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诊断制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2675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5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诊断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传染病诊断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传染病诊断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传染病诊断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传染病诊断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诊断制度.docx

《传染病诊断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诊断制度.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诊断制度.docx

传染病诊断制度

传染病诊断制度

传染病诊断制度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符合下例诊断标准的应诊断为传染病,并填报传染病卡。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

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GB15991—1995】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3或1.4。

  4 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 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 病型

  6.1 确诊鼠疫病例,有1.2.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6.2 确诊鼠疫病例,有1.2.2临床表现者,为败血型鼠疫。

  6.3 确诊鼠疫病例,有1.2.3临床表现者,为肺型鼠疫。

  6.4 确诊鼠疫病例,有1.2.4临床表现者,为眼型鼠疫。

  6.5 确诊鼠疫病例,有1.2.5临床表现者,为肠型鼠疫。

  6.6 确诊鼠疫病例,有1.2.6临床表现者,为皮肤型鼠疫。

6.7确诊鼠疫病例,有1.2.7临床表现者,为脑膜炎型鼠疫。

霍乱【GB15984—1995】

1疑似霍乱诊断标准

a.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b.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霍乱。

2.确定诊断标准

a.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b.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1a),粪便培养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c.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d.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临床诊断:

具备b。

确诊病例:

具备a或c或d。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试行)

1、流行病学史

1.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1.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

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注意:

有少数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病人。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

若检查结果阴性,1-2天后应予复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疑似诊断标准:

符合上述1.1+2+3条或1.2+2+4条或2+3+4条。

  临床诊断标准:

符合上述1.1+2+4条及以上,或1.2+2+4+5条,或1.2+2+3+4条。

  医学观察诊断标准:

符合上述1.2+2+3条。

  符合医学观察标准的病人,如条件允许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也可允许患者在家中隔离观察。

在家中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并由疾病控制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天测体温。

观察中的病人病情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标准时要立即由专门的交通工具转往集中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疑似病人的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鉴别诊断:

临床上要注意排除上感、流感、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军团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呼吸系统疾患。

  重症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标准中的1条即可诊断为重症“非典型肺炎”:

  一、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

  二、低氧血症,在吸氧3-5升/分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70mmHg,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93%;或已可诊为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三、多叶病变且病变范围超过1/3或X线胸片显示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四、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五、具有严重基础性疾病或合并其他感染或年龄>50岁。

艾滋病【GB16000—1995】

1 急性HIV感染

1.1 流行病学史

1.1.1 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或配偶或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

1.1.2 静脉吸毒史。

1.1.3 用过进口Ⅶ因子等血液制品。

1.1.4 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1.1.5 有过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

1.1.6 出国史。

1.1.7 抗HIV(+)者所生的子女。

1.1.8 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

1.2 临床表现

1.2.1 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2.2 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

1.2.3 颈、腋及枕部有肿大淋巴结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2.4 肝脾肿大。

1.3 实验室检查

1.3.1 周围血WBC及淋巴细胞总数起病后下降,以后淋巴细胞总数上升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1.3.2 CD4/CD8比值大于1。

1.3.3 抗HIV抗体由阴性转阳性者,一般经2~3个月才阳转。

最长可达6个月,在感染窗口期抗体阴性。

1.3.4 少数病人初期血清P24抗原阳性。

2 无症状HIV感染

2.1 流行病学史

同急性HIV感染。

2.2 临床表现

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

2.3 实验室检查

2.3.1 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2.3.2 CD4淋巴细胞总数正常,CD4/CD8大于1。

2.3.3 血清P24抗原阴性。

3 AIDS

3.1 流行病学史

同急性HIV感染。

3.2 临床表现

3.2.1 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

3.2.2 持续不规则低热多于1个月。

3.2.3 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cm)。

3.2.4 慢性腹泻多于4~5次/日,3个月内体重下降大于10%。

3.2.5 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淋巴瘤等。

3.2.6 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

3.3 实验室检查

3.3.1 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

3.3.2 P24抗原阳性(有条件单位可查)。

3.3.3 CD4淋巴细胞总数小于200/mm3或200~500/mm3。

3.3.4 CD4/CD8小于1。

3.3.5 周围血WBC,Hb下降。

3.3.6 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

3.3.7 可找到上述各种合并感染的病原学或肿瘤的病理依据。

4 病例分类

4.1 确诊病例

4.1.1 HIV感染者需具备抗HIV抗体阳性,急性HIV感染系高危人群在追踪过程中抗HIV阳转。

4.1.2 AIDS病例:

具备有3.1,3.2中任何一项和3.3中3.3.1、3.3.3、3.3.7。

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GB17010—1997】

诊断标准

1 急性肝炎

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1.1 流行病学:

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1.1.2 症状:

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1.1.3 体征:

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1.1.4 肝功能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1.1.5 HAV标志检测:

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

疑似病例:

1.1.2+1.1.4。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1.5。

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2 淤胆型肝炎

2.1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2.2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2.3 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2.4 HAV标志检测:

同1.1.5。

2.5 肝脏病理学特点:

详见甲肝附录B。

疑似病例:

2.1+2.2+2.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2.4或2.4加2.5。

3 重型肝炎

3.1 急性重型

3.1.1 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用Smith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3.1.2 体征:

肝脏迅速缩小。

3.1.3 肝功能异常,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1.4 HAV标志检测:

同1.1.5。

3.1.5 肝脏病理学特点:

详见甲肝附录B。

疑似病例:

3.1.1+3.3.1.2+3.1.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1.4或3.1.2加3.1.5。

3.2 亚急性重型

3.2.1 以急性肝炎起病,临床上有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腹水及出血倾向。

肝脏进行性缩小。

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Smith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

3.2.2 肝功能明显异常,胆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2.3 HAV标志检测;同1.1.5。

3.2.4 肝脏病理学特点:

详见甲肝附录B。

疑似病例:

3.2.1+3.2.2。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2.3或3.2.3加3.2.4。

(二)乙型肝炎(HB):

【GB15990—1995】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

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

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

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

(1)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阳转。

(2)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

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乙肝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

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

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

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BV标记物检测:

(1)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阳转。

(2)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

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乙肝附录B。

  疑似病例:

b)+c)+d)。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e)。

  3.2.1.3 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

抗-HBcIgM滴度不高或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详见乙肝附录B。

  疑似病例:

a)+b)+c)。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d)或c)+d)。

  3.2.1.4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

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记物检测:

抗-HBcIgM滴度不高或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详见乙肝附录B。

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藉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

a)+b)+c)+d)。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e)或d)+e)。

  3.2.1.5 重型肝炎

  a)急性重型

  1)既往无乙肝病史。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体征:

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3)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HBV标记物检测:

(1)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阳转。

(2)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乙肝附录B。

  疑似病例:

1)+2)+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4)或疑似病例+4)+5)。

  b)亚急性重型

  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Ⅱ°以上的肝性脑病)。

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HBV标记物检测:

(1)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阳转。

(2)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

1)+2)。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c)慢性重型

  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3.2.1.6 淤胆型肝炎

  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b)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γ-GT、胆固醇明显升高。

  d)HBV标记物检测:

(1)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阳转。

(2)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

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详见乙肝附录B。

  疑似病例:

a)+b)+c)。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十d)或疑似病例+d)+e)。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1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依赖病原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1急性丙型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

1.1 流行病学资料:

半年内接受过血、血制品、人体成分治疗或有血液透析史者或与HCV者有性接触史,或携带HCV母亲所生的婴儿,或有不洁注射史。

1.2症状体症:

近期出现明显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或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1.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

1.4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

1.5血清抗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和/或血清HCV的核糖核酸(HCV-RNA)阳性。

1.6血清病原学排除现症架、乙、戊型肝炎病毒4感染者。

1.7肝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急性肝炎改变,肝组织HCV-RNA检测阳性。

1.8病例分类

疑似病例:

1.1或.1.2加1.3加1.6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5)或(疑似病例加1.7),同时伴有1.4者为黄疸型,无1.4者为无黄疸型。

2慢性丙型肝炎

2.1流行病学资料:

过去有输血、使用血制品和体成分治疗史,或性伴携带HCV或与HCV者有非常密切的接触史者。

2.2症状体症:

长期乏力,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或肝脾肿大有触痛或叩击痛。

2.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或正常与升高反复波动持续半年以上。

2.4排除现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2.5血清抗HCV或HCV-RNA阳性。

2.6肝组织病理检查为慢性肝炎特征或肝组织HCV-RNA检测阳性。

2.7病例分类

疑似病例:

(2.3加2.1)或(2.3加2.4),参考2.2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2.5或2.6。

3重型丙型肝炎

3.1亚急性重型

3.1.1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3.1.2起病10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

3.1.1.1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皮肤和巩膜明显黄染、重度腹胀或腹水。

3.1.1.2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者。

3.1.1.3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1.1.4意识障碍(指肝性脑病)。

3.1.2病例分类

疑似病例:

3.1.1加3.1.2

(1)和

(2)。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1.2(3),参考3.1.2(4)。

3.2慢性重型

3.2.1有慢性丙型肝炎病史(参照2)

3.2.2具备3.1.2中各项。

3.2.3病例分类

疑似病例:

3.1.1加3.1.2

(1)和

(2)。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1.2(3),参考3.1.2(4)。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GB15999—1995】

5.1 流行病学资料

同乙肝〔参照GB159903.2.1.1a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之流行病学资料],或与丁型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HBsAg阳性者更应注意。

5.2 症状体征

5.2.1 HDV/HBV同时感染

大多数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经过1)症状体征和急性乙型肝炎相同(参照GB15990中3.2.1.1b)和3.2.1.1c)急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中的症状体征),如病人有血清ALT及胆红素双相升高,更应怀疑为同时感染。

少数病人表现为急性重型肝炎[参照GB15990中3.2.1.5a)1)、2)急性乙型重型肝炎之症状体征]。

5.2.2 HDV/HBV重叠感染

原来为血清HBsAg阳性者(包括HBsAg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病情突然活动,或进行性发展为肝硬化者,慢活肝或重型肝炎均应注意重叠HDV感染之可能。

5.3 肝功能检测

同急性慢性或重型乙型肝炎之肝功能检测〔参照GB15990中3.2.1.1 d),3.2.1.3 b),3.2.1.4c)和3.2.1.5 a)中3)急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之肝功能检测]。

5.4 HDV感染标记物检测

5.4.1 血清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见附录A中A3,必要时亦可检测肝内HDAg。

5.4.2 血和(或)肝内HDVRNA。

5.4.3 血清丁型肝炎病毒抗体:

5.4.3.1 抗HDIgM见附录A中A1。

5.4.3.2 抗HD见附录A中A2。

5.5 HBV感染标记物检测,参照GB15990附录A。

上述5项中,5.5中HBsAg阳性,5.4项中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及5.3中肝功能异常即可确诊为丁型肝炎,5.1和5.2作为参考。

在5.4及5.5中,如临床及病原学诊断符合急性乙型肝炎,伴HDV感染标记物中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可诊断为HDV/HBV同时感染;如临床及病原学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伴HDV感染标记物中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则可诊断为HDV/HBV重叠感染(参照GB15990附录A)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GB17011—1997】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依赖病原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1 急性戊型肝炎及(黄疸型/无黄疸型)

1.1 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前2~6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粪便垃圾污染的水或外出就餐,到戊型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

1.2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1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1.3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

1.4 血清病原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1.5 皮肤巩膜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