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8045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

《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

生态移民的缔约分析*本文由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资助。

作者简介:

张志辽(1968—),男,四川通江人,清华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经济法、环境资源法研究。

张志辽

摘要:

生态移民是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政策措施。

目前,生态移民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移民自身尚未成为移民选择的决定主体。

由于移民涉及经济、文化、法律等多重约束,移民制度的生成必须兼顾生态保护与居民福利改善的双重目标。

本文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论证了居民通过缔约决定移民安排的可行性,并主张变革现行政府操控型移民模式为居民自主性移民模式。

关键词:

生态保护生态移民缔约安排经济分析

20世纪末期的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改善。

但是,当人们浸润于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福利改进时,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与资源矛盾、增长目标与生态损害的冲突,也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恢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能力,推动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生态移民为危机控制的战略选择与社会行动,正在全国广泛推行。

1生态移民的背景

就移民是指跨越一定空间距离的移居人群的含义来讲,[参考文献:

[]〕张宝欣.开发性移民理论与实践[M].重庆:

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

[2][3]一迪.生态移民的困惑[J].华夏人文地理.2003.11(5):

135.138.

]可以说,移民是人类的原生态。

在原始狩猎时代,人类就是尾随动物的迁徙以维持生存,直到农业生产技术发明以后,人类才逐渐转向定居生活。

因此,移民现象,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生存相伴相随。

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迅速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地球村落化,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已然成为生活的现实。

与此相对应,工业文明超越了农业文明,传统文化受困于技术理性,生产方式的改变冲击着社会结构的稳定。

资料显示,建国以来,我国仅工程移民就达到3500万人之巨,众所周知的三峡电站建设即移民100万以上。

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亦有数百万人离去,而在历史上,此两州却是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4]见《楚天都市报》2003年10月5日报道.

]由此可见,移民的普遍存在,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诸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其中,人类的生存需求与环境的生产能力之间的深刻冲突,成为20世纪后半期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主题。

在我国,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生态移民浪潮,便是这一冲突的典型反映。

据国务院1999年1月公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显示:

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

主要表现在:

①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

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②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③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④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

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的荒漠化;⑤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我国已有15%至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

不可否认,造成前述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态系统自身演变的影响,又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作用。

但是,过度的人口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工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等等,毫无疑问都是加剧环境损害的重要原因。

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对经济规模的扩展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引起对土地总量的需求,其结果之一便是人均占有土地不断减少。

这种人地关系冲突在我国的实际反映,可以西部开发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增长情况(见表一)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见表二)得到证实。

表一:

西部地区人口增长情况(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单位:

1954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陕西

15,881,281

20,766,915

28,904,423

32,882,403

36,050,000

甘肃

12,928,102

12,630,569

19,569,261

22,371,141

25,615,137

宁夏

——

——

3,895,578

4,655,451

5,615,500

青海

1,676,534

2,145,604

3,895,706

4,456,946

 5,181,560

新疆

4,873,608

7,270,067

13,081,681

15,155,778

18,462,600 

四川

62,303,999

67,956,490

99,713,310

107,218,173

83,290,935 

贵州

15,037,310

17,140,521

28,552,997

32,391,066

 35,245,000

云南

17,472,737

20,509,525

32,553,817

36,972,610

42,879,000 

西藏

1,273,969

1,251,225

1,892,393

2,196,010

 2,616,300

西康省

3,381,064

——

——

——

——

重庆

——

——

——

——

30,904,500

内蒙古

 6,100,104

12,348,638

19,274,279

21,456,798

23,755,400

广西

19,560,822

20,845,017

36,420,960

42,245,765

47,442,000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人口普查公报》。

由于人地关系是人类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人地关系协调的本质是妥善解决社会总需求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总需求取决于人口总数与消费水准,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生产力、环境纳污力和灾害破坏力。

目前,我国的人地关系态势是资源需求日益增长、承载力损失逐年加大、人地关系矛盾日趋尖锐。

以生态恶化相对严重的西部地区为例,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接近全国总人口的30%。

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1%,但表二清楚显示,在12个省(市、自治区)中,有一半以上的地区人均土地利用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持续的生态环境恶化,较低程度的集约耕作,使以家庭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西部地区,不能保持可靠的收入增长。

表三反映了1995年—2004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轨迹。

众所周知,持续低增长的直接结果,是两极分化的迅速扩大和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

反过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又进一步降低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从而加剧社会的贫困程度。

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

根据1994年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由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共有592个,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西部地区共有383个,占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总数的64.69%,见图1。

表二: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

本表为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

单位:

亩/人

经营耕地

面积

经营山地

面积

园地

面积

牧草地

面积

养殖水面

面积

2000

2003

2000

2003

2000

2003

2000

2003

2000

2003

全国

1.98

1.96

0.28

0.19

0.06

0.07

3.28

4.40

0.03

0.02

重庆

1.02

0.95

0.22

0.04

0.03

0.09

0.02

0.03

0.02

0.01

四川

1.03

0.94

0.24

0.14

0.03

0.04

0.01

0.02

0.01

贵州

1.06

1.06

0.36

0.16

0.01

0.01

0.01

0.01

云南

1.39

1.36

0.66

0.18

0.04

0.05

0.01

西藏

2.18

2.23

0.01

0.18

0.05

陕西

1.66

1.62

0.36

0.12

0.24

0.22

0.01

0.07

甘肃

2.43

2.35

0.69

0.44

0.06

0.06

0.05

0.06

0.02

青海

2.21

1.91

0.17

0.01

0.01

30.26

49.8

宁夏

3.88

3.65

0.59

0.30

0.07

0.04

0.07

0.28

0.06

0.01

新疆

4.20

3.74

0.01

0.08

0.10

0.04

0.24

内蒙

7.37

7.50

0.48

0.51

0.01

0.01

100.42

132.37

0.01

广西

1.25

1.34

0.51

0.43

0.07

0.11

0.01

0.03

0.04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4》。

表三: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单位:

%

地区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重庆

14.5

5.6

6.4

4.2

9.0

0.9

4.7

-

-

-

四川

15.7

5.8

6.1

4.4

3.3

3.0

6.5

15.6

25.5

22.4

贵州

10.0

5.0

5.5

2.7

0.8

2.1

2.8

1.7

17.5

38.1

云南

10.0

5.5

4.9

3.7

2.9

3.6

0.9

11.9

21.6

25.9

西藏

10.1

15.6

4.2

5.5

1.6

6.3

3.1

-11.7

12.8

23.0

陕西

11.4

5.0

7.1

3.3

-0.8

3.6

10.4

9.3

21.0

19.6

甘肃

10.7

5.2

5.4

5.6

5.3

-2.6

17.6

7.7

25.0

21.6

青海

10.3

7.5

7.2

4.5

1.6

2.9

7.9

12.5

14.0

18.5

宁夏

10.3

6.6

5.2

5.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保健养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