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647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docx

《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docx

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圆面积公式等知识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内容包括四个知识模块: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和解决问题,结合本单元内容,还设计了两个综合应用内容:

一是“木材问题”;二是“测量土豆的体积”。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安排和编写思路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活动经验背景下学习新知识。

圆柱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第一学段通过实物和模型已经能辨认圆柱的立体图形,具备了学习圆柱的直接经验,因此认识圆柱时,教材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物体。

其中,有的是圆柱体,有的不是圆柱体。

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找圆柱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圆柱体。

再如,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圆柱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表面积。

而长方形面积和圆面积的计算方法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教材在设计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分为两个课时。

首先,第1课时,在认识了圆柱体后,通过把一个罐头盒的商标纸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2课时,认识圆柱体的展开图,讨论并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还有,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索,因为,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的关键是利用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和经验,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所以,教材推导公式之前,设计了“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

”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探索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二、重视了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学习新知识。

教材在学习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探索圆柱体积公式、探索圆锥体积公式以及解决问题时,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比如,通过剪罐头盒商标纸——展开,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习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等分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小实验,用圆锥形容器往圆柱形容器中倒沙子,探索圆锥体积公式;通过在一个盛有半杯水的水杯中测量土豆和石块的体积,探索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等。

这些动手操作活动,既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又是理解知识,形成方法和掌握数学技能的过程。

三、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圆柱形的物体,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设计学习活动。

如,利用罐头盒的包装纸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利用爷爷、孙子同一天过生日,两个大小不同的蛋糕,认识圆柱体积的大小;测量茶叶筒的有关数据,计算它的体积;测量水桶的有关数据,计算它的容积。

另外,还设计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一个长方形铝板制成一个圆柱;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铁皮;砌一个圆柱形的沼气池,抹水泥部分的面积;计算易拉罐的体积;估计一堆小麦的质量;矿泉水桶、矿泉水瓶盛多少水;建蓄水池、木材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而且学会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圆锥和圆柱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解决有关体积、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3、在探索物体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能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5、通过观察、操作、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本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一共安排10课时,其中综合应用“木材问题”和“测量土豆的体积”。

用2课时。

1、圆柱的表面积,共安排了3课时。

第1课时,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

本节有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认识圆柱,二是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首先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典型圆柱,如饮料筒、鼓、茶叶桶等六种实物(其中,鼓、瓶子不是圆柱)。

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再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形状是圆柱的物体。

然后让学生拿一个圆柱的物体进行观察,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直观感受圆柱面的特点。

在学生直观感受圆柱的基础上,教材提出:

圆柱有几个面?

各有什么特点?

接着教材结合立体图形,介绍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让学生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

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用现实的物品指出圆柱的各部分。

在认识了圆柱后,接着探索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

教材设计了“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的活动,并呈现了剪商标纸的过程示意图。

在学生动手操作,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两个问题。

(1)长方形商标纸的长和宽分别与罐头盒的什么有关系?

(2)长方形纸商标纸的面积1和罐头盒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议一议:

怎样计算罐头盒的侧面积?

总结出计算侧面积的方法。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讨论的空间,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总结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探索出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之后,“试一试”安排了测量罐头盒的周长和高,并计算出它的侧面积。

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所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够独立解决。

在练习中,还设计了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的练习题。

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并计算圆柱侧面积的基础上,教材呈现了圆柱形纸盒展开的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圆柱体的展开图,接着提出了“怎样求表面积”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的面积。

教学时,教师可实际展开一个纸盒,让学生观察、了解了圆柱的表面是由上、下两个相等的底面(圆形)和一个侧面(长方形)组成的,然后再讨论议一议的问题,结合学生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既:

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总结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设计了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教材呈现了分步计算的过程,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

你能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教学时,分步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把分步计算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不作统一要求。

试一试,安排了已知茶叶筒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它的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第3课时,解决和圆柱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呈现了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示意图,设计了两个问题。

(1)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2)照这样计算,做50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

教材中的第

(1)个问题就是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这是学生在学会求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以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2)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

为什么问题

(1)要用至少两个字。

使学生了解实际制作水桶时,还有接缝处要用铁皮。

试一试设计了在一块铁板上制作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给出了水桶的底面直径和高。

由于画图时需要考虑侧面的长度及侧面和底面在白铁板上的位置,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时,要先指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进行交流,然后再画图。

2、圆柱的体积,共安排了3课时。

第1课时,探索圆柱体积公式。

教材首先选择了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又非常典型的生日蛋糕,设计了一个“亮亮和爷爷同一天过生日”的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有一大一小两个蛋糕,呈现了一家五口人在“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愉快的为爷爷和亮亮过生日画面。

设计了,观察上面的情境,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知道“两个蛋糕都是圆柱形”,并认识“爷爷的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

然后教材呈现了两个高和矮、粗和细都不相同,而且体积比较接近的茶叶筒,提出了“下面是两个茶叶筒,你能说出哪个茶叶筒的体积大吗?

”的问题,通过这个事例的问题讨论,一方面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哪个筒装茶叶多,哪个体积就大”,并引出“要能计算出体积就好了”。

在茶叶筒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讨论“议一议”的问题: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启发学生联想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思路、活动经验和“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形成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思路。

本节的第二个主要活动,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

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

“把圆柱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呈现了把一个圆柱等分成16份和等分成32份的直观图以及兔博士的发现:

“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一个长方体”。

教学时,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的时间,启发学生回顾已有的活动经验。

然后有条件的要让学生亲自用学具操作或教师用教具(也可用课件)演示。

接着讨论: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圆柱体积公式及字母表达式:

V=S×h。

探索出体积公式之后,安排了已知“圆柱形钢材的底面积和高,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的问题。

这是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后的第一次应用,学生在统一单位后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出它的体积。

第2课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

本节课的测量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测量出圆柱物体的相关数据;第二,计算出圆柱物体的体积。

在现实生活中,求一个圆柱的体积时,高能够直接测量出来,而底面积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但可以通过测量直径或周长等,计算出圆柱的底面积,最后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根据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本课内容选择一个开放性活动,提出“同桌合作,测量自己准备的茶叶筒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出它的体积”的要求,并通过兔博士的话,要求学生把测量的数据和计算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是学生在学会圆柱体积公式以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教材设计目的,学生可以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比如:

(1)测量出直径和高,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体积;

(2)测量出周长和高,先求出底面半径、再求出底面积,最后求出体积。

教学时,课前要求学生同桌至少要准备一个圆柱形茶叶筒或圆柱形饮料筒,要给学生充分测量、计算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第3课时,容积计算。

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之后,学生已经认识了容积的概念,并会求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容积。

本节课教材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保温杯这一典型事例,呈现了保温杯示意图,并提出了两个问题。

(1)这个保温杯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已知保温杯壁的厚度是0.8厘米。

如果在里面装满水,能容纳多少毫升的水?

(1)个问题,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体积,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所以教材没有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留给学生来完成。

(2)个问题,教材首先通过蓝灵鼠的说,介绍了计算容积的思路,并呈现了分步计算“内直径”和“内高度”的过程以及计算水杯容积的综合算式。

由于容积的计量单位通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所以计算结果要由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换算成容积单位“毫升”。

在学生完成容积计算后,教材提出了说一说:

计算容积与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交流、归纳,使学生了解相同点是:

计算方法相同。

不同点是:

求容积要利用从里面测量的数据,求体积要利用从外面测量的数据;容积和体积的计量单位也不同。

教材还通过大头蛙的话说明“1毫升水重1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容积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即水的比重。

并为解决“试一试”的问题做铺垫。

练一练中,结合具体问题,介绍了柴油、汽油的比重,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圆锥的体积,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圆锥的体积。

教材安排了认识圆锥、探索圆锥体积公式和利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三个方面活动。

活动一,认识圆锥。

教材选择了生活中典型的圆锥形实物,并呈现了这些圆锥形实物的立体图形,使学生认识圆锥和圆锥的立体图形。

然后要求学生“拿一个圆锥形的物体进行观察,并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在学生观察、触摸实物的基础上,教材提出议一议:

圆锥有哪些特点?

的问题,并通过交流的方式呈现了圆锥的特点。

接着结合圆锥立体图介绍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活动二,探索圆锥体积公式。

教材设计了一个实验活动。

首先用文字加示意图的方式介绍了实验的三个步骤:

(1)找一个圆柱形杯子,再做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

(2)在圆锥形容器中装满沙子,然后倒入杯子中。

(3)倒入一次,测量一下杯子中沙子的高度,看一看几次正好装满。

边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

同时,给出“实验记录”纸,并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

先估计一下几次能装满。

实验时可以按教材上的要求进行,也可以按照兔博士的话,另外制做圆柱、圆锥形容器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然后师生总结圆锥体积公式的字母表达式,即“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圆锥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

活动三,计算圆锥体积。

教材呈现了圆锥示意图,并给出了圆锥底面直径和高的信息。

提出了“自己试着算一算”的要求。

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尝试计算的机会,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如:

(1)先求出圆锥底面积,再利用求体积;

(2)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第2课时,估计一堆小麦的质量。

估计一堆小麦的质量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首先通过图示介绍了测量圆锥形小麦时用到的工具及测量方法,并通过蓝灵鼠的话给出了“每立方米小麦大约重735千克”的信息。

然后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活动。

活动一,记录测量的数据,并解决问题。

教学时,有条件的可以用土堆、沙堆等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学会测量的方法;没有条件时要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可以选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测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活动二,教材给出了麦堆的底面周长、高和每袋装的质量的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和蓝灵鼠的话,自主解决“装完这堆小麦,需要多少个麻袋”的问题。

这个问题既是问题

(1)的数学化呈现,又是进一步解决问题。

如果实际测量了沙堆,可让学生算算;如果这是一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吨。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自主解决问题。

练一练中,结合具体事例介绍了煤的比重、沙子的比重、钢的比重等知识,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4、解决问题,用1课时。

教材安排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

矿泉水问题。

喝水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一大桶矿泉水有多少瓶矿泉水,够一家三口人喝多少天等,页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基于这些实际需要,教材设计了矿泉水问题。

课前教师要给各组准备测量工具:

矿泉水桶、矿泉水瓶、口杯和测绳、软尺、直尺等。

课上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测量出一桶矿泉水和一瓶矿泉水各有多少。

算一算一桶矿泉水大约等于多少瓶矿泉水。

(2)测量出口杯的容积,算一算一桶矿泉水可以倒多少杯水。

(3)根据兔博士的话“按每人每天饮水1500毫升计算”,一桶矿泉水能满足一个三口之家几天的饮水需要?

活动时,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给学生留下比较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时间。

问题二:

建蓄水池问题。

教材选择了建蓄水池的实际问题,呈现了计划建成蓄水池示意图,并通过蓝灵鼠的话告诉“底的厚度与壁的厚度相同”的信息,然后提出了四个要解决的问题:

(1)这个蓄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2)用砖修建池壁,如果按每立方米用砖500块计算,建这个蓄水池要准备多少块砖?

(3)如果按每平方米抹水泥5千克计算,内、外面及底面全部抹水泥,需准备水泥多少千克?

(4)如果每次按蓄水池容积的85%蓄水,一次蓄水大约多少吨(1立方米的水重1吨)?

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尝试的空间,同时也要注意必要的指导。

如,求方木横截面面积的方法;蓄水池的结构等。

关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最后,设计了两个综合应用的主题内容。

第一,“木材问题”。

“木材采伐、加工等”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选择了“某林场生产一批柳树圆木”的事情,呈现了这批柳树圆木情境图和“一共有150根”的信息,并给出了每根圆木的直径和长度。

设计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木材的质量计算。

教材设计了两个问题:

(1)计算这批柳木大约重多少吨?

(2)这批柳木凉干后约重多少吨?

教材通过兔博士的话介绍了“湿木头的含水率是15%”的信息,并通过知识窗介绍了木料“容重”的概念以及常见木料的容重。

第二,把它们加工成一种最大的方木,并设计了三个问题:

(1)每根方木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米?

(2)这批圆木能加工出多少立方米方木?

(3)几根这样的方木大约有1立方米?

这个问题中,求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重点和难点。

考虑到学生对“方木”的概念比较陌生,教材通过蓝灵鼠的话介绍了“方木”的含义,即“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木材叫做方木”。

在学生理解“方木”含义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议一议:

怎样计算出每根方木的体积?

教材通过交流的方式呈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介绍了求方木横截面的方法。

为了便于理解“圆木”与加工成“最大方木”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方木横截面面积的方法,教材还呈现了圆木与方木横截面示意图,直观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了解可以把正方形看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和,利用三角形面积(底×高÷2)乘2来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时间,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使学生学会计算的方法。

试一试,安排了估计一下:

方木横截面的边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这个内容,在学生估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介绍“开方”的方法,并指导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

第二,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

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具体活动。

课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小组需要的工具,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土豆,一个盛有半杯水的水杯和一把尺子。

没有土豆时可以用其它物品代替。

上课后,教师提出“小组合作,用这些工具测量土豆的体积”的要求。

并说明:

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测量方法,每个小组可提出几个方案;然后优选其中的一个方案并按确定的测量方法进行操作活动。

对学生的测量活动,教材呈现了一种测量方法:

先测量水杯中水有多深;把土豆放进杯中,再测量水杯中的水有多深;然后通过计算水上升的高度,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即土豆的体积。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研讨的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

并注意全班交流各组的测量方法和结果。

最后,讨论“议一议”还有哪些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把测量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扩展,还可以借助一些历史故事丰富学生的测量经验。

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2节《容积计算》(课时6)参考教案1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P33-P3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容积计算问题的过程。

2、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容积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每人一个水杯、水、把教材上第33页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同学们,水杯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件生活用品。

老师这里有一个水杯,看着这个水杯,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问题的机会。

2、看着一个水杯,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数学问题,真是不简单。

刚才有人想到“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水”,这个问题就很好。

谁知道,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水,在数学上叫做水杯的什么?

引出容积的概念。

3、提出:

水杯的容积和体积相等吗?

为什么?

得出:

不相等的结论。

二、自学与研讨----解决问题

1、同学们对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已经很清楚了,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体积和容积的问题。

出示教材的问题和图,指名读题。

让学生读题,然后分别讨论:

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毫升水,求的是什么?

求水杯的容积需要知道什么?

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提出第

(2)题得数保留整数。

真聪明。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注意,第

(2)题求的是毫升,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特别关注第

(2)题求内直径和高时,是否减去2个0.8厘米。

刚才我们已经计算出了保温杯的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计算容积和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提出“说一说”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了解,容积与体积计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说明,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容积单位,也可以用质量单位,并介绍1毫升水重1克。

然后,让学生推算出1升水重1千克。

5、我们知道了,如果把6个这样的保温杯倒满,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水?

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你计算的过程和结果给我们介绍介绍?

三、实际测量

1、让学生测量并计算自己带的水杯能装多少水。

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容积的计算,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水杯,量出它的内直径和高,算出这个水杯大约可以装多少水?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四、课堂练习

1、真聪明,一个水杯装满水,能盛多少水的问题,同学们解决了。

如果一个水杯不装满,你们能计算出杯子中有多少水吗?

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题“练一练”第1题,读题后让学生讨论:

求水杯中有多少水是求水杯的容积吗?

再自己计算。

2、“练一练”第2题,先读题,理解每升柴油重0.85千克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独立解决问题。

3、“练一练”第3题,生读题,再说一说与第2题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4、“练一练”第4题,计算环形柱体的体积,可先讨论一下怎样计算,再由学生独立完成。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