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333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解读考纲】

考点

解读考纲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

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五、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六、教学过程

(一)、【真题剖析定位】

(2012浙江卷)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

7、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8、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的土地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2天津卷)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图7),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符合图7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

(二)、【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归纳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2.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对比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

循环

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

(降水、径流)

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

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突破归纳】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涵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举例

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典题探究】

【例1】(2011·福建)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河流径流量的减少即水文变化会导致气候、土壤、植被等其他地理要素的变换,进而导致该区域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答案】(4)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探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核心考点归纳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定义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随着海拔的变化,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变化为

基础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从山麓到山顶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典型案例

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从赤道向南北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珠穆朗玛峰、安

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

简单图式

空间规模和尺度

尺度最大(全球性)的分异规律

尺度次于纬度地带性

尺度次于经度地带性

【突破归纳】

一、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比记忆法

二、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

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

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

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

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三、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判定南北半球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判定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判断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判断阴阳坡

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多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

四、雪线及其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典题探究】

【例3】(2012·山东文综)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

(1)~

(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

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

【答案】 

(1)B 

(2)A

【探究】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

由于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

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

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了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