己洗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俭朴的了。
③是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去革除岭南刺史黩货之弊途中遇到贪泉后对亲人所说的一番话。
这番话是将贪泉与越岭(岭南)的贪污腐败官吏联系在一起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