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docx
《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
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
1、简述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并举例说明(至少三个例子)
(1)按照研究对象:
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
(2)按照研究目的: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按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高考改革的成效属于价值研究;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属于应用研究;研究课程与教学理论属于定性研究。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
(1)从认识论角度看,两者属于不同的例。
定性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进行,而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
定性研究注重过程,而定量研究注重结果。
(2)研究路径不同。
定性研究更多的采用归纳法,而定量研究具有演绎性的特性。
(3)研究设计存在差异。
定性研究不强调程序的严格,方法更灵活,而定量研究要求有标准的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
(4)目的存在差异。
定性研究旨在解释社会现象,而定量研究在于确定关系、影响、原因。
(5)表现形式不同。
定性研究主要是叙述,而定量研究通过数据的展现说明研究结果。
3、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从客观的教育事实出发,实事地研究教育问题;
(2)创新性原则:
体现在选题、研究方法和角度和研究结论等方面;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4)伦理原则:
由于教育研究的对象的人,教育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符合当前的道德伦理,不能够违反法律法规,损坏他人身心健康等;基本容:
评估研究的伦理可接受性;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承担对研究者应负的责任;避免和消除不良后果。
4、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选题(问题的提出与背景,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设计(研究容和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的选择,指标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等等);搜集资料(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整理与分析资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撰写研究报告(不同体例);总结与评价阶段;
5、教育研究方法的特征和功能
特征:
(1)研究目的在于探究教育规律,以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2)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述;有明确的指标和严格的操作程序;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3)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4)创造性。
独特特征:
(1)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2)研究的周期较长;(3)针对性、实践性强;(4)研究参与主体广泛。
功能:
实现教育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教育研究者的素养和研究能力。
6、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可行性要具备的条件:
客观条件:
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行性;主观条件:
研究者本人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材料以及对课题的兴趣。
时机问题:
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期,什么时候提出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
7、假设的含义及其作用、涉及的变量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对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设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假设是理论的先导,起着核心作用;①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目的,限定研究数据的收集围;②根据假设的容,涉及具体的方案收集数据,进一步验证假设;③有利于研究者对变量进行有效控制,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研究结果的质量。
涉及的变量:
①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是由实验者设计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有计划地变化的实验情境或条件因素;②因变量即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实验者需观察、测量、计算的变化因素;③无关变量即干扰变量或控制变量。
8、制定教育研究方案的步骤
(1)选择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被试特点、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等选择方法,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
(3)制定研究计划:
包括①确定研究题目②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③课题研究的基本容④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方案和进度计划⑤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⑥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及使用围;⑦经费概算以及设备预计;
9、抽样的基本要求
①明确规定总体(取决于研究目的和课题性质);②取样的随机性;③取样的代表性;④合理的样本容量;⑤取样的可行性。
10、影响样本容量大小的因素
研究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允许误差的大小;取样方法;研究总体的同质性;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诸方面。
11、取样的基本方法及其优缺点
①简单随机取样(抽签、随机数目表),适用条件是样本总体个数有限且数量不大;优点是方便易行,缺点是不适合大样本;②系统随机取样(等距取样),适用条件是大样本,但不适用于样本分布有周期性的特点的情况;③分层随机,适用条件是总体成分复杂且各成分之间差异较大的情况,优点是可有效地减少误差,缺点是必须对总体中的各层有一定的了解;④整群随机取样,适用条件是总体大、数量多且各层之间同质性较高的情况,优点是抽样方法简单,缺点是误差较大。
12、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育观察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教育现象,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特点:
①观察的目的性;②观察的客观性:
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③观察的能动性;④有翔实的观察记录。
13、教育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①研究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②节省人力物力财力;③研究资料真实可靠;④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新问题、新现象或者平时忽略的问题。
缺点:
①不能回答“为什么”这一因果关系问题,只是说明“有什么”或“是什么”;②受时间和情境限制,在研究对象多且比较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③取样小,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程度不高;④教育现象比较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结果推论太多,影响效度和信度;⑤受研究者主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客观。
14、简述非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活动或团体之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优点:
非参与观察克服了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参与对被观察者的干扰作用,研究结果比较客观、真实。
缺点:
对研究对象的活动缺乏有效的参与,只能获取表面的资料,不能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丰富的、深层次的资料。
15、简述结构式观察的优缺点
结构式观察是指对研究的问题和观察的项目有严格的界定,对观察的结果采用标准化的记录方式的观察。
优点:
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详实的资料;易于定量分析和对比分析。
缺点:
不灵活,缺乏弹性,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难以调动积极性。
16、简述非结构式观察的优缺点
非结构式观察是指对研究的问题和观察的项目没有严格的界定,对观察的结果也不采用标准化的记录方式的观察。
优点:
弹性大,比较灵活,所获得的资料不易受事先规定的观察项目和记录标准的限制,能够深入、全面、客观的搜集真实的信息;简便易行。
缺点:
所收集的资料带有较多的个人色彩,观察结果缺乏必要的效度,难以重复论证;所获得的资料分散,不易量化统计,只能进行定性研究。
17、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1)描述记录:
①日记描述法(用日记的方法详细描述,裴斯泰洛齐首先使用此方法);②轶事记录法(记录有价值的行为,较随意);③连续记录法(在一段时间连续不断的记录);
(2)取样记录:
以行为样本的记录方法;①时间取样(观察在特定时间发生的行为);②事件取样(对某一活动或行为进行观察);(3)行为核对表(用来核对行为出现与否。
)
18、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调查课题②选择调查对象③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④制定调查计划⑤实施调查⑥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19、问卷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
①调查过程的标准化,节约时间、人力物力财力;②调查形式的匿名性;③调查的围广、效率高;④结果较少地受主、被试交互作用的影响;⑤便于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易量化。
缺点:
①灵活性问题②主试无法直接观察每个被试,无法记录其答题时的反应;③应用围广,收集的资料往往是表面的,还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心世界真实情况,影响问卷的效度④如果问卷中的问题不明确和题量过大,或被调查者不合作都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
20、问卷的结构
每一种问卷由四部分组成:
①标题。
题目是问卷容的高度概括的反映。
②指导语指导语包括:
①称呼与问候语;②说明问卷的性质、目的;③回答问题方式。
③问题。
问题及供选择的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
问题的形式有封闭式、开放式和综合式,问题的格式包括是否式、填空式、选择式等。
④结束语。
结束语包括两方面的容:
一是答词;二是对问卷回收的方式的说明。
21、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明确问题围;
(2)问题的容符合该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所列项目对研究目的具有较好的覆盖面,答案能较全面反映所要研究问题的主要方面,且不交叉、重叠。
(3)问题的数量要适度,一般以20—40分钟为宜。
(4)问题文字表述清楚明确,简明扼要,避免使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
(5)回避有关社会禁忌、爱好和个人隐私问题。
(6)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
22、问题的形式及其优缺点
①封闭式:
优点:
被试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较真实;搜集到的材料丰富、具体,往往得到意想不到的很有价值的资料;缺点:
易于定性分析,不易定量分析;被试提供的资料未必都是研究所需的,也可能无价值;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受被试文化水平的限制。
②开放式:
优点:
问卷提供了备选答案,使得作答方便;结果易于统计量化;缺点:
限制性较强,被试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回答问题时可能无法充分表达真实想法,有时只能被迫回答。
③综合型:
综合了封闭式和开放式的优点。
23、访谈调查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特点:
由于主试和被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能收集到其他方法所能收集到的资料,而且还能获得其他方法所不能收集到的资料;获得的资料更丰富,实施灵活,弹性更大,易深入探索。
优点:
①简单易行,灵活性强②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③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④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⑤容易进行深入调查。
缺点:
①样本容量有限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②无法控制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③干扰性因素、不可控因素较多④访谈结果不易量化。
24、访谈调查的类型及其优缺点
①按照问卷设计严格的程度:
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
结构式访谈的优点:
问题和答案的确定性,有利于克服访谈过程中的随意性,访谈结果易于量化;缺点:
比较死板,无法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非结构式访谈的优点:
灵活,发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深入收集资料;缺点:
标准化程度低,资料零散,不利于量化;对访谈者的基本素养和访谈技巧要求较高。
②根据某一问题对同一访谈对象进行访谈的时间或次数:
一次性访谈和重复性访谈。
一次性访谈的优缺点:
一次性完成,所得的资料一般属于静态信息,不易了解教育现象变化发展过程。
重复性访谈的优缺点:
易深入,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研究资料具有动态性;费用高,时间长;对访谈者要求较高;一般适用于小围的专题研究。
③按照访谈者一次访谈对象所作的分类:
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个别访谈的优缺点:
有利于主试和被试之间良好的沟通;方式灵活,对敏感性问题的访谈易深入;访谈效率低。
一般访谈的优缺点:
扩大了访谈对象,提高了效率;有利于减轻被试的心理压力;难以询问每一个受访者的意见,影响效度和信度;对敏感问题难以开展深入谈话;对访谈者要求较高。
25、访谈调查的过程
①选择访谈对象、时间和地点。
注意以下问题:
研究目的,依据研究目的来确定抽样围;考虑抽样的特殊性;考虑研究条件。
②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③正式访谈。
包括初步接触、进行提问、注意记录和结束访谈四个步骤。
26、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
①效度:
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指测量的结果是否能真正反映测量的目标和意图。
效度包括:
容效度、标准效度和结构效度。
②信度:
测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就是多次测量的结果一致性和个人在数次接受同一测验时,所测得的分数近似相同。
低信度的测试效度一定低,但低效度的测试信度不一定低;③难度,即试题的难易程度。
客观题的难度计算:
通过试题的人数/总人数;主观题的难度计算:
某题平均分/某题满分。
试卷的难度计算:
试卷的平均分/卷面满分;④区分度,即试题对不同水平考生加以区分的能力。
区分度高的试题,对受测者有较高的鉴别程度。
27、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
含义: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基本要素:
①自变量和因变量(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②实验组和控制组③前测和后测。
28、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
(1)教育实验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科学实验活动的基本特点,包括①因果关系的探讨;②自变量的操作;③控制无关变量。
(2)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体现在试验研究对象、实验物质手段、研究方法和教育实验结果上。
29、教育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1)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
(2)获得自然条件下遇不到或难以遇到的情况或情境;(3)可重复验证;(4)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缺点:
①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教育研究中往往包含了许多变量和复杂的相互关系,且处于一定的教育情境中,使教育实验变得难以操作和控制;②教育研究涉及的价值判断对实验的客观性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和作用;③现有的教育测量工具还不能恰当地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必然受条件限制。
总之,描述的模糊性、定性分析程度、研究者的主观体验以及理论的合理性都将影响教育实验研究的效果。
30、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历史发展及其功能
基本特点:
(1)因果关系的探讨;
(2)自变量的操作;(3)控制无关变量。
两条基本途径:
①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即物理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②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形成。
功能:
①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②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发展;③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顺序;④为推行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31、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
①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即变化的措施和条件。
因变量,是通过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的结果因素,即变化的结果。
②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即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控制组即未经实验处理的一组。
在实际操作中,尽可能使实验组和控制组具有同质性或相似性。
③前测和后测。
在实验刺激前的测试称为前测,实验刺激后的测试称为后测。
32、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
①选定实验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说;②明确实验目的;③确定实验的自变量;④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及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⑤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效度;
(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施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③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要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科学结论,最后在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报告、做推广。
32、判断实验设计好坏的依据
①充分的实验控制;②不加人为修饰;③进行比较,有控制组和实验组;③实验数据对假设的充足性和精确性;④尽量控制或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⑤代表性;⑥省力省时,经济原则。
33、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及其优缺点
(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
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人为特殊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优点:
首先,实验者能够控制实验变量,通过这种控制,可以达到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目的;其次,实验者可以随机安排被试,使他们的特点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相等,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缺点:
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果缺乏概括力,即外在效度较低;其次,实验室条件与现实生活条件相去甚远;再次,在实验室环境中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
自然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优点:
操作简便;减少实验室实验法的人为性,大大提高外在效度。
缺点:
实验控制不严,无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由于研究工作要跟随事件发展的本来顺序进行,因此花费时间较长。
(2)根据实验研究的性质和目的:
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确认性实验目标在于借助实验搜集事实材料,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的基本特征,并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探索性实验以认识某种教育现象为目标,通过揭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因果关系,来尝试建立某种理论体系。
验证性实验以验证已经取得的实验成果为目标,进行重复验证来检验、修正和完善理论。
(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数量:
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指同一试验中只需操纵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特点:
自变量单一明确,操纵相对容易,实验难度相对较小。
多因素实验指同一实验需要操纵多个自变量的实验。
特点:
自变量较多,实验过程复杂,因变量的观测容也随之增多,因而研究难度加大。
(4)根据实验变量的控制程度:
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①前实验:
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对任何无关变量缺乏应有的控制,因而无法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难将实验结果推论到实验以外的其他情形,外效度均低。
②准实验:
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只尽可能予以条件控制;准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具有推广到其他教育实际中去的可行性;由于教育实验的情境和教育实验的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实验难以满足一般科学实验的规要求,教育实验大多属于准实验。
③真实验:
是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干扰变量,能系统地操作自变量的实验。
例子:
如采用某种新的阅读方法与传统阅读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34、外在效度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外在效度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两类。
总体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大的被试群体中去的适用围。
生态效度指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设计的实验情境推广到其他教育情境中去的围。
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
①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②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③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应(霍桑效应)④多重处理的干扰。
35、提高实验效度的措施
(1)使被试具有代表性;
(2)使实验情境与教育教学环境尽量接近;(3)可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进行重复性实验。
35教育无关变量控制的方法(至少三个)
无关变量是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研究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
(1)消除法。
不让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结果,将其排除在实验之外。
如研究智力对短时记忆的影响的时候,环境因素如噪音会影响因变量的测量效果,可将被试放在隔音室进行测试来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2)消法控制这类无关变量。
如比较A、B两种训练方法,可通过按照A、B顺序和B、A顺序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
(3)恒定法。
对于难以消除的无关变量,可设法将其恒定,即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所有的被试都受相同的无关变量的影响。
如研究两种不同教学方法效果的优劣,教师的性别、年龄等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可让同一位老师担任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来保持恒定。
(4)盲法。
单盲:
被试不知道真在参与实验或接受实验处理。
双盲:
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或正在接受实验。
(5)均衡法。
常用方法是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无关变量对实验有影响,但是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影响是一致的。
如通过随机抽样取得被试20人,男12人,女8人。
由于性别对结果产生影响,可采用平衡法。
男性中取一部分和女性中取一部分组成一组作为实验组,男性中剩余的和女性中剩余的人作为对照组,克服了性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随机法。
将被试以随机分派的方式消除差异。
35、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的步骤
①述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②确定实验处理;③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④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⑤判定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程度;⑥选择适合的实验设计,并提出统计假设。
35、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为教育行动而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在教育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由教育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
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主;研究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研究情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场景;研究应用者是行动研究者;研究过程注重协同合作;问题的解决具有及时性和立即应用性。
36、教育行动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克服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有利于突破科学实验的种种限制,比较简单易行,容易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研究者的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缺点:
适用于小规模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利于宏观的理论的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外效度不高,研究结论推广价值不高;研究情境无法做精密的操作和控制;对教师要求较高:
需要教师对教育科学理论有一定的了解;需要教师对工作保持敏感,具有积极主动性和负责任的态度。
37、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在总体上,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①计划,是指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制订总体计划和每一步具体行动的方案;②行动,指计划的实施,它是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③观察,是指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的特点的考察,是反思、修订计划和进行下一步的前提条件;④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反思这一环节包括整理和描述、评价解释和写出研究报告。
38、教育研究资料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意义:
通过对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审查、分类、汇总和在加工,有利于保证资料的可靠性,使研究资料和书记系统化、条理化,便于保存,从而为资料分析作准备。
步骤:
①审核:
对资料进行审查与核实,目的在于确保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②分类;对资料进行分组、归类,是资料整理的核心工作,也是汇总资料的前提;③汇总:
把分散的资料集中起来,分门别类。
39、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及其方法
含义:
主要采用数学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分析),对获得的资料和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揭示所研究事物和现象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进而确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方法:
①数据描述。
主要用于特征分析,通过一些概括性量数来反映数据的全貌和特征;分为集中量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差异量数(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地位量数(百分等级分数、标准分数、T分数)、相关系数;②数据推断。
主要是用抽样的方式对样本进行研究,并从样本统计量对事物的总体做出统计的推论和估计;分为参数估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和统计检验。
40、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的过程及方法
过程:
①按照研究课题的性质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及分析材料的围;②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检验分析;③选择适当的定性分析方法,确定分析的维度;④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⑤对定性分析结果进行信度、效度和客观度的评价。
方法:
因果分析、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
因果分析法包括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归纳分析法:
从同属一类的若干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和概念的思维方法。
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比较分析方法:
将两个或多个事物加以比较、分析、鉴别的方法。
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历史比较法等。
系统分析:
运用以上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41、教育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①在科学的基础上创新②观点和材料的一致要求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④书写格式符合规,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