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5245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docx

《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docx

高考地理农业相关知识点总结

1、农业区位因素

(1)气候

①热量:

决定作物种类、产量、熟制

a.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

b.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

②温差:

决定农产品产量、品质

a.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农作物品质好

b.气温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

③气温

a.春温:

春播、发芽、开花时间

b.夏温:

生长快慢

c.秋温:

霜冻影响产量

d.冬温:

越冬作物病虫害

④光照

a.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b.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

c.光照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热量不足

d.植被茂盛,荫蔽性好,适合喜阴作物生长(人参、蘑菇)

⑤风力:

抗风能力弱的作物,注意防风和避风(台风、季风、盛行风带)

⑥降水

a.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b.降水过少,干旱影响作物产量;降水过多,洪涝使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⑦气象灾害:

冻雨、寒潮、暴风雪、暴雨、台风、霜冻、干旱

(2)地形

①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规模耕作,大型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地形崎岖,地块狭小,只能使用小型机械

③水热条件好的地区,如果地势起伏大,则可发展立体农业。

如果地势起伏小(<25°),适宜发展梯田

④发展渔业需考虑水城面积,发展畜牧业需考虑草场、饲料,发展林业需考虑山地、丘陵的分布

(3)土壤:

土壤由空气、水、有机质、矿物质四部分组成,因此需要考虑土壤中的水分(湿度、温度)、土壤的透气性(如棉花宜种植在透气性好的沙质土壤中)、土壤肥力(有机质、矿物质含量高)。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菜、沙棘、枸杞等

(4)水源:

既包括天然的河湖水、丰富的地下水、冰雪融水等,也包括水库等蓄水工程,是对降水的调节、补充

(5)市场:

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6)交通运输:

推动商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

(7)政策:

政策通过鼓励或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

(8)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多少,劳动力价格、素质高低影响着产品成本和质量

(9)科技

①机械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②化肥提高了农业的产出

③良种使单产量提高

④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2、农业生产技术

(1)覆砂的作用

①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

②表面粗糙,减少风力(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利于保土保肥

③减少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利于保温

④砂石间隙大,渗水作用强,利于增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

⑤减小地表比热容,白天增温更快,夜晚降温更快,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质、糖分的积累

(2)覆草的作用

①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

②表面粗糙,减少风力(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利于保土保肥

③减少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调节地温(减少土壤辐射,在冬季(晚上)起保持地温作用,减少作物冻害;夏季降温)

④滞留地表径流,延长下渗时间,利于增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

⑤腐烂后进入土壤,补充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引发病虫害

⑥覆草会减少地面接收阳光,引发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避免幼苗受到烈日的灼伤

(3)覆膜的作用

①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湿,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

②减少风力(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利于保土保肥

③减少地面辐射,调节地温(减少土壤辐射,在冬季(晚上)起保持地温作用),减少作物冻害,促进作物提前上市

④(银灰色)使近地面反射光增加,增加光效应,提高果品着色度

⑤(黑色)膜有反光、压草的特性,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

⑥(蓝色)在弱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高于警通膜,在强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低于普膜,保温性能良好

(4)间作套种的作用

a.套种:

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行间,精种或移栽后季作物,使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有足够的时间生长,得以成熟。

b.间作:

是在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不同农作物,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c.间作-套种:

在生产实践中,两种方式经常结使用,形成“间作-套种”模式。

①有利于改变农作物单一的局面,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

③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特别豆科作物),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④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一地多用,提高了经济效益

⑤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⑥提高作物品质

⑦形成有利于另一种作物生长的小气候

(5)轮作的作用

概念:

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种植方式

①节本:

节省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

②增收:

增加产量,增加产值经济

③节能:

节约能源资源,包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省能源资源投入和提高能量转化利用效率等

④促长:

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为实现作物高产高效打下坚实基础

⑤改土:

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培肥地力

⑥减害:

减少病、虫、杂草危害,消除“毒”害(即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危害),从而可大大减少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药品的使用量,不仅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还有利于生产“健康食品”(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⑦农牧结合,良性循环,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⑧增产:

维护“粮食安全”,确保社会稳定改善品质

⑨改善农产品品质(如通过轮作可增加稻米蛋白质含量),尤其是有利于生产“健康食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营养保健水平

⑩丰富种类:

通过轮作,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和品种,有利于改善膳食结构,提高健康水平

(6)高床垄作法

①概念:

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

②作用

a.增大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

b.起垄栽培利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

c.地温提高快,昼夜温差增大

d.起垄栽培后土壤通气性强(土质疏松)

e.加厚土壤层(增加表土厚度)

f.低温时期,垄沟注水可减少垄上作物夜间受低温冻害影响

g.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

h.利于集中施肥

③垄沟作物:

利于积蓄水分,减少干旱对作物的影响,一般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④垄上作物:

利于排水,防止积水成涝,一般为湿润、半润湿地区

⑤垄上覆膜:

保水、保土、提高地温、集水、除草

(7)套袋技术的作用

①可以增加果面光洁度,提高品质,售价高、经济效益高

②避免灰尘污染,减少病虫害和农药残留量

③能较长久地保持果实的新鲜度,减少坏果率,提高果实的耐贮性

④减少鸟类啄食

⑤防止空气有害物质及酸雨污染果实

⑥防止强照素外线灼伤果实表皮

(8)树干涂白

①时间:

最佳时期是秋末冬初

②作用

a.杀虫、防虫

b.消灭越冬病原

c.推迟开花期、防止冻害和日灼,降低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

d.整齐划一、美观大方

(9)中耕松土

①概念:

对土壤进行浅层翻倒、疏松表层土壤

②作用

a.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土壤中氧气含量,增强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土壤微生物因氧气充足而活动旺盛,大量分解和释放土壤潜在养分,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b.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散失,调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

c.使土壤疏松,受光面积增大,吸收太阳辐射能增强,散热能力减弱,提高土壤温度

(10)温室

①概念:

温室又称暖房。

是一种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

②作用:

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气候

①热量

a.通过铺垫反射率大的物体使光照增强,如反光薄膜、鹅卵石等

b.通过分层套种减少对喜阴作物的光照

②光照

a.建温室、大棚等,增加室内热量,如种植反季节蔬菜

b.通过盆栽减少地温对农作物的影响

③日较差

a.通过铺垫热容量小的物体增强日温差,如鹅卵石、砂砾等,从而增加作物的养分积累

b.通过增加水面等热容量大的物体减少日温差,或在土壤表层铺垫稻草等减少日温差,从而避免冻害,或深秋时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④降水

a.降水少,则采取人工增雨、抽取地下水、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以及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等

b.降水多,修建排涝设施

c.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则修建具备蓄水、灌溉、排泄功能的水利工程

⑤风:

减少大风对农作物的损害

(2)地形

①通过修建梯田等改造地形,使之平缓,既增加耕地面积,又减少水、土、肥料流失

②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通过修筑台田等改造地形,使之减少土壤盐碱化

③湿润地区通过修建花基鱼塘等改造地形,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热条件发展混合农业

④高海拔地区在湖区修筑台田,既提高了夜晚气温,又获得较便捷的河运

⑤平整土地,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3)土壤

①增施有机质,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②覆盖薄膜、稻草,鹅卵石等,有利于保湿、保温,并能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有利于保护地力

③轮耕、休耕等,保护地力(注:

河流泛滥会给两岸耕地带来肥沃的土壤)

(4)耕地面积

①扩大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利于大型农业操作,提高生产效率,获取规模效益

②退耕还林还草等,减少耕地面积,获取生态效益

(5)市场的变化:

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

反之,当市场上某种产品供过于求时,这种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缩小。

(6)科学技术的变化:

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7)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4、耕作制度

(1)概念: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耕、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

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

(2)复种

①概念:

复种是在同一耕地上一年种收一茬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有两年播种三茬,一年播种二茬,一年播种三茬等复种方式。

②方法:

复播,即在前作物收获后播种后作物;复栽,即在前作物收获后移栽后作物;套种,即在前作物成熟收获前,在其行间和带间播入或栽入后茬作物。

(3)复种指数

①概念: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数值上等于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②影响因素: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分、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4)熟制:

为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一年内多作的程度和类型,有时熟制也一定程度上代表某地的种植制度。

熟制可以分为一熟制和多熟制,多熟制又包括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等类型。

(5)顺坡耕作:

是作物垄的方向和地块坡向方向平行的种植方式,是沿斜坡方向进行耕作。

顺坡耕作虽然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但它加剧了水土流失,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远大于其协同作用。

(6)横坡耕作:

也称等高耕作,是相对于目前大多数农民采用的顺坡耕作而言的,即犁头的耕作方向与坡面保持垂直的种植方式。

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方向进行横坡耕作可以利用犁沟、楼沟、锄沟拦蓄雨人增加土壤入渗能力,减轻水上流失,每条起垄形成一个个小梯田,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

(7)休耕:

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

有时候休耕并不一定是停止一年,也有可能是许多年。

休耕期间同样要注意耕地管理与保护,防止水土流失等土壤破坏现象。

(8)免耕

①概念:

免耕是一种不翻动表土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

②优点

a.减少耕作机械多次作业而压实、破坏土壤结构

b.降低成本和能耗

c.地面保存残茬覆盖,有利蓄水保水、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

 

2.农业的区位选择

5、农业生产活动

(1)概念:

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即主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产品的过程,包括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

①狄义的农业(即小农业)是指种植业或仅指农作物(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药等)的栽培。

②广义的农业(即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指造林等)、畜牧业(畜禽饲养)、副业(指采集、捕猎、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和渔业(水产品捕捞、养殖)等。

(2)分类

①按照生产对象分类

a.种植业:

分布于温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等。

b.畜牧业:

分布于干旱、半干早的草原地区,如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c.林业:

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

d.渔业:

分布于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较多的地区。

e.副业:

各地均有分布

②按照投入多少分类

a.粗放农业:

分布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等。

b.密集农业:

劳动密集型农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③按照产品用途分类

a.自给农业: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游牧业等。

b.商品农业: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地区,如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6、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1)主导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该因素对该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或效益很差。

例如,海南岛天然橡胶生产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新疆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2)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要满足多个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具备,只有某一条件无法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限制性因素。

而当这个制约因素得到满足时,该因素往往成为主导因素,如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灌溉水源,但借助黄河水源,使得两地区成为“塞上江南”,两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7、农业的区位选择

(1)一般农业部门的布局方法

①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

②林业——山地、丘陵区

③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

④渔业——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⑤水稻——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⑥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平原地区

⑦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⑧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⑨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⑩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区

⑪苹果、梨、桃——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⑫天然橡胶——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⑬茶叶——气候湿润、地形有一定坡度的酸性土壤区

(2)市场型农业部门的布局方法

①花卉、蔬菜、园艺业:

布局在交通便利、靠近水源、邻近城市的近郊。

②乳畜、禽蛋业:

布局在交通便利、饲料充足、邻近城市的近郊。

(3)对大范围农业生产的布局:

在进行大范围地区区位分析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释中的主要因素。

(4)对小范围农业生产的布局: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其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布局时,还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价的高低:

一般来说,距城区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②单位面积产值:

农业类型不同,其产值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离城区近的地域宜布局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

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③所需土地面积大小:

粮棉生产所需土地面积大,花卉生产所需土地面积小。

占地多的农业类型宜布局在离城区较远的地域,占地少的农业类型宜布局在离城区较近的地域。

④生产需水量多少:

有些农业离不开水,如水产养殖;有些需水量很大,如花卉等,这类农业宜布局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⑤产品对交通运输的迫切性:

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的生产(如鲜花、鲜奶等),应分布在靠近城镇及交通便捷的地方。

8、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1)水稻

①生长习性:

喜温、喜湿、地势低平。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平原地区;在我国的集中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35°N)

③主要分布区:

“亚洲的粮食”——水稻;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

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泰国。

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以及埃及、尼日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古巴、委内瑞拉、巴西。

由热量条件可分为:

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

我国秦岭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以双季稻为主。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是我国主要的水稻产区。

结合各地水稻种植制度确定种植与收获季节。

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

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

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

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2)小麦(冬小麦和春小麦)

①生长习性:

水热要求不高;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温线)③主要分布区:

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美国。

春小麦一般春播秋收,生长期为80天~120天,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热量较差的地区。

主要分布与中温带的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

冬小麦一般秋播夏收,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左右,北方为270天,西南地势较高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

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

目前,我国专用小麦优势区域重点:

黄淮海优质小麦带、长江下游优质麦带、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小麦带。

(3)玉米

①生长习性:

喜温,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生长期较长(80-140天)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③主要分布区:

玉米单产最高、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我国的主产地在吉林省。

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为北方的春播玉米、黄淮海平原的夏播玉米和南方山地丘陵的玉米。

其中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是中国主要玉米区。

目前,我国专用玉米优势区域重点:

东北一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

(4)油菜

①生长习性:

性喜温,种子含油量为33-50%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③主要分布区: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有北移南迁趋势,扩大到黄淮海平原、辽宁以及华南地区;四川产量全国第一。

我国长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冬油菜集中区。

油菜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

(5)大豆

①生长习性:

为中温作物,春种秋收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要求积温在2000~3000℃,需水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

③主要分布区:

原产于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区在东北平原,以黑龙江为最多。

(6)花生

①生长习性:

喜温干燥、砂质土壤,春种秋收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

③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山东产量最多,产量占全国1/3以上。

(7)芝麻

①生长习性:

喜温耐旱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不耐涝

③主要分布区:

原产于非洲。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暖温带、亚热带种植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南。

(8)油棕

①生长习性:

喜高温多雨、充足阳光和湿润肥厚的沙壤土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年平均温度24~27℃,年降雨量2000~3000毫米,每天日照5小时以上的地区

③主要分布区:

原产于非洲。

广泛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湿热森林地带,现马来西亚为最大产地。

(9)甜菜

①生长习性:

喜温凉,耐寒耐早耐盐碱,生长期短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③主要分布区:

亚欧大陆、北美的中温带地区,我国分布在北纬40度以北,包括华北、东北、西北地区。

其中以中温带为主的东北地区种植最多,占全国的总面积的65%。

(10)甘蔗

①生长习性:

喜温、喜肥、生长期长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③主要分布区:

拉丁美洲、巴西、古巴、亚洲。

甘蔗是我国制糖的主要原料,在食糖中蔗糖占90%。

我国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台湾、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和海南等11个省、自治区。

但是我国甘蔗单产低、含糖率低,大力提高单产和含糖率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甘蔗优势区域重点是:

桂中南、滇西南、粤西。

(11)棉花

①生长习性:

喜湿、喜光,生长期长(150-200天),春种秋收。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光热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

③主要分布区:

美国中央大平原、埃及、中亚、印度;我国多分布于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和南疆盆地。

目前我国棉花优势区域重点:

黄河流域棉花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

(12)黄麻

①生长习性:

喜高温湿润气候和肥沃的沙质土壤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③主要分布区:

原产于东南亚,现主要产在南亚地区。

孟加拉国黄麻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

黄麻在我国南方种植很广,浙江省最多。

(13)亚麻

①生长习性:

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壤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长日照作物

③主要分布区:

温带地区的中国、俄罗斯等

(14)剑麻

①生长习性:

喜高温耐旱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高温湿润的热带地区

③主要分布区:

原产于墨西哥。

现坦桑尼亚和巴西占世界总产量的绝大部分。

(15)天然橡胶

①生长习性:

喜高温多雨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年平均温度26~27℃,年平均降水量1150~2500毫米,适于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生长

③主要分布区: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16)茶叶

①生长习性:

喜高温多雨、怕涝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红壤等酸性土壤

③主要分布区:

亚洲的印度、中国、斯里兰卡。

(17)咖啡

①生长习性:

喜高温多雨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高温多雨、无霜害、年均温在20~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毫米,荫蔽较好,湿度较大的山地生长

③主要分布区:

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现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的巴西等。

(18)可可

①生长习性:

较高的温度、湿度和雨量分配均匀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要有较高的树木在它上层作荫蔽保护,本身抗风力弱。

所以在热带雨林带海拔较低处,可可树生长茂密

③主要分布区:

可可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流域,现以非洲为主,拉丁美洲也生产。

(19)苹果

①生长习性:

喜光、较耐寒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③主要分布区:

辽宁、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出产最多。

(20)柑橘

①生长习性:

喜温润,怕寒冷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

气候湿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