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4752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docx

《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docx

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

考点、考题、教材之间的关系?

选择题:

2.“朝甚除(朝政非常败坏),田甚芜,仓甚虚。

(君主)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美食都已吃厌,个人财产多得用不完)。

是谓盗夸(另有说法为“盗竽”),非道也哉!

”以下表述与该观点最符合的是

A.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人生四事

B.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小国寡民

C.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D.视人(别人)之国,若视其(自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

表述与观点之间的匹配

1.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之声。

以求兴天下之利,……无补也。

3.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3.汉武帝设置的刺史“秩六百石”,却要监察二千石的郡国守相,正如顾炎武所说:

“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

这一做法

A.使地方的贪腐现象得以根除

B.使得地方监察最终流于形式

C.大大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D.起到了相互平衡制约的作用

考点:

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教材P11: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教材P14:

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教材P16:

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刺察,而不是治民——位卑而权重(既能大胆直言又不敢任意菲薄);

而郡守这一方,位高而禄厚,如果所弹非实,亦可据理力争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汉代郡长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也是二千石。

......郡太守调到中央可以做九卿,再进一级就可当三公,......汉代官级分得少,升转极灵活,这又是汉制和后来极大的不同。

......中央特派专员到地方来调查(即监察)的叫刺史。

全国分为十三个调查区,每一区派一个刺史,平均每一刺史的调查区域,不会超过九个郡。

他的调查项目也有限制,政府规定根据六条考察,六条以外,也就不多管。

地方实际行政责任,是由太守负责的。

政府派刺史来调查,不过当一个耳目。

所以太守官俸二千石,而刺史原始只是俸给六百石的小官。

根据政府规定项目调查,纵是小官也能称任。

而且惟其官小。

所以敢说敢讲,无所避忌。

这些刺史,上属于御史丞。

嘉兴一模监察题:

据史书记载:

元初“世祖皇帝始立御史台以总国宪”,元中“天下大治,不有宪台布在中外,则何以肃纪纲、正风化,辅成朝廷之大政,而休息吾民者乎!

”但至元末,“台宪官阶皆谐价而得,往往至数千缗”,“肃政廉访司官,所至州县,各带库子检钞拜银,殆同市道”,吏治已是“荡然无复纪纲”。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元代御史台掌管中央和地方的监察

B.吏治清明与否和监察制度密切相关

C.监察官员仅仅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D.监察制度的效能大小决定王朝兴衰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专制制度本质决定了其实际效能有限

 

6.古代思想家章懋认为:

“学者须大其心胸,盖心大则万物皆通。

必有穷理(穷究事物之理)工夫,心才会得大。

又须心小,心小则万理毕晰。

必有涵养工夫,心才会得小。

不至狂妄矣。

”章懋的这一思想最有可能继承于

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技巧CD同属心学,且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陆九渊和王阳明之区别,故可采取同位排除法,排除CD)

切不可只抓部分字词

Eg: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考点: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

教材:

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为学之道,莫先於穷理;穷理之要,必在於读书。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借题发挥,以题带点】

朱熹的思想主张:

宇宙本体论-----人生修养论-----社会政治论(层层递进,有逻辑地理解朱熹的思想)

心学与理学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西方传来的社会主义思潮迅速地影响了‘五四’前后涌出的一代出类拔萃之辈。

这一事实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深刻的社会原因”不包括

A.尊孔复古逆流的掀起

B.西方文明缺陷的暴露

C.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考点: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的原因。

a.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和革命皆遭遇严重挫折(客观)

b.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客观)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客观)

d.五四运动期间,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客观)

e.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下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而作的不断努力(主观)

教材P57:

学习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

A:

教材P53:

1915年北洋军阀袁世凯。

时空错位。

1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

“坚决制止!

”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革委会-革命委员会-“文革”(1966--1976)产物---必修一教材P72-73-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

这是一个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这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必修二教材:

P53---安徽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联产到组...包产到组...........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不要盲从的材料分析:

有报道称:

“据各地(温州地区)农民反映,“包产到户”的危害性很大。

凡事搞“包产到户”的社,实际上由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倒退到分散经营、个人单干,成为“戴着合作社帽子的合法单干”。

判断什么时期?

2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苏联解体——必修一P165-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瓦解)。

具体表现包括

①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必修一教材P97知识链接+必修二P155-156——1989年堪培拉...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

②欧洲联盟的成立与发展1993年......

③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修二P57-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8.【加试题】下面两个建筑的大圆顶都非常具有特色,它们共同体现的精神不包括

A.人文精神B.科学精神C.公民精神D.理性精神

BD可同位理解,即有科学精神即是彰显人的理性精神,大圆顶技术在当时时代超级难,但布鲁内列斯奇和米开朗琪罗等人运用人的智慧和科学力量最终成功解决难题(P35【历史纵横】,P40倒数第二段),彰显科学和理性精神,也彰显人文精神。

C选项在圣彼得大教堂没有体现这种表达须谨慎。

教材——P34-35--为了提高共和国的声誉和公民的自豪感......更宏伟的、体现公民精神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以彰显人类的勤勉和力量......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造,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注重比较思维训练——

大圆顶之比较:

古罗马万神殿、文艺复兴初期佛罗伦萨大教堂、文艺复兴盛期圣彼得大教堂。

31.

(1)召开中共一大;(1分)

召开中共二大并提出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分);领导工人罢工(1分);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运动(2分)。

(2)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2分)

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以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探索出的道路);(1分)它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分)

32.

(1)大幅度提高外贸关税并长期保持关税壁垒;对工业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国外引进倾注不懈努力(或建立完备而高效的专利制度)。

(2分)

评价:

“集约化的联合生产体制”是伴随着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产物。

(是什么)

它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动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怎么样?

3分)

举例?

(2)具体表现:

经济的持续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上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2分)

原因: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通过缩减政府开支、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赤字问题;通过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科技等的投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3分)

33.

(1)归纳演绎法。

(2分)

影响:

Ø物理学领域:

牛顿经典力学的诞生,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Ø思想和知识领域: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爆发。

Ø人类社会:

为工业革命奠定理论基础,推动人类社会的近代化发展步伐。

(3分)

(2)(材料)受到英国思想家和科学家的影响;(1分)服务上帝的终极目标或宗教情怀(1分);

(所学)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奠基;(1分)严肃的科学态度;(1分)勤奋的探索精神;(1分)科学的研究方法

34.

(1)汉朝;(1分)

Ø有效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侵扰,保护了内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Ø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Ø促进了长城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

Ø北部游牧民族和农耕区域的分界线,也是联结游牧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3分)

(高手的总结:

加强边防、中外交流、民族关系、开发边疆)

(2)在东北地区,抗击沙俄并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对西北地区的噶尔丹叛乱,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最终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在蒙藏地区册封活佛;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

(3分,任答3点即可)

意义:

加强了民族团结;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分)

(名校联盟2018年3月卷)后人对康熙的认识有两种:

①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请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予以阐述。

...(4分,只有认识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分析做答时我们可能有缺失的地方及原因?

Ø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

Ø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Ø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

Ø签订《尼布楚条约》,肯定两江一岛是中国领土,维护边界稳定和国家主权。

(4分,一点1分)

 

整理考点(通透了吗?

):

清朝的边疆政策;

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016.10浙江选考】33.【加试题】古语云:

温故知新。

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

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

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

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

“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

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l)阅读材料一,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6分)

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

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

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

(4分)

33.

(1)预期目的:

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

(分)

实际结果:

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形成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分)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分)

(2)侧重解读①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分)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分)

侧重解读②贞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分)外交:

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