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五品思考题答案047069.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848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行论第五品思考题答案04706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入行论第五品思考题答案04706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入行论第五品思考题答案04706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入行论第五品思考题答案04706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入行论第五品思考题答案04706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入行论第五品思考题答案047069.docx

《入行论第五品思考题答案04706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行论第五品思考题答案047069.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入行论第五品思考题答案047069.docx

入行论第五品思考题答案047069

第47节课思考题

375、正知与正念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要有正知正念?

答:

正念:

念念不忘善法;

     正知:

用智慧行善法。

    如果自心是马,正念就是拴马绳,正知就是主人,看护马。

    正知正念是修行成功的必备条件。

有了正知,知道自己是否如法,时刻用正念将心系于善法上。

如此,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376、我们为什么要护持自己的心?

答:

1)未护心的过患:

放纵自心造恶业,死后必堕地狱受苦。

     2)护心的功德:

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恐怖,痛苦,灾难都将消散。

暂时究竟获得快乐。

 377、从哪两方面理解,调伏心能遣除一切怖畏?

 答:

1)万法是心所显现,心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光明自然本体,如是安住,一切怖畏都会消失无踪。

      2)大慈悲心能感化恶人、非人以及虎狼虫豹,令其转变。

第48节课思考题回顾

378、为什么说一切怖畏以及无量痛苦都是由心所生?

请以地狱为例具体分析。

  答:

痛苦唯心所生。

     地狱中的无量刑具,生产厂家是谁?

无量狱卒从何处而来?

炽热的红铁板地,哪一个钢铁公司制造?

如何烧热的呢?

破戒律毁坏梵行的人,铁女抓住它们,咀嚼其头。

铁女从何而来?

     由此不难得出:

一切唯心造,地狱是有情业力所感而幻现。

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

    《楞严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众生以自己的业力所感,显现出地狱,自心所造。

《金刚藏经》:

“文殊师利菩萨,实无有地狱,凡夫颠倒分别意识所生也。

379、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地狱位于南赡部洲之下,饿鬼的根本住处是王舍城。

这种说法了义吗?

  答:

这只是佛陀暂时在个别众生面前,有密意而说的。

    《大乘阿毗达磨》和唯识中观认为:

不仅仅是地狱,三界轮回全部是众生的心造出来的。

《入中论》:

“有情世界器世界,种种显现由心造。

380、有些人认为,圆满布施度就是要消除所有众生的贫困,所以需要赚大钱来达到这个目的。

怎么看待?

答:

《百业经》中说,佛在世时,虽然佛陀六度万行皆已圆满,但穷人依然存在。

     这足以说明:

圆满布施度是从内心上安立,而不是将外在的贫困者全部遣除。

     佛说:

一切功德皆是由心所生。

如是内心愿意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身心性命、功德善果,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众生,生起这种无伪的意乐,就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

    《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

“将自己的一切施舍众生,此无伪舍心名布施波罗蜜。

” 所以圆满布施度并不是从外面物质上安立的,而应该是从内心上安立。

381、如果布施只是从心上安立,是否就不需要布施财物身体了?

为什么?

  答:

如果心上能舍,身体和财物也会舍得的。

     《释迦牟尼佛广传》讲:

世尊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时,舍弃身体及妻子儿女的现象比比皆是,布施是将来成就佛陀色身之因。

     所以自己有能力时,应精勤布施,积累福德资粮。

382、有些人认为:

“佛陀既然是万能的,又有无边的大悲心,就应该把所有众生都度成佛。

”这种想法合理吗?

  答:

无根之草,天雨再多也无法令其获益,众生没有成佛,是由于根基的差别,不是佛的过失。

盲人看不到月光,是月亮的错吗?

    《现观庄严论》讲:

佛陀度化众生有清净、圆满、成熟三种方式。

    所谓“清净”,是指断除最后有者相续中细微的无明种子,令其彻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获得圆满的无学道佛果;

    所谓“圆满”,就是把众生安置于道上,圆满一地到十地的诸种功德;

    所谓“成熟”,是把众生安置于道的所依(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即有些众生由于因缘没有成熟,暂时不能得到有学道的果位,但在他们相续中种下善根,使其在佛的教法下成熟,今后获得解脱。

    以此三种方式,将有缘者分别安置于果上、道上、道的所依上,因此,佛的度生事业是周遍、恒常、不间断的。

第49节课思考题

 383、有些人点油灯供佛时,无意中杀害了很多小虫,这是否意味着犯了杀生戒?

答:

佛法是心法。

点油灯供佛时,没有杀害小虫之心,故不犯杀生戒。

经中云:

“何为戒律度?

断除害他之心。

   供灯时,尽量用灯罩罩上。

   比丘打扫浴室时,发现池中有很多的小虫,便请教佛陀。

佛陀说要打扫干净。

比丘害怕犯杀戒,佛陀对比丘开示:

“我们是为了清扫浴室,不是去杀生的。

384、究竟而言,戒的本体是一种断恶之心,那是否持清净戒律跟外境没有任何关系?

为什么?

  答:

对于初学者而言,选择清净的环境相当重要,因为凡夫人会受环境的影响。

选择清净之地修行很有必要。

    究竟而言,永远都住在寂静地方,也不一定能圆满持戒度。

385、假如有人无端打你、骂你,甚至想要杀你,你会怎么做?

为什么?

  答:

佛经中说:

“若息嗔心,外敌灭尽,反则增怨。

     荡平一切怨敌,将生嗔心的对境全部消灭,这是不现实的。

     阿底峡尊者:

“如果有人要杀自己,应该观想这是偿还宿债的机会,不管什么环境中,都应精进修持安忍波罗蜜。

 386、精进的体相是什么?

有些人一天念几万遍佛号,或者磕几千个大头,这是否就意味着很精进?

请具体分析。

答:

“进即喜于善”,精进的体相就是对善法的一种欢喜心。

     对行持善法散漫无力,善果微劣。

 内心专注,没有散乱到外境上面,这才叫做真正的精进。

 

第50节课思考题

387、佛陀在经中说倘若自己的心外散,苦行念诵皆无果。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平时散心念佛持咒磕头,是否一点功德都没有?

为什么?

  答:

这是说,心外散和心专注相比,功德要微劣很多。

佛经中说,以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完全相违了。

华杰施主前世是只小虫,随流水转绕佛塔,最后也解脱了。

身口与心造善恶,只是大小上分,不是说身体和语言一点关系没有。

 

388、现在有个别假活佛到处欺骗信众,有的人供养完以后才发现上当受骗,那这种供养是否没有功德?

请以公案进行分析。

  答:

发心清净,不后悔,仍有功德。

     佛经记载,有人把凡夫误认为阿罗汉供养,因发心清净,后来也获得了供养阿罗汉的功德。

贫女把狗牙当佛牙一心祈祷,后来也成佛了。

   389、根据《俱舍论》和《毗奈耶经》的观点,业因果有哪四种分类?

请举例说明。

  答:

1)“作而积累业”,也做了,也积了,如:

杀生、邪淫、偷盗等;

      2)“作而不积业”,也造了,没积业,如:

无意踩死小虫等;

      3)“积而不作业”,没有做,但在阿赖耶上积了业,如:

想杀生、偷盗,有发心,但没做成;

      4)“未作未积”,  既没造,也没积,如:

走路、睡觉等无记业。

 390、寂天菩萨一再强调除了护心以外,其他的善行意义不大,这是否意味着受持别解脱戒没有用?

为什么?

  答:

佛制的每条戒律,都为护心而制。

别解脱戒的戒条全都为护心而制,是护心的一种助缘。

     梵净行的标准,完全依心而定,心不清净,身语不可能合于净戒。

 

    《宝蕴经》:

“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故心清净,则称之为梵净行。

 391、在闻思《入行论》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劝你不要学这些,而应该实修或者如何如何,这种行为为什么叫做魔业?

请以教证、理证分析。

  答:

1)教证:

《华严经》中说:

“凡坏菩提心,造它善法者,亦为魔事业。

      2)理证:

《入行论》全文均是围绕“菩提心”而宣说。

 

     脱离菩提心的一切作为,皆与大乘相背,只是一种形象上的善法。

 392、我们在污浊恶劣的红尘中,怎样护持这颗菩提心?

请用比喻进行说明。

  答:

受伤者在人群中,会全神贯注地护着伤口。

      同理,我们于五浊恶世,也要谨慎守护菩提心。

如果没有认真护持,心随境转,恣意造业,来世一定在恶趣中受苦,永远都没有解脱的机会。

 

  第51节课思考题

393、有些人认为自己修行境界很高,成天跟别人讲自己能看到什么、能听到什么,还能知道别人的心思,这些就真的了不起吗?

为什么?

   答:

鹰鹫,对于几十由旬以外的尸体,看得清清楚楚。

野猪的听觉也是极其敏感。

     印度以前有个空行魔女,任何人的起心动念她都了如指掌。

     释迦牟尼佛成立为量士夫,不是因为他知道世间有多少只昆虫、多少片树叶,而是他能为众生宣讲四谛法门,这才是佛陀的不共功德。

     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调伏自己。

394、有些居士遇到一个假活佛,自己被骗得人财两空,就认为是藏传佛教不好,并到处说这个活佛的过失。

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

   答:

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本质上没有任何过失。

历来没有人找到佛教的真实过失。

     活佛的过失,尽量不说,毕竟你依止过他。

今后在依止上师时,多了解,观察。

 395、有些人喜欢说大话,认为什么环境对他都是无利无害的,住在恶人群中也可以,住在女人窝中也可以,这样的话,其结果会怎么样?

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这样做?

   答:

结果是让自己的修行毁于一旦,来世堕入恶趣。

     如果能深信因果,对护心的重要性与窍诀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正知正念非常稳固,可以。

 396、假如自己曾毁坏过佛像佛塔等三宝的所依,如何忏悔?

  答:

毁坏过佛塔,需要造两座以上价值形状等比以前更殊胜的佛塔,再在三宝面前忏悔。

    《功德藏注疏》:

“依靠三宝而造的罪业,叫做无与伦比的罪业。

如果毁坏过佛像、佛经和佛塔,则应按照二倍以上修复,然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

 397、现在有些佛教徒以高价贩卖经书,美其名曰是在弘扬佛法,但实际上将所得利润用来买房子、买轿车,这种行为有过失吗?

应该如何忏悔?

怎样卖经书才没有过失?

  答:

过失极大。

      卖一本经书,印两本经书,然后再忏悔,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卖经书了。

      如果你自己没有享用这些利润,全部又用来印经书倒是可以,这就没有什么过失。

 398、按照《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正念的对境、形相、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答:

正念就是于过去之事不忘而心不散乱。

    对境:

过去之事;

    形相:

不忘;

    作用:

心不外散。

  比如,我是个修行人,不能忘记自己以前发过菩提心,有了这种念头的摄持,心就不会往外散乱。

399、名词解释:

  1)闻所生慧:

在善知识前,听受佛法产生的智慧。

  2)思所生慧:

反复思维后所得的智慧。

  3)修所生慧:

从实修中得到的智慧。

  4)圣者七财:

智慧、信心、多闻、持戒、布施、知惭、有愧。

 400、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对佛法所讲的内容是否可以产生怀疑?

为什么?

  答:

可以。

有了怀疑,进一步深入了解,从而断除怀疑,获得定解。

许多高僧大德也先有怀疑,后来通过闻思修,解除了疑团,获得了成就。

 401、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吗?

如果不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

具有正知、人格稳重才最关键。

     没有以正知,很容易触犯戒律、生起恶念。

人格稳重,修行会比较踏实,最后获得成就。

 402、有些人认为:

“信心、智慧、精进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了这三者,修行就一定能成功。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

不一定。

若没有正知,遇到违缘,烦恼上来,造罪,堕恶趣,这种现象非常多。

 403、具备正念有什么功德?

请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答:

《宝髻经》:

“正念能阻止一切烦恼,正念能制止一切魔业,正念可使我们不入歧途和恶道,正念犹如一扇门,能隔绝心和心所的所有烦恼不让其进来。

     《华严经》:

“又若燃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

 

第53节课思考题

404、既然正念对我们如此重要,怎样才能生起正念,且永不退失?

请从内外缘两个角度回答。

  答:

外缘是如法依止具相善知识,听闻正法。

      内缘是依法反复思维:

我们所有的言行、意念,佛菩萨清晰现见。

      进而生起惭愧心、畏惧心,自然生起正念。

 405、为什么要对上师有恭敬心和畏惧心,把上师当作好朋友看待不行吗?

如果整天为上师提水、做饭、做事情,这是否就是对上师恭敬?

为什么?

答:

对上师没有任何的恭敬与畏惧,加持根本得不到,相续中也没有点滴功德。

只有依靠对上师的敬畏心,世出世间的智慧才能生起来。

    假如上师不是大成就者,弟子做这些,只有一份善根功德而已,对解脱可能不会有什么帮助。

    从上师那里求取法义,如法修持,这是对上师最恭敬的做法。

 406、有些人说汉传佛教好,有些人说藏传佛教好,这种说法到底如何圆融?

答:

众生的根基不同,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都可以让众生获得真实的解脱。

    患病不同,药也不同,但都能痊愈。

与自己最相应的药,就是最好的。

选择法门也是如是。

 407、护持正念会得到哪两种果?

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答:

1)相续中很容易生起随念佛陀的心态。

从外缘讲,依止上师,上师是佛的化身;从内缘讲,不敢做坏事(诸佛能无余照见)。

    2)正念没有了,正知也会离开;有了正念,正知也不会远去。

正知和正念,是一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408、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如何以正知观察自己的念头?

答:

做任何事情,要观察心态是善、不善或是无记。

    如果是不善,那尽量把它停下来;如果是无记,看看能不能把它转变为善法;如果是善心,那你一定要去做。

    在行事之初,观察内心非常必要,若与烦恼相应,“如树应安住”。

 

第54节课思考题.

 409、修行最关键的是调心,而佛陀却在身体的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威仪戒条,这有必要吗?

这些威仪是否与世间上的交际礼节相同?

为什么?

答:

身体跟心关系密切,行为如法,对调心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也能了解其内在的心理。

    世间的社交礼节、日常威仪等,只是为了做好某件事情,或者为了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

而佛陀制定的威仪,目的是为调伏我们的心,让我们最终获得解脱。

二者的终极目标有极大差别。

 410、我们在行路去远方时,威仪方面有哪些要求?

你能做到多少?

答:

双眼注视前面约三尺左右。

偶尔看看四周。

遇人,问个好:

善来!

    为避免危险,应观望四周,决定继续前行或返回。

休息时,也应查看后方。

    总之,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观察自己的三门而后行。

 411、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如何圆满初中后三种心态?

请举例说明。

答:

比如杀生,想杀;知杀;最后随喜。

有了这三种心态,造恶业就圆满了。

    同理,做善事,也必须具足这三种心态。

譬如听法,动机是为众生而听法;在听法的过程中,打瞌睡,迷糊,盼望下课,这种心态不太好;听完后,善根回向。

这样

第55节课思考题

 412、有些上师名声广大、弟子众多,无数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这样的上师就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吗?

为什么?

  答:

“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

     看出离心,对名闻利养的态度,有没有慈悲菩提心。

如果不具备这些功德,即使管理一百个寺院,也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

     无垢光尊者讲:

如蛆虫般的眷属再多,也不见得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413、有些人认为出家人应该本本分分,唱歌跳舞非常不庄严,这跟世间人没什么两样。

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

出家人为了供养三根本、遣除违缘、利益众生,也是可以开许。

    文殊菩萨经常到未生怨王的皇宫里,跟王妃们一起唱歌跳舞。

通过这种善巧方便,度化了许多众生。

 414、佛陀开许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说妄语,有些修行人就以此为由,为了做生意赚钱,动不动就说谎话骗人,这种行为触犯戒律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肯定触犯戒律。

   佛陀开许,是在无有私心,利他情况下可以;对有自相烦恼之人,从来没有开许过的。

 415、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情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这样会有什么好处?

答:

一件一件地办。

    心志专一,圆满完成办这件事,然后再做其他的事。

   好处:

   1)依此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

   2)各种烦恼不会增长。

 

第56节课思考题

 416、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是否可以跟别人谈论军事、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

为什么?

答:

修行人尽量断绝。

但在弘法时,如果真正能利益众生,也有一些开许。

   慎摄身心,恒念正法,观察外境如梦如幻,不为喧闹外境所转。

 417、我们为什么不能随便割草挖地?

有些人认为就算触犯了,也不过是一个轻罪,应该没有太大的过失。

这种想法对吗?

为什么?

答:

凡是对众生无利益之事,皆应舍弃。

修茅棚、补寺庙有一些开许外,其余都严格遮止。

很容易伤害小虫的生命,违背圣教,积聚罪业。

   明知故犯,违背佛制戒,果报麻烦。

   翳罗叶龙王,迦叶佛座下的比丘,因砍树堕入龙类,头上生大翳罗树,痛苦不堪。

 418、如果遇到能让自己生起猛烈贪心或嗔心的对境,这时你会怎么做?

这节课的公案对你有何启发?

答:

自己应猛然醒悟,提起正念。

    贪嗔驱使下,很容易触犯戒律,伤害自他。

贪嗔烦恼一旦萌发,应强行压制下来。

    上师如意宝说:

“你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然后再慢慢地去讲话、做事,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发生。

 

第57节课思考题

 419、“广说”中提到了27种非理作意,到底是指哪些?

答:

  贪心、嗔心、掉举、讽刺、傲慢、骄矜、评论他人、伪、诈、自赞、毁他、粗言、离间、思名、思利、思敬、欲差仆役、欲人侍奉、削弃他利、图己利、因是欲语时、不耐、懒、惧、无耻、言无义、贪执亲友。

 原文颂词: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420、掉举分为哪几种?

请详细说明。

答:

1)身掉举:

东奔西跑,无法安住;2)语掉举:

漫天胡扯,说是道非;3)心掉举:

心往外散,不能摄伏。

 421、请具体阐述慢、骄各有哪几种?

你的相续中有几种?

答:

慢有七种:

1)傲慢:

观待下等众生而有自满之心。

2)过慢:

观待同等之人,胜过他们。

3)慢过慢:

观待超胜的人,自己更优秀。

4)我慢:

将五蕴执著为我。

5)增上慢:

自认为具有神通神变。

6)卑慢: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

7)邪慢:

误将过患认为功德。

 骄有八种:

1)种姓骄:

皇族豪门而自喜。

2)相貌骄:

五官端正而飘然。

3)广闻博学骄:

多闻而满足。

4)财富骄:

经济富有而不凡。

5)权势骄:

权倾周围而色喜。

6)无病骄:

身体健康而鄙视病人。

7)艺术骄:

身怀特长而居功。

8)韶华骄:

年轻美貌而蔑视老人。

 422、请区分二者的差别:

卑慢与傲慢、骄与慢

答:

1)卑慢跟傲慢的差别:

傲慢只是对下等者观待。

卑慢则对上下都比较。

    2)骄与慢的差别:

骄未外露,内执己胜。

慢是通过言行表现出来。

 423、在什么情况下才开许揭露别人过失?

说别人过失有什么过患?

答:

上师如意宝教诲:

为摄受引导弟子,指出过失是应该的。

道友之间评长论短,就没有任何意义。

    对别人评头论足,唯造口业已。

严重的,进拔舌地狱。

 424、有些人平时什么都不做,每天雇保姆到家里干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答:

诸事尽量自己料理,不役使别人。

    佛陀也自己托钵乞食、缝袈裟等,并未让人侍奉。

一折福,二是来世为人役使。

 

第58节课思考题

 425、归纳而言,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哪两种心态当中?

如果你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理应如何对治?

答:

染污心、无义心。

  嗔恨以慈悲对治;

   贪心以不净观对治;

   愚痴以空性对治;

   嫉妒以平等心或自他交换对治;

   傲慢以摧毁我执对治。

 426、大乘修行人需要具足哪几种善心?

请具体解释。

你相续中有几种?

  答:

8种:

 1)深信:

对佛深信不疑。

2)极肯定:

对佛法有真实定解。

3)坚稳:

见解稳固。

4)恭有礼:

对上师、三宝恭敬。

5)知惭:

常生惭愧心。

6)畏因果:

害怕堕落,如履薄冰。

7)寂静:

身语调柔,安住如树。

8)勤予乐:

利益众生,无有疲厌。

 428、请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答:

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行持无有罪业之事。

更重要是,观一切如梦如幻,恒时守护菩提心

第59节课

429、这节课从哪几个角度说明:

我们不应贪著身体?

请具体分析。

答:

1)尸体为秃鹫所撕扯。

    2)意识与身体是别体。

    3)如果意识不必要依靠身体才能存在。

   4)用智慧剖析自身,身体没有值得贪著的精妙之物。

 430、请从因、本体、果的角度分析:

身体与心是他体的。

答:

1)身因:

父母的不净种子。

心识的因:

前一刹那中阴身时的心识等流。

  

   2)本体:

身体是四大组成的无情法,粗大色法。

心,则是非无情的明清之法。

3)果:

身体百年后就没了。

心如果没有解脱,始终在轮回中流转。

因此,心和身体是别别分开的他体。

 431、有些人认为身体是心的因,因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

请以理证遮破这种观点。

答:

有人见到鲜血会昏厥,听到老虎声吓得发抖,鲜血、老虎声也变成心的因了。

外境的所缘缘可以让心改变,但不一定是心的因。

《释量论》:

“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是心的俱有缘,就像青稞是从青稞种子中产生的,并不是从化肥和地水火风中产生的。

第60节课

432、很多人认为天天跟着上师,帮助上师做事情就是依止上师,有些女众因为没有条件而苦恼万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

依止上师,是指对上师的教言认真修持,其余的都不叫依止上师。

所以,女众用不着苦恼。

 433、“既然身体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没有任何精妙之处,那还是早点死了好,生病也不要吃药了。

”这种想法对吗?

为什么?

答:

病得不轻。

《中观四百论》:

“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  

身体虽然是不清净的,但却能依靠它让心得到永恒的解脱、永恒的快乐。

《前行》:

“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此身一切善恶之奴仆。

结论:

我们不能随便糟蹋这个身体,而应依靠它来行持善法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第61节课思考题

 434、请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应贪著守护身体?

答:

仆人不听使唤,就会辞退;身体如果不听主宰,何必善加养护?

    养护身体,就是要它行持善业;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他众生,就不再给它任何东西。

 435、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身体?

是娇纵它,还是苛刻它呢?

  答:

不堕两边。

     生活太奢华,易堕于傲慢,障碍修行;衣食太差,身体受不了,别人也会讥讽。

扰乱自己修行。

     正常情况下,应依于中道。

 436、论中有时说人身是臭皮囊,有时又说人身是渡船,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个身体?

答:

经论中的每个观点,都有针对性。

说人身不净,是引导我们断除对它的贪执,避免继续沉溺轮回;说人身是船,是告诉我们善用人身,能成办解脱自他的二利事业。

    这是从不同方面或层次得出的观点:

一方面让我们去认识身体,断除贪执,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利用它修善的功德。

我们应合理地看待人身。

 

第62节课思考题

 437、我们平时的行为为什么要保持寂静?

 答:

1)“窥一斑而知全豹。

     2)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3)如树安住,有利修心。

     4)行为调柔,影响周围。

 438、请解释颂词: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对此你平时做到了多少?

 答:

第一种解释:

劝勉别人应善巧;对别人的善意劝诫,应恭敬地顶戴接受;恒常以弟子的身份恭敬每个人。

     第二种解释:

对于善巧劝人行善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