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425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核心是C

A.指导思想

B.统治阶级

C.国家政权

D.人们群众

2.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C)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增值

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3.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5.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B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7.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D

A.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

B.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C.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D.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B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0.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A.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

B.劳动者占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C.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D.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11.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12.共产主义远大的理想是(A)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社会理想

B.是人类一个中级阶级的社会理想

C.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愿景,难以实现

D.共产主义只有高级阶段没有初级阶段

13.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A

A.哲学

B.逻辑

C.数学

D.语言学

14.商品经济生产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

A.私有观念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5.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A

A.经济利益

B.指导思想

C.政治地位

D.阶级地位

16.“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表明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D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有效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8.恩格斯指出:

“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D

A.地理条件B.人口条件

C.资源条件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20.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

21.首要的生产力是C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

D.生产管理

2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

23.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C

A.哲学

B.艺术

C.逻辑

D.宗教

24.社会存在的不包括B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B.社会形态

C.人口因素

D.地理环境

2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27.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7.(C)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A.推翻资本主义.

B.消灭剥削和压迫.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

28.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C)

A.具有客观可能性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

D.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29.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D)

A.社会主义革命中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

30.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C)

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

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

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

11.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B)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31.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B)为依据

A.对社会结构的认识

B.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C.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

D.革命胜利

32.(A)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A.实现共产主义.

B.生产力的提高.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解放战争的胜利

33.在共产主义社会,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是(A)

A.劳动

B.生产

C.物质资料

D.商品

34.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B)

A.按需分配,各尽所能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按劳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35.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B)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36.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B)

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14.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D)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37.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C)。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3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D)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

3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0.(A)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A.实现共产主义.

B.生产力的提高.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解放战争的胜利

41.价值规律是在(C)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A.货币流通

B.调节商品价格

C.市场配置资源

D.商品流通

42.(C)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5.(C)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中国B.俄罗斯

C.苏维埃俄国D.越南

43.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

2.马克思说: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C)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C.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44.(C)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A.垄断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45.垄断利润的实质是(C)

A.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B.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4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4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48.资本主义地租是(B)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49.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5.马克思说: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B)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50.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51.在社会生产方式中,(A)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52.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C)

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5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

A.民主集中制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集体领导

5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55.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车身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

这种现象表明(C)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56.我国的古人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表达了(D)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D)

A.多元论观点

B.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2.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里的“常”就是指(A)

A.规律

B.运动

C.变化

D.原因

13.“花开花落各有时”这句诗揭示了(C)

A.事物的变化是正常的

B.事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

C.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D.事物的变化是由意识决定的

14.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哲学观点是(A)

A.唯心主义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下列说法属于可能性的是(A)

A.大海捞针

B.石头变小鸡

C.水中捞月

D.制造永动机

57.以下对哲学概念作出科学解释的是(B)

A.哲学就是人人都有的世界观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

D.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

5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C.提供了普遍使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59.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C)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D.威廉·配第

60.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D)

A.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辩证法D.唯物主义

6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B)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

6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6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A)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6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65.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

A.19世纪20年代B.19世纪3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D.19世纪50年代

66.“唇亡齿寒”这一成语主要揭示了事物之间存在(D)

A.变化

B.矛盾

C.排斥

D.联系

18.体现唯物辨证法思想体系实质和核心的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物质运动规律

19.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C)

A.规律

B.联系

C.矛盾

D.意识

20.宋朝诗人有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观察分析问题要用(A)

A.全面地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运动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1.雷锋说:

“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人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去”。

这种说法是(D)

A.唯物的

B.唯心的

C.形而上学的

D.辨证的

22.中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说:

“四方上下曰宇,往故来今日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种哲学观点是(B)

A.唯物论

B.唯心论

C.形而上学的

D.辨证的

23.在植物界中,“种子—植株—种子”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

A.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D.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4.“物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这是(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5.判断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主要依据它们之间是否是(B)

A.同时发生的C.前后相继的

B.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D.根本和非根本的关系

6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68.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揭示了(B)

A.“在此之后”就是“因此之故”

B.普遍联系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C.事物前后相继的时间顺序性

D.事物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关系

31.“红花还得绿叶扶”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观察分析问题(A)

A.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B.只看主要矛盾

C.只看次要矛盾

D.既要看到内部矛盾又要看到外部矛盾

6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70.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B)

A.马克思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

7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73.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7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75.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A)

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76.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是说是(A)作用的结果。

A.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B.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C.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D.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0.(D)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A.私人资本所有制

B.国家资本所有制

C.垄断资本所有制

D.法人资本所有制

7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C)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78.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C)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79.(A)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A.垄断高价B.垄断低价

C.垄断利润D.垄断价格

80.从阶级属性说,马克思主义是(A)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学说

C.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学说

D.资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8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82.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83.“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84.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5.“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86.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87.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8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

9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9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92.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认识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9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他用这句话说明(C)

A.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一切皆变,无物常住

D.运动是指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

9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

“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表明(A)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9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