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9292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docx

《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docx

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天河区2007届高考备考回归基础训练题《生活与哲学部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与其他学科(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与时代精神

1.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

C

①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③它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和认识成果④它继承了以往优秀文化的全部成果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哲学的作用

2.下列关于真正哲学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D

①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②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

③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④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指导生活与实践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一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

A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③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所认识的同一性问题④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4.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

上述材料体现了: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际生活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B

A.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C.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D.认为社会意识能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6.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

A

A.认为意识决定物质B.认为意识由物质决定

C.认为意识不能反映物质D.认为意识不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A

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④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8.“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物质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C

A.物质就是看得见的客观实在,其形态千变万化B.物质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总和

C.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物质是对万事万物所有属性的概括和总结

★1、自然界的物质性

9.人类只有从羊身上取出基因,再人工复制“克隆羊”,否则是不可能的。

“克隆羊”是生命科学的一大突破:

B

①有力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证明了人可以创造新物质

③说明改造自然要以自然物的存在为前提④证明人能够利用现有条件改造自然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0.恩格斯说: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下列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的是:

A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之树常青”、“生命在于运动”,这些俗语说明:

C

A.运动离不开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D.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2.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

B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②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承认相对静止才可以认识和区分事物的性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13.物质、运动、规律三者间的联系是:

C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

D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循环往复的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④

四、物质决定意识

15.“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是因为:

D

A.知识结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人的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物质并产生新的物质D.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1、意识的起源

16.据文献记载,在印度曾多次发现小孩被母猴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事例。

这些“狼孩”,有的虽已7、8岁,甚至十几岁,但都不会说话,不会思维。

这类事例说明:

D

A.狼孩的脑子天生就是笨的,不聪明的B.狼孩的脑子不是人脑

C.狼孩的脑子虽是人脑,但思维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

17.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命中目标。

因此,有人说电脑也是有意识的。

这种观点否认了:

C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④意识是生物特有的能力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18.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所以:

C

A.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也是主观的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9.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这归功于:

A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具有主动随意性和理想化

C.意识具有自发性和被动性D.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20.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D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不仅能够能动认识世界,而且还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

21.古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和“伍子婿三天白头的传说”。

这两个故事说明:

B

①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④要积累正确的意识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2.邓小平说过: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做到:

A

①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必须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唯意志主义

③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七、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3.哲学上讲的实践是指:

B

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B.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C.人们所从事的一切生产活动D.包括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

★2、实践的特点

24.专家认为,信息技术正在向纳米电子技术发展,10年以后,比现在通信技术快1000万倍的量子互联网将出现。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表明:

B

A.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B.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C.科学实验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人们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5.东汉思想家王充说: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D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D.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九、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2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

A.客观性B.具体性C.唯一性D.条件性

★2、真理的具体性

★3、真理的条件性

27.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了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º。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º。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º。

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材料说明:

C

①真理不具有唯一性

②人们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等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产生多个真理

③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④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A.①②③B.①④C.③④D.②③④

★4、真理和谬误

28.下列对真理和谬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谬误则不具备

B.不顾时间地点的变化照搬过去的认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C.不顾真理的条件性,超出真理适用的范围,真理会变成谬误

D.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对立统一

十、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9.2005年10月2日,南亚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发生7.2级的大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的伤亡十分惨重,大约有4万人在地震中丧生。

虽然随着地震检测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大增强了,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

这说明:

D

A.世界上有能够认识的事物,也有不能认识的事物

B.不是所有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也不是所有的规律都能为人类所认识和掌握

C.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D.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30.毛泽东说过: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有:

C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认识不断运动发展,以至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可把握的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1.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

C

①联系的观点②发展的观点③对立统一的规律

④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辩证否定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③④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

32.2005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科学家通过监测发现,由于人类不当和无限制地科考活动,导致南北两极气候变暖,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圈。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D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3.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火焰形成一个火圈,向一个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蚂蚁眼看就要葬身火海。

这时,蚂蚁们迅速聚集,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蚁球”,尽管被烧得劈啪作响,“蚁球”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大多数蚂蚁得以绝处逢生。

这表明:

D

A.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B.部分制约整体,甚至起决定作用

C.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D.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系统优化方法

34.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的运作存在着多种联系,运用系统理论可以揭示教学系统的整体特征、等级层次、结构、功能、环境与要素的联系。

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的优化密切相关,但要素的优化必须服从系统整体的优化。

这说明:

A

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④教学系统化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含义

35.发展的实质是:

B

A.事物状态的简单重复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数量的增减D.事物位置的变更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6.1814年,当第一台铁路蒸汽机问世时,有人驾着马车跟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

今天,马车仍按原速转动着轮子,而高速列车时速已达300―500千米。

材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①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②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不要嘲笑弱小的事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37.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在于:

C

①量变是事物呈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状态,质变是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则是事物显著的变化

④量变是在一种质变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8.新经济(即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美国出现经济增长高潮,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这说明:

C

A.事物总是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3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C

①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0.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往往爱听自己相同的意见,而听不进不同的意见,这种态度实质上是:

B

A.承认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B.否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否认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D.否认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41.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创造出许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其哲学依据是:

A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B.特殊性的总和构成普遍性,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42.据报道,近年国家重点投资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在2005年进入建设高峰期。

国家重视重点工程的建设,其理论依据是:

A

A.解决主要矛盾对于处理全局问题有关键性作用B.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

C.解决了主要矛盾,也就等于解决了次要矛盾

D.解决了主要矛盾,经济发展就不会再有波折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43.(2005年,全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B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

44.十六大报告指出:

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上述基本经济制度,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C

A.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B.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

C.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D.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5.联想根据各种业务的特点及成长规律,根据市场前景的清晰分析,制定不同业务目标及发展策略,配置相应的资源投入,确保核心业务有干劲,成长业务有冲劲,种子业务有后劲。

联想的作法符合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C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对立统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七.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46.下列属于辩证否定的是:

B

①生物体的新陈代谢②对传统文化全部否定③医生动手术为患者切掉肿瘤

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⑤我国把十一个五年计划改为“规划”

A.①②⑤B.①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④⑤

八.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47.人类在发明创造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习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人们的发明眼界。

而对这种“思维定式”的有意识破除,则可使人们产生出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

这就要求我们:

D

①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传统观念②在思维过程中,要进行合理想象,大胆创新

③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④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创新的社会作用

48.自20世纪80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以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纳米科技。

它通过操纵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和分子团使其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物质,制造出新功能的产品。

这说明:

C

①创新对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源于创新

③只要创新就能发展出高新科技

④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被认识的事物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9.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某市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接受各种培训和再教育,如今学文化学技术已蔚然成风。

这表明:

C

A.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有区别的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50.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

这是因为:

B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不会变D.社会意识是随人们的主观愿望而转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5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D

①影响和制约其他矛盾②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③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④体现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5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

B

A.改革B.阶级斗争

C.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的调整D.无产阶级专政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而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

这是因为:

D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B.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已不再存在C.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利益差别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5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

C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5.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国家大力扶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社会水平,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

C

A.一切相信群众B.一切依靠群众

C.一切为了群众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六.人生价值

★1.价值和价值观

5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人的这些名言共同主张的是:

B

A.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B.倡导把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

C.个人活动既是个体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

D.个人活动对历史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7.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之一,就是不能只考虑自然资源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价值,还要考虑资源的保护和再生的需要,重视经济增长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价值。

这一思想:

B

①体现了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体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③说明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全局利益④坚持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七.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58.官员的政绩应切实是为了人民群众,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这表明在政绩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的价值评判标准是:

D

A.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看其是否符合党组织的需要

C.看其是否符合个人D.看其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59.2005年5月18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共重庆市原常委、宣传部长张宗海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张宗海有期徒刑15年。

张宗海从“人民的好公仆”沦为“阶下囚”,这其中体现的哲理有:

C

①人生无常,要及时行乐②要加强党政干部的廉政建设

③要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