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83964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doc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doc

摘要:

通过对陕西省5所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利用教学活动满意度评价量表、实践活动满意度评价量表以及学生综合能力自我评价量表,分析当前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其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诸多问题。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应在课程设置、教学考核、实习实践等方面增加比重并有机结合,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提供依据,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

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4-0117-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对公共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日益受到重视,社会需求逐年增加。

1998年教育部适时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增设管理学门类下设公共管理等五个一级学科专业,凸显了国家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

经过近10年建设,公共管理类专业迅速发展。

截至2006年,全国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721所,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呈快速发展态势,这种迅猛之势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

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促使社会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发展。

其次是公共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无疑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才。

但是,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离实现还比较遥远,这种现实情况限制了本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空间,给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同时,又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定位的模糊性,各个高校在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建设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问题突出。

鉴于此,本课题组对陕西省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厘清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定位,进而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一、问卷设计思路与框架

  

(一)调研对象的选择

  在当前社会、经济、就业环境下,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逐渐被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所重视,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不再仅仅是高校和学生双方的契约,它也需要社会方的参与。

鉴于此,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应涉及到三方利益关系,即学校方、学生方以及社会方。

在三方的关系中,学校方承担着“人才供给者”的任务,社会方可以看作是“人才需求者”,而学生方可以理解为学校开发生产的最终面向社会的“产品”。

学生方作为连接学校方和社会方的中间者,他们经过四年的培养,所具备的能力、适应社会的程度以及对接受的专业培养模式的感知度、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缺陷。

因此,本次调查选择陕西省几所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包括2011届毕业生和2010届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

  

(二)思路与框架

  一般来讲,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即培养怎样的人才及如何培养人才,前者关乎到人才培养目标,后者关乎到培养机制的运行。

本次调查主要是对当前高校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从中找出培养机制的问题,进而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提供依据,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基础。

  图1为此次调查的研究框架,因为学生是人才培养的接受者,同时又是本次调研的研究对象,所以本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分为人才培养过程调查和人才培养结果调查。

其中,人才培养过程包含学校为培养学生所提供的教学活动以及实践活动,它体现了学校方与学生方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两部分涵盖了一个人才培养模式所需要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管理和考核以及各种实践活动等内容。

人才培养结果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状况的评价,它反映了学生方与社会方之间的互动关系,即通过对学生能力的测评以及能力与社会的接合度的衡量来反馈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指明改进方向。

依据此研究框架,本次调查最终确立了三个量表,即教学活动满意度评价量表、实践活动满意度评价量表以及学生综合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二、问卷分析

  

(一)问卷回收情况

  此次调研,课题组首先向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五所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2011届毕业生发放了纸质问卷,共600份,回收482份,有效回收率为80%。

此外,在互联网上向五所高校2010届毕业生发放了相应的电子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份。

为了严格控制问卷的质量,本统计将对调查对象的专业限制在了公共管理类,同时排除了整篇填写同一个选项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13份。

  

(二)问卷数据分析

  1.教学活动评价

  

(1)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从某种意义上,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的正确与否、合适与否,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调查数据表现出来。

所以,我们从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社会需求等要素的关联性上入手,以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认为教师可以清晰、准确地表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时是清楚知道自己的专业方向的。

同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基本上可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

但是,数据显示,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的一致性处于一般水平,从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上看,该题低于平均分3分,说明当前的培养模式个性化不足。

此外,笔者也查看了5所高校相应的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都是以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

这种培养目标的一个很大问题是过于宏观、过于宽泛,缺少可测性和可识别性。

  

(2)教学内容和课程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前公共管理本科课程设置较为全面,考虑到了不同专业的交叉性,基本上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满意度较高。

但是,从课程的实践性上看,数据显示不满意度比率较高,超过30%,可见当前公共管理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实践性课程应该相应予以增加。

  (3)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方式和方法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根据表3数据显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良好,双方具有共同的愿景,教师在学生学习、就业方面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从教师的讲授态度上看,学生的满意度非常高,说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态度十分端正,并且能够传达对本专业的热爱,这种态度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其职业发展也具有正向作用。

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师的教授手段多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满意度并不高,这说明教师的课堂讲授依然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

  (4)课程考核

  从表4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考核上呈两极发展态势,即对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效果明显,而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效果不显著。

这种态势对于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非常不利,长此以往我们培养的人才与当今社会需求的鸿沟将会越来越大。

可见,公共管理本科那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考核方式亟待改进,应该向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2.实践活动评价

  

(1)职业生涯路径开发

  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从宏观上讲是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进入社会。

所以,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重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

但是,表5数据显示,当前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上并不乐观,5个问题的平均分都低于3分,而且不满意的比例也高于满意的比例。

可见,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确忽视了与用人单位交流互动,把教育与社会割裂了开来,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研究重视,这也成为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诟病。

  

(2)工作实习体验

  笔者分别查看了5所高校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5所高校基本上都安排了相应的实习活动,有的专业制定了学期内实习计划,有的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参观考察用人单位的机会。

但是,从学生对这些实习活动的评价来看,满意程度并不高,这间接反映了目前我们所提供的学期内或假期的参观、实习活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陷入了一种尴尬局面。

根据实习学生的反映,这种局面有学生的态度原因,但更多是由于用人单位的不重视,实习学生很难接触到核心工作环节。

笔者认为,专业实习是非常必要的,非但不能取消反而要加强,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学校方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协商交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以保证学生实习效果。

  (3)嵌入式实践学习

  实践学习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涵盖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主要指课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学习活动;另一部分体现在教学活动之外的附加式实践训练,它不属于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内,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就业有所帮助。

表7数据显示,4个问题的平均分全部低于3分,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有效地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依然只重视理论知识培养,教学评价也是以理论课的考核为基础,可见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并没有密切联系起来。

  (4)附加式实践学习

  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学院提供的实践平台较为满意,说明当前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以提高其综合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的培养模式很少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对学生的应聘技能、求职技巧的提高作用有限。

  3.综合能力自我评价

  

(1)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课题组将公共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分成了三个维度:

第一维度是基本能力,指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为适应社会生活而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第二维度是专业能力,指大学生作为一个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第三维度是特殊能力,指大学生成为一种具有附加价值和潜在价值的人才应具备的特殊能力和素质(见图2)。

此模型与指标体系的构建参考了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opm模型[1]、opm发展模型[2]和dod模型[1]。

另外,也参考了国内组织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能鉴定中心获得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特征[3]以及韩嫣的大学生综合能力研究[4]。

同时,为了体现用人单位的态度和需求,本部分研究还参考了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整理出的百家著名企业用人标准和对应聘者能力、特征的重视程度[5]。

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德尔菲法,请专家组对指标进行了新的识别和选择,最终形成了相关量表。

  

(2)综合能力自我评价结果分析

  衡量结果表明,综合能力总平均分为3.46,整体水平一般。

三个维度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特殊能力平均分分别为3.71、3.41、3.27,其中基本能力稍强于专业能力和特殊能力。

从具体的指标来看,基本能力的三个指标得分都高于综合能力总平均分,这说明学生的基本素质比较高,具备了作为一个普通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素质。

但是,需要指明的是基本能力属于个人属性,除了与专业教育相关外,与家庭教育以及个人成长环境更为相关,学生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会逐渐变得成熟,其基本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是很自然的。

所以,调查数据并不能直接表明学生较高的基本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高关联性。

  相反,一个学生进入到大学便开始接受专业教育,他的专业能力以及特殊能力更多的是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所获得的,在就业之时,其专业能力以及特殊能力便构成了他的竞争优势,因此,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特殊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仔细分析两项能力的具体指标可以发现,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自主能力比较强。

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公共性非常强的领域,要求从事这一领域的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公共意识、奉献精神以及公共服务理念。

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经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旅游购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