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16KB ,
资源ID:980457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04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态难民是近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因为_精品文档.doc

1、生态移民的缔约分析*本文由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资助。作者简介:张志辽(1968 ),男,四川通江人,清华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经济法、环境资源法研究。张志辽摘 要:生态移民是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政策措施。目前,生态移民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移民自身尚未成为移民选择的决定主体。由于移民涉及经济、文化、法律等多重约束,移民制度的生成必须兼顾生态保护与居民福利改善的双重目标。本文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论证了居民通过缔约决定移民安排的可行性,并主张变革现行政府操控型移民模式为居民自主性移民模式。关键词:生态保护 生态移民 缔约安排 经济

2、分析20世纪末期的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改善。但是,当人们浸润于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福利改进时,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与资源矛盾、增长目标与生态损害的冲突,也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恢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能力,推动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生态移民为危机控制的战略选择与社会行动,正在全国广泛推行。1 生态移民的背景就移民是指跨越一定空间距离的移居人群的含义来讲,参考文献: 张宝欣. 开发性移民理论与实践M. 重庆: 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23 一迪.生态移民的困惑J.华夏人文地理.2

3、00311():135.138.可以说,移民是人类的原生态。在原始狩猎时代,人类就是尾随动物的迁徙以维持生存,直到农业生产技术发明以后,人类才逐渐转向定居生活。因此,移民现象,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生存相伴相随。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迅速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地球村落化,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已然成为生活的现实。与此相对应,工业文明超越了农业文明,传统文化受困于技术理性,生产方式的改变冲击着社会结构的稳定。资料显示,建国以来,我国仅工程移民就达到3500万人之巨,众所周知的三峡电站建设即移民100万以上。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亦有数百万人离去,而在历史上,

4、此两州却是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4 见楚天都市报2003年10月5日报道.由此可见,移民的普遍存在,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诸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其中,人类的生存需求与环境的生产能力之间的深刻冲突,成为20世纪后半期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主题。在我国,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生态移民浪潮,便是这一冲突的典型反映。据国务院1999年1月公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显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

5、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的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至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不可否认,造成前述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态系统

6、自身演变的影响,又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作用。但是,过度的人口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工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等等,毫无疑问都是加剧环境损害的重要原因。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对经济规模的扩展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引起对土地总量的需求,其结果之一便是人均占有土地不断减少。这种人地关系冲突在我国的实际反映,可以西部开发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增长情况(见表一)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见表二)得到证实。表一: 西部地区人口增长情况(五次人口普查结果) 单位:人 1954 年1964年1982年 1990年2000年陕 西15,881,28120,766,91528,904,42332

7、,882,403 36,050,000甘 肃12,928,10212,630,56919,569,26122,371,14125,615,137宁 夏 3,895,5784,655,4515,615,500青 海1,676,5342,145,6043,895,7064,456,946 5,181,560新 疆4,873,6087,270,06713,081,68115,155,77818,462,600四 川62,303,99967,956,49099,713,310107,218,17383,290,935贵 州15,037,31017,140,52128,552,99732,391,066

8、35,245,000云 南17,472,73720,509,52532,553,81736,972,61042,879,000西 藏1,273,9691,251,2251,892,3932,196,010 2,616,300西康省3,381,064重 庆 30,904,500内蒙古6,100,10412,348,63819,274,27921,456,79823,755,400广 西19,560,82220,845,01736,420,96042,245,76547,442,00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人口普查公报。 由于人地关系是人类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人地关系协调的本质是妥

9、善解决社会总需求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社会总需求取决于人口总数与消费水准,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生产力、环境纳污力和灾害破坏力。目前,我国的人地关系态势是资源需求日益增长、承载力损失逐年加大、人地关系矛盾日趋尖锐。以生态恶化相对严重的西部地区为例,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接近全国总人口的30%。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1%,但表二清楚显示,在12个省(市、自治区)中,有一半以上的地区人均土地利用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的生态环境恶化,较低程度的集约耕作,使以家庭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西部地区,不能保持可靠的收入增长。表三反映了1995年2

10、004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轨迹。众所周知,持续低增长的直接结果,是两极分化的迅速扩大和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反过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又进一步降低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从而加剧社会的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90% 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根据1994年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由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共有592个,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西部地区共有383个,占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总数的64.69%,见图1。 表二: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本表为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 单位: 亩/人经营耕地 面 积 经营山地 面 积 园 地 面 积 牧 草 地

11、 面 积养殖水面 面 积2000200320002003200020032000200320002003全国1.981.960.280.190.060.073.284.400.030.02重庆 1.020.950.220.040.030.090.020.030.020.01四川1.030.940.240.140.030.040.010.020.01贵州1.061.060.360.160.010.010.010.01云南1.391.360.660.180.040.050.01西藏2.182.230.010.180.05陕西1.661.620.360.120.240.220.010.07甘肃2.4

12、32.350.690.440.060.060.050.060.02青海2.211.910.170.010.0130.2649.8宁夏3.883.650.590.300.070.040.070.280.060.01新疆4.203.740.010.080.100.040.24内蒙7.377.500.480.510.010.01100.42132.370.01广西1.251.340.510.430.070.110.010.030.0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4。表三: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单位: %地区2004200320022001200019991998

13、199719961995重庆14.55.66.44.29.00.94.7-四川15.75.86.14.43.33.06.515.625.522.4贵州10.05.05.52.70.82.12.81.717.538.1云南10.05.54.93.72.93.60.911.921.625.9西藏10.115.64.25.51.66.33.1-11.712.823.0陕西11.45.07.13.3-0.83.610.49.321.019.6甘肃10.75.25.45.65.3-2.617.67.725.021.6青海10.37.57.24.51.62.97.912.514.018.5宁夏10.36.65.25.7-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