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386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docx

《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docx

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

种植合作社先进事迹

第1篇:

庆发村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先进事迹农民专业合作社铸辉煌

记绥滨县绥滨镇庆发村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事迹

绥滨县绥滨镇庆发村位于绥滨县城北,与县城接壤,是典型的近郊村。

全村有农户138户,农业人口413人,耕地面积1860亩。

多年来,人多地少的局面锻炼了庆发村农民的智慧和能力,使多数农民从土地走出来,到县城从事加工、劳务、商饮等行业经营,耕地逐渐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

耕地根据农业发展和城镇居民需求,多数用于发展蔬菜瓜果及经济作物种植。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种植观念的转变,西瓜产业拖颖而出,形成规模性产业,做大做强,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道路的,2008年西瓜种植650亩,远销北京、大连、天津等十几个大中城市。

亩产值2800元。

瓜农得到了实惠,也尝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带来的效果。

一、西瓜种植的出路决定走向专业合作社

提起西瓜种植,庆发人有经验,也有教训;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辛酸的往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庆发村西瓜种植就有100多亩,改善着绥滨城乡人民生活。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那时的西瓜尽管产量和效益不太可观,但西瓜的品质比较好,甘甜可口,是上农家肥,选优质地种植的结果。

那时的庆发村西瓜在绥滨县城是有名的,现在的各部门退休职工提起庆发西瓜还都记忆犹新。

九十年代,庆发西瓜发展到4、5百亩,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分散经营,分户销售,有过辉煌的喜悦,也有过辛酸的忧愁。

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六年是庆发村西瓜种植非常辉煌的时期,西瓜销售占据绥滨县城市场的三分之一,这时期庆发村西瓜面积逐年增加,推广应用西瓜优质新品种和西瓜双膜覆盖技术,品质和产量都很可观。

庆发村瓜农头脑灵活,善于吃苦,勤劳能干。

西瓜销售走遍城乡,西瓜种植抢前抓早,早育苗、早移栽、早成熟、早上市,卖好价,多收入。

每亩西瓜纯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

一九九八年是庆发村西瓜种植非常辛酸的一年。

现在分析起来主要原因是信息不灵及分散经营、销售不畅造成的结果。

那一年绥滨镇庆发村西瓜种植面积是840亩,由于几年的发展使绥滨县西瓜面积猛增,绥滨县城近郊村傲来、向日、吉福、大同、凤仪等村西瓜种植面积都很大。

加之,盛夏季节江南友谊县、富锦等西瓜运往我县,西瓜价格猛降,降到7、8分钱一斤。

而且还难以销售,农用四轮车拉西瓜沿街叫卖,最后连油钱都不够。

眼睁睁看着十几斤的大西瓜在地里烂掉,你想瓜农的心里能是什么滋味,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西瓜滞销,这一年是那家西瓜种植的越多赔的越多。

这一年的惨痛教训使绥滨镇庆发村瓜农认识到西瓜销售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也充分感到绥滨县西瓜市场的有限性,要想西瓜面积继续发展,必须把西瓜销售走出绥滨。

一九九八年以后的几年,绥滨镇庆发村西瓜种植面积急剧降低,降低到1、2百亩,多数瓜农转移到种植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上去了。

庆发村西瓜种植的火热场面没有了,瓜农回忆着和总结着一九九八年悲惨教训。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西瓜嫁接技术的应用和大棚内西瓜膜上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西瓜种植销售日期又提前了二十天,销售效益猛增,吸引着瓜农把目光又都转移到西瓜种植上来,到2004年绥滨镇庆发村西瓜种植面积又发展到五百多亩,西瓜销售的问题又将摆到瓜农的面前,老瓜农田高成是甜酸苦辣都尝过的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瓜农急切的盼望心情,他调查走访、咨询协商、宣传劝导,于2004年4月10日成立了绥滨镇庆发村西瓜种植专业技术协会。

大家选举田高成为会长,全村32户瓜农都自愿参加了协会。

几年来,绥滨镇庆发村西瓜种植专业技术协会在县有关部门、镇政府及村两委的支持、帮助和政策倾斜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解决了发展西瓜生产资金难题。

协会每年都沟通有关部门,协调县农行及信用联社贷款100多万元。

给绥滨镇庆发村西瓜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及时有效地解决了西瓜种植技术难题,组织会员参加‘科普之冬’、“送科技下乡”等活动,经常邀请专家深入村屯、田间地头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技术服务。

并且组织会员到西瓜种植技术协会示范典型的友谊农场等地区参观学习。

(三)、准确把握市场经济信息,寻找西瓜销售最佳机遇期。

通过网络信息及经纪人队伍多方收集信息,准确掌握西瓜市场动态,以协会为组织与各方签订购销合同,使西瓜每年都能卖上好价钱。

(四)、积极推进西瓜种植标准化生产,组织瓜农坚持西瓜生产实施六早方针,即:

早扣棚、早育苗、早假植、早移栽、早预防、早上市。

有效提高西瓜产量及品质。

随着西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的协会在法人作用上,生产经营及产品销售上,都不能满足瓜农及经纪人的市场竞争需求。

因此,在2007年10月15日由协会成员自发组织成立绥滨县绥滨镇庆发村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召开成立大会,推选田高成为理事长,法人代表,申请注册,国家工商局于2009年6月8日批准,有效期为10年,注册商标为“帅瓜牌”。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已组织统一购进肥料260吨,节省费用5万元,购进种子1200公斤,节省1.2万元。

二、效益决定必须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一个尘封多年的名称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许多人心里它既熟悉又陌生,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回到了人们生产经营的怀抱。

绥滨县绥滨镇庆发村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及运作,理事长田高成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田高成,共产党员,庆发村财经委员,种植西瓜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想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成诚实守信、管理规范、效益突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田高成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刚成立时,首先宣传西瓜种植销售“捆绑”的力量,讲解凝聚的作用。

其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庆发村西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

第三,监督执行章程和制度,规范管理合作社。

几年来,庆发村西瓜专业合作社坚持联合、民主、协商的原则,以发展、服务、创新为宗旨面向农民,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发展。

把分散生产经营的瓜农组织起来,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生产经营产业链,使西瓜生产经营形成了规模,以合作社的形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带动农民种植西瓜共同致富。

三、扶持帮助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自绥滨镇庆发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县镇村政府及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及帮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免费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培训;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免费技术指导,咨询服务。

县科信局免费送来西瓜种植栽培技术图书及法律法规图书。

村两委给腾出办公室,订阅了西瓜种植刊物。

县农行及县信用联社每年都帮助贷款100多万元。

四、西瓜前景发展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

绥滨县绥滨镇庆发村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发展充满着希望,正孕育着新的希望和生机。

1、在西瓜收获后,复种白菜、萝卜等,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要提前育苗,确保秋天能正常成熟。

2、发展网上订货,远程订单。

扩展网上信息流通,寻找最佳市场西瓜销售机遇期。

3、实施好庆发村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机制和西瓜销售市场运行机制。

4、遇事合作社成员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协商,加大创新力度。

使西瓜产业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道理上越走越宽。

第2篇:

种植专业合作社先进典型材料XXX种植专业合作社先进典型材料

一.发展概况:

目前合作社共有入社社员2862户,耕地8168亩,拥有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灌溉机械等农机具8台(套),各类农业技术人员12名,农机操作人员56名。

8168亩土地集中连成6大块,全部进行无地界、大条块的机械耕作。

全部是订单农业,为农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60多万元。

并逐步向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广大群众踊跃入社,应不暇接,发展势头十分看好。

二.主要做法:

⑴.灵活的土地整合方式:

①(全托)委托代管:

以自己所承包的土地入股,耕、种、管、收、卖完全交由合作社管理,尽章程规定的一切义务,享有合作社所有的股权利益。

②(半托)委托帮管:

委托合作社进行耕、种、管、收、卖,收入完全归自己,但相关的一切费用自理,不享有合作社所有的股权利益。

③自我管理:

按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管理标准的要求,自我进行耕、种、管、收,收入完全归自己,可申请合作社给与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不享有合作社所有的股权利益。

服务优质

⑵.优质服务:

即:

“八统一”服务。

①统一生产服务、②统一生产标准、③统一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④统一技术指导和培训;⑤统一提供经营信息;⑥统一开展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⑦统一销售;⑧统一商标注册、品牌和基地认证工作。

⑶.合纵连横”的发展策略。

(①合纵:

充分利用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充分争取各级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以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抢占高地,高瞻远瞩。

②连横:

与其它合作社以及从事有关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联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第3篇: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材料

盘活林地资源,促进林农增收

————记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于10月注册正式挂牌成立,位于白岩乡檀木村,是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出现的农村林业新型经营实体,是我市林改后出现的首家中药材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各级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湘西州湘泉制药厂和吉首市武陵山

地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两个战略合作伙伴,将中药材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合作社规模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现代生态中药材种植产业。

目前合作社辐射周边6个行政村,现有社员228户,参加意向报名加入合作社组织的农户300多户,固定资产500万元,实现林地流转3500亩,总产值达3XXXX年,每年按70元/亩支付租金,共计年租金24.5万元。

通过流转让农村闲置林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为实现现代林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二是投入财力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合作社投入资金90万元,劳动力2XXXX年实现赢利500万元。

二是农户不仅有土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收益13180元。

三是得到战略合作伙伴湘泉制药等企业的扶持,共同谋划基地发展,湘泉制药等企业先期垫付成本(如:

苗木、种子、化肥和除病药物),统一收购时剔除成本,获得赢利160万元。

四是支部赢利。

“公司+基地+支部+合作社+成员”的运作模式,每年从收益中提取2万元资助所在地党支部投资当地公益事业。

五是老百姓赢利。

合作社不仅发展了基地,而且争取了上级150万元资金支持,硬化村道5.5公里,方便了附近村老百姓出行。

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基地和所在村基础设施都得到很大改善。

第4篇: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材料

 记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一、合理利用闲置林地,全面发展药材种植二、规范流转林地资源,实现林业集约经营

节约、集约利用林地是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根据以用为先、依法进行、分类处理、集约利用的原则,林权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做好林地资源管理工作,向合作社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实现了林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在有限的空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流转数量增加和规模逐步扩大。

合作社自成立起就开始注重林地流转,在自有500亩林地的基础上通过互换、入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目前已将4个村(白岩乡作落村、檀木村、桥六村和马颈坳镇汩比村)集体和农户承包的3000亩林地流转连片使用。

签订流转合同手续的农户有228户,流转林地3500亩,流转期20年,每年按70元/亩支付租金,共计年租金24.5万元。

通过流转让农村闲置林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为实现现代林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二是投入财力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合作社投入资金90万元,劳动力2200个,整治林地3500亩,人行道路7300米,兴修排水渠2400米,灌溉池320口,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了林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极力创建就业平台四、林权改革效益突显,合作经营实现五赢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林地流转中使农户、支部及合作伙伴得到实惠,实现了森林资源资产要素与市场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林业的规模经营,激活了林业要素市场。

实现了五赢:

一是专业合作社股东每年实现赢利500万元。

二是农户不仅有土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收益13180元。

三是得到战略合作伙伴湘泉制药等企业的扶持,共同谋划基地发展,湘泉制药等企业先期垫付成本(如:

苗木、种子、化肥和除病药物),统一收购时剔除成本,获得赢利160万元。

四是支部赢利。

公司+基地+支部+合作社+成员的运作模式,每年从收益中提取2万元资助所在地党支部投资当地公益事业。

五是老百姓赢利。

合作社不仅发展了基地,而且争取了上级150万元资金支持,硬化村道5.5公里,方便了附近村老百姓出行。

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基地和所在村基础设施都得到很大改善。

一年前的这个日子,我就是坐在这个透明的茶几前,对着黑色的笔记本,然后地动天摇,躲在厕所里,脚颤抖的频率远远大过地面波动的频率,直到自己拼命告诉自己,不要怕不要怕,不要抖了不要抖了,最后终于能镇定地站在厕所里,任它甩得天昏地暗。

认识的人们都还在,不认识的许多人们却突然离开了。

记忆里的罗浮山温泉,银厂沟也还在,现实里的它们也永远告别了我们的暑假。

那场地震已经停止震动了365天,那这片土地上的人呢?

要多久他们才能不再害怕不再颤抖才能镇定从容地走出地震?

忽然之间铺天盖地的纪念活动扑面而来,报纸上每篇文章都如此慷慨激昂感叹号和数据相映成趣,诗歌与悼文齐飞。

不是我没有回忆没有感慨没有悲痛不想大书特书,只是突然发现,这么多的背后,我们最欠缺的一样东西还是欠缺着。

理性的审思。

不是说没有,是依然很少。

谣言止于智者。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谣言,可笑又可恨的谣言。

是什么造成全城的恐慌,是什么造成全城的断水?

那个可恶的水污染谣言。

是什么造成全城车辆出动堵塞了道路,是什么造成我们半夜依然守在广场上等待那未知的1点到3点的余震?

那些善意却依然可恶的余震误报。

我庆幸大脑让我在那个混乱的时候一个都没有相信,但是我一个人告诉我的妈妈我的奶奶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那时人们可以更理智些,如果以后我们可以更理智些,我们的抗震救灾也会更顺利些,更有效些。

如果我们一味沉浸在悲痛抑或重建成功的喜悦里,那么下次,更加愚蠢的谣言在四川人民中依然会如鱼得水。

灾难总是让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就像它让曾经默默无闻的志愿者行为变成一种大众性全民性的行为。

每一个志愿者面试,我总想好一句台词,看起来很傻,但是说出来很帅:

因为我来自四川,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曾经那样帮助过我们,我也想做一名志愿者。

虽然不曾有机会来说,但那些地震中全国各地志愿者的身影,所有四川人都不会忘记。

古有湖广填四川,今有八方助四川,四川啊四川,紫色盆地,天府之国,何其有幸!

可是,不怕泼一盆冷水,志愿者的蜂拥而至也曾造成过麻烦。

各地的自驾车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路口一堵,救灾的物资车,挖掘机统统进不去,也不难想象,志愿者这家串了走那家,人来人往,无法保证每户都得到相同相应的照应。

如果,如果曾经有过一些有效的组织,适当的安排,如果志愿者也能稍微统一地调配,统一地分发物资,帮助群众,是不是抗震救灾的工作也会顺利那么一点点?

一头本地的猪告诉我,当外地的同学一致用“灾区”这个称呼代替了“四川”时,她非常非常的戈应。

“灾区”称呼四川,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四川就是灾区。

那么直呼残疾人“你这个残疾人”也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他就是残疾人。

四川为什么要重建,因为他不想成为祖国永远的一道疤,残疾人为什么要努力站起来,因为他不想看起来像个弱者。

灾区有灾区的尊严,请直呼我们四川,四川还是四川,她还立着,还骄傲着,她瘸过残过受伤过,但她永远不是一个弱者。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是没有记下地震期间手机里的那些短信。

那些代表着乐观快乐成都人的短信,那些苦中作乐的短信,带来的安慰却是难以估计的。

想起那些震后依然在路边打麻将的四川人,想起今天电视中重新展露笑颜的四川人,想起回国时候看到那些淳朴而傻呵呵的笑脸。

我为什么喜欢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我就喜欢那些烂兮兮的墙,破烂烂的房,那些皮肤黝黑穿着廉价衬衫蹬着破三轮的老农民,那些睡在棚里唱着烂俗大调踏着脏拖鞋的老民工,总是快乐,总是有开不完的玩笑,说不完的幽默,再差劲的条件,还是乐观,还是从容。

快乐的四川人,若有谁还记得那些短信,请不吝传我一些。

多难兴邦。

若还有一个词在去年能安慰我们中国人,那就只有这个词了。

多难为什么兴邦,因为经历过,才不再害怕不再颤抖不再茫然,因为思考过,才会更好应对才更加坚强。

因为悲伤过,才团结才勇敢才可重新来过。

还记得全国悼念日那天的**广场,那时的热泪盈眶:

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我们都活下来了,我们都该思考啦,我们是怎样活下来的?

或者,我们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

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

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

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

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

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

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

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2%的比例。

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

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

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

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

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

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

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

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

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

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

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

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

“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

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

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

30。

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

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

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

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

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

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状五:

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

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

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

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

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现状六:

“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笔者所处的滨城区堡集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

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

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

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

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