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docx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
这是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第1篇
一、鉴赏诗歌:
1、提问:
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
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
有什么理由?
明确:
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
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3)学生思考:
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
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
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4)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
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
理由是什么?
明确:
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3)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
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
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二、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
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1.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2.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1)
(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二.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
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三.思考题1:
(幻灯片3:
“思考题一”)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问: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写琵琶女弹奏的姿态;“初为《霓裳》后《六幺》”写弹奏的内容;“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写听者的感受,这些是不是为写音乐服务的呢?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句表面看是写景,我们能不能把它也归入描写音乐的句子呢?
请同学们齐读正面描写音乐的这一段。
思考一个问题:
打出幻灯片:
作者是怎样实现对音乐的描写的?
用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
四.(幻灯片:
思考题二)这些比喻句本体都是音乐,喻体分别是什么?
通过比喻它们分别描摹出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1.(幻灯片:
答案):
比喻特征
如急雨粗重急骤
如私语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连续、重音与轻音交错、清脆
鸟语花底音调宛转、流畅、轻快
泉流冰下音调尖细、阴塞、压抑、
冰泉冷涩音停顿、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如裂帛短促急迫戛然而止
2.小结(点击):
九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急雨的声音,私语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呢?
都是声音。
那么,琵琶弹奏的是不是也是声音呢?
所以,这些比喻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声喻声,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
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3.朗读(幻灯片:
朗读片断):
看录像剪辑。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五.扩展(幻灯片):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如何把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地表达出来呢?
最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比喻。
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善于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音乐的文字吗?
在我们这个单元课后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凭箜篌引》,就有关于音乐的描写。
《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也有关于黑妞和白妞两个艺人唱腔的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
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段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描写:
1.欣赏:
(幻灯片)点击播放音乐同时打出文字
开始,寂静无声的短暂的空白。
像洁白的.稿纸开头的几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开之际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开临湖画窗之时的一瞬,静静的,静静的……
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几声叮咚,几声鸣啭,随之,一个悠长徐缓的声音出现了,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
2.比较:
(幻灯片)同时列出两段文字描写
请同学发言,谈谈这两段音乐描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两段描写音乐的片断,《琵琶行》中的音乐片断描写写出了弹者和听者的感情。
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听者和弹者中存在着某种共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引导学生答出:
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六.思考题三:
(幻灯片)诗人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产生了心灵的震撼。
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遭遇有怎么样的相似之处呢?
(研读诗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
(幻灯片)两人有相同点:
琵琶女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来自京城
名属教坊第一部才能横溢大诗人出色才能同是天涯沦落
商妇京口守空船嫡居卧病浔阳城
七.归纳
本诗有两个独特之处,千百年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一.是诗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使人们产生了心灵的震颤。
琵琶女的身世就仿佛是作者感情渲泻的一个突破口。
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会用到这一种抒情模式。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片断。
花本是没有生命的,可是黛玉为什么会想到要埋葬它呢?
因为黛玉觉得自己和花会有相似的遭遇。
所以对花产生了同情。
二.是对音乐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势入江潮雪涌。
本来声音稍纵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写到位,白居易却能以生花妙笔,调动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们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八.作业:
结合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音乐以及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听后感。
字数:
三百字左右。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
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
反复读全诗。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第4篇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
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诗经》: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稽康悲奏《广陵散》。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
“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
“琴者,禁也。
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
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
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
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
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
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
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
(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
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
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
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
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