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6166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99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docx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docx

中央财经大学李健《金融学》学习笔记

金融学课程学习笔记

第一讲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金融学?

▲《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在经济生活中具有极端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需要通过学习《金融学》来取得科学的认识.

▲学习《金融学》可以为深入学习经济类各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教学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

☉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金融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

☉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课程研究范畴的界定

¿中国字的“金”与“融”组成的“金融”

¿汉语“金融”一词的考证

¿专业术语中使用的“金融”口径

▲我国目前使用的两种口径:

宽与窄的口径

▲西方“Finance”一词使用上的三种口径:

宽、中、窄口径;

▲中西文口径的比较

¿采用宽口径的金融理论研究范畴,可以理解为:

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以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活动的集合。

¿是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聚合体

¿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与汇率;

——由信用活动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及其形式、工具与利率;

——金融机构: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性机构和中介服务类机构;

——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黄金市场等等;

——国际金融关系;

——金融总量和调控机制、监督与管理制度。

四、金融学的基本框架与视角把握

★基本范畴:

货币,信用,金融,利率,汇率

★微观运作: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

★宏微观联接:

中央银行与现代货币创造

★宏观均衡:

货币供求,总量均衡与失衡,

内外均衡,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中亟待研究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

★金融学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货币、信用、金融机构是金融学的基本支柱。

金融市场是金融要素的活动空间。

金融总量与调控监管涉及金融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金融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金融关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济关系。

五、如何学习金融学的几点体会

★科学的思维方式

☆避免两极式的绝对化思维定式

☆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从发展和动态的角度来学习

☆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勤于思辨

★良好的学习方法

☆自学与听课相结合,以自学为主;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精读为主;

☆预习与复习相结合,以预习为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注现实;

☆接受与探索相结合,勇于创新.

二、案例收集(通过浏览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教材、教师、课件等媒介收集有趣的案例)

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最后统治,制止法币带来的金融危机,强行发行金圆券。

金圆券开始发行的面额分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五种,发行总额定为20亿元为限。

以金圆券1元这和300万元的比率,收兑贬值的法币。

黄金每两兑金圆券4元,白银每两兑金圆券3元,银币每枚兑金圆券2元。

至1949年6月,金圆券的发行面额为1万元、5万元、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且还印制了500万元券,但来不及发行。

发行总额为130余万亿元。

黄金每两兑金圆券900亿元,银币每枚兑金圆券10亿元。

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短短10个月,黄金价格涨了45000万倍,银元价格涨了5亿倍,其他物价所涨倍数,也与金银不相上下。

从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这种极度违背货币流通规律的货币必然是短命的货币。

至1949年6月22日,金圆券在出台10个月后结束了它的短暂生命而宣告终结。

本章学习总结

 

第二讲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主要讨论的问题:

货币基本理论

☆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形式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界说

☆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

二、若干基本概念的识记

●一般等价物(Universalequivalent)

从商品界分离出来专门充当其他商品统一的价值表现材料的特殊商品。

◎一般等价物是交换发展的结果

◎一般等价物只有固定在某一商品上时才转化为货币

●币材(materialofmoney)

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要从货币发展史来观察;

◎商品交换对币材有内在要求;

◎币材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

●铸币(coins)

由国家准许铸造的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并具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

◎世界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中国春秋初期约公元前800年的布币,刀币,铜贝。

◎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不足值铸币的过程。

●纸制货币(papermoney)

流通中用纸制作的货币符号。

◎纸制货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纸制货币的历史发展。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发行量决定于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

单位纸币代表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

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信用货币(creditmoney):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

◎信用货币的特点:

货币本体几乎没有价值;是作为代表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是凭发行人的信用流通。

◎信用货币的意义:

便利了商品交换;节约了流通费用;克服了币材供应与交换发展的矛盾,并成为利用银行创造购买力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使货币与信用融为一体,促进了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银行券(banknotes):

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

◎银行券的作用。

◎银行券最早出现于12世纪,经历了由完全兑现→不完全兑现→完全不兑现的发展历程。

◎银行券的发行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发行到由中央银行集中统一发行的过程。

●现金(cash),亦称通货(currency):

指由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硬辅币,是一国的法偿货币。

●存款货币(depositmoney):

在存款货币银行帐户上可使用支票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电子货币(electroniccurrency):

以电磁信号为载体的货币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存款货币。

●主币(standardmoney):

即本位币,是一个国家(地区)流通中标准的基本通货,也是法定的价格标准。

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

●辅币(fractionalcurrency):

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本位币的等份。

辅币为有限法偿货币。

●法偿货币(legalmoney)

国家在法律上赋予强制流通的货币。

◎法偿货币的支付能力分为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

有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某种货币只有有限的支付能力,若一次性支付时超出规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收;无限法偿是指当用它来支付或偿还债务时,不得拒收。

●格雷欣法则(Gresham’law)

亦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指在复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在两种以上货币同时流通时一般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国家货币制度(nationalmonetarysystem)

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国家货币制度是一国货币主权的体现,其有效范围仅限于国内。

●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monetarysystem)

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主要有:

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安排汇率制度;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国际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区域性货币制度(regionalmonetarysystem)

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货币当局)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较低阶段→较高阶段的演进。

◎区域性货币制度一般与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1.怎样把握货币起源的各种学说

³早期的学说中国:

先王制币说;交换发展说

西方:

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

³马克思的贡献:

历史的:

交换发展史

逻辑的:

劳动价值论

——阐明货币是价值形态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揭示货币与商品的对应关系:

两极的均衡

³货币起源说对货币基本理论的影响

2.为什么说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逻辑的线索:

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与货币产生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

▲历史的线索:

交换发展过程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

简单价值形态→扩大价值形态→一般价值

形态→货币形态。

3.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货币形式的发展

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货币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

实物货币---金融货币---信用货币。

◆现代货币形式既是过去的延续,又在不断创新

——发展的动因在于适应交易需求和资产需求

——货币形态的变化不改变其本质与职能

4.如何理解货币的界说(本质观)

˜回答货币是什么?

确定货币口径的前提

☉历史上有过多种学说

货币金属说,货币名目说……

☉与货币起源说相联系,对货币的职能与作用理论有影响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界说

☉从起源和逻辑的线索把握最基本的界说:

5.如何认识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

¿货币职能理论的演进——受起源与界说的影响

☉早期的单一职能论→货币面纱观——中性论

☉近代的双重职能论→实质作用说——非中性论

☉现代的多样化表述:

核心仍然是双重职能论

¿双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交易手段

——是贮藏手段的前提

——产生货币需求

˜马克思将金属货币(金)的职能概括为: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个。

其中: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都属于交易手段的职能;

贮藏手段则为另一的重要职能

6.价值尺度职能有何特点与作用

˜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计价单位)职能。

▲特点:

只是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作用:

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定价:

货币单位:

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位。

价格:

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即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的内在决定因素是价值,而外在的决定因素为供求,市场上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

7.流通手段职能有何特点与作用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特点:

①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货币需求:

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3个要素:

价格(P)、

待出售的商品数量(Q)、货币流通速度(V)。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

M=PQ/V;在信用货币制度下:

PQ≡MV

②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

人们注意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只要有购买力,符号票券也能作货币。

纸币、信用货币因此而产生。

▲作用: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8.如何看待贮藏手段职能的发展与作用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原因: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货币等于贮藏社会财富;

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可随时购买商品。

目的:

贮藏财富;为购买或支付作准备;为投资积累资本;为预

防不测之需或其他目的。

▲发展:

形态变化: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方式变化:

个人窖藏→请人代管→存入银行

用途变化:

单纯致富→积累资本,提高消费

▲作用:

金属货币制度下可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信用货币制度下形成部分储蓄,影响即期购买力

9.如何看待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与作用

▲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特点:

没有商品(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是在信用交易中补足交换过程的独立环节。

▲发展:

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的各个领域:

纯粹的货币借贷、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和其他劳务收支等。

→使货币收支在时间上、数量上不一致;

→改变了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量。

▲作用·积极的:

支付抵消,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

加速资金周转;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消极的:

使买卖环节进一步脱节,加大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出现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的可能性。

10.货币制度的形成与类型

˜货币制度是当局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自从国家干预货币流通之后就开始形成货币制度。

▲较为完善的货币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

▲现存的货币制度类型:

☉当代各国信用货币制度有两种类型:

国家货币制度------国家中央银行

区域货币制度-------跨国中央银行

☉国际货币制度安排是通过各国协议的方式形成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强制性

11.货币制度主要由哪些内容构成

˜确定货币材料;

˜规定货币单位(名称、值);

˜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及其规格);

˜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有限或无限法偿);

˜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权限与流通程序;

˜规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12.国家货币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13.现行信用货币制度有何特点

˜贵金属非货币化;

˜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

˜现实经济中的货币均通过金融活动投入流通;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统一管理与调控成为金融和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14.我国现行的是何种货币制度

˜我国现行的是信用货币制度。

˜具有“一国多币”的特殊性。

△大陆地区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与管理。

△人民币的发行主要通过货币发行基金和业务库的管理来实现。

15.如何看待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了解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内容及其利弊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国际储备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

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灵活性和自主性;为各国调节国际收支提供了灵活性。

△牙买加体系的缺陷:

国际上缺乏统一而稳定的货币标准;加大了汇率风险;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存在着局限性。

16.如何看待现存的区域性货币制度

▲现存的区域性货币制度主要有西非货币联盟制度、中非货币联盟制度、东加勒比货币联盟制度、欧洲货币制度等。

▲按照“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采用区域性货币制度对于协调与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汇率机制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现存的区域性货币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有待于克服。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前景尚难定论。

案例收集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曾在美国货币史上有所表现。

美国于1791年建立金银复本位制,以美元作为货币单位,并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为1:

15.当时法国等几个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金银的比价为1:

15.5。

也就是说,在美国,金对银的法定比价低于国际市场的比价。

于是黄金很快就在美国的流通界消失了,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银本位制。

1834年,美国重建复本位制,金银的法定比价定位1:

16,而当时法国和其他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的金银比价仍然是1:

15.5,这时就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由于美国金对银的法定比价定的比国际市场的高,因此金币充斥美国市场,银币却被驱逐出流通领域,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金本位制。

本章学习总结

第三讲信用

一、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关系

●高利贷信用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及其作用

●现代信用的形式

●信用与股份公司

二、若干重要概念的识记

★信用(credit):

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原义包括信任、声誉、遵守诺言或实践成约。

经济学中的信用专指借贷活动。

☆信用活动双方所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以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任为基础。

★信用经济(crediteconomy):

债权债务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发展阶段。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交易成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交易者通过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与清偿实现商品交换或货币转移。

☆信用经济以货币的存在为基础,以金融业的发达为条件。

★信用中介(creditmedium):

联系信用关系各方的金融中介机构。

☆信用中介通常作为独立的企业性经营单位运作。

☆在经济活动中,信用媒介主要角色是充当中介,一方面集聚资金形成债务,另一方面运用资金形成债权,并从中获利。

☆区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是否通过中介为标准。

★直接融资(directfinancing):

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融资方式。

☆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

☆直接融资的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直接融资与直接信用的差异主要在于借贷的对象,直接融资的借贷对象仅限于货币资金。

★间接融资(indirectfinancing):

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方式。

☆间接融资中的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金融中介机构在间接融资中同时扮演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角色。

☆典型的间接融资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信用膨胀(creditexpansion):

信用供给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信用量超出其真实基础与客观需要量。

☆在实物借贷和金属货币制度下,一般不会发生信用膨胀。

☆在货币借贷和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供给部门可以通过投放信用货币和扩大信贷规模来扩张其信用能力,往往导致通货膨胀。

★信用风险(creditrisk):

即违约风险,指债务人不能或不愿按时还本付息使债权人受损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源于信用的特征。

☆信用活动中始终存在着信用风险,人们只能设法控制和降低,却难以完全消除它。

☆信用风险不仅造成债权人的损失,而且往往会引起连锁反映,中断信用链条,破坏债权债务关系,动摇公众信心,引发信用危机。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1.如何把握信用的本质与特征

●本质:

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以信任为前提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了资本权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

●特征:

 ▲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统一

 ▲价值的单方面让渡:

构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而非等价交换关系

 ▲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贷者并没有放弃所有权,故必须偿还;贷者之所以愿意借出,是因为可以从中获益,借者之所以能够借入,是因为承诺了付息的责任

 ▲交换关系结清的时间不一致性:

事后或事先

 ▲两权分离:

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2.如何理解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从逻辑的分析阐释信用的产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信用的产生:

剩余产品、贫富差别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从信用的发展看,有两个大的飞跃:

▲信用方式的进化:

从实物借贷→货币借贷。

▲信用活动领域的扩大:

从单纯的消费领域→生产流通领域→宏观经济领域。

3.如何认识货币、信用与金融的关系

★信用与货币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最初彼此独立发展的阶段。

▲彼此联系,相互促进阶段:

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和规模;信用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

▲相互融合阶段:

现代经济中几乎没有不含货币因素的信用,也几乎没有不含信用因素的货币,二者融为一体时-----金融。

4.怎样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高利贷

Ø把握高利贷产生的历史根源与存在的客观基础。

Ø把握高利贷的主要特点:

高利盘剥;与社会再生产没有直接联系,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

Ø把握高利贷历史作用的两重性。

Ø正确认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

5.如何理解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v从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特点来分析:

 ▲以负债经营为主,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债权债务关系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经济关系;

 ▲信用货币是最基本的货币形式;

v从信用关系中的各部门来分析;

v从信用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作用来分析。

v

6.怎样从资金流量表中分析各部门的信用关系

★资金流量(flowoffunds)是指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量统计。

★资金流量表条矩阵反映的全部资金流量交易帐户,可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个部分。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帐户)可以概括地反映国民经济五大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

7.如何理解现代信用体系的构成

★现代信用体系由信用形式、信用机构、信用管理体系、社会征信系统等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

▲现代信用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系统。

8.如何认识商业信用的特点与作用

★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业票据为工具提供的信用。

典型的形式是赊销。

★商业信用的特点和局限:

▲以商品买卖为基础,双方都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

▲既受自身在规模、方向和期限上的局限,也受实际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商业信用的作用:

▲积极的:

有利于润滑生产和流通,加速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有利于企业间的资金融通,加速资本周转;有利于银行信用发展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

▲消极的:

容易形成债务链和债务危机;影响货币供给的调控和信用总量的控制。

9.怎样理解银行信用的特点及其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Ä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Ä特点:

▲以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是一种间接信用;

▲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无对象的局限;

▲贷放的是社会资本,无规模局限;

▲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

Ä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并存而非取代关系。

10.国家信用的作用及其与银行信用的关系是什么

v国家信用是以政府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

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债券。

v国家信用的作用:

▲调节国库年度收支的临时失衡;

▲调节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

▲调节经济总量与结构;

▲配合其他经济政策的实施。

v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与区别

11.消费信用的作用与制约因素是什么

Ä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或其他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直接用于消费的信用。

主要形式有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等。

Ä消费信用的作用:

促进商品销售,有利于再生产;扩大即期消费需求;增加消费者总效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