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卫礼贤与《西游记》的译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686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卫礼贤与《西游记》的译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议卫礼贤与《西游记》的译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议卫礼贤与《西游记》的译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议卫礼贤与《西游记》的译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议卫礼贤与《西游记》的译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议卫礼贤与《西游记》的译介.docx

《浅议卫礼贤与《西游记》的译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卫礼贤与《西游记》的译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议卫礼贤与《西游记》的译介.docx

浅议卫礼贤与《西游记》的译介

RUC-BK--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卫礼贤与《西游记》的早期西方传播

 

作者:

曹原

学院:

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8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王燕

论文成绩:

95

日期:

2012年04月19日

 

中文提要

卫礼贤是20世纪初著名的德国汉学家,他用英文翻译的《杨二郎》、《哪吒》、《江流和尚》、《心猿孙悟空》四篇,是《西游记》片段译文的集大成之作,在该小说早期海外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阅读、回译、对照中文等,考证这四篇译文的来源,并对卫礼贤的翻译策略、文化视野等加以讨论、评价。

 

Abstract

RichardWilhelmwasafamoussinologistofGermanyintheearly20thcentury;hetranslatedfourChina'stalesintoEnglish:

"YangOerlang","Notscha","TheMonkoftheYangtze-kiang"and"TheApeSunWuKung",whichhadimportantsignificantintheprocessofJourneytotheWest'searlyoverseasdissemination.ThesefourtextsundoubtedlystoodoutintermsofcontentandartisticachievementcomparedwithotherworksofJourneytotheWest'sabridgedtranslation.Thisdissertationmakesatextualresearchontheoriginalcopyoftherenderingbyreadingthetranslations,backtranslationsandcomparingwithChinesetexts.ItwillalsodiscussesRichardWilhelm'stranslatingstrategyandhisculturalperspective.

 

关键词:

翻译策略卫礼贤《西游记》祖本考证

前言

《西游记》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踏上“西行之路”,最先是法、英、德语等片段译文,此后出现了稍具规模的译本,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先后出现余国藩、詹纳尔等人的全译本。

国内学者对《西游记》海外传播的研究,较早的是殷陆君先生1983年在《读书》杂志第四期上发表《〈西游记〉西渐记》一文,该文简单介绍了《西游记》各种西方翻译版本的译介时间、译者、影响等情况;王丽娜所著《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1988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其中《西游记》一章,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西游记》的海外传播状况,主要包括:

英、法、德、俄、日等多种语言的片段译文、译本以及相关论著目录;此后,1994年宋柏年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及1997年黄鸣奋的《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等学术专著中都有《西游记》的相关论述,较之王丽娜的研究结果,在材料的丰富及论述的深度上似无较大突破。

统观现有成果,涉及《西游记》海外传播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译文、译本篇目的梳理罗列。

这样固然有利于宏观把握《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情况,且方便资料索引工作。

但不足之处在于,多数研究只是泛泛而谈,鲜有立足翻译文本本身,对个案展开深刻分析或研究的。

至于译本的内容风格、翻译策略、得失评价等更是无人问津。

当然这也与海外译介资料不易获得有关。

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将以卫礼贤的《西游记》译文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英译文本的阅读、回译、对照中文小说原本,进行译文的来源考证,并通过深入分析,尝试着评价和反思译者的翻译策略、文化立场等。

根据上述学者提供的线索,结合笔者个人调查,《西游记》海外传播状况大致概括如下:

目前可见的最早片段译文是法国西奥多·帕维的《三藏和尚江中得救》和《龙王的传说:

佛教的故事》两篇;最早的英译片段是1895年塞缪尔i.伍德布里奇所译的英文小册子《金角龙王,皇帝游地府》;1900年,翟理斯译第九十八回“元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一段,收于其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一书;1905年,詹姆斯·韦尔对前七回、九回至第十四回的两段摘译,总题《中国的仙境》;卫礼贤编著的英文本《中国神话故事集》,其中《杨二郎》、《哪吒》、《江流和尚》、《心猿孙悟空》四篇等等。

《西游记》的第一个译本是李提摩太1913年所译《圣僧天国之行》,后来影响较大的译本还有阿瑟·韦利的《猴》(Monkey),余国藩的《西游记》(TheJourneytotheWest)全译本,詹纳尔的全译本等。

在上述《西游记》外语译文中,英译数量最多,翻译质量最高,相对较好的全译本也多出自英文。

在这些英译文中,笔者之所以选择卫礼贤(RichardWilhelm,1873——1930)的片段译文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在《西游记》整个海外传播过程中,早期片段译文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正是这些部分章节与片段的零星翻译,为全译本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也能凸显出西方世界初次邂逅《西游记》的复杂心态;其二,在《西游记》所有的早期英译片段当中,卫礼贤的译文篇幅最长,译述情节最为完整。

而译者本人亦是一名著名的汉学家,研究他对中国神话的翻译与认识,对于系统巡视《西游记》的西行之旅,具有重大意义,

一、卫礼贤与《中国神话故事集》

(一)卫礼贤——重要的汉学家

卫礼贤(RichardWilhelm,1873——1930),是二十世纪初德国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

1899年,他作为传教士被派往中国青岛,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二年,直到1920年才重返德国。

不同于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误解、蔑视、敌视的态度,不同于其他传教士要感化或惩戒东方愚昧的异教徒,卫礼贤旅居青岛期间不仅看到中国人民的友爱善良,还为悠久璀璨的古老文化而着迷。

因此虽然身为一名“传教士”,他的工作却是多元复杂的。

卫礼贤的挚友、著名新儒家张君劢在悼念文章中这样写道:

“他曾对我说: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作为一个传教士,在中国我没有发展一个教徒。

’”在华期间,卫礼贤热心于办学校,开办了礼贤书院,并将大量精力用在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上。

他以大量译著中国文化典籍而著名,如《论语》、《大学》、《吕氏春秋》、《老子》、《列子》、《庄子》、《孟子》、《易经》、《太乙金华宗旨》等,其中令他声名鹊的是对《易经》的翻译。

他的《易经》译本获得西方高度评价并成为当时公认的权威版本。

此外,卫礼贤对孔子及儒家极度尊崇,自命儒家弟子,发起“尊孔文社”等,此中渊源也是为许多研究者所亲睐的。

(二)卫礼贤编译《中国神话故事集》

除了翻译《论语》、《易经》等此类典籍之外,卫礼贤还编译了《中国神话故事集》(TheChineseFairyBook)一书。

该书在介绍卫礼贤时会偶尔提及,但一直以来从未曾引起过重视。

笔者认为,不同于《易经》、《论语》等中国古代传统经典,神话却是一个民族的童年烙印、是民间文学自然演进发展的艺术形态。

作为外国汉学家来说,对神话的翻译和理解,往往可以使他更近距离、更真实的贴近中国心灵与民族精神。

《杨二郎》、《哪吒》、《江流和尚》、《心猿孙悟空》这四段译述文字原是德文,早在1914年就已出现,是德国汉学界对《西游记》相关片段的最早译介,收于卫礼贤编译的德文本《中国通俗小说》一书中,此书共有译为德文的中国小说一百篇。

后于1921年,卫礼贤挑选其中的七十四篇,由其本人转译为英文,并编著成《中国神话故事集》出版,上述四篇译文亦在其中。

笔者所参照的便是他的英文译本。

《中国神话故事集》(TheChineseFairyBook)共翻译了七十四篇中国故事,卫礼贤在前言中说,这些宝贵的东方财富,就如西方的“一千零一夜”。

他把这七十四篇故事分为以下七大类:

童话故事(NurseryFairyTales)、神仙传奇(LegendsoftheGods)、圣贤术士故事(TalesofSaintsandmagicians)、自然与动物故事(NatureAndAnimalTales)、鬼怪故事(Ghoststories)、历史传奇(historiclegends)以及神话小说(Literaryfairytales)。

其中第十七篇题为《杨二郎》,第十八篇题为《哪吒》,这二者都在“神仙传奇”名目下;第六十九篇是《江流和尚》属“历史传奇”中的一篇;第七十四篇即最后一篇《心猿孙悟空》被列为“神话小说”之类。

并且在每篇故事结尾,译者都会附上一个注解(Note),或是解释说明故事中的一些文化概念,或是追溯人物渊源,或是中西方人物的类比,或是各篇章之间的牵连等等,其中很多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杨二郎、哪吒、唐三藏、孙悟空,这四者的确都是小说《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或是担当着重要的故事情节或是引领整个小说发展。

但是,这四个艺术形象也同样频频出现在其他戏剧、话本、神魔小说、民间传说等不同的中国文学形式当中。

那么卫礼贤关于这些角色译文,真的是依据《西游记》的相关情节么?

真的如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一说中所说“各篇都是《西游记》情节的综合译述”么?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笔者将这四篇英文译述返译回中文,并与所涉及《西游记》中的相关描写加以对照,考证发现王丽娜、黄鸣奋等学者的说法有误,其实这四篇并非都是出自《西游记》情节的译述。

二、四篇片段译文的祖本考证

(一)《杨二郎》(YangOerlang)

译者在《杨二郎》(YangOerlang)中首先点明了杨二郎母亲私自与凡人结合生下二郎,后被玉帝惩罚压在山下的身世背景。

进而着力翻译杨二郎劈山救母,但母亲却被十个太阳晒化,于是二郎担山逐日。

在追杀到最后一个太阳的时候,被玉帝降旨招安,最终位列仙班的故事。

再来看看《西游记》,杨二郎出场在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李天王带十万天兵天将拿孙大圣不下,于是观音菩萨向玉帝举荐一人,“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

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

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便可擒也。

”对二郎神的描写有诗为证: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

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樱罗双凤凰。

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当对阵时,孙悟空即说:

“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是你么?

”由此可见,《西游记》中这“斧劈桃山曾救母”的天家眷与译文中的杨二郎,当是同一人。

然而,对照两个文本情节来看,一个主要写杨二郎劈山救母,担山赶日;一个写他与齐天大圣对阵,神通不凡。

显然,后者并非卫礼贤翻译《杨二郎》的来源,那么,他所参照的底本又是什么呢?

译文《杨二郎》中的核心情节主要有二:

“劈山救母”和“担山逐日”。

关于杨二郎“劈山救母”的传说一直流传甚广。

明嘉靖年间的《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中便有记载:

仙女云华与一个“姓杨名天佑”的“金童临凡”发生了关系,生下一子杨二郎。

后来云华被压在太行山下,而“斗牛宫里西王母,来取二郎上天宫”。

二郎长大后,得知此事,就用他的“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劈山救母。

在各种评书、戏剧、话本中,也多有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段子,如清末北京致文堂刊本《太平歌词·新出二郎神劈山救母全段》等。

“担山逐日”也多有证可查。

元代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第十六出”细犬禽猪“中写道:

(灌口二郎同行者上,云)不周山破戮天吴,曾把共工试太阿。

谁数有穷能射日?

某高担五岳逐金乌。

小圣灌口二郎神是也,奉观世音法旨,救唐僧走一遭。

(唱)

【越调】【斗鹌鹑】看了些日月盈亏,山河变迁。

灌口把威施,天涯将姓显。

郭压直把皂鹰擎,金头奴将细狗牵。

背着弓弩,挟着弹丸。

濯锦江头,连云栈边。

【紫花儿序】伏得些山神恐惧,木客潜藏,木兽拳挛。

闷来时担山赶日,闲来时接草量天。

安然,寒暑相催不记年。

物随时变,脆似松枝,海变做桑田。

又在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里,他也自谓:

“喜来折草量天地,怒后担山赶太阳。

”太平歌词《二郎劈山救母》中道:

“二郎斧来本姓杨,身穿道袍鹅蛋黄。

手使金弓银弹子,梧桐树上打凤凰。

打了一只不成对,要打两个配成双。

有心打它三五个,怕误担山赶太阳。

十三太阳压十二,留下一个照下方。

”这些都是对二郎神富有神力,可“担五岳,逐金乌”的记载。

卫礼贤在译述中,则通过二郎母亲被十日晒化,他逐日报仇的缘由,把“劈山救母”和“担山逐日”因果联系起来,应是借鉴了中国民间“十日晒化瑶姬”的传说故事。

因此,可以判断,卫礼贤译述的《杨二郎》一篇,不是来自《西游记》某章回情节的译述,而是综合了杨二郎在戏剧、小说中的多个故事,再联系民间传说加工敷衍而成的。

译文中对二郎神形象的描写,“手持三尖两刃戟”(double-bladed,three-pointedsword),牵犬擎鹰(withafalconandabound)等,也非常贴合二郎神神通威武的经典形象。

(二)《哪吒》(Notscha)

经笔者考证,卫礼贤所译《哪吒》(Notscha)一篇,亦不出自于《西游记》,而是以《封神演义》为底本。

哪吒三太子在《西游记》中最早出现在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中,他随托塔李天王去捉拿孙悟空,写他外貌:

这哪吒太子,甲胃齐整,跳出营盘,撞至水帘洞外。

那悟空正来收兵,见哪吒来的勇猛。

好太子:

总角才遮囱,披毛未苫肩。

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

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

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

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

今受玉皇金口诏,敕封海会号三坛。

又写哪吒神通“那哪吼奋怒,大喝一声,叫‘变!

’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

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中有一段讲李靖、哪吒父子渊源:

“原来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

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

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

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

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蟠宝盖有人叫道:

‘救命!

’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

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

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

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

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

——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

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西游记》这两回对哪吒的身世神通有个大概的说明,但译文《哪吒》中对哪吒出生、闹海杀龙太子、割肉剔骨、母亲造哪吒行宫、李靖打破行宫、莲花身重生、追杀李靖报仇、燃灯古佛赐宝塔驯服、父子成仙这所有的每个情节都进行了十分详实的叙述。

通过文本对照,是来自《封神演义》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矶”,第十四回“哪吒现莲花化身”这三个回目的综合译述。

除了略去太乙真人收服石矶娘娘一段,其余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与细节刻画都与《封神演义》完全相同。

译文中还写道“LateronLiDsingandhisthreesons,Gintcha,MutschaandNotscha,aidedKingWuoftheDschoudynastytodestroythetyrantDscbou-Sin.”(后来,李靖和他的三个儿子金吒、木吒、哪吒协助武王讨伐商纣王);“WhenthetyrantDschou-Sinhadbeendestroyed,LiDsingandhisthreesons,whilestillonearth,weretakenupintoheavenandseatedamongthegods.”(当商纣灭亡后,李靖和他的三个儿子被封为神仙,位列仙班。

)译者如此表述,更能确认该篇出自《封神演义》无疑。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哪吒太子”一章,对哪吒事迹有详细记载:

“哪吒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大概本是佛教护法神,三面八臂大力鬼王。

可见,在《西游记》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哪吒都是属于佛教神的,但在《封神演义》中他的身份却成为太乙真人——道士的弟子,更是转世的神仙道童灵珠子。

关于哪吒身份的转变,有以下三方面为证:

首先,在《西游记》中是如来佛祖使其起死回生,遂得莲花身。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也道“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指的也是佛祖释迦牟尼使哪吒重生。

而在《封神演义》中,却是哪吒师父太乙真人,卫礼贤译作TheGreatOne(TaiI),赋予他莲花身体;其次,哪吒追杀李靖,欲报剔骨之仇,《西游记》中以如来赐予玲珑宝塔,以佛为父,度化哪吒,和解了父子冤仇;《封神演义》中则是燃灯古佛(Dipamkara)给了李靖一个宝塔将哪吒镇于其中,念得口诀焚烧,强制将其降服。

方式由和平感悟变成武力征服,原有故事中所表现的佛法无边的主题也自然被消解了。

再者,李靖原为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门天王,其子哪吒,佛典中写作那吒,全称那吒俱伐罗或那罗鸠婆(Nalakuvara)。

《佛所行赞·第一生品》:

“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大欢喜。

”到了《封神演义》中,李靖的佛教护法身份转变为将军,即译文中的generalLiDsing,曾拜昆仑山度厄真人为师,虽修炼未成,但隶属于道教谱系却是不争之事实,父子二人也由佛教护法神转变为道徒身份了。

因此,卫礼贤译述中对李靖、哪吒道教身份的表述理解,也是其以《封神演义》为原本的一个旁证。

综上所述,卫礼贤的《杨二郎》和《哪吒》两篇均非出自对《西游记》情节的综合译述,所以王丽娜、黄鸣奋等其他一些学者的一贯说法是不准确的。

其实杨二郎、哪吒这两位神仙在《西游记》里的相关情节,都一并包含在《心猿孙悟空》这篇译文当中了。

并且译者在编著《中国神话故事集》时,将这两篇与《心猿孙悟空》归属于不同故事类别,由此也可见一二。

(三)《江流和尚》(TheMonkoftheYangtze-kiang)和《心猿孙悟空》(TheApeSunWuKung)

至于《江流和尚》和《心猿孙悟空》,二者祖本的确是小说《西游记》。

《江流和尚》开篇先简短介绍了佛教的发源以及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详叙了老龙王为赢得打赌,私自减少降雨,魏征梦中斩龙王,太宗魂游地府情节。

值得注意的是,卫礼贤还详细叙述了唐僧的身世,即其父陈光蕊赴任被强盗所害,其母将之放于江中,江流至金山寺,并于多年后复仇报本。

关于唐僧出身的故事,绝大部分的明刻本都是没有的,直到在清初刻本《西游证道书》中写成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并被以后的清刻本所沿袭,成为通行本。

译文故事中对江流僧身世的交代与“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几乎无差,所以译者所选择的《西游记》刻本,当是带有第九回唐僧身世的清刻通行本。

《心猿孙悟空》明显是对《西游记》前七回的详细翻译:

石猴出世、访道学艺、大战混世魔王、闯龙宫地府、销生死簿、封官弼马温、称齐天大圣、大闹蟠桃会、大闹天宫到最后被压在五指山下,这前七回当中的一桩桩,一件件情节脉络都翻译的十分清楚,连故事细节都在译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表达,如孙悟空听菩提老祖开坛讲道,手舞足蹈的细节,都被翻译出来:

SunWuKungunderstoodthehiddenmeaningofhiswords,andcommencedtojerkaboutanddanceinhisjoy.(孙悟空明白他话中奥义,于是高兴的手舞足蹈)。

这些译文都确系出自小说《西游记》无疑。

三、卫礼贤的翻译策略

对于文本的翻译工作,除了厘清其底本源头之外,更重要的是考察翻译策略,并对翻译成果进行合理评价。

涉及到神话故事此类极富民族精神内涵与文化意义的翻译时,关注译者使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可以深层反映出他在文化学上的思考和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理解程度。

在这四篇故事中,涉及到儒、释、道等重要的中国文化范畴,分析卫礼贤的翻译策略,可以看出他在中西综合视角下的一些立场与看法。

以下便通过对一些具体译例的分析,来浅析卫礼贤的翻译策略。

(一)人名的翻译

以《杨二郎》、《哪吒》、《江流和尚》、《心猿孙悟空》这四篇中人名的翻译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

其一,音译,即完全根据人名的中文发音来翻译。

如“杨二郎”译作“YangOerlang”,“哪吒”译作“Notscha”,“李靖”译作“LiDsing”,“玄奘”译作“HuanDschuang”等等。

对一些佛教的菩萨佛祖名字翻译时,则在音译的基础上,注明其梵文或直接用梵语。

如,普贤菩萨(PuHain),梵名Samantabharda;文殊菩萨(WenDschu),梵名Mandjusri;燃灯古佛(JanDongGoFu),梵名Dipamkara;释迦牟尼(ShakiamuniAmitofu)等等。

这样的音译非常有利于保留故事中原汁原味的汉文特色,但是在《西游记》这部宗教色彩强烈的小说中,许多人物名字都具有很强的佛道意味,是单纯音译为英语所不能传达的。

如“孙悟空”直译为“SunWuKung”,从语音上来讲没有问题。

但是“悟空”一名,“悟”当是参悟佛理,“空”更是佛学的根本哲理,万物皆因缘而生,没有固定,这本就是一个蕴含极强佛理的名字,若只音译,而不加注解,西方读者是无法体会其中意味的。

卫礼贤则在注解写道:

WuKung——“themagicawakingtonothingness”(Nirwana)(涅槃),也许这个解释并不十分确切,但完全可以显示出译者对“悟空”名字内涵进行了自觉有意识的发掘。

其二,意译,即根据名字的实际意思或文化源流进行翻译。

如“玉皇大帝”译为“TheLordoftheHeavens”,“Lord”和“Heavens”显然是极具西方基督教色彩的翻译,为了更贴合中国东方文化,卫礼贤又解释道“TheHighestLordisYuHuang,theLordofJadeorofNephrite.”即以音译“YuHuang”作为补充,并解释“玉”为“Jade、Nephrite”(翡翠、软玉)。

但其实“玉帝”中的“玉”就是一个敬称,伴随着道教中认为玉为山石精粹,长生不老的文化含义,而英文“Jade”和“Nephrite”并不伴有这样的文化含义,故而这个翻译无法传达出尊敬的意义,稍有欠缺。

再如,卫礼贤将“太白金星”翻译做“EveningStar”《诗·小雅·大东》记载: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启明,长庚皆金星也。

”是傍晚太阳落山时西天边出现的一颗明星,即“EveningStar”所代表之意。

但他却又在注解中提到:

太白金星是“thestarofmetal”(金属星),孙悟空是“personifiesametal”(金属的人格化),故而太白金星常为孙悟空说请辩护,这个解释笔者认为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

他将太乙真人译为“TheGre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