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516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docx

《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docx

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

跨行业转型成功案例

篇一:

基于跨行业的风险投资

创新管理结业论文

论文名称:

ABC公司对新视野科技公司的投资策略学生:

陈雷学号:

20217443所在学院:

经管学院专业、班级:

工商管理指导教师:

刘伟

20-10-28

ABC公司进军高科技产业——新视野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决策

(工商管理陈雷20217443)

一、案例背景简要回顾

ABC公司为一家台湾规模庞大的钢铁集团公司,由于台湾的钢铁产业市场在近年渐趋成熟和饱和,ABC公司作为一家严重依赖于钢铁产业的集团,为了避免将来出现的投资风险,ABC公司准备进行企业转型,从事新事业的开发和多角度的投资,为此,专门成立了一家全资的F投资子公司,专事新事业的开发和投资。

新视野公司是由四位留学法国的华人工程师所成立的,总部设于台湾,其核心技术留在法国的里昂科技公司,主要从事CMOS影像感测的设计。

新视野公司希望能够在台湾找到一家知名的有实力的大公司来充当其第一大股东,因此向ABC公司发来了投资意向书,希望ABC公司能够参与投资新视野科技公司。

二、基于新视野科技公司的SWOT分析。

S、优势

1、新视野科技公司在CMOS影像感测技术和影像压缩技术方面以及视讯设计方面处于国际领先行列。

2、新视野科技公司掌握的影像感测技术和影像压缩技术是桌上型会议系统中的核心技术,目前世界上包括新视野科技公司在内,仅有三家公司掌握了该项技术,另外两家仅有一项影像感测技术,不具有影像压缩能力。

3、新视野科技公司目前掌握了两项最核心的技术,即影像感测技术和影像压缩技术,这两项技术占产品成本的71,新视野科技公司掌握了该项技术可以成功地降低成本,更具有价格优势。

4、新视野科技公司对未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战略规划。

5、新视野有自己的专利以及研发中心,还有自己的管理团队尤其是高学历的技术高管,有一定的资源架构。

W、劣势

1、技术方面有待突破,CCD的感测芯片分辨率可高达百万画质,而目前新视野科技公司所掌握的技术仅能达到144176画质。

另外一家美国公司掌握的CMOS技术画质已经可以达到30万画质。

在未来两年新视野公司能否突破技术瓶颈,推出彩色产品还是个疑问。

2、公司研发部门分隔两地﹐不利于产品的开发﹐同时也会增加许多营运上的成本。

3、注册资金2.2亿新台币,对于处在研发过程中的高科技公司而言,营运资本偏低,而且公司成立初期技术入股所占比例过大,有可能导致泡沫资本。

4、新视野科技公司的管理团队为四位工程师博士,在研发方面具有足够的实力,但在公司的管理的方面缺乏一定的能力。

O、机遇

1、采用CCD技术的桌上型视讯会议系统在不同公司之间由于标准的不同往往不能互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同时,CCD技术存在一些严重的网络限制,

影像压缩技术并未十分成熟。

CMOS视讯电话可望在二年内进入彩色化与CCD产品作正面竞争。

同时CMOS影像技术比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CCD技术更加低廉以及节约功率轻薄短小等优势。

2、COMS技术在未来的桌上型视讯电话会议系统中拥有很好的前景,国际潜在市场巨大。

3、在台湾成立了影像通讯产业联盟,作为国内最积极的产业联盟,会加快这个行业的相关技术进步,同时可为新视野技术方面提供相关行业支撑。

4、项目审核通过,完成2.2亿资本筹集可以展开正式的入园作业,台湾当局给予政策优惠,公关关系做好基础工作。

T、威胁

1、未来两年是否有国际知名同行业的竞争者进入该行业,对新视野科技公司形成潜在竞争。

2、新视野科技公司目前仅能推出黑白效果的,而目前CCD技术已经实现了彩色效果。

采用CMOS技术的桌上型视讯会议系统尚未成熟,与目前采用CCD技术的桌上型视讯会议系统相比,市场占有率甚微。

3、美国和英国的一些企业起步比新视野早,现在也在研发中,这可能会对

经过小组讨论,我们一直认为新视野科技公司目前最适合的战略为优势——机会(SO)战略,从SWOT分析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比较良好的投资对象。

三、技术的S曲线分析

通过项目资料显示,CCD技术已经发展成熟,技术性能已经实现了其最大功效,且具有最佳的可靠性。

目前对于技术开发商,例如Inter公司,已经从技术性能、功效研发,转向了提高性能稳定性和降低成本阶段。

这也就意味着,CCD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而CMOS技术是一个新生技术,基于该技术的应用广泛,能够完全掌握该技术的公司只有包括新视野公司在内的三家公司,且这三家公司基于技术的产品定位是不同的,且其各自开发出来的产品也只是能正确工作。

这意味着,该项技术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而且与CCD技术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在成本、功能还是处理性能上,都具有压倒性有优势。

四、投资收益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投资新视野科技有限公司,自第二年开始盈利,资产报酬率

呈快速上升趋势,预计后面五年的资产报酬率分别为:

19.5、39.9、48.6、55.2。

单从投资回报来看,新视野科技公司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投资对象。

五、量化分析投资新视野科技公司的风险

首先,我们归集了投资新视野科技公司存在的风险。

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风险:

企业家代理风险、项目潜力风险和企业能力风险。

1、企业家代理风险有三种,道德风险、成功素质风险、经验与背景风险。

2、项目潜力风险有四种,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产品风险、退出风险。

3、企业能力风险有四种,管理团队风险、营销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

在确定了本项投资的风险后,我们采用特尔菲法来作为我们的关于风险的权重评价方法。

特尔菲(Delphi)法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一种专家经验意见综合分析法,用于解决难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的问题,是全球120多种预测方法使用中比率最高的一种。

其核心是“利用一系列简明扼要的征询表和对征询意见有控制的反馈,从而取得一组专家的最可靠的统一意见。

特尔菲法的最大优点是:

在缺乏足够的统计数据和原始的、规范的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定量评估和得到文献上还未反应的信息,这种方法较之数学方法预测更适合于因素众多、相互关系复杂、动态性强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

它是一种软科学的调查方法,是低成本下系统分析方法在意见和价值判断领域内的有效作用。

通常风险投资项目最后讨论组由4~6人组成,本次小组的成员为四人。

第一步:

确定指标因素。

第二步:

确定权重。

特尔菲设计对于每一对影响因素组合,每名专家就其相对重要程度分别打分,每名专家对每一对因素打分的总分为1。

第三步:

综合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后反馈给专家,要求其修正或给出坚持的理由。

第四步:

再次回收专家意见,并把4名专家的分数分别相加,然后填入下表中,表的每格中填入两个分数,分别在左下角和右上角。

左下角的数字对应于行左端的因素,右上角的分数对应于与列上端的因素。

下面以第一项风险——道德风险为例讲述我们的评估过程。

4位专家的分数分别是0.4、0.4、0.5、0.3与0.6、0.6、0.5、0.7。

加总后分别为1.6和2.4,然后填入上表中。

每一对因素都要互相比较,三个因素共比较3对。

篇二:

文献综述刘格

文献综述

论文

题目:

中国民营企业跨行业转型

刘格20级双学位工商管理4班2010811432

民营企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个经济成分。

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成分,其发展的历程也成为了一面反映中国市场发展和改革的镜子。

1民营企业的界定

对民营企业概念的界定,在理论界可谓是众说纷纭。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何种界定方法都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理论依据。

在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中并不存在这一概念。

因此在国外的企业研究中无从找到有关民营企业的定义。

而据资料考证,我国第一个使用“民营”概念的人是王春圃先生。

在1931年出版的《经济救国论》一书中首先使用“民营”一词,他把民间经营的企业称为“民营”,与官营相对。

改革开放后,在政府文件中比较早出现“民营”概念是在1995年5月发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科技进步的决定》,该决定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民营企业再次成为我国经济学和企业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而对于民营企业的界定,也逐渐形成了共识。

从广义的角度上看,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国有独资企业而界定的,除这的其它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都有可能为民营企业,所以即使一些企业是由国有持股或控股也是属于民营的范畴。

总之,广义上看如果界定民营企业的范畴就是那些非国有独资企业。

从狭义上讲,民营企业则指那些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

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由于“私营企业”这一词受时代歧视的原因,企业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以及那些有意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相关人士,为了摆脱这种色彩,都倾向于使用这个中性的“民营企业”名称。

而本文所论述和研究是把民营企业视为一种经济组织来研究,范畴则是指那些股份全部为个体私人所拥有的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家族式在内的所有制

企业。

分类主要有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

民营企业作为一个完整企业与其它类型的企业一样,排除了包涵的政治因素,是各种要素的集合,是契约和利益的结合体。

2民营企业与相关概念

一直以来,由于法律法规、政府部门、理论界都没有给民营企业一个清晰

的界定,造成人们往往把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相关概念混用,甚至是把它们等同起来,因此这里对这些概念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与区分。

民营经济这一概念是伴随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在对社会主义所有

制认识深化的进程中提出来的,这是一种经营方式或者叫做产权的概念,而非所有制的概念。

所以这说明在这一概念下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那些只要采取民营的方式,不管是那种所有制的经济,都应归到民营经济中来。

在理解民营经济的准确内涵时必须注意一点,即民营经济就是相对于国营经济而言的。

而民营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按照公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定义,就是那些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企业,股份全部为个体私人所拥有的所有类型企业均属民营企业。

这些企业特指的是那种非公有制企业,并且这是所有制范畴内的概念。

2.2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的定义是指那些由自然人出资建立或是那些由自然人控股的,通过雇佣劳动进行营利的经济组织。

令人不解的是现在国外一些研究者把我国的民营化等同于私有化,把两者混在一起,认为是同一概念,这是完全错误的。

民营不等于私营,民营化也不能等于私有化,因为民营的界定角度是经营机制,民营这种说法只是在学术理论上存在,工商部门甚至都没有民营的这一统计口径,而私营是一种产权概念,这是受相关法律保护的。

2.3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

从两者的定义口径上,可以很显然的看出两者是根本不同的。

中小企业的定义是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民营企业不具有规模概念。

但存在我国的特有现象是:

当人们提起民营企业时往往认为其就是中小企业,而当人们说起中小企业时也很容易联想其为民营企业。

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据有关专家考证,虽然现在也有很大的民营企业做的越来越像国有企业,但中国民营企业中的99

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绝大多也都是民营企业。

两者虽然定义口径不统一,但是重合度却是在九成以上。

所以研究民营企业大多也是从中小企业的发展角度出发,再结合民营企业自身的特色加以综合分析。

3民营企业的贡献和作用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激励的共同作用下,民营企业发展的质量和素质跃上了新平台,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深化改革开放、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经济贡献不断扩大。

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依然高于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

第二,就业主渠道作用不断凸显。

民营企业提供了八成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成为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

第三,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民营企业提供了全国八成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六成以上的发明专利、七成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已经成为生力军。

第四,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

我国产业结构一直是处于一种失调状态,集中表现为偏重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而民营企业是第三产业的主力军和主导力量。

第五,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贡献。

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促使经济的稳步增长,而且推动着国有经济和企业的改革。

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压力效应”、“示范效应”、“补偿效应”、“接盘效应”和“互补效应”。

4转型的内涵

早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产业革命时期,“转型”这一主题在西方就已经开始,当时的企业家们兴建了古典的企业组织,企业在他们的管理下不断的成长。

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在市场以其追求利润为目标的机制推动下,时代的不断变化,企业组织形态也不断的进行着转变,企业管理方式转变为职业化管理、创新管理等,不断的进行转型升级。

而“转型”这一词汇引入我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并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宏观层面上,是指经济转型或转轨,一般把这种研究国家层面的转型理解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观层面上,主要指的是资源性城市转型、区域经济转型等;而微观层面,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大多主要集中在研究企业组织转型、企业战略转型、企业业务转型等方面,在这里我们更多意义上指的是微观层面。

单从词义上对转型加以理解的话,那“转型”一词在英语中翻译成“Transformation”;这在美国辞典里被理解成状态或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型这词在经济领域和管理学领域中频繁出现,对转型也赋予更多内涵,但不同的人却对于研究转型的角度和研究的范围界定并不完全相同。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学者或大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转型给予了关注,并通过对转型的研究给出来自己的定义和理解,虽然没有统一,但是从动因、类型和因素等多角度对转型加以分析和整合可以帮助我们对其加深理解。

Adams(1984)定义为是“在思考和行为上彻底且完全的改变,以创造出一个不可回复,且与先前不连续的系统”。

当企业的成长处于稳定的环境时,企业通常把企业的策略焦点集中于扩大其市场占有率或是不断的提高获利率上;而当市场不景气时,企业

面对着严峻的经营环境时,就转变策略思维,把焦点逐渐转移到企业的转型或升级上。

所以企业要想保持长期的成功,就必须不断的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和行动,去适应快速变化了的环境。

而如果企业仍采用过去的成功的经验或模式来应付现在甚至于未来的不断变化的环境,那么必然会走向死亡。

Levey和Merry(1986)将企业组织转型描述为组织的结构或性质等上一种彻底的、全面的变革,提出“组织转型需要解决组织的核心流程、精神、意识、创新能力和进化等方面

的问题”。

日本学者竹本次郎(1989)对“企业转型”提出最简约的定义:

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经营应对策略。

Shaheen(1994)认为转型是企业为了反应环境的各种变化而对整个组织的价值、态度、形式、技巧及行为上进行的移转,从而使组织更加具有弹性和生命力,大幅改善竞争优势和绩效,最终达到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莫里森(1995)在《第二曲线》一书中指出:

企业首先必须在其所熟悉的环境中经营传统业务,即其所定义的第一曲线,等到巩固后,然后适时的过渡到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是未来新技术、新市场或新的消费者而带来的,这一种彻底的、必然的、不可逆转的一种变革。

因此,要把握住第二曲线,适时进行变革转型。

巴图克(1998)认为:

组织转型是一种组织通过认识自身的基础上进行的跳跃式变革,着这一过程中组织的整体战略、管理结构和

模式、权责分配、流程等各方面也都会伴随着发生变化。

篇三:

案例分析

对中国华源集团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简称CWGC)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7月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207年重组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最初注册资本金1.4亿元.公司经过多次并购后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及国有纺织集团。

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从最初5亿元扩张到危机前的572亿元。

205年9月中旬华源系遭到上海银行和浦发银行的债务起诉;9月22日,华源上市公司市值11.48亿元的股权被法院冻结,上市公司面临重组.

华源的成长史堪称一部央企并购史,而周玉成也因此被誉为“并购先生”。

1.华源集团的发展历程

从华源成立之日起,纺织工业部给华源的定位就是要成为“多元化,外向型,高科技”的集团公司。

进行多元化经营,那就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来实行扩张,而华源集团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仅1.4亿元。

但华源及时地抓住丁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和房地产,出了“抓机遇,抢跑道,挺进浦东”的战略。

从1993年到1995年,每年开发房地产面积都在20万平方米左右。

在外贸方面,1993年华源进出口总额为5600万美元,1996年达3.2亿美元。

贸易和房地产的迅猛发展为华源在短期内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华源进入工业产业、实施资产重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华源脱胎于纺织工业部,其人员大多来自纺织行业,因此华源在进入产业时很自然地首先从纺织业做起。

总裁周玉成对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十分清楚。

当时普遍认为中国纺织行业存在两大问题:

总量过剩和结构失衡。

纺织企业普遍效益不好,因此有人说,纺织行业已是“夕阳”产业了。

可华源领导层经过分析认为,从技术角度看,对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产量是过剩的。

而对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中国纺织业是比较落后的,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产品角度看,纺织品的消费领域分为衣着用、装饰用和产业用三类。

中国在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方面的消费比例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在竞争激烈的衣着用纺织品方面,虽然总量较大,但对有特色和品质高的产品的需求也是很大的。

总的看来,纺行业在产品结构和技术进步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基于以上分析和判断,华源集团确定了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和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战略。

华源集团在对国有纺织企业进行购并重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化纤”和“大服饰”的概念,并在后来推出了华源股份和华源发展两家上市公司。

华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并购了三方面的资产。

一是化学纤维,主要是重组丁常州合纤厂和南通复合纤维公司。

常州合纤厂主要生产差别化、功能性涤纶长丝,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华源以增量控股形式投入7371.3万元,设立常州华源化学纤维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4465.3万元,华源占51%。

南通复合纤维公司主要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涤锦复合型高速纺低弹丝。

该产品仅日本、韩国能够生产。

经剥离后净资产1500万元,华源集团以货币资金并购其全部净资产。

二是织

造,主要是对锡山长苑丝织厂重组。

该厂主要产品为高级差别化仿真丝面料织物,主要设备从日本引进,总资产4884.2万元,负债4244.2万元,净资产640万元。

华源以增量控股的方式投入960万元,控股60%。

三是高档服装服饰,主要是重组了江苏秋艳集团。

该集团以生产成衣为主,拥有较好的设备和较强的技

术力量,产品销路较好,净资产1943万元。

华源增量购买其60%的股权。

通过以上并购,初步形成了华源集团从高新技术纤维、织造到最终生产成衣的一条龙大化纤的产业概念。

在完成了并购整合及股份制改造后,华源将上述企业全部净资产共计12854万元,投入股份公司,设立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发行B股。

该公司总股本19853万元,其中法人股8535万股,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11500万股,每股发行价为人民币2.33元,折合美元每股0.28元,全面摊薄后市盈率5.308倍,流通股已于1996年7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在总结华源股份的实践的基础上,1996年下半年,华源集团又将控股联合的常熟双猫纺织装饰有限公司、江苏太仓雅鹿公司、上海华源国际贸易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纺织保税贸易中心整体推向国内资本市场,组建上海华源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华源发展”总股本1亿股,其中社会公众股为2500万股,于1996年10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华源股份上市后不久,又于1997年6月24日成功地发行了4000万股A股,共募集资金2.7亿元。

利用这些资金围绕“一条龙大化纤工程”,又展开了一系列的购并活动。

先是出资375万美元和6000万元人民币分别收购了中韩合资华昌染工有限公司和扬州布厂,增加了年产20万涤纶仿真丝高级印染布和20万米高品质涤棉布的生产能力。

然后又收购了杜邦(中国)纤维有限公司、赫司特华新纤维有限公司、雷迪斯合物有限公司、巴斯夫——华源尼龙有限公司中的原由华源集团持有的股份,增加了20吨氨纶、6万吨化学聚合物、8000吨尼龙6BCF及4500吨仿粘无纺布的生产能力。

这样,华源股份与华源发展就形成了一个高技术纤维——织造——印染——服装服饰完整的产业链条。

华源在纺织和化纤方面获得资产重组的成功后,为了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寻求在其他行业能有所作为。

经过对汽车、造纸等行业的详细调查,华源最终选择了农机行业。

华源经过调研分析认为中国农机行业单体规模小,资本机构成低,附加值低,所以进入壁垒低,为行业外企业进入提供了条件。

其次农机行业结构不优化,产品开发能力低。

华源如果进入,就可以从一开始选择个优化的结构来开发产品。

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农业国,这意味着农的发展空间很大。

第三是个人因素,华源集团总裁周五成是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对农机行业并不陌生。

1995年,华源开始在农机行业筛选企业,为进入农机行业做准备。

进入农机行业是华源集团实施多元化经营、跨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华源在实业方面发展的又一关键战略举措。

通过反复比较和谈判,华源最终选定了六家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组建了无锡华源行星动力有限公司、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司、山东潍坊华源拖拉机有限公司、山东华源山拖有限公司、山东华源聚宝农用有限公司、山东光明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

并通过对这6家企业的重组于1998年6月成功地组建了华源凯马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4000万元净资产11亿,总资产28亿,发行了24000万股B股。

就资产规模和整体实力而言华源凯马成为继常柴股份和一拖股份之后国内最大的三家农业机械上市公司之一。

小缸径多缸柴油机、单缸柴油机和四轮农用运输车的产销量居全

国前两位,中小型拖拉机产销量居全国第一。

1.3.利用资本市场,收购浙江凤凰,实现中纺科技城的借壳上市

中纺科技城是中国第一家具有行业特色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4年4月奠基。

负责开发区建设的中国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城开发公司是由原纺织总会、华源集团及青浦工业园区三方共同组建,注册资本1亿元。

当时建的目的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为中国重要的化纤生产基地。

目前,一批国著名的跨国公司,如美国杜邦、德国的巴斯夫公司和赫斯特公司、意大利的雷迪斯公司、法国的霞日集团等已陆续入区建设。

为了使中纺科技城上市并拥有自己的主业,华源集团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并最终选择了通过浙江凤凰借壳上市。

浙江凤凰在重组之前主要做日化产品如洗衣皂,和化工产品如脂肪醇。

它是上海的老八股之一,1990年上市,在老的投资者中很有知名度。

但近几年来,由于日化行业竞争激烈等原因,浙江凤凰的效益每况愈下;后来行了“康凤重组”(浙江康恩贝公司控股浙江凤凰),但也未有起色。

因此有人认为华源入主该公司风险很大,特别是日化行业与华源原有的纺织和农机业关联度极低。

可是周总认为,一方面这是个“壳”资源,另一方面浙江凤凰也有自己的优势(凤凰有一个较好的脂肪醇项目),经过适当的重组和战略调整是可以扭亏为盈的。

华源集团对浙江凤凰的购并重组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1997年11月29日,华源集团通过股权转让方式,从浙江康年月日恩贝公司手中以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