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1883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Word版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学案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课程标准要求

重点问题聚焦

核心素养体现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理现象。

3.常见热力环流的形成。

4.等压面图的判读。

1.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和热力环流的形成。

2.地理实践力: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地面。

2.两个过程

名称

具体过程

结果

地面增温过程

大部分A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使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过程

地面增温后以B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使大气增温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

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

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

1.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

一、判断题

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

2.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  )

3.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是会随大气运动而变化的。

(  )

4.在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  )

5.大气运动的方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

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

6.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

①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  

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③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

④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B

(2019·大连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8.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的箭头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7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图中④代表地面辐射。

第8题,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的箭头是代表大气逆辐射的③。

答案:

7.D 8.C

(2019·青岛高一期末)下图为某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气压最高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10.图中气温最高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9题,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据图可知,白天③地升温快,为上升气流,气压低;②地气温较低,为下沉气流,为高压。

第10题,图中③地为陆地,比热容较小,白天升温快,气温高。

答案:

9.B 10.C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上图,先将下图中的内容填充完整,然后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2)为什么近地面随着海拔升高而气温逐渐降低?

(3)若只考虑云量多少的影响,下面四种情况下,气温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简单说明理由。

(4)假如某地近三天的天气情况如下图所示:

据图判断,平均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并说明判断理由。

提示:

(1)通过填充内容可以基本了解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转换过程,填充内容如下:

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的过程中,只有少量被大气吸收,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升温;地面向外释放热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的热量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而升温;大气向地面方向辐射热量,即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补偿,因此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海拔低,离地面近,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多,气温高;海拔高,离地面远,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少,气温低。

(3)BADC 白天有太阳辐射,气温比夜间高。

白天阴天时,云层对太阳辐射反射和吸收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比晴天时低,近地面气温比晴天时低;夜间时没有太阳辐射,以地面辐射为主,阴天比晴天情况下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

(4)10月11日 10月10日 白天晴天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阴天时多,气温高,夜晚阴天比晴天的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故平均气温最高的是10月11日,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10月10日。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1)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并非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因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并非只有晚上存在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

2.大气的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3)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4)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5)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导致(  )

A.①减少       B.②增加

C.③增加D.④减少

2.通常,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其原因主要是(  )

A.①增加B.②增加

C.③减少D.④减少

解析:

第1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故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导致②增加。

第2题,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少,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易出现霜冻。

答案:

1.B 2.D

 热力环流

读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受热和冷却的地方,空气是怎样运动的?

图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中,主导性的是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

请分析原因。

(2)根据等压面弯曲方向,总结一下等压面弯曲方向与气压的关系。

(3)利用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完成实验,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草皮分别放置在玻璃缸两端。

用平整的胶合板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将电灯(1000瓦)打开(如下图):

 

观察烟雾的飘动情况,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流动方向,并简要说明原理。

(4)根据热力环流有关原理,找出下面所示情况表示正确的图示,并在图中画出近地面的等压面线。

(5)根据以上分析,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提示:

(1)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在热力环流中,以垂直运动为主导。

近地面受热不均,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然后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推动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高压处等压面向高空弯曲,低压处等压面向地面弯曲。

(3)画图略。

由于黄沙和草皮比热容不同,升温速度不同,黄沙一侧升温快,草皮一侧升温慢,形成顺时针方向的气流运动。

(4)图示表达海陆间的热力环流近地面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

白天近地面,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水平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甲图表示正确。

夜间近地面,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气温高形成低压,水平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丁图表示正确。

画等压面线如下:

(5)垂直 气压 水平

1.热力环流的形成

2.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2)城市风

(3)山谷风

热力环流中“五个关系”的判读方法

(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其高空形成低压。

(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与气压的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如下图:

 

(4)气压高低关系:

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

图中A、B、C、D四地气压关系为D>A>B>C。

(5)气温高低关系:

近地面的气温总是高于高空气温。

图中A、B、C、D四地气温关系为A>D>B>C。

归纳:

热上升,冷下沉;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近地面与高空气压高低相反;空气水平运动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下图为滨州中海一天中某时刻近地面等压面垂直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面四幅图能正确表示上图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的是(  )

2.关于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甲地气温低于丙地

B.乙、丙两地18时温差最大

C.此时丙地气压高于甲、乙两地

D.若甲、乙两地植被减少,则两地风力减弱

解析:

第1题,由陆地上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凸可知,陆地上比中海气压低,说明陆地上气温比中海高,为白天,近地面气流由中海吹向陆地,故选B。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丙地气压高于甲、乙两地。

答案:

1.B 2.C

等压面图的判读

1.等压面图的基本规律

(1)随着海拔的升高,等压面数值越来越小,如图甲中等压面数值①>②>③。

(2)地面冷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即与等高面一致,如图甲。

(3)地面冷热不均时,等压面发生弯曲,如图乙和图丙。

(4)高压处等压面向高空凸,如B、C处;低压处等压面向近地面凸,如A、D处。

(5)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凸向相反,如图乙中A与C、B与D。

(6)图乙中A、B、C、D四地气压高低:

B>A>C>D。

(7)图乙中A、B、C、D四地气温高低:

A>B>C>D。

2.等压面图的判读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等压面图有以下三个重要用途:

(1)判断气压高低

①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气压值

判断依据:

由近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如图中PA>Pa>Pc,PB>Pd>Pb。

②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

判读依据:

等压面“高凸低凹”,如Pa>Pb。

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如:

⇒PB>PA。

(2)判断近地面的气温高低

判读依据:

近地面温压相反,如Pa高⇒PA低⇒TA高(A地热,B地冷)。

(3)判断下垫面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季节或月份

判读依据:

夏季热,陆地比海洋更热,形成低压;冬季冷,陆地比海洋更冷,形成高压。

例如,若上图为北半球7月份图⇒北半球为夏季⇒近地面气压低的为陆地,则Pa高⇒PA低⇒A为陆地,B为海洋;若图中B为陆地,则Pb低⇒PB高⇒TB低⇒陆地冷,为冬季⇒为南半球7月份或北半球1月份。

②判断城区与郊区

判读依据:

城区是热岛,气温高。

例如,上图中Pa高⇒PA低⇒TA高(A地热)⇒A为城市。

③判断绿地与裸地

判读依据:

绿地同海洋,裸地同陆地。

读某地剖面等压线(单位:

hPa)分布图,回答

(1)~

(2)题。

(1)关于图中四点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

A.M>N>P>Q     B.M>Q>P>N

C.N>Q>M>PD.N>M>Q>P

(2)关于图中四点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N点温度较高,大气由N点向M点运动

B.由于N点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

C.由于Q点气压高于P点,大气由Q点向P点运动

D.由于Q点温度高,大气由P点运动到Q点

解析:

(1)题,由图中三条直线代表的等压面及其数值,可直接判断出四点气压高低的排序是N>M>Q>P。

(2)题,M、N两点位于近地面,海拔相当,由上题可知,N点为高压区,气温较低,大气收缩下沉;M点为低压区,气温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大气由N点向M点运动,A、B项错误。

P、Q两点位于高空,海拔相当,Q点气压高于P点,大气由Q点向P点运动。

答案:

(1)D 

(2)C

对点练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9·滨州高一期末)下图为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一次强烈的火山喷发可能导致图中(  )

A.b增强        B.d增强

C.e增强D.c增强

2.图中b的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是因为(  )

A.赤道地区的阴雨天气比北回归线附近多

B.赤道上b经过的大气路程比北回归线附近长

C.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附近小

D.赤道上的白昼时间比北回归线附近长

解析:

第1题,做好该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图中各字母的含义:

a表示大气逆辐射,b表示被大气削弱之后的太阳辐射,c表示未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d表示地面辐射,e表示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f表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火山喷发会产生大量的烟尘,而烟尘能够强烈地反射太阳辐射,即导致图中的e增强。

第2题,由上面的分析可知,b表示被大气削弱之后的太阳辐射,它的强弱不仅与纬度有关,也与大气状况有关。

在赤道地区尽管一年中的平均太阳高度大,但由于阴雨天气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而在北回归线附近,平均太阳高度尽管比赤道小,但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所以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故太阳实际辐射量比赤道还多。

答案:

1.C 2.A

对点练二 气温日较差

(2019·湖南雅礼中学月考)格尔木位于青海省中西部,“枸杞、蔬菜、羊”是格尔木的三大主导产业。

读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回答3~4题。

 

3.下列月份中,格尔木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及原因是(  )

A.1月份 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

B.3月份 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

C.7月份 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幅度大

D.10月份 太阳高度变小,冷空气势力加强

4.导致格尔木日均温差大的根本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地形

C.天气D.植被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数据可算出,1月份气温日较差约为13℃,3月份约为17℃,7月份约为13℃,10月份约为15℃,日较差最大的月份是3月,B正确;原因为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

第4题,格尔木日温差大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晴天多,云量少,故选A。

答案:

3.B 4.A

对点练三 热力环流

(2019·重庆巴蜀中学期末)读我国某海滨地区不同时间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回答5~6题。

5.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  )

A.甲为白天,吹海风B.乙为白天,吹陆风

C.甲为夜晚,吹陆风D.乙为夜晚,吹海风

6.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的变化,则盛行风向变化的主要成因是(  )

A.天气系统不同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人类活动D.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吹陆风,为夜晚;乙图吹海风,为白天。

第6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相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故选B。

答案:

5.C 6.B

对点练四 等压面图的判读

读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7~8题。

7.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PD>PC>PA>PBB.PA>PB>PD>PC

C.PC>PD>PA>PBD.PC>PD>PB>PA

8.如果此图表示某一天的气压分布状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示白天B.表示夜晚

C.CD间吹陆风D.高空气流从B吹向A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陆地上空(A)为高压,海洋上空(B)为低压,根据热力环流中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类型相反可知,在近地面,陆地上(C)为低压,海洋上(D)为高压。

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所以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是PD>PC>PA>PB。

第8题,在近地面,陆地上(C)为低压,气温较高;海洋上(D)为高压,气温较低,所以表示的是白天的状况,CD间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

在高空,因为A处气压高于B处,所以气流由A处流向B处。

答案:

7.A 8.A

[基础巩固]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和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主要表现在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调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减弱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2.胶东的一些果农秋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

第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

第2题,秋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显然不是为了减弱地面辐射,地膜也不会吸收太阳辐射,但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且还可以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农产品质量。

答案:

1.A 2.C

下图为吉林省东部山区P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2018年1月中上旬某日,人们在清晨发现整个小村弥漫在浓密的烟尘之中。

下列关于这种现象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季燃煤取暖释放的烟尘较多

B.村民做早饭释放大量烟尘

C.谷地地形易形成逆温现象,烟尘不易扩散

D.此时盛行山风,山坡易形成地形雨,多云雾

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整个小村弥漫在浓密的烟尘之中,表示空气流通不畅,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出现了逆温现象。

第4题,在山谷地形中,白天谷地的气压高于山坡上的气压,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答案:

3.C 4.D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

下图分别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

5.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6.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

B.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解析:

第5题,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穿堂风得以增强。

第6题,只留一个进风口或者减小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

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

答案:

5.C 6.D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间瓢泼大雨,白天阳光灿烂”是其独特的气候风景。

据此回答7~8题。

7.拉萨每年日照总时数平均多达3005小时,成为“日光城”。

其原因有(  )

①地势高,日照时间长 ②白天晴天多 ③空气密度较小,大气透明度好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8.拉萨的降雨80%集中在夜晚的主要条件是(  )

A.临近河流,夜晚水汽较白昼充足

B.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气流

C.地处高原,夜晚气温远比白昼低

D.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解析:

第7题,拉萨年日照时数高的主要原因有海拔高,昼长时间比同纬度较低海拔地区要长;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降水较少,晴日多,且降水多在夜晚。

所以D项正确。

第8题,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谷地与周围坡地(高原面上)昼夜会出现“山谷风”这一热力环流。

夜晚,谷地空气上升,空气降温,水汽凝结降水,所以拉萨的降雨80%集中在夜晚,B项正确。

答案:

7.D 8.B

9.(2019·三门峡、信阳联考)滨海地区的风随昼夜更替而风向转换,形成海陆风。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用箭头画出白天的大气运动示意图。

(2)由图2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________(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该季节________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3)分析海风对滨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解析:

(1)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升温慢,气温低,空气作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其高空形成低压,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即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高空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2)由图2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最少的季节是冬季,每月只有3天左右,主要是因为该季节冬季风势力强盛,“掩盖”了海陆风。

(3)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或降低温度);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湿润空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答案:

(1)

(2)冬季 冬季

(3)海风从海洋上吹来,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或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能力提升]

研究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上海市新的城市规划决定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进行植树造林。

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城市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  )

A.农村B.近郊

C.郊区D.市区

2.上海市造林重点区对上海市的作用是(  )

A.涵养水源B.保持水土

C.降低噪声D.净化空气

3.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低、气压低D.气温高、气压高

解析:

第1题,根据城市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造林重点区应该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内的郊区。

近郊适宜发展花卉业等,不适合大面积造林。

第2题,增加绿化面积能起到减少污染,净化空气的作用。

第3题,市区人为释放热比较多,比郊区气温高、气压低。

答案:

1.C 2.D 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