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3至24条原文复习及医案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048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第23至24条原文复习及医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伤寒论第23至24条原文复习及医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伤寒论第23至24条原文复习及医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伤寒论第23至24条原文复习及医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伤寒论第23至24条原文复习及医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第23至24条原文复习及医案分析.docx

《伤寒论第23至24条原文复习及医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第23至24条原文复习及医案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第23至24条原文复习及医案分析.docx

伤寒论第23至24条原文复习及医案分析

2

013年1月6日星期日运用一二三辩症法解读复习伤寒论原文第六课第18条原文总结

桂枝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桂枝汤法,本为解肌”,说明“太阳中风”症,处于“释而不能收敛”的状态。

“调营卫”是其狭义,“调阴阳”是其广义。

所以我们要认识桂枝汤法中的“三两”的药与三(个)阳的关系时,其目的就是要恢复“阴与阳”的偏颇。

当然,随着邪气对“阴与阳”产生频率振荡,桂枝汤法中的用量也会随之变化。

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均是“用阳和阴,用阴和阳”之法的。

“阳释而放,汗出,脉松而缓”,桂枝汤法,调和“全身性的阴阳气血营卫”,求大同中的“阴阳气血”,载还小局中的营卫失调。

“阳敛而蓄,无汗,脉弦而紧”,麻黄汤法,调和“全身性的阴阳气血营卫”,求大同中的“汗血水阴”,发泄小局中的营卫郁滞。

桂枝汤法是处于“释放”的状态,调营和卫,以“固护表阳”。

麻黄汤法是处于“敛蓄”的状态,调卫发营,以“发泄表阳”。

同时桂枝汤法的定位,是在“肌腠”。

“肌腠”者,阴阳气血津液的载体。

麻黄汤法呢?

定位是“肌腠中的孔窍之门”,但均是属于三阳“脉症病治”的范畴。

“风”中表阳而疏泄,卫“释”元阳之温热,以御邪气。

卫阳强悍秉正气御邪而“发热”,卫弛“汗出”。

“寒”中表阳而闭滞,卫“蓄”元阳之温热,以御邪气。

卫阳强而秉正阳之气而“发热”,营郁“无汗”。

“阳随卫释,阳随营闭,释而当敛,闭而当开”。

所以在治疗大法上大相径庭,但开发“表阳”的功能是一致的,因为我们知道三阳是主开的。

所以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也可以麻黄二桂枝一汤等等,均是根椐“阴与阳”的频率振荡而定的。

调和三(个)阳,发越三(个)阳,目的均是开三(个)阳中的“太阳”为务,否则“阳释汗出”,津损发为“柔痉”。

“蓄阳不发”,津郁不发,则为“刚痉”。

第19条原文总结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如果是“饮酒过多”,导致类似桂枝汤方症的病态时,是不可以与桂枝汤的。

酒热与桂枝汤的温热,两阳相合,浊热内攻,则导致“呕吐”。

也因为酒是挥发性的,与甘温性的药,使酒热不得腾达,所以酒毒是不可以与甘温性质的药的。

上一讲我们引借了《素问·本能篇》的“泽术麋衔散”,以分消解散酒热之毒。

第20条原文总结

喘家,作xx,加厚朴杏子xx。

桂枝汤的“中风”方症,三(个)阳的“太阳”相对三(个)阴中的“太阴”。

“太阳”释放热能,阳气即随之受损。

三(个)阳的“太阳”,相对三(个)阴中的“太阴”,“太阴”失温,聚津为湿,既乏“营卫之源”,也生“痰湿之咳”,导致“咳痰喘息”者,是在桂枝汤法的基础上加入“杏仁”协助“桂枝,生姜”者,以宣通透发三(个)阳中的“太阳”。

加入“厚朴”以协助“芍药,大枣”者,以升温开发三(个)阴中的“太阴”。

“阴与阳相通,表与里和合”,则“咳嗽,喘息,眩满,悸烦”则愈。

同时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曰: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原相统一。

使“有形之痰,无形之痰”者,得以温化而愈。

同时我们还讲到了一个新感中的桂枝厚朴汤加麦门冬汤的病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也重点讲了“大逆”,与“止逆”及麦门冬汤中的麦门冬的理解。

第21条

凡服xx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是以“酒热蓄毒”为例,也可以“里阳气热”为例,来说明桂枝汤法的禁忌。

第22条原文总结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xx加附子xx之。

“太阳病”者,三(个)阳中的太阳称为“表阳症”,三个阴中的少阴称为“表阴症”。

表有“阴性与阳性”的病,但又各与阴与阳的对方遥相对应,太阳相对于太阴,少阴相对于阳明,这样就形成了三进位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表阳蓄而不释,阳蓄化热”,一麻黄汤,二大青龙汤,三越婢汤,四麻杏薏甘汤等等。

“表阳释而不敛,阳释化寒”,一桂枝汤,二小青龙汤,三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等等。

今“发表中之阳,汗出如漏”,既衰“阳气”也损“阴液”。

但是“表阳症”仍在者,仍属桂枝汤的方症治疗范畴,以治“发热汗出恶风”之症,加入“附子”速以追还散失之阳。

桂枝汤加入附子者,是在温摄载还“阳气”的情形下,虚损中的“阴液”才能温运生化。

因为“有形之阴”难以速补,“无形之阳”得以速还。

是在“阳气”的基础上,以“摄阴化液”。

----------------------------------------------------------------第23条原文解读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误用“攻下”之法,“脉促胸满(闷)者”,“表阳”受挫,“胸阳”不布,当与桂枝汤法去芍药主之,取辛甘秉阳火之气,以复伏遏之荣卫,载还“表阳”之气津,去“芍药”之苦平性者,因为芍药“在阴不在阳,在痛不在满,在血不在气”,有碍胸阳之敷,促脉之畅。

桂枝汤方症学,第一次分裂者,就是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的方症药学,这次的分裂代表着“阴与阳”的离合动态观。

“阳”释放过甚,“阳”蓄滞过急,均虚衰及二阳所潜藏的胃气。

脉促胸闷者,正是阴与阳分离前的前趋之症,或者称为过渡期。

“阳释甚为虚寒”,三(个)阳中的二阳(即太阳与阳明)处于“开释而不能收敛”的状态,三(个)阳余下一阳,不足以固敛承载“太阳”与“阳明”的虚衰,所以与桂枝甘草汤法,辛温秉甘缓之气,载阳归来,既复二阳也还胃气。

“阳蓄积为虚热”,三个阳中的二阳(阳明,少阳)处于“闭敛而不能开释”的状态,三(个)阳之下,余有“太阳”,不足以承载滋养“阳明少阳”的津血,所以芍药甘草汤法,苦平秉甘缓之气,亦载阴归来,既复二阳以还胃气。

因为“释放致阳虚衰”,导致“太阴”寒湿,“少阴”虚寒,厥阴阴阳离诀;一个因为“固敛而阳蓄积”,导致“太阳”津伤中的“刚柔之痉”为病,“阳明”化热中的“烦,喘,渴,热,或痞,满,燥,实”之症,甚则下劫阴液,或者逆传胞络,“少阳”不枢,风阳内动,这均是随阴阳频率的波动形成“阴与阳”的离合关系的。

如果“下后,其气上冲者”,说明“太阳”秉三(个)阳之承扶,载阳还表,这时当及时的给以桂枝汤,即载三(个)阳之气,也复表阳之悍,驱邪气外散则愈。

此“下之后,脉促者”,胸阳不敷,脉力伏遏,欲畅达而正阳之气不充沛。

“胸满者”,“胸”者,古人有“胸与腹”字之通假,说明“胸满”者,实属胸腹部之满,这个“满”就是因为“攻下”之峻而损及“太阴”之“里阴”。

这又与“发汗”后,“腹胀满腹”的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埋下了伏笔。

“脉促而伏遏,胸腹满而壅滞者”,皆因为“攻下”后,“表阳”欲复不能,所以桂枝汤法,去掉“芍药”之苦平,使桂枝汤形成一个辛甘温阳之局势,秉承三(个)阳之气,一举载阳还表,桂枝汤法去芍药后,就变成了一个广义的甘温扶三(个)阳之大法,也为桂枝汤法的类方形成系例而拉开了序幕。

如果“微恶寒者”,说明“攻下”已损及“元阳”之气,是属“虚寒性的恶寒”,桂枝汤法去芍药后,再加附子者,以恢复“表里之阳”。

当然了,如果“攻下”后,“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又是桂枝汤法去桂的方症者,是“以阴滞阳”,如果“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起则头眩者”,则知邪气已内陷“太阴”,这是后话。

桂枝去芍汤与桂枝去桂汤者,是一对完整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相对之方症学,为我们讨论相对论中的三进位法最好的佐证。

xx去芍药xx

于xx内去芍药,xx前法。

xx去芍药xx附子xx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歌曰:

xx表病攻里错,脉促胸闷冰伏着。

xx受伏欲郁遏,xx不虚力能托。

xx去芍辛温药,复燃xx与离火。

xx去xx相对说,碍阴滞阳谁之过。

微恶寒者xx弱,附子摄载阴枢和。

体阴用xx离约,xxxx多。

xx知开合,释放蓄敛好把握。

第24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此条是可以分为三个自然段的,第一阶段“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第二段是“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第三段是“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我们先看第一段: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之久,如同疟状,发热恶寒,发热多而且恶寒少”,

“太阳病”的时间是“八九天”,“如疟状”者,即寒热交替,“发热恶寒”的情况是,“发热多寒较少”,而且是“其人不呕吐,不烦渴者”,说明邪气未入里,脉症病治者,仍属“表中之表阳症”。

“正阳”之气,助“表阳”,随着“发热”的热势进一步加重,“热多寒少”之症,“一天出现二三次之频”,“表阳”的“浮紧”之脉,也处于冰伏中的“沉微”或“沉缓”之象。

“表阳”之气,在不断的加热,阴寒之气,在逐渐的消退,蓄滞之阳,即加重“表阳症”中的“发热”之势,同时“脉浮紧”被压缩为“微缓”之脉象时,“浮紧”之脉的处于短暂的伏而待出的状态,是“浮紧”之脉力处于“增”的范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脉处于“微缓”的,阳虚弱性的脉象。

所以说“脉微缓者,为欲解也”。

也为“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之脉象,埋下了伏笔。

这与原文中所曰的“伤寒三日,少阳脉微者,此为欲解也”,是两个概念,一个“脉微缓”者,是“正气”因为冰伏而待出,出而载阳还作“汗衄”而解,一个是“伤寒三日”后,“少阳”枢机通透,风阳气热充沛,使正胜邪衰而愈的表现。

所以第二段就交待了如果真的出现“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此为“不发热性的恶寒”,属于三(个)阴中的“虚寒”病症。

此“阴阳俱虚而脉微”者,邪气内陷“少阴”,是以“元阳”之气虚衰,导致“全身性的阴阳气血虚且衰”的一组病变。

第三段是:

如果邪气上郁,“表阳”无力通透发泄,邪无去路,上壅滞面而红赤色。

“表阳”为寒气约束,不得发泄,欲作“汗出”之汗,因为“表阳”无力宣发而滞于“皮下腠理”之间,“其身必发骚痒者”,麻黄桂枝各半汤主之。

桂枝汤法,温而宣之,麻黄汤法,透而发之。

这也为后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表阳”上越时,“但见头汗出,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身必发黄,茵陈蒿汤”埋下了伏笔。

xxxx各半xx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方解:

这也是桂枝汤与麻黄汤的首次的配合,“表阳”之中虽有小邪之气,但是终因“表阳”无力宣发通透,“上壅于面”与“全身性的皮肤肌腠之间”,不得作“汗尿”之畅而解。

方以桂枝汤与麻黄汤合方用,各用原方半剂之量者,桂

枝汤法以调和“表阳”,麻黄汤法,以发泄“表阳”。

歌曰:

xxxx各半汤,热多寒少如疟状。

脉象浮滑有紧象,正气趋表并xx。

甚则烦躁或如狂,或衄或汗才通畅。

xx和xx血酿,xx调和卫气忙。

热郁面上红如妆,表阳不通身兼痒。

脉力微缓热衰象,其人不呕便清凉。

表中也有xx,脉微恶寒少阴xx。

刘力宏教授有一个病人,“颧上起节,红肿痛痒”,他自已说是在未得阴阳真传之前,必定是要清肝火兼以解毒的的药物,甚至用龙胆泻肝汤清而泻之,但测之以脉“浮滑偏紧”,“表中之表阳症”,当以畅通三(个)阳中的“表阳”之滞乃愈,后来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一剂则病愈,病人持方还试问之,“没有表阳症,为何作表阳之药,明明是疮痒性的热毒病吗?

更况《内经》病机十九条曰:

“诸痛疮痒,皆属火”之说。

所以“太阳病”,也是三(个)阳中的一个“表阳症”而已。

这个“红肿痒痛”,也是三(个)阳病中的一个“表阳症”而已。

如果是xx病呢?

就会出现十四字决: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如果只出现“浮脉”呢?

就是一个“表阳症”的脉。

如果只出现“头项强痛”呢?

只是三(个)阳中的一个“表阳症”。

所以上面我们讲了郝万山教授所说的,“浮脉主表,具有普遍性的临床指导意义”,如“发热恶寒者,发于阳”,至于发于三(个)阳中的那一个阳呢?

再找其位,然后定其性。

这个“面上的红肿热痛骚痒,脉浮紧”者,正是一个“表阳”未得发泄而壅滞之过,如果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呢?

可以引发“表阳”中的邪气,有内陷之险,大有南辕北辙之嫌。

我们学习《伤寒论》者,是学其方法论的。

目的是能得其门而入,潜移默化,论中呢?

是可以鱼与渔者,兼而得之,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克绍所说的:

“临

床的效果,取决于你对《伤寒论》体会的深浅,真是千古名句也是我们学习《伤寒论》的座右铭,可见其入圣之深是也。

我们无非是给“脉症病治”打上了“阴与阳”的烙印而已,这个烙印呢?

正是刘力宏教授所曰:

“对我的这个诊断负责”。

阴阳学说是诸策略中的狠招,直接指着因果,因为这个因果呢?

就是指邪气而言,在邪气的概念下,《伤寒论》的高度统一中,就会舍去最基础的诸辨症法。

最后就只余下了与论中进行高度统一的,正邪之气产生的阴阳频带振荡的增与减而已。

因为“阳”而用“阴”,因为“阴”而用“阳”。

在二个选择中,只能取其一,没有推理与意测可讲的,更没有演义可言。

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数术”,“数”是法度,“术”是指技能,“数”是略,“术”是巧,“巧术”是为“定数“所用。

“数”,并非所用之“术”。

“数”是法度,“术”是技术。

“数”是狭义的,“术”是广义的。

这个狭义的“数”就是“阴与阳”的“定数“之性,这个广义的“术”是指技术的普遍性。

比如在秦孝公时的变法中,所用就是“数”,说了就算“数“的,是定位定性的,一切技术手段均是为“数”所服务的。

韩国的申不害在变法中,所用的是“术”,驾驭之术,权威之术。

城外之牛吃了某地的草,帝王也了如指掌,这就术的含金量,为少数人服务的,是通过术来实现的,是人为的。

所以秦的变法在“数”,而秦国从此强大,韩国变法只取了“术(权术)”,也就巩固了政权之术,六国后来就被秦所亡。

“术”与“数”的鉴别点就在于“定位定性定量,从快从速从简”。

“术”的结果是顺从“数”的量与质的增减而定,比如我们的治疗大法是“活血化瘀”就是“数”所决定的,那么我们选择中的药性配伍呢?

就随着“阴与阳”中“数”的多少而定“术”的应用范畴。

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数”是算定好了的,是定数,“术”无非是用技术对“数”进行的空间填补。

同时历史上的阴谋学家,就是用的“阴阳”之谋“数”的。

医界的代表如秦

越人,华佗,董奉,张仲景等等,政界人物如鬼谷子,庞涓,孙兵,荀子,韩非,李斯等等。

“阴阳”之谋用之以稀奇古怪,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

所以我们学习“阴阳”之数,就是要让我们站在“阴与阳”的同位数上,去找“数”中的“定位,定性,定量”。

这均是有论中原文作支持的,更不是《内经》等经典著中的产生的阴阳“数”可比,因为那里的阴阳数是概括的文义的宇宙之象,我们论中所曰的阴阳“数”是单指邪气产生的频率而定“数”的。

这种个阴阳“数”值者,是狭义性质的,直揭病态中的靶点,或直指治疗大法的。

这个靶点也就是“不阴即阳,阳数三,阴数三”而已,也将“术”的能量无限性的扩大化,载体化。

比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桂枝汤。

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等等,均是将“术”中的量,扩大到阴阳“数”的切合点上的。

所以古人曰:

“大医治国”,儒家所说的“进而治国平天下,退而修身齐家”之说,范仲淹所说的:

“不为良相,但为良医”是也,这均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去分析“数”与“术”的概念。

医案1

任姓女51岁

2012年12月6日

诊断:

少阳病(颈椎病)。

脉象:

沉弦滑稍紧。

舌象:

苔xx滑腻。

症状:

颈项疼痛,不能转侧,引发心悸气短,头眩晕,呕吐,有高血压病史,腰困重痛,疲惫,少腹冷痛,时失眠,

分析:

头为诸阳之汇,项为诸阳之位,背为诸阳之表,表阳不开,三阳不和,清阳不能上济阳位而致上症之候。

治则:

升枢少阳法。

方药:

xxxx汤加减拚成服之。

炙甘草10克,嫩桂枝20克,炙麻黄15克,黑柴胡20克,

野黄芩10克,红大枣5枚,鲜生姜20克,大葱根一把,

杏仁泥15克,炒陈皮12克,生半夏12克,炒麦芽10克。

十剂量。

“少阳”主阳枢。

“阳枢”者,枢出阳火气热,是“厥阴”体阴所用之阳的敷和,以陈洒三(个)阳中的任何一阳,所以三(个)阳主“开”,“开”也代表着阳气的温运,三(个)阳中的“太阳”开,则以温运“表阳”,三(个)阳中的“阳明”敛,以熟腐里阳之气,使“二阳”之病不能发展为心痹之为害,“一阳”枢发,体阴所用之阳得以启发,三(个)阳合用,形成三阳合一之势态时,正是内经所曰:

“夫自古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又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折寿而不彰,是故也因而上卫外是也”,阳局已成势,必能通关透窍,诸阳得以温养温运,正是《内经》所曰:

“xx阴秘,精神乃治”。

同时这个处方是站在高度统一中的三(个)阳角度,处方立法,所以他不但能治疗“颈腰椎病”,更能治疗一切因为外感所约束的“表阳”,不能宣展透发,引起来的一系例的“发热类”病症。

所以此处治疗中,一并治愈近六例这类的患者。

因为我们的目的明确,方向一致,那就是一个字“开”。

我们看看,哪个药不是一致对外处于“开”的目的呢?

这里仅重点讲第一案,第二案例供大家互动参考吧。

医案2

xx女50岁

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

诊断:

眩晕。

脉象:

沉滑硬紧。

舌象:

xx厚苔。

症状:

头眩晕,走路不稳,右臂不能自主,有高血压病史。

分析:

三(个)阳的“太阳”不“开”,“乾中阳离中火”不能温馨,相对中的“太阴”不能升清滋养而致上症之候。

治则:

破坎释离法。

方药:

xx合xx萸汤加减拚成服之。

明党参6xx,野xx10xx,吴茱萸6xx,

黑柴胡10克,生半夏10克,炙麻黄10克,杏仁泥10克,杭白芍10克,桂枝尖10克,鲜生姜10克,红大枣3枚,大葱根15克。

十剂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