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4618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docx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docx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

 

安徽科技学院

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

 

专业名称:

食品科学与工程

所属院(部):

工学院

专业负责人(签名):

院(部)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

院(部)领导(签名):

 

安徽科技学院教务处

二〇〇七年九月

目录

一、专业概况…………………………………………………3

二、专业建设情况……………………………………………3

(一)示范专业教改工作管理和保障措施…………………………3

(二)示范专业教改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8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1

(四)示范专业教学基本建设情况…………………………………12

(五)示范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13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7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改示范专业中期自查报告

一、专业概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为农产品贮运与加工专业,1994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1998年国家教育部公布本科专业目录后,按要求将农产品贮运与加工专业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99年开始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到目前为止,共招收本科生10届,毕业生总数623名,现有在校生数256人。

该专业通过十多年时间建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专业教学经验,1999年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获批为校级重点学科,2004年该专业又成功获批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007年成功申报了《食品工艺学》省级精品课程,现有《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发酵工艺学》、《食品营养》、《畜产品加工学》等7门课程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专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安徽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职业中学等单位和部门输送了一批合格人才。

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制度建设,教学工作日益规范,教学软硬件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二、专业建设情况

(一)示范专业教改工作管理和保障措施

1.1教学管理制度

为推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学院在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以及具体的执行实施方案,并严格的执行和及时的检查,坚持“三期”检查制度:

即学期初的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终教学工作检查。

有效维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保证了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顺利实施。

1.2质量监控

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加强对各教学环节质量的控制,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制度体系。

针对教学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新任教师试讲制度、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开展了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活动。

学院对教学质量监控有力,监控体系科学、完善,运行有效,成效明显。

近两年没有发生重大的教学事故。

1.3专业建设教学条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十多年的建设,专业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和教学基础设施两个方面。

该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6人,助教3人,实验员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2人。

已形成了职称比例合理、学位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人才培养队伍。

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较强,目前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教育厅科研项目7项。

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

现有承担的科研项目共29项,2004年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三项。

近三年发表论文130篇,平均每人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

专业教学基础设施良好,办学条件优越。

图书馆藏书近35000册;学校拥有计算机校园网,与互联网高速链接;建有食品工程、食品科学两个实验室、食品科技园和分析测试中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及马鞍山蒙牛集团、淮南益益集团、合肥华泰集团、白帝乳业、安徽天岛啤酒集团、安徽恒裕酿造有限公司、滁州华怡食品等1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学校还成立了食品工程技术研究所、微生物与食品保鲜研究所和食品品质控制研究所,与十几个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对接协议。

能够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需求。

1.4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根本。

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把专业建设好并持续地发展是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4.1专业负责人情况

孙力军,男,1965.4出生,博士,教授。

安徽科技学院工学院农产品贮运与加工重点学科负责人,学科硕士点创建负责人,微生物及食品保鲜研究所所长,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

专业特长,食品微生物及生物技术。

主要承担的课程有:

食品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

承担的科研项目,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其它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1项(子课题负责人)和省级科研项目2项。

三年来,发表科技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2篇、国家重点杂志论文4篇、国家级2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承担的教学任务饱满,教学效果好,连年教学评价优秀。

1.4.2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目前本专业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4人,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6人,具有硕士学位12人,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1人,“双师型”和“双师素质”教师17人。

专业方向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6名。

在教师队伍中,既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系列教师,也有高级实验师等职称教师。

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达50%,教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达20%。

教师中除1人刚超过45岁之外,其他全部在45岁以下。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45岁以下的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35岁以下的教师中硕士以上比例达100%,形成了年龄和职称的梯队。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意学缘关系,教师中本校毕业的比例不高,外省学校毕业的教师占60%。

从而,有利于知识结构的融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专业有符合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明确的师资建设规划、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近三年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学位结构重心有明显提升。

如2004年、2005年分别引进二名硕士研究生,2006年、2007年分别有一名教师在职进修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分别有一名教师晋升教授和副教授职称,2005年分别有一名教师晋升教授和副教授职称,2006年分别有二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有一名教师晋升副教授,一名教师晋升高级实验师,2007年有一名教师申报副教授职称,二名教师晋升讲师职称。

1.4.3实验教师队伍

本专业有专职高级实验师和实验员各1名,从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除了专门的实验教师外,所有的理论课教师都兼任实验课教师,从而很好地保证了实验课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本专业实验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一览表

教师

队伍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高级实验师

实验员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它

总人数

平均

年龄

人数

4

5

6

3

1

1

2

12

6

20

32

占总人数的比例%

20

25

30

15

5

5

10

60

30

1.4.5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有校级教学名师和一批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

所有副教授和教授全部都给本科生授课,教授和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人均超过200学时/学年。

教师数量充裕,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每一位教师至少能上两门课程,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至少有两位教师能担任主讲。

本专业师资队伍能够较好的满足教学需要。

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软件制作方法。

目前各主干课程已全部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全部掌握了多媒体授课技能并具有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及具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教师群体素质高,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敬业精神好,教学质量高,在每学年的教学评价中优秀率较高。

本专业积极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

开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育,教育引导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教育引导教师坚持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坚持学术民主、相互切磋;坚持潜心钻研、好学深思;坚持科学评估、公平竞争,以良好的学识学风启发和影响学生。

本专业还坚持高质量引进或聘用高素质教师;在专业教师中培养各专业方向的带头人,通过带头人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和提高。

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推进本科教育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所在学科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通过几年的重点建设,本学科专业发展趋势良好,具有学科专业带头人,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重心、职称结构重心较高并且年富力强的学术梯队、硕士以上学历占教师数的70%,副教授以上的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

目前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教育厅科研项目7项。

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共29项,三年内支配经费合计93.9万元。

2004年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三项。

近三年发表论文130篇,平均每人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

(二)示范专业教改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依据。

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经历了1999年、2003年和2006年三次大的修订和补充,从而使本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实践教学得到加强,更加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学院重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教学工作,突出实践性教学,毕业设计(论文)总体质量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基本理论较扎实,基本技能良好,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较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状况好。

2.1学生基本理论扎实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得到了加强。

05版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约占75%,通过整合课程,增加实践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供保障。

公共基础课中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考试实行统一命题、统一流水阅卷,严把考试关。

积极调动了学生基础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06年对全国20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对我校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满意度为满意的占86%。

对已授课的专业基础课和部分基础课调查显示,学生的对课程的满意和较满意率达90%以上。

2007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统招生,外语四级通过率为60%,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通过率为100%。

2.2重视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突出

专业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大学生创新课题、创业实践、技能训练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建立较完善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效显著。

近年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由于推行“导师制”,大三的学生基本上都找到了自己的导师,大批学生参与了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

2004~2007学年,本科学生参与教学科研72项;学生第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5篇。

2.3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紧密结合科研和社会实际,对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全程管理,从选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中期检查到答辩,进行严格监控。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优秀率近三年平均为12%,2005年本专业评选出3篇省级优秀论文、3篇校级优秀论文,2006年评选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3篇,省级未评。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受到校内外专家、教授的好评。

2.4选题结合实际,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选题要求符合专业培养方向,与科研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要有一定的实用性,覆盖知识面宽,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训练;工作量、深度和难度适中;保证每人一题。

毕业设计(论文)启动时先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查阅文献、现场调查、毕业实习或实地考察,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2006届毕业设计选题中,食品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占课题总数的比例为80%。

这些毕业设计选题知识面较宽,与生产、实际问题结合得好,使学生受到了全面的训练。

2.5论文或设计质量好

按照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的文件要求,对毕业论文(设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全过程监控,实现了培养方案所要求的目标。

导师遴选。

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选派讲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指导工作。

近三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70%以上为教授、副教授。

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毕业论文一般不超过5~7人,教师在学生三年级末或四年级初就向学生公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供同学挑选;有多名学生选中同一题目时,教师对学生加以面试进行挑选。

过程控制。

要求指导教师、特别是新参加指导的教师做好课题准备,认真完成选题申请,详细拟定毕业设计任务书,经系主任审定后,向学生布置毕业设计任务。

要求指导教师认真审阅学生的开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英语科技文章译文。

同时,注意加强面对面指导,随时解答疑难问题,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

督导学生按期完成各阶段的毕业设计任务。

要求指导教师中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期末认真审查毕业论文初稿,严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并根据学生在整个论文工作期间的表现和各环节任务的完成情况评定各项成绩。

在毕业设计的初始阶段和中期,至少召开两次指导教师会和学生座谈会,汇报交流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任务,并及时向学院反映情况。

院、系领导平时进行随机抽查,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成绩评定。

学院合理设计了指导教师评分和评语、论文评阅人评分和评语以及答辩评分的表格栏目,以求达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的较好结合。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人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总分的30%、20%和50%。

为了严把质量关,由学院成立答辩小组,组织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对未达到质量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按不及格处理,学生修改后重新组织答辩。

2007届毕业生中,有6人推迟或重新组织了答辩。

2.6综合素质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体魄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涌现出省优秀学生干部2名,省三好学生3名。

2004、2005、2006三年内,学生文化素质类,共获省级奖项2项,校级奖项15项。

2.7就业情况

近三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

其中统招的学生考研升学率保持在10%以上,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不断拓宽,就业去向遍及全国各地。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现有的教学计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1优化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和学生的就业渠道。

本着重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在减少了总必修课学时的同时,保留了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原有学时,使之所占的比例相对升高,减少专业必修课的比例;根据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将《机械制图》课程名称更改为《工程制图(含计算机辅助设计)》,将《物理化学》课程更改为《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突出了胶体化学在食品科学课程中的地位。

在选修课设置时,将《保健食品开发技术》改为《功能性食品》;增加《食品品质控制管理》、《食品营销学》、《现代物流概论》、《食品技术经济学》、《烹调工艺学》等任选课;为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现本专业内涵和特色,同时考虑到学科大类内的专业交叉、专业融合和就业的市场需要,生物技术方面增设了《食品酶学》、《生物制品分离与制备技术》两门选修课,可有效拓宽专业面和学生的就业渠道。

3.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更好地体现专业自身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考虑到教学评估对综合性实验的要求,我们对有关实践环节进行整合,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

将《畜产食品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酿酒工艺学》、《粮油食品工艺学》的课程实习环节进行整合,改为《食品研发综合训练》,六周时间,共六个学分,时间具体安排在第七学期,要求学生通过训练,熟悉整个食品研发过程。

在老师的指点下,独立完成产品市场需求调查、试验设计、实验室研究、产品的品质评定,以及成本核算等,并对较成功的产品进行进一步中试及商品化开发,让学生了解整个研发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与市场接轨。

并将学生考证(技能等级证书)列入教学计划实践环节。

3.3合理调整了学期课程设置,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考研与就业的关系。

按培养目标要求,考虑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衔接,调整了不同类型实践教学环节顺序和时间分配。

第七学期的课程相应减少,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对大学四年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和锻炼,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在鼓励学生考研的同时,更侧重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四)示范专业教学基本建设情况

4.1专业实验室状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食品工程和食品科学两个专业实验室。

食品工程实验室于2000年8月由原农产品加工系的农产品加工实验室、畜产品加工实验室和动物科学系的微生物实验室合并组建而成。

现有农产品加工(包括:

果蔬饮料加工)、畜产品加工和食品微生物三个实验分室,总面积约466m2。

食品工程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数431台(件),总值160.5114万元,近两年更新率约14.24%。

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共36台(件),总值约79.2565万元,近两年更新率约17.72%。

食品科学实验室是2000年8月由原农产品加工系的食品分析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和动物科学系的饲料分析实验室共同组建而成。

现有食品化学与营养、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品质控制和食品分析检测四个实验分室,总面积520m2左右。

仪器设备总数275件,总值129.64万元,近两年更新率约15.2%。

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共29台(件),总值约48.5816万元,尽两年更新率约17.0%。

4.2图书资料

本专业图书资料充足,满足教学需要。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与学校图书馆联系交流,购置了大批专业图书,征订了相关的专业期刊和杂志,为师生的学习、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尤其是学校电子图书馆的开通,使得师生可以利用先进的校园网,直接查阅到最新出版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期刊。

目前校图书馆已有食品专业相关图书35000册左右,电子相关图书100多册,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4.3实习基地状况

学校拥有食品科技园和分析测试中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及马鞍山蒙牛集团、淮南益益集团、合肥华泰集团、合肥白帝乳业、安徽天岛啤酒集团、滁州华怡食品、安徽恒裕酿造有限公司等1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能够满足各类实践教学的需要。

(五)示范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5.1课程建设

教改示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充分利用学院学科综合化的资源优势,把握深化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时机,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总体要求,整合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即从注重规模向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转变;从综合教育向注重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能力教育转变;从标准化模式向基本培养模式加个性化、多样化培养模式转变;从重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转变;从单向度的知识型教学向多目标的能力型教学转变;从维持性学习、接受式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转变,努力探索、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社会与科技文化发展及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反映时代特征、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教改示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

在修订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每门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

通过多次的充分讨论和修改,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完成了新教学大纲,并整理成册。

从大纲使用来看,成效显著。

本专业以精品课程建设和重点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吸收和应用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进行课程内容的提炼与更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近几年来,有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及7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有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占专业必修课的比例大于5%。

其中食品技术原理还自编了英语版本的教材。

5.2实践教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本专业始终把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非智力潜能,强化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专业一贯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实验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产学研项目以及实验教学、第二课堂活动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同时还制订了检查、考核的相关规定并认真贯彻执行。

注重实验室的建设,补充实验设备的台套数。

在此基础上,逐步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重,更好地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结合,有效完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除了能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实验外,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已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大于80%。

本专业能够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咨询、调研、产学研和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等),尽早进行相关课题科学研究活动,效果明显。

5.3教材选用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高质量的教材。

几年前,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大大落后于教学的需要,各高校间的合编教材较多,缺乏全国统编教材及面向21世纪教材。

近年来,由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牵头,组织国内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编写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21世纪的系列教材,使全国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迈进了一大步。

这套教材目前是本专业的首选教材。

目前本专业有80%课程采用了面向21世纪教材、“十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级优秀教材;采用近三年来出版的新教材的比例已占72%。

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编写教材。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副主编、参编的正式出版教材达6部,校内自编实验教材14本。

5.4教学研究和改革

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主持教育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取得了较好成效。

近三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强调老师多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手段,并制定了多媒体教学的奖励政策,使全体教师既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也注重多媒体的使用效果。

目前,本专业70%以上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教师基本上是自行研制的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必修课时比例已大于20%。

并在学校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

多年来,学院积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教学过程,积极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密切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开展“研究型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性学习”、“研究型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