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证书教育学课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409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格证书教育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资格证书教育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资格证书教育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格证书教育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资格证书教育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格证书教育学课件.docx

《资格证书教育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格证书教育学课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格证书教育学课件.docx

资格证书教育学课件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功能

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2、教育的意义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

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设立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如何确定,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1986年:

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后,是否实行双轨制,是否允许个人办学,是否确立重点中学

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伦理道德感直接受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评价手段来实现。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人才(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直接取决于国家的政体,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3、舆论力量:

学校可以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

1、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年限、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次工业革命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第三次工业革命,普及高级中等教育;信息革命后,高等教育大众化。

2、制约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

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关系,全日制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都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等失调的问题,或者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求,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现象。

3、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发展更新。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许多国家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的,每次重大课程改革,都反映了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

 

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

2、再生产科学技术

(1)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以实证的研究证明教育的经济贡献。

1960年12月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演讲,是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

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信息搜寻,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

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藏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技术: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

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1)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习惯领域,导致教育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斗争,最终促使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2)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3)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

(4)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发展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科学发展及其他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5)科学渗透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1)科学技术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2)科学技术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3)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高等教育与科学的体制化有密切联系。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也从事着直接的研究工作,这在高校尤为突出。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三、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实验课。

2、教学形式个别化。

远程教育、网校

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特色学校

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求人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性学习。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文化分类: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文化核心地位:

价值观

 

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

1、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1)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而获得传递和保存

(2)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

(3)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帮助人们获得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方法。

由于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2、教育与文化的改造

(1)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选择的途径:

通过教师的选择、教育方式的选择来实现的

选择文化的内容:

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效率高的文化要素。

(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

教育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只有经过整理才易于被年轻一代接受。

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3、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创造是世界文化增加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总体文化中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

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二、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

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1、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

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

教师习惯向学生提问,不习惯不断被学生提问

思想教育上,习惯教导,不习惯与学生平等交流

班级管理上,习惯发号施令、监督处罚,不习惯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

后果:

学生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进取性不足。

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

教育价值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价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

教育质量观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和升学率看做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片面强调智育,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兴趣、情感、意志、个性培养。

忽视面向全体学生。

精英主义。

智育中心论。

3、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的学生观的影响

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

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学生观的形成

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分类:

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活动文化

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形成良好与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办好一所学校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性,重视学校教育,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也具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

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弗洛依德:

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威尔逊:

基因复制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塞尔:

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人的发展有固定的成熟顺序,教育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2、外铄论:

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赖于外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荀子:

性恶论

洛克(英国):

白板说,人的心灵尤如一块白板,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

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型的人。

注重教育,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持乐观态度,关注重点在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有效地学习。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教育活动主客体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不平衡性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

第一年、青春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最后。

发展关键期(发展最佳期):

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顺序性

身心发展在整体上有一定的顺序。

心理发展:

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认知发展规律按感知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顺序发展

柯尔柏格: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有普遍意义,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3、阶段性

不同的年龄表现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初中:

心理断乳期。

高中:

个人与社会

4、互补性

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失明者听觉、触觉、嗅觉超常。

其次表现在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调节作用。

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

群体方面:

如男女差异:

生理机能、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

个体方面:

身心所有构成方面的差异,发展水平差异、心理特征表现上的差异

 

第二节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特征,又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的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格塞尔的成熟决定论—爬楼梯。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体生活过程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四、个人实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五、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1)主体特殊性:

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

(2)有极大的人为性:

目的、内容、计划、组织、特殊教育条件

(3)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科学、文化、道德规范

(4)个体活动:

有教师指导,要接受检查

学校影响人的发展的独特功能:

(1)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

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普通教育内容多面性,集体中学生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

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有助于发现学生个性独特性。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尊严。

 

二、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

潜能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的任务。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人的力量包括身体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

人的精神力量是人的根本力量,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教育培养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且力图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和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2-15岁左右,危机期,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的总体特征:

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他们似懂非懂,渴求自主、力求摆脱成人。

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与成人的关系,不再愿意做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力求成为生活中的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

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重要性、艰巨性

教师:

要有正确的少年观、高度的教育艺术与机智。

任务:

“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认知方面:

抽象思维、概括能力;情意方面:

道德理想和情感体验,自我认识能力。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自己可能有较清晰的思考,并对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青年理想中,事业、友谊、爱情、人生价值是最诱人的。

青年期是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时期。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解决认识问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

认识方面:

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

价值观方面:

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任务:

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

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和特定的社会领域、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以及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制定的目标体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

各学习领域或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

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

二、制定教育目的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向: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核心意义的部分。

方面:

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在脑力、体力两方面协调发展。

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

个性:

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1、体育:

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2、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4、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5、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专业性职业。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专门职业

1986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

专业、技术人员

2、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是在学习人类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教师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经验,规范行为品格,塑造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心理素质,实现个体社会化。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

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

2、授业解惑者:

传递历史上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帮助解除疑惑

3、管理者:

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对教育活动进行控制、检查、评价

4、示范者:

夸美纽斯:

“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

5、父母与朋友:

6、研究者:

(1)工作性质。

学生千差万别,内容发展变化,教育过程复杂。

(2)教育教学专业要求不断学习。

(3)主动研究。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学科专业素养:

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和内部联系、发展动向、最新研究成果

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括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

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2、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是社会性事业,受社会多种因素影响,并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